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關係新出路——鞠建東提出「競爭共存」四項原則

2021-02-19 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圖片來源:環球網

2019年12月9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第五次年度總理事會上,由於美國的阻撓,使得旨在改進上訴機構「越權裁決」「審理超期」、法官「超期服役」等體制性問題的總理事會決議草案未能通過。這一國際貿易的「最高法院」面臨停擺。中國常駐WTO代表、特命全權大使張向晨批評了美方的錯誤做法。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網

在他的發言之中,張向晨大使指出,「羅德裡克(Dani Rodrik)等35位中美著名經濟學家共同發表了《中美經貿政策工作小組聯合倡議》,其核心觀點是,面對不同的經濟政策和模式,生硬脫鉤不可取,按照自己的偏好強求一律不可行,尊重差異、平等協商、競爭共存才是出路」。


《中美經貿政策工作小組聯合倡議》是2019年10月27日,由包括5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內的中美數十位著名學者在上海共同發布的報告,主題為「中美經貿關係——尋求新的出路」。該報告被《華盛頓郵報》評為2019年度全球十佳政治經濟學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在該聯合倡議並發意見之中,清華大學鞠建東教授首次提出了中美經貿關係「競爭共存」四項原則。

鞠建東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他於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數學系攻讀學士學位,1985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1990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系攻讀博士學位,2001年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經濟學系獲得終身教職,2011年晉升為經濟學教授。他曾在2007年至2009年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客座研究員,併兼任世界銀行顧問。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產業組織。2014年,鞠建東辭去了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經濟學系的終身教職,回國擔任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他於2017年回到清華大學,繼續從事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產業經濟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目前,以中美貿易爭端為抓手,他正在帶領研究團隊創立國際貿易爭端這一嶄新學科,搭建它的分析框架。

<鞠建東教授在聯合倡議發布會上發言>

 

鞠建東教授在聯合倡議中指出,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是世界秩序如何演變的問題。中美兩國關係是結構性的,既有互利、互惠的部分,也有競爭、對抗的部分;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出亞洲、北美、歐盟三足鼎立的結構——中美兩國GDP加在一起佔世界GDP的40%,中美關係是對抗還是合作,很大程度取決於佔世界GDP60%的其它國家和地區是在中美之間選邊,還是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特徵和世界經濟的結構性特徵決定了「競爭共存」的世界秩序是現實的。鞠教授以此為基礎將兩國政策分為四類,相應的對四類政策提出了四項原則。

第一類:互惠政策。例如,兩國在分別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加強國際貿易,比如中國對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減稅,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減稅。兩國應該不斷拓寬互惠政策。

第二類:競爭政策。例如,在非軍用技術的研發、生產、銷售上兩國在政府補貼政策上的競爭。競爭政策的原則是,幫助企業研發、生產更好產品的政策都是允許的;意在損壞對方產品的研發、生產的政策都應該禁止。

第三類:雙邊對抗政策。例如,軍用技術的競爭:這類政策的原則是對等。如果A國實施了一項對抗B國的政策,那麼B國也可以對等地實施類似的對抗A國的政策。

第四類:多邊對抗政策。例如,A國實施了對抗B國的政策,而且要求C國也對B國實施類似的政策。從構建競爭共存的國際秩序的角度來講,應當禁止這一類政策,從而使雙邊對抗不至於擴散到其他國家。任何一方都不應該脅迫第三國一起對抗其競爭對手。

第一和第四類政策是上述提案的關鍵所在,鞠教授認為,拓展互惠政策的空間,限制多邊對抗是形成「競爭共存」世界秩序的關鍵所在。中美兩國應該共同努力,把對抗限制在雙邊範圍之內,不殃及其它國家和地區。而兩國關係與世界經濟的雙重結構性特徵,也使得兩國都有必要走向「競爭共存」的世界秩序。

<鞠建東教授接受CGTN薇觀世界欄目的採訪>

鞠建東教授將他的理論風趣地比喻為 「中美關係的丈母娘理論」:「妻子與丈夫吵架,都到丈母娘那兒告狀。其實,決定這個家庭的幸福或分崩離析,很大方面取決於丈母娘。重點是,如果丈母娘支持女兒,反對女婿,那麼家庭矛盾會激化;相反,如果丈母娘是處於一個中立、獨立的立場,主要是勸和,那麼家庭矛盾就會趨於緩和。所以決定中美關係的,很可能是第三方,比如歐洲。歐洲不應該站在中國或美國一邊,而是應該保持獨立。中國和美國都不應該要求世界其他國家選邊站。為了世界和平,為了大國之間能競爭共存,我們應該禁止多邊對抗。從歷史上看,不把雙邊對抗變成多方對抗,是防止大國衝突演變成世界性的衝突的關鍵。」

