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三角關係與世界秩序

2021-02-13 中國經營報

「特普會」引發了關於中美俄三角關係的討論,要說到大國關係、尤其是大國戰略三角關係,是繞不開基辛格的。最近媒體披露,基辛格向川普總統提出的外交「錦囊妙計」就是緩和美俄關係,或者實現美俄關係正常化,以此來平衡中國的發展與崛起。無論基辛格是不是向川普提供過這樣的建議,我們都能看到川普對俄外交政策的調整。另外,這樣的建議可能因為有基辛格而更具有可採納性。無論世界秩序的演變,還是大國政治的變遷,尤其是源於歐洲的「均勢」秩序的全球化,都會讓大國關係再次回到靈活調整的時代。

「特普會」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加速了「通俄門」的調查,一向堅持否認勾結的川普改口說,這並不是犯罪。可以看到,美俄關係改善或者緩和的主要障礙來自於川普本人。俄羅斯是不是介入到美國大選,這個關係到美國的核心利益,也是美國人的心理底線。在網際網路時代,川普得益於推特這樣便捷的通訊手段,同時也受制於此。

對於基辛格來說,意識形態是可以擱置在一邊的,也因為如此,基辛格在美國似乎是個不太受歡迎的人。他是一個赤裸裸和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在美國之外,他的知名度和認可度要高得多,基辛格曾經因為中東穿梭外交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訪問中國,打開了中國大門。中美關係正常化,實現了中美蘇戰略大三角關係的構建,從而改變了世界。現在中美關係又到了一個分水嶺,不斷崛起的中國成為美國面臨的課題。

基辛格被認為是「老朋友」,然而,基辛格並不是因為友情而訪問中國,改善中美關係,他所鍾愛的是「均勢」。基辛格著作等身,但是思想的原點還是他的博士論文,那就是研究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秩序的重建。他是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擁躉,通過靈活的外交手段構建一種新的國際秩序,這是梅特涅的過人之處,至少基辛格是這麼看的。從梅特涅到俾斯麥,再到基辛格,構成了國際關係史「均勢」理念和外交操作的脈絡。

俾斯麥在德國統一之後,通過靈活的外交政策有效規避了歐洲強國對德國統一和崛起的壓力,因為後人的愚蠢和不節制,最終打破了俾斯麥構建的外交體系。但是他能夠使德國在統一之後二十多年中免於列強的圍堵並且成為歐洲外交體系的中心,無論從哪個角度,俾斯麥的外交智慧都值得好好研究。

基辛格將歐洲的現實主義傳統帶到了美國外交政策之中,將19世紀歐洲的均勢體系「全球化」了。維也納體系有五強,在上世紀70年代,尼克森也認為世界秩序的未來取決於五大力量中心。在外交的構想上,尼克森和基辛格高度一致,前者憑藉的是政治的直覺,而後者則是一種學術的修為以及歷史的感知能力。深陷于越戰泥潭的美國需要脫身,但是越南戰爭不僅是美國與越共之間的戰爭,也是冷戰中的一場戰爭,只有超越冷戰的邏輯,才能幫助越戰結束,體面地撤軍。

冷戰的邏輯就是陣營對壘。美國對抗的不僅是越共,而是共產主義陣營,進一步說,通往河內的路需要經過北京,另外,美蘇之間進行激烈的核軍備競賽,通往莫斯科的談判之路也要經過北京。將意識形態問題擱置起來,才能進行靈活的外交攻勢。

均勢,是一種目標,也是一個過程,最大的特徵就是靈活的外交與結盟活動,非敵非友,亦敵亦友,僵化和固化的敵友結構之下是沒有辦法構建三角關係的。

三角關係,簡單地說就是任何雙邊關係都會影響第三方,因此,三角關係具有系統效應。

從中美蘇三角關係來看,中蘇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事實上已經打破了陣營內部的等級性安排,在美蘇對峙之下,中蘇之間的裂痕就是美國的機會,基辛格認為,不需要向中國做出太多讓步,因為蘇聯是更大的威脅。

冷戰,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對壘,更是全球性的地緣政治博弈,這與基辛格所熟悉的19世紀的國際關係史還是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中美蘇三角關係是非常純粹的地緣政治遊戲,彼此之間沒有太多的經濟聯繫,非常適合基辛格這樣的地緣政治大師進行操盤。

中美蘇三角關係是對冷戰內涵的陣營化邏輯的超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經典的冷戰在中美蘇形成三角關係之後就結束了,20世紀70年代是世界秩序轉型的拐點。還有不為基辛格所關注的重大事態的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蘇緩和之下,人權等議題的興起;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等等——這些地緣政治之外的「低階政治」的發展,使世界秩序的層次多樣化, 至少構成了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雙重結構。

與上世紀70年代一樣,美國再次陷入了「衰落論」之中,反恐戰爭持續了十幾年,對美國的衝擊和影響是巨大的。另外,世界再次進入多元權力中心的時期,美國的地位開始動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周期性戰略收縮,川普的做法與當年尼克森有幾分相似,但是美國不能放棄自己的霸權地位,借力打力,基辛格的「均勢」是美國之外的大國之間的彼此制衡。

