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環球網
2019年12月9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第五次年度總理事會上,由於美國的阻撓,使得旨在改進上訴機構「越權裁決」「審理超期」、法官「超期服役」等體制性問題的總理事會決議草案未能通過。這一國際貿易的「最高法院」面臨停擺。中國常駐WTO代表、特命全權大使張向晨批評了美方的錯誤做法。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網
在他的發言之中,張向晨大使指出,「羅德裡克(Dani Rodrik)等35位中美著名經濟學家共同發表了《中美經貿政策工作小組聯合倡議》,其核心觀點是,面對不同的經濟政策和模式,生硬脫鉤不可取,按照自己的偏好強求一律不可行,尊重差異、平等協商、競爭共存才是出路」。
《中美經貿政策工作小組聯合倡議》是2019年10月27日,由包括5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內的中美數十位著名學者在上海共同發布的報告,主題為「中美經貿關係——尋求新的出路」。該報告被《華盛頓郵報》評為2019年度全球十佳政治經濟學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在該聯合倡議並發意見之中,清華大學鞠建東教授首次提出了中美經貿關係「競爭共存」四項原則。
鞠建東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他於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數學系攻讀學士學位,1985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1990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系攻讀博士學位,2001年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經濟學系獲得終身教職,2011年晉升為經濟學教授。他曾在2007年至2009年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客座研究員,併兼任世界銀行顧問。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產業組織。2014年,鞠建東辭去了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經濟學系的終身教職,回國擔任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他於2017年回到清華大學,繼續從事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產業經濟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目前,以中美貿易爭端為抓手,他正在帶領研究團隊創立國際貿易爭端這一嶄新學科,搭建它的分析框架。
<鞠建東教授在聯合倡議發布會上發言>
鞠建東教授在聯合倡議中指出,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是世界秩序如何演變的問題。中美兩國關係是結構性的,既有互利、互惠的部分,也有競爭、對抗的部分;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出亞洲、北美、歐盟三足鼎立的結構——中美兩國GDP加在一起佔世界GDP的40%,中美關係是對抗還是合作,很大程度取決於佔世界GDP60%的其它國家和地區是在中美之間選邊,還是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特徵和世界經濟的結構性特徵決定了「競爭共存」的世界秩序是現實的。鞠教授以此為基礎將兩國政策分為四類,相應的對四類政策提出了四項原則。
第一類:互惠政策。例如,兩國在分別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加強國際貿易,比如中國對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減稅,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減稅。兩國應該不斷拓寬互惠政策。
第二類:競爭政策。例如,在非軍用技術的研發、生產、銷售上兩國在政府補貼政策上的競爭。競爭政策的原則是,幫助企業研發、生產更好產品的政策都是允許的;意在損壞對方產品的研發、生產的政策都應該禁止。
第三類:雙邊對抗政策。例如,軍用技術的競爭:這類政策的原則是對等。如果A國實施了一項對抗B國的政策,那麼B國也可以對等地實施類似的對抗A國的政策。
第四類:多邊對抗政策。例如,A國實施了對抗B國的政策,而且要求C國也對B國實施類似的政策。從構建競爭共存的國際秩序的角度來講,應當禁止這一類政策,從而使雙邊對抗不至於擴散到其他國家。任何一方都不應該脅迫第三國一起對抗其競爭對手。
第一和第四類政策是上述提案的關鍵所在,鞠教授認為,拓展互惠政策的空間,限制多邊對抗是形成「競爭共存」世界秩序的關鍵所在。中美兩國應該共同努力,把對抗限制在雙邊範圍之內,不殃及其它國家和地區。而兩國關係與世界經濟的雙重結構性特徵,也使得兩國都有必要走向「競爭共存」的世界秩序。
<鞠建東教授接受CGTN薇觀世界欄目的採訪>
鞠建東教授將他的理論風趣地比喻為 「中美關係的丈母娘理論」:「妻子與丈夫吵架,都到丈母娘那兒告狀。其實,決定這個家庭的幸福或分崩離析,很大方面取決於丈母娘。重點是,如果丈母娘支持女兒,反對女婿,那麼家庭矛盾會激化;相反,如果丈母娘是處於一個中立、獨立的立場,主要是勸和,那麼家庭矛盾就會趨於緩和。所以決定中美關係的,很可能是第三方,比如歐洲。歐洲不應該站在中國或美國一邊,而是應該保持獨立。中國和美國都不應該要求世界其他國家選邊站。為了世界和平,為了大國之間能競爭共存,我們應該禁止多邊對抗。從歷史上看,不把雙邊對抗變成多方對抗,是防止大國衝突演變成世界性的衝突的關鍵。」
善於發前人所未發、進行前瞻性研究一直是鞠建東教授的學術研究特點和追求:1988年,他和合作者最先探討東北亞經濟合作,並提出了東北亞自貿區的構想。1995年,他和合作者提出通過貿易政策改革提高社會福利的充分必要條件,後被納入各國通用的研究生層次的國際貿易教材之中。2005年,他和合作者創造性地將微觀經濟理論研究方法學和宏觀經濟理論研究方法相結合,提出動態結構分析框架以解釋全球貿易不平衡;目前,它已成為國際經濟學之中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他和合作者也憑此獲得2016年度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09年,他和合作者發現美國對華貿易並不遵從比較優勢,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美國對中國限制高技術產品出口。2017年,美國根據《1974年修訂的貿易法》第301條的內容對中國展開調查,他領導研究團隊提出我國可以考慮以鏡像戰略的思想,構建貿易政策規則。2018年他發起「國際貿易關係與全球化重構」學術研討會,這是國內首次舉行主題為中美貿易爭端的大型學術論壇。2019年,他為本科生開設「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課程,使得清華大學成為全球第一個開設中美貿易爭端課程的大學,選課學生多達兩百餘名。
<清華大學本科生通選課「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結課師生合影>
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大背景下,2019年10月,鞠建東教授甫一提出中美經貿關係「競爭共存」四項原則,就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政策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雖然在2020年1月15日,中美兩國籤訂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暫時中止了近兩年相互加徵關稅所導致的緊張局面。然而兩國關稅並未實質取消,友好經貿關係並未完全恢復,但是,應該注意到中美經貿關係已經,並且將會繼續深刻地影響全球經濟貿易增長與結構。鞠建東教授和他率領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將持續關注中美經貿關係,聚焦全球重大經濟與金融問題,充分發揮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理論研究、國際交流及政策溝通上的優勢,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全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