1962:末日邊緣
一群擔心世界爆發核戰爭的科學家,曾在1945年設立「末日時鐘」,用以警示世界距離毀滅的遠近。70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通過調整指針的方式表達他們的觀點。然而,在「末日時鐘」最接近毀滅時刻之際,科學家們卻沒有來得及反應。這就是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午夜將至》講述的,就是世界瀕臨爆發核戰時,扣人心弦的分分秒秒。
1962年10月,正值冷戰高峰。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幾乎將世界帶往毀滅之地的飛彈危機。在這場持續13天的危機中,美蘇雙方都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世界千鈞一髮。本書作者、《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麥可•多布斯,以驚險小說般的筆法,記錄了那些令人手心出汗的緊張時刻,揭示出我們曾經離世界毀滅是如何近在咫尺。
從史料角度,本書首次披露了一些讓人吃驚的內容,包括:赫魯雪夫企圖摧毀美國關塔那摩海軍基地的計劃;古巴境內的蘇聯核彈頭的處理辦法;一架在危機巔峰時刻迷路至蘇聯上空的U-2偵察機的精彩故事,等等。由於題材的重大和寫法的引人入勝,本書出版以來已獲多項大獎。書中描述的核戰邊緣的兩強博弈,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其警示的大國相處之道和政治人物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人們反覆琢磨。
親愛的中國讀者:
我這本關於古巴飛彈危機的小書《午夜將至》能夠在中國出版,心裡很是高興。儘管這是本歷史作品,但我相信它對當今的世界也有頗多助益。倒回至1962年,那個時代的國際事態幾近失控,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清醒地做出可靠決策的領導人,不僅是為了本國國民的福祉,也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
古巴飛彈危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危急的時刻,兩個敵對的超級大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站在世界毀滅的懸崖邊緣,而我寫作《午夜將至》的目的,就在於為這一事件披露出新的內涵。我想把諸位讀者領至華盛頓、莫斯科和哈瓦那的「權力走廊」幕後,領至冷戰的前線,那裡部署著潛艇、飛機和飛彈基地,兩邊對峙的軍隊已經為核戰做好準備。儘管我們今天面對的國家安全問題和1962年的截然不同,蘇聯早已不復存在,中國已經發展成一個軍事大國,種族衝突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蔓延,但是爆發戰爭的風險依然很高。
在這種種危機之中,最有可能的便是突發戰爭。所謂的「突發戰爭」主要指由於政治失策、反常事件、領導人之間的信息溝通缺失以及單純的人為失誤,導致衝突失控而爆發戰爭。約翰·甘迺迪和尼基塔·赫魯雪夫都親身經歷過戰爭恐懼的洗禮,都是理性之人。兩人儘管都曾部署過自己難以駕馭的軍事力量,迫使所有人離核戰僅有一步之遙,但他們都不願讓這個世界一頭扎進核末日的深淵。
甘迺迪和赫魯雪夫的優點在於他們明白(也許有點姍姍來遲),即便是最睿智、最強勢的領導人,也不可能完全把控事態的發展。正如我在書中所言,1962年,真正的危險並非來自那些「理性的角色」,而是來自那些「非理性的角色」,他們意外地登上舞臺,卻有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那個在1962年10月27日飛往北極執行採集空氣樣本任務,卻誤入蘇聯領空的美國U-2偵察機飛行員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無論是甘迺迪還是他的那些顧問,都對這架在關鍵時刻偏離航道的U-2偵察機一無所知。他們同樣不知道的是,事發之後,蘇聯派遣了幾架米格戰鬥機,試圖擊落這架迷路的U-2偵察機,而美國空軍在倉促之中竟派出載有核武器的F-102戰鬥機飛往白令海峽應戰。
甘迺迪和赫魯雪夫就這樣把世界帶到了災難的邊緣,但他們也有足夠的智慧,懂得在為時已晚之前各退一步。這場危機教會我們人的品格是多麼重要。古巴飛彈危機證明了在政治中,人的品格有時候可以起到多麼重要的作用。如果在1962年擔任美國總統和蘇聯總書記的是其他人,那麼結果可能就會大不相同。
我們這個世界在1962年10月與核毀滅擦身而過。即便只是為了阻止這樣的時刻再度發生,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繼續研究古巴飛彈危機。
麥可·多布斯
2015年4月
【圖書信息】
書名:午夜將至
副標題:核戰邊緣的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卡斯楚
作者:[美]麥可•多布斯(Michael Dobbs)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譯者:陶澤慧 / 趙進生
出版年:2015-11-1
頁數:550
定價:79.00
裝幀:精裝
叢書:甲骨文叢書
ISBN:978750977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