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崑 | 決定世界秩序的是「相似者原則」

2021-02-08 盡瞎說什麼大實話

「民族國家」概念一度是理解世界秩序的萬能鑰匙。基辛格博士通過研究十七世紀歐洲三十年戰爭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找到了這把理解此後數百年世界秩序的萬能鑰匙,據此成為全世界公認的國際關係戰略大師。然而,以「民族國家」概念構建世界秩序的「民族國家原則」是不徹底的,它是三十年戰爭的結果,是舊的世界秩序實在無法維持,長期失衡之後,找到的最低限度的妥協,因此是舊秩序的終點,同時,只是新秩序的起點,但遠非新秩序的全部。


「民族國家原則」本質上是「相似者原則」的最低形式,這解釋了為什麼民族主義有時會有非常低劣的表現。原因在於,「民族國家原則」只要求最低形式的「相似」,這導致一種極端又常見的現象,即人們在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的情況下,可以單憑找到共同的敵人——這是人們唯一的相似之處——來滿足最低標準「相似者原則」,進行民族國家建構。這種低標準、低要求,使得無論多麼野蠻荒謬的群體,都可以通過製造共同敵人,來建立民族國家、獲得主權承認,並在這種世界秩序中享有民族國家的一切「好處」,如互不侵犯主權原則。所以,「民族國家原則」僅僅是「相似者原則」的一個最低級特例。


「相似者」概念,最早由盧梭提出。在其自傳《懺悔錄》的第一句話裡,盧梭就使用了「相似者」(semblable)這個詞,中文版翻譯成「同胞」。這完全可以理解,在那個時代,普遍意義的陌生人之間的最相似者,大概也就是「同胞」了。盧梭的《懺悔錄》處理了他一生最為鍾愛的兩個主題,分別是愛情與友情。愛使得人們彼此相似,同時也彼此獨立、彼此疏離,成為現代人,友情再次把彼此獨立與疏離的現代人聯合在一起,組成共同體。當託克維爾考察美國的民.主時,面對來自不同民族的新大陸移民,並不適合用「同胞」來理解,而只能在「相似者」(semblable)的意義上理解。託克維爾發現,在美國這樣的社會裡,「個人們逐漸變得如此互不相同,以致可以說,有多少階級,就有多少不同的人性[1]」,這就迫使人們要不斷通過更具有普遍性的觀念來辨識「相似者」,並在這種辨識之中不斷提高文明程度。


「相似者原則」既是人與人交往的原則,也是國與國交往的原則。整個人類歷史中,無論是個體之間,還是共同體之間,都是遵循「相似者原則」彼此結合在一起的,只是對「相似者」的辨識標準,不斷沿著更具普遍性的方向深化。從最初的血緣相似,到去血緣之後的等級社會中的身份相似,從身份相似,到去等級之後對等條件下的意見相似。所以,冷戰時代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的世界格局,是一種依據意見相似的劃分。然而,即使是最親密的朋友,意見也總有不同,那麼,更具普遍性的辨識標準,就深化為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這種權+利帶來的人們彼此相似,還要比意見的相似,使得人們更為相似。


在這樣一種發展進程中,最終,個.人.自+由,使得人們在充分保持個體自身獨特性的同時,最為相似。所以,越自+由的人越相似。同樣,保護個.人.自+由最得力的那些國度,相互之間最相似。換句話說,越是基於普遍有效的觀念,人們就越相似。


國家戰略的制定者,必須要理解「相似者原則」,還要考察辨識「相似者」的方法,以及這種方法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如果仍然理解為「利益」至上,繼續以「利益」誘導美國,中國將難以在貿.易.戰中獲得任何積極回應。因此,中國必須要充分理解美國的世界秩序觀。


