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旁觀者到世界秩序的塑造者,中國如何做大國? 薦書

2021-02-13 新華網思客

 

【薦書】欄目由新華網思客聯手中信書院共同推出,每周與您相約。


  2015年上半年,美國輿論界颳起了一陣風,聲稱一個以美日為一方、中俄為另一方的「新的兩極世界」正在出現,亞太地區正「醞釀著一場新冷戰」。事實果真如此嗎?

  軟實力就是要有好點子,亞投行正是其中之一。其所引發的全球大辯論,威力何在?關於亞投行,美國錯在哪裡?一帶一路是影響深遠的宏大倡議,習主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從外交層面可作何解讀?

   中國離世界越來越近,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卻遠遠不夠。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世界秩序的塑造者,中國的角色轉變引發全球熱議。如何消除別國的疑慮,順利實現和平崛起?如何在經濟地緣外交上準確定位,承擔起一個大國的擔當?

  吳建民,資深外交家。現任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外交學院教授,中國外交部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歐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

  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1959-1971年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擔任過法語翻譯。1971年,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曾任外交新聞司司長和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外交學院院長。曾於2003-2007年任國際展覽局主席,是擔任這一職位的第一位亞洲人。2009年正式從外交部退休。現任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世界秩序與中國


  40多年以來,關於世界秩序曾經出現過三次大討論。21世紀世界秩序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全球大討論是第一步。如果我們不參與這場討論,那就等於我們自己放棄了話語權,放棄了為建立世界新秩序做貢獻的機會。

 

關於世界秩序的討論

 

  基辛格博士2014年出版了一本題為《世界秩序》的新著。這本書問世後在全球引發了一場關於世界秩序的討論。這場討論值得我們中國人關注和重視。

  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我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先後在美國常駐了10年,認識基辛格時間很久了。不久前,他在紐約請傅瑩和我共進午餐,見面時他很高興,稱我是他的老朋友。他還送了我一本親筆籤名的《世界秩序》一書,他說:「建立世界秩序,美中是關鍵。」

  40多年來,關於世界秩序曾經出現過三次大討論。第一次是1974年關於原料和發展問題的聯合國第六屆特別聯大。那次大會是時任不結盟運動主席、阿爾及利亞革命委員會主席布邁丁倡議召開的,得到發展中國家的大力支持,也是聯合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國政府對那次會議十分重視,毛主席決定由鄧小平同志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鄧小平在大會上發表演說,闡述了中國政府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看法和主張。我本人當時正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參與了特別聯大的籌備和會議全過程。

  全球關於世界秩序問題展開第二次討論,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走向結束,世界格局發生大變化的時候。鄧小平同志敏銳地認識到,這種變化必定會帶來世界秩序的變化。1988年12月2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貿促會訪華團時又明確指出:目前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時期。國際政治領域由對抗轉為對話,由緊張轉向緩和,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因此應該提出一個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理論。他指出,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超級大國應該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代替霸權政治。1988年12月21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明確指出:

  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關於國際經濟新秩序,早在1974年我在聯合國發言時,就用了很長時間講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提,今後也還要提。至於國際政治新秩序,我認為中印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經得住考驗的。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德國走向統一,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走向解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見此形勢躊躇滿志。1990年9月11日,美國總統老布希在國會參眾兩院的聯席會議上,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標。1991年,老布希又在國情諮文中明確提出了要由美國來領導建立世界新秩序。

  1992年1月31日,安理會應英國的倡議,在紐約舉行了首腦會議,討論如何鞏固和加強聯合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及作用。我當時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隨同李鵬總理出席了安理會的這次首腦會議。在現場的感覺是,英國倡議召開這次首腦會議實際上是要配合老布希提出的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問題。李鵬總理在會上發言,代表中國政府闡述了中國關於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立場。

  冷戰結束後,美國和西方的精英階層欣喜若狂、得意忘形,認為蘇聯解體表明西方是冷戰的勝利者,「歷史終結了」,他們可以把自己的那一套推向全球,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然而,世界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要把全世界都改造成美國那個樣子是不可能的。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沒有按照西方所希望的方向變化,而是沿著自身發展的軌跡前進。一批發展中國家在迅速崛起,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要變化,國際關係的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

  第三次關於建立世界秩序的討論,大概可以說是由基辛格新著《世界秩序》引發的。2014年10月中旬,亞洲協會在美國召開了一場題為「亞洲的崛起和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討會,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和我應邀出席了會議。基辛格在會上發表了講話,介紹了他新書的觀點。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書中強調指出:「美國和中國是世界秩序兩大不可或缺的支柱。」基辛格還認為,美中兩國要坐下來談如何構建21世紀世界秩序。

  你不能不佩服基辛格博士的洞察力。他看到了亞洲的崛起,中國的大發展,認識到美國已不可能單獨來主宰世界事務。在新世紀建立世界秩序,美中兩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當然是關鍵。