川普政府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和俄羅斯都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但在基辛格看來,中國是不斷崛起的挑戰者,美俄關係正常化本身就可以對衝中國的影響力。

在三角關係中,一個國家的影響力或者權力不僅僅取決於它的硬實力,更主要的是這個國家所在的位置,四兩撥千斤中的四兩是非常重要的。美俄關係陷入對峙之中,那麼兩國在三角關係中就喪失了關鍵位置,反觀中國,與美俄兩國都保持著聯繫與互動,反而佔據了非常的位置。

中美關係已經遠遠超出了雙邊關係的範疇,而具有了地區和全球意義,因此,中美關係本身就具備系統效應,中美關係的發展必然會影響第三方,因此,反過來,發展中美關係也需要三角關係的視野和智慧。

中美關係的性質是地緣經濟性的,中國改革開放的外交政策的效應就是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的開放, 中國融入到這一經濟體系之中,因此,中美關係也是中國與世界體系之間的關係。

美俄關係是地緣政治性的,雖然俄羅斯依靠美元體系進行石油的出口,但是俄羅斯正在減持美國國債,美俄之間的經濟紐帶越來越淡,實際上是一種經濟的脫鉤,而純粹的地緣政治聯繫是不穩定的,當然也是比較符合基辛格的「口味」。

在中美俄三角關係中,中美關係是複合性的,但是應該夯實和拓展經濟聯繫,中美關係不是夫妻關係,而是孫悟空與鐵扇公主的關係,需要協同演化。

中國GDP有了很大的提升,以至於讓美國感到恐懼,但是在其他層面中美之間依然可以在體系內發展,而不能退化為體系性競爭和體系性對抗。


推薦閱讀

點擊大圖 | 他才38歲,卻早已是10000億富豪!出生農村卻殺入一線!