在中國的歷史上,並非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理解類似問題。在《論語》裡,孔子為管仲辯護,不乏溢美之詞,因為他認為: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建立秩序,安定天下,此後平民拜他所賜,得享秩序。沒有管仲,人們恐怕還在披頭散髮做野人呢[2]。因此,孔子欣賞管仲,在於後者「尊王攘夷」,建立秩序。那之前的歷史經驗,引進外族,西周滅亡,不尊王,有鄭的教訓。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在不改變社會結構的情況下,通過維護權威等級秩序而稱霸,維護甚至創新了社會秩序,使其走向穩定和去暴力方向。如此,在一個充斥暴力強力,急切需要排斥暴力強力的時代,不為暴力而暴力,不為強力而強力,使用暴力與強力,卻為了成全權威有序的社會秩序,怎麼會不值得孔子讚美?孔子本人的思想,未必沒有受過管子的啟發。


今日中國,仍然需要從傳統中得到這樣的智慧,才能看清美國的世界秩序觀:使用暴力與強力,均是以維持「相似者原則」的世界秩序為目標,而非所謂的一時「利益」。中國要想成為這一秩序的受益者,就必須成為參與者、建構者。需要付出的不是投名狀,而是使自己成為這一秩序核心國家的「相似者」、使自己的國度更文明。


冷戰後世界秩序的調整原則,一如既往地依據「相似者原則」,不同以往的是,辨識「相似者」的原則,漸從意見的相似走向權利的相似。近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2008年以來,中國更加自信地登上世界舞臺,與大量「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發展關係。然而,往往那些最反對歐美的國家樂於與中國日漸接近,體現「相似者」姿態,這裡的危險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只有共同敵人的「相似者」,是所有相似者中最不相似的。這樣的國家間關係,也就是最低級脆弱、距離文明最遠的。


越文明的國家越相似。在歐美正在構建高度文明的權利共同體之時,如果中國繼續誤判國際形勢,繼續排斥「權利」,將會與人類文明越來越不相似,也就越來越遠離文明世界秩序的穩定內核,給國.家.人.民帶來無法挽回的災難性後果。今天,中國別無選擇,必須更加開放、更加放開,向最高文明標準看齊,不惜代價地改造自身,以最文明國度的「相似者」姿態,參與世界秩序的建構。


[1] 託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第21頁。

[2]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第十四》)