  看來全球一場關於世界秩序的討論方興未艾,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過去從來沒有人來找過我們討論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過去幾百年的世界秩序,是西方主導建立的,他們也從來沒和世界其他各國商量過。現在,人家要找我們來討論建立世界秩序的問題,這是世界大變化、中國大發展帶來的結果。對於中國而言,這既是機遇,更是責任。這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種承認。1991年,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794億美元,美國是6.17萬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的16倍。2013年中國的GDP上升到9.24萬億美元,美國為16.8萬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的1.8倍。小平同志講,「發展是硬道理」,這是千真萬確的。

  21世紀世界秩序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全球大討論是第一步。如果我們不參與這場討論,那就等於我們自己放棄了話語權,放棄了為建立世界新秩序做貢獻的機會。那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也無法向世界和子孫後代交代。

  今天到了我們中國人應該仔細思考如何建立21世紀世界秩序的時候了。我以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繼承毛主席、周總理、小平同志給我們留下的好東西,那就是經過戰後歷史考驗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小平同志明確指出,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這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

  在21世紀建立世界秩序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大力推動各國在利益匯合點的基礎上發展合作,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利益共同體,使人類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這是世界走向和平與繁榮的根本保證。同時我們要堅決反對冷戰、對抗、衝突、仇恨的潮流。我們這樣做,既是考慮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考慮全人類的根本利益。我相信,我們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就一定能夠在21世紀建立一個有利於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世界秩序。