推薦閱讀

點擊大圖 | 這是中國真實的工資水平

相關焦點

  • 頭條 俄媒:「大三角」重回世界政治
    微信訂閱2017年《參考消息》,立減20元>>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 俄媒稱,川普承諾與中國打響貿易戰並與俄羅斯找到共同語言,他的成功當選讓美國-中國-俄羅斯的三角關係成為世界政治的關鍵問題
  • 基辛格給出的答案很明確
    1971年7月,基辛格作為尼克森總統秘密特使訪華,為中美建交開啟了大門,為中美關係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其主要著作有《論中國》、《大外交》、《白宮歲月》、《復興年代》、《世界秩序》等。
  • 從旁觀者到世界秩序的塑造者,中國如何做大國? 薦書
    世界秩序與中國  40多年以來,關於世界秩序曾經出現過三次大討論。21世紀世界秩序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全球大討論是第一步。如果我們不參與這場討論,那就等於我們自己放棄了話語權,放棄了為建立世界新秩序做貢獻的機會。
  • 美中俄三角關係牽動世界全局
    當今世界局勢正在發生諸多新變化,且無不與美中俄三角關係相牽連。而導致這種變化的首要因素,則是美國川普政府的做法過於離譜。
  • 無力回天的基辛格, 只剩"沉默是金"
    在沒有外力制衡的世界上,美國基本拋棄了歐洲古典現實主義中審時度勢、慎用武力的內核,以上帝選民的姿態,從山巔之城踏上了在世界範圍內改天換地的不歸之路。秉信現實主義的基辛格對此憂心仲仲,在9·11前三個月出版的《美國還需要外交嗎?》
  • 張崑 | 決定世界秩序的是「相似者原則」
    基辛格博士通過研究十七世紀歐洲三十年戰爭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找到了這把理解此後數百年世界秩序的萬能鑰匙,據此成為全世界公認的國際關係戰略大師。然而,以「民族國家」概念構建世界秩序的「民族國家原則」是不徹底的,它是三十年戰爭的結果,是舊的世界秩序實在無法維持,長期失衡之後,找到的最低限度的妥協,因此是舊秩序的終點,同時,只是新秩序的起點,但遠非新秩序的全部。
  • 基辛格對ISIS和蓋達組織的真實看法
    作為一個深入介入美國的國際關係戰略制定的元老級人物,基辛格在其新書《世界秩序》中曾對伊斯蘭國和蓋達組織等極端恐怖主義組織進行過評價
  •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對中美關係的看法
    外交關係協會在美國外交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特別重要,在外交關係協會中有一個精選專欄,如下:這裡面有關於中東的問題《輸掉漫長的比賽》。關於美國外交內部的問題《振興國務院和美國外交》關於未來美國對外政策的大方向問題《世界秩序的終結與美國外交政策》關於國際秩序的未來問題《空王座》關於美俄問題《新制裁挑戰美俄之間的薄弱關係》其中和中國牽連比較多的,就是《世界秩序的終結與美國外交政策》,這篇文章是外交協會理事會特別報告,寫於去年5月8日,由於建制派現在掌權
  • 基辛格來華:是「信使」,還是「說客」?
    而就在今年,川普曾經多次與基辛格通電話,並親自登門進行過討教。當然,雙方溝通的內容是什麼不得而知,但以基辛格與中國的特殊關係和國際社會上的特殊地位來看,中國話題肯定是重點內容之一。在中美磋商談判的關鍵時刻,基辛格來華參加重要會議,按理說川普應當不會不聞不問。只是不知道,基辛格是作為「信使」傳遞川普的特殊信息?
  • 基辛格:儒家學說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回復「晚安」有驚喜共讀菌:今天是共讀基辛格的若要長久統治世界,必須化武力為義務。否則統治者會為了維護統治耗盡精力,卻無力塑造未來,而塑造未來才是政治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壓迫若能讓位於共識,帝國即可得以延續。中國就是一例。中國統一的方式以及周期性的分裂與統一有時極其殘酷,中國歷史上不乏血腥的叛亂和暴虐的皇帝。1000年來中國得以延續至今,主要靠的是中國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價值觀,而不是靠歷代皇帝的鎮壓。
  •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基辛格一輩子消息靈通路子野,跟他到處都有要人朋友有很大關係。基辛格前半生一直忙學術,不過內心一直不寧靜,像個公號作者似的,經常寫文章討論時政,並經常上廣播,給大家解讀新聞。由於對時政有深刻認識,終於被權貴給發掘出來,搭上了納爾遜·洛克菲勒,這人是我們熟知的那個初代洛克菲勒的第五代孫。這個洛克菲勒五世想競選州長,然後競選總統。
  • 帝國謀士:從基辛格到博爾頓
    另一邊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第N次訪中國,95歲高齡的人,仍舊思路清晰,觀點鮮明。雙向交流活動,對於中美關係大局走向是有益的,美國中期選舉塵埃落定,川普仿佛逐漸在恢復理智,連續向中國發出和解信號。從長遠來看,美國遏制中國的目標不會變,川普政府將中國視為最大戰略對手的態度也不會變,在這一點上,任何盲目樂觀,或重新提升對美國的期望值是天真的。
  • 基辛格「認慫」:中美繼續對抗,世界將陷入一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時隔一個多月,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再度就改善中美關係發聲。
  • 基辛格:中國大陸10年內不會武統臺灣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在參加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的電視節目時稱,他預計中國大陸不會在未來十年內「武統臺灣」。據彭博社11月20日報導,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參加美國記者法雷德·扎卡裡亞(Fared Zakaria)的節目「GPS」談論中美關係,節目預計將於當地時間21日播出。
  • 尹國明:美國基辛格、中國胡錫進,為什麼都突然畫風大變?
    一是美國的基辛格說的。
  • 新世界秩序願景
    雖然既定世界秩序的價值要素是自由主義的,但是在冷戰時期,僅僅是價值觀而已,美國並沒有因此而強求一致,因此美國擁有很多獨裁者盟友,從中東到東亞,從南美到非洲,「自由世界秩序」中包容了皮諾切特、樸正熙等獨裁者。
  • 石油戰爭:石油政治決定世界新秩序
    過去100餘年的歷史是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儲備而戰鬥的歷史,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與此相提並論。本文版權由騰訊財經MissMoney所有,轉載請註明來自微信公號:MissMoney浮世(ID:missmoneytf)並附上微信二維碼。或聯繫我們獲取授權。(微信號:bigson)過去100餘年的歷史是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儲備而戰鬥的歷史,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與此相提並論。
  • 當前中美俄三角關係的形成及若干特質
    中美矛盾代替以往的美俄矛盾成為中美俄三大國關係中的主要矛盾,這一進程始於歐巴馬上臺執政的2009年。當年7月美俄元首莫斯科會晤開始的由美方主導的美俄關係「重啟」,實際上是為2010年正式啟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或稱亞太再平衡戰略所做的重要戰略準備。美國開始以中國為主要戰略競爭者的新一輪中美博弈,在歐巴馬任期多數時間裡都進行的比較溫和。
  • 於夕紅:基辛格「反水」是一堂生動的義利觀教育課
    儘管截至日前基辛格本人並未出面證實,但在當前中美關係面臨巨大困難的背景下,這則消息還是受到了各方關注和解讀。有網友甚至用「反水」一詞,表達對基辛格博士的失望情緒。國際時局、國家關係之複雜,自然不是「反水」「聯甲反乙」之類戲劇化詞彙能夠表達的。對於基辛格「反水」的故事,我們無需過於較真,但卻可以把它當成一堂生動的國際義利觀教育課,提醒我們進一步認清國際關係的變幻常態和不變法則。
  • 大陸與海洋視野下的亞洲秩序
    如作追究,可以發現世界上的許多規則是按照有利於海洋國家的原則制定出來的。海洋國家或者島國始終將海洋以及沿海口岸的控制作為其立國的基礎,這只是一方面。反過來看,事物總是辯證的,海洋國家或者海島國家揮之不去的陰影,則是擔心大陸國家形成龐大的聯盟。一旦大陸國家形成聯盟,那麼海島國家則成為孤島,必將被迫轉向封閉,或者依附大陸。基辛格說過,一旦亞歐大陸形成龐大的國家聯合,對美國將是個夢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