相關焦點

  • 新世界秩序願景
    雖然既定世界秩序的價值要素是自由主義的,但是在冷戰時期,僅僅是價值觀而已,美國並沒有因此而強求一致,因此美國擁有很多獨裁者盟友,從中東到東亞,從南美到非洲,「自由世界秩序」中包容了皮諾切特、樸正熙等獨裁者。
  • 從旁觀者到世界秩序的塑造者,中國如何做大國? 薦書
    中國政府對那次會議十分重視,毛主席決定由鄧小平同志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鄧小平在大會上發表演說,闡述了中國政府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看法和主張。我本人當時正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參與了特別聯大的籌備和會議全過程。  全球關於世界秩序問題展開第二次討論,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走向結束,世界格局發生大變化的時候。鄧小平同志敏銳地認識到,這種變化必定會帶來世界秩序的變化。
  •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與近代國際秩序的形成
    但隨著基督教世界的衰弱和分裂,各諸侯之間的裂痕日益凸顯,紛紛尋求脫離舊的基督教世界秩序,尋求新的合法的國家形式,而這些君主國賴以存在的意識形態基礎就是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思想、新文化。正是基於這樣的基本共識,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實際上建構了區別於以往「宗教至上」原則上的歐洲「大家庭」秩序的新型國家關係。這個體系所內含的原則理念伴隨著以後歐洲的海外擴張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國際秩序。那麼,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魅力」究竟體現哪裡?它又是如何深遠地影響了近代國際秩序?我將這個初步形成的歐洲秩序看成是由以下四個支柱原則支撐的。
  • 殷之光:恐怖主義與「世界新秩序」神話的破滅
    本文作者認為,「9·11」之後的世界秩序似乎走向了一個困境。一方面,以政治伊斯蘭為代表的對新自由主義世界霸權的反抗,以反現代的暴力方式建立一種以「伊斯蘭」為中心的新霸權秩序。另一方面,在「反恐戰爭」的語境下進行的戰爭行動,則從一開始便繼承了老布希時代美國在全球推行的「世界新秩序」霸權。  恐怖主義:「邊緣地帶」的狂熱?
  • 新世界秩序:02斬首行動
    《新世界秩序》作為一個大戰術棋,而且還是擁有特種部隊這樣的算子的存在,讓鄙人我在推演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優先考慮使用特種部隊實施斬首行動,畢竟一個指揮部的價值是2分
  • 【思想焦點】百年政治思潮與世界秩序變革
    戰後雖然形成了兩個陣營和兩種世界秩序,但在冷戰的後期,兩種秩序內部都經歷著變革。這種變革在西方形成了新自由主義思潮,並向世界擴散;蘇聯陣營的變革導致了集團的解體,並接受了新自由主義。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從屬於冷戰秩序,冷戰秩序的結束與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必然導致其國內秩序的變革,並且接受新的秩序約束。
  • 基辛格、三角關係與世界秩序
    無論世界秩序的演變,還是大國政治的變遷,尤其是源於歐洲的「均勢」秩序的全球化,都會讓大國關係再次回到靈活調整的時代。「特普會」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加速了「通俄門」的調查,一向堅持否認勾結的川普改口說,這並不是犯罪。可以看到,美俄關係改善或者緩和的主要障礙來自於川普本人。俄羅斯是不是介入到美國大選,這個關係到美國的核心利益,也是美國人的心理底線。
  • 中美經貿關係新出路——鞠建東提出「競爭共存」四項原則
    <鞠建東教授在聯合倡議發布會上發言> 鞠建東教授在聯合倡議中指出,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是世界秩序如何演變的問題。中美兩國關係是結構性的,既有互利、互惠的部分,也有競爭、對抗的部分;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出亞洲、北美、歐盟三足鼎立的結構——中美兩國GDP加在一起佔世界GDP的40%,中美關係是對抗還是合作,很大程度取決於佔世界GDP60%的其它國家和地區是在中美之間選邊,還是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特徵和世界經濟的結構性特徵決定了「競爭共存」的世界秩序是現實的。
  • 《致命的自負》——自發性與無意識的秩序
    就好像鼓吹自由市場經濟的人,都不能否認經濟法對於市場秩序管控的必要性(現代經濟法制度的起源是美國1890年的謝爾曼法,在放任自由主義的經濟體制狀態下,創造性地設立法案維持有效的競爭秩序),更不用說民法制度和刑法制度對市場的底層秩序的維繫。但是他們在談論自由時,卻全然不提及法律的效用和必要性,好像他們所追求的自由是超脫於法律之外的一種「生命的大和諧」。
  • 光明會、新世界秩序——起源
    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始終與光明會(illuminati)有非常深厚關連性,嚴格說來,光明會提出新世界秩序論,爾後新世界秩序成為光明會的分支之一。由於光明會在地下運作了數百年,因此光明會與新世界秩序並未正式曝光於世界,但在領導成員的信仰與特殊嗜好關係下,進行了一些有違人性的舉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活人獻祭,而活人不僅僅是成年人,甚至連嬰孩都包括在內。
  • 正義戰爭學說與現代國際法秩序演變