《如何做大國:世界秩序與中國角色》

作者:吳建民

中信出版集團

思客·中信書院第13期薦書


新華網思客

中信書院睿友匯

相關焦點

  • 國內外頂尖刊物本周薦書(贈英文原版書)
    失去的權力到誰手上?我們是否正在回到大政府時代?金融企業是否真的大到不能倒?本書做了幾項大膽預言:1)壟斷社會的「大巨頭」與新興的「微權力」之間將出現角力,「微權力」將逐漸取代傳統的社會結構。2) 權力不單被分散,甚至被蠶食。當權者行使權力要更加克制,否則失勢的機會將會大大提高。3) 權力不再只掌控在菁英手上;發明家、社運分子甚至恐怖分子的影響力將大大提升。
  • 【大國崛起】 阿查亞:「文明國家」的神話:大國崛起和對世界秩序的文化挑戰|國政學人 第523期
    中國、印度、土耳其和俄羅斯等新興大國的領導人在制定國內外政策平臺時強調了他們的文明身份(civilizational identity)。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的國內外政策也明顯強調了本國的文明身份。一些分析人士認為,21世紀可能屬於文明國家,就像過去幾個世紀被民族國家主導一樣。但是,文明國家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嗎?它會進一步破壞自由國際秩序嗎?
  • 為什麼是歐洲文明塑造現代世界?
    在過去500年裡,如果所有歐洲人都留在自己的祖國,世界歷史可能會和平很多,許多衝突和許多人的苦難可能都會倖免。但是,如果歐洲文明沒有擴張,歷史也可能會更加動蕩不安。所有文明都具有擴張的本能,如果歐洲人沒有先到先佔,世界上許多地區可能會被其他民族佔領。如果美洲大陸被中國人、日本人或者阿拉伯人殖民,它會如何發展?如果非洲不是被歐洲列強瓜分,而是被北邊的阿拉伯人接管,那麼這個大陸會有怎樣的現代史?
  • 「印太」地區安全秩序紛爭與中國的地區秩序願景
    如澳大利亞學者所言,「傳統的亞太時代已經終結,世界已經進入了印太時代。」①不過,「印太」地區作為國際政治中一個較新的地緣政治塑造物,之所以能夠快速進入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議程,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的地緣政治意圖及其實踐,透射出其激烈的對華戰略競爭和對抗意涵。正是這種對抗性戰略議程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印太」概念一開始形成,所謂「印太」地區就面臨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地區秩序的基本需求。
  • 面對話語霸權,如何更好塑造中國國際形象?
    如何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衝破美西方主導的話語霸權?如何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國際形象?推薦閱讀《人民論壇》特別策劃最新文章。▲ 通過「大國形象」回溯與重構中國故事。建構新時代中國國際形象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外交主題,構建中國國際形象的首要問題是「構建什麼樣的國際形象」。中國應向世界展現最為真實的、鮮明的、立體的「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 中國,被遺忘的盟友
    對於西方世界來說,這一觀點無疑是相當具有突破性和顛覆性的,因為它超越了戰爭歷史本身,觸及到戰後制度安排和國際體系層面,足以引發讀者對當代國際秩序的深刻反思。當我們沿著作者的邏輯思路讀完全書,不禁會自然而然地發出這樣的感慨: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對於樹立正確的國際秩序觀是多麼的重要!
  • 七年薦書:《天國之秋》英文版序
    |七年薦書 |
  • 新世界秩序願景
    從世界秩序的形成到新近的大變革,意味著世界秩序變革的動力在於支配性大國的國內政治或者大國治理能力。
  • 《中國新聞》播發國際銳評:美式霸權是國際秩序的真正破壞者
    7月25日,《中國新聞》播發《國際銳評:美式霸權是國際秩序的真正破壞者》。
  • 2021剛到,中國就向世界釋放4個重磅信號!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全球才能維繫鬥而不破的格局,不至於到處開戰。世界整體穩定,全球經濟的復甦才有希望。二、中歐合作關係升級促進全球新秩序形成如果說2020年評全球大國外交關係的突破,中歐關係的突破無疑是最重磅的。
  • 大國外交: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拿破崙戰爭、1848年革命、克裡米亞戰爭、美國內戰、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統一、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都是這期間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英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德國等主要大國在歷次戰爭前後,如何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應對國際局勢的危機,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大師諾曼•裡奇在其代表作《大國外交》中,進行了詳盡分析。下文是他為該書撰寫的序言。
  • 哈佛超級課程《公正》第一課:電車難題之謎 | 開學季 · 薦書
    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什麼都不做。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那位電車司機也可以無動於衷,讓電車繼續前行,但在他的日常工作之中,他就必須不斷地在軌道之間作出選擇,因此他的「無動於衷」,至少在倫理道德上比一個毫無干係的旁觀者來得更複雜些。
  • 《南大亞太評論》:中美戰略關係與亞太安全秩序(上)
    解決亞太安全秩序問題的主要思路,包括有關國家的實際政策,概括起來仍不外前述五種模式。然而這些模式各有利弊,彼此在價值理念和目標上也具有內在矛盾,有的模式甚至主要服務於 個別大國的安全觀念與戰略目標。在此不妨逐一做個簡要分析。
  • 愚君看天下 | 世界秩序重整需要更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
    在這樣一個重要歷史當口,如何調整以聯合國為核心的現行國際組織體系,如何完善以聯合國憲章為主體的國際關係準則,如何構建均衡穩定協調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如何推動建立符合時代潮流的世界秩序和安全架構,需要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相向而行,相約而動,進行長期而艱苦的共同探索,在彼此配合與協調中進行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
  • 新史學薦書154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現代世界的鍛爐》
    這場戰爭最終將世界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將領之一——拿破崙——推上權力的寶座。他讓自己做了皇帝,憑藉軍事政府統治了大半個歐洲。法國佔領者重新劃分了邊界,重構了法律與制度,影響了其後的好幾代人。1792—1815年持續不斷的鬥爭重寫了戰爭的規則,並將革命理念帶到了世界幾乎每一個角落。法國推行了全民徵兵制度,並在民兵行伍中灌輸愛國主義,從而打造出一支龐大的、被愛國熱情點燃的軍隊。
  • 中印邊境衝突與亞洲新秩序
    塑造和定義地緣政治秩序的誘惑力,比領土、領海的誘惑力大多了。持久的和平只能來自於對亞洲秩序的主導權美蘇在國力鼎盛時期對中國的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皆以迫使中國屈服於超級大國定義的亞洲政治經濟秩序為目的。我們從解放戰爭開始,在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國家安全等等核心利益問題上就一直面臨來自世界秩序主導者的巨大壓力。
  • 【周末薦書】1962:末日邊緣
    《午夜將至》講述的,就是世界瀕臨爆發核戰時,扣人心弦的分分秒秒。1962年10月,正值冷戰高峰。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幾乎將世界帶往毀滅之地的飛彈危機。在這場持續13天的危機中,美蘇雙方都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世界千鈞一髮。本書作者、《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麥可•多布斯,以驚險小說般的筆法,記錄了那些令人手心出汗的緊張時刻,揭示出我們曾經離世界毀滅是如何近在咫尺。
  • 曾是秩序之王的義肢,暴雪吃書的黑歷史
    可絕大部分玩家不知道的是,白銀之手的來歷可不僅僅只與小小的聖騎士組織相關,更與遠古時期人類的起源傳說、艾澤拉斯的秩序之王提爾、守護者與古神等諸多大事件息息相關,甚至還掩蓋了暴雪中間吃書的一段黑歷史。接下來,小編就來跟大家好好地嘮一嘮,有關「白銀之手」的背後故事。
  • 基辛格、三角關係與世界秩序
    最近媒體披露,基辛格向川普總統提出的外交「錦囊妙計」就是緩和美俄關係,或者實現美俄關係正常化,以此來平衡中國的發展與崛起。無論基辛格是不是向川普提供過這樣的建議,我們都能看到川普對俄外交政策的調整。另外,這樣的建議可能因為有基辛格而更具有可採納性。無論世界秩序的演變,還是大國政治的變遷,尤其是源於歐洲的「均勢」秩序的全球化,都會讓大國關係再次回到靈活調整的時代。
  • 薦書 | 光與劍:誰是美國國父?
    獨立四年後,為了建立一個對內能維護社會秩序,對外能保護國家正當權益的有力的聯邦政府,各州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華盛頓毫無意外地以全票當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此時的華盛頓不僅沒有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反而為此深感不安。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權力,讓美國進入良好的秩序之後,又能不侵犯民眾的自由,是對他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