    勾勒出以基督教共同體為基礎的歐洲國際法框架,並據此將美洲吸納進來,這一的思考奠定了近代國際公法的基本結構,並影響未來國際法秩序的形塑與生成。世界爭端的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新大陸,正義戰爭學說同樣從經院神學家以羅馬為中心的「防禦性進攻」,逐步轉向近現代國際法秩序的誕生。
  • 【名家之言】閻學通:反建制主義與國際秩序
    自由主義的這種世界主導地位逐漸地培養出極端主義的「政治正確」原則。這個原則可以將任何一種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推向極端,導致嚴重的社會衝突,甚至暴力衝突。進入21世紀後,宗教激進主義的「政治正確」原則使恐怖主義泛濫。
  • 【國關青年說】黃明幸:《海賊王》世界中均勢秩序的邏輯與未來
    因此,這段被抹去的歷史即為均勢秩序的起源,百年戰爭使得海賊世界從霸權秩序過渡到了均勢秩序。這也就能解釋天龍人為何自稱是「造物主的後裔」。如今,均勢體系下的海賊世界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如:天龍人倚仗著世界貴族的身份肆意妄為;人魚與人類因種族不平等而相互敵視。這些問題也導致了路飛的父親龍成立了革命軍,試圖推翻天龍人的統治。
  • 【PSV】《數碼寶貝世界 新秩序》公布發售日期與初回特典情報
    BANDAI於近日發表PSV專用軟體,《數碼寶貝世界 新秩序》決定於2016年3月17日發售。售價為6800日圓,並且初回版將會附贈,包含在 1999 年發售的PlayStation專用軟體,《數碼寶貝世界》原聲帶復刻版數位資料在內,一共五種不同特典。
  • 愚君看天下 | 世界秩序重整需要更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
    應對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重整日趨混亂的世界秩序,重建健康穩定的國際關係,重啟均衡協調的全球治理。而要實現這一重要目標,世界各國必須同心協力,相互迎合,共同開展既符合歷史潮流,又具有時代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要豐富多彩的更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第一,應對世界大變局需要相互兼顧各方的發展利益與安全關切。
  • 美國自由國際秩序之辨識-理論、實踐與前景
    但自由國際秩序及其領導者仍擁有結構優勢或制度優勢,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自由國際秩序與當代國際秩序還將共生共存下去,那些重疊而又內嵌的觀念、規則和原則仍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美國 自由國際秩序 當代世界秩序 規則和制度 未來趨勢【作者】周桂銀,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南洋研究院講座教授,上海政法學院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 「印太」地區安全秩序紛爭與中國的地區秩序願景
    如澳大利亞學者所言,「傳統的亞太時代已經終結,世界已經進入了印太時代。」①不過,「印太」地區作為國際政治中一個較新的地緣政治塑造物,之所以能夠快速進入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議程,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的地緣政治意圖及其實踐,透射出其激烈的對華戰略競爭和對抗意涵。正是這種對抗性戰略議程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印太」概念一開始形成,所謂「印太」地區就面臨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地區秩序的基本需求。
  • 方旭 | 正義戰爭學說與現代國際法秩序演變
    勾勒出以基督教共同體為基礎的歐洲國際法框架,並據此將美洲吸納進來,這一的思考奠定了近代國際公法的基本結構,並影響未來國際法秩序的形塑與生成。世界爭端的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新大陸,正義戰爭學說同樣從經院神學家以羅馬為中心的「防禦性進攻」,逐步轉向近現代國際法秩序的誕生。
  • 石油戰爭:石油政治決定世界新秩序
    過去100餘年的歷史是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儲備而戰鬥的歷史,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與此相提並論。本文版權由騰訊財經MissMoney所有,轉載請註明來自微信公號:MissMoney浮世(ID:missmoneytf)並附上微信二維碼。或聯繫我們獲取授權。(微信號:bigson)過去100餘年的歷史是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儲備而戰鬥的歷史,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與此相提並論。
  • 《政治秩序的起源》導讀:重新帶回國家
    作家 弗朗西斯·福山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就是這樣一本「偵探小說」。為什麼今天我們所見的世界,在政治上呈現出如此之豐富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起源何在?如果說觸動福山寫作《歷史的終結》的,根本上而言是「為什麼自由民主制最終能夠徵服世界」,那麼觸動他寫作《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則是「為什麼自由民主制尚未能夠徵服世界」。從關注「同一性」走向關注「多樣性」,從關注「終結」走向關注「起源」,從關注「人性」走向關心「歷史」,這個問題意識的轉向顯然不是偶然的心血來潮,而與過去二十多年世界各地的政治發展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