善於發前人所未發、進行前瞻性研究一直是鞠建東教授的學術研究特點和追求:1988年,他和合作者最先探討東北亞經濟合作,並提出了東北亞自貿區的構想。1995年,他和合作者提出通過貿易政策改革提高社會福利的充分必要條件,後被納入各國通用的研究生層次的國際貿易教材之中。2005年,他和合作者創造性地將微觀經濟理論研究方法學和宏觀經濟理論研究方法相結合,提出動態結構分析框架以解釋全球貿易不平衡;目前,它已成為國際經濟學之中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他和合作者也憑此獲得2016年度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09年,他和合作者發現美國對華貿易並不遵從比較優勢,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美國對中國限制高技術產品出口。2017年,美國根據《1974年修訂的貿易法》第301條的內容對中國展開調查,他領導研究團隊提出我國可以考慮以鏡像戰略的思想,構建貿易政策規則。2018年他發起「國際貿易關係與全球化重構」學術研討會,這是國內首次舉行主題為中美貿易爭端的大型學術論壇。2019年,他為本科生開設「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課程,使得清華大學成為全球第一個開設中美貿易爭端課程的大學,選課學生多達兩百餘名。

 

<清華大學本科生通選課「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結課師生合影>

 

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大背景下,2019年10月,鞠建東教授甫一提出中美經貿關係「競爭共存」四項原則,就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政策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雖然在2020年1月15日,中美兩國籤訂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暫時中止了近兩年相互加徵關稅所導致的緊張局面。然而兩國關稅並未實質取消,友好經貿關係並未完全恢復,但是,應該注意到中美經貿關係已經,並且將會繼續深刻地影響全球經濟貿易增長與結構。鞠建東教授和他率領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將持續關注中美經貿關係,聚焦全球重大經濟與金融問題,充分發揮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理論研究、國際交流及政策溝通上的優勢,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全球發展。

相關焦點

  • 重大原則問題上中國決不讓步!中美經貿磋商白皮書發布(附全文)
    兩國建交以來,雙邊經貿關係持續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高度互補、利益交融的互利共贏關係,不僅兩國受益,而且惠及全球。由於發展階段、經濟制度不同,兩國在經貿合作中難免出現分歧和摩擦。在中美經貿關係發展歷程中,也曾多次出現波折、面臨困難局面。兩國本著理性、合作的態度,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化解了矛盾、縮小了分歧,雙邊經貿關係更趨成熟。
  • 理性認識美國外交轉型與中美戰略競爭
    近年來,關於中美戰略競爭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學者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展開討論:一是從權力轉移的角度出發,討論中美戰略關係的變化及其對構建國際秩序的影響,預測中美戰略競爭是否會走向「新冷戰」或者是掉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 二是從國際制度的角度出發,討論中美兩國如何構建「制度均勢」,從而在經濟和安全兩個領域實現機制化的相互制衡,達到中美之間的「協調共治」; 三是從雙邊關係的角度出發
  • 新鐵幕OR新冷戰 :中美關係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
    為什麼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籤署沒有提振國際社會對兩國關係的信心?如果美中已經進入全面戰略競爭階段,兩國關係如何避免災難性的後果?對美中雙邊關係進行準確的定義,已經成為當代國際關係研究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目前,新冷戰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的觀點甚囂塵上。嚴格來說,新冷戰確實成為惡化的兩國關係的前景之一,但是,新冷戰已經到來卻缺乏現實依據。中美關係是否會邁向新冷戰,主要取決於當前的新鐵幕狀態是否會延續下去。
  • 【臺灣問題】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的臺灣問題∶走向與評估
    實際上,自川普 2017年1月入主白宮,特別是 2018年其政府對中國發起貿易摩擦以來,中美關係出現了新態勢,兩國已進入全面競爭狀態。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政府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國會動作頻頻,美臺實質關係進一步大幅提升。與此同時,臺灣島內政治發生了劇烈變動,民進黨當局不斷惡化兩岸關係。中美關係新態勢將對兩岸關係產生深刻影響。特別是在 2020年美國大選之後,中美之間的競爭和衝突可能進一步加劇。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雖然中美俄戰略關係在某種意義上也存在著零和博弈的因素,但一定程度上的競爭、衝突、合作共存,形成一種對衝而複雜的博弈。從現象上來看,美俄博弈依然在地緣政治搏擊的歷史怪圈中打轉,不斷向對方「秀軍事肌肉」,這已經成為美國與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外交較量之所需,但毫無疑問雙方都不是熱戰的狂熱支持者,發生實質性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極小。
  • 章百家:中美有望逐步建立良性「競合關係」
    中美關係的走向不僅影響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也影響世界的未來。本文中,我想提出以下三點看法:其一,中美競爭的現實已不容迴避,兩國間的競爭或博弈不斷向縱深發展是一個長期趨勢;儘管如此,中美之間建立起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關係是可能的。近二十年來,主要由於中國的高速發展,中美綜合國力的差距不斷縮小,這導致兩國間結構性矛盾的出現,雙方在上世紀80年代得以建立互信的基礎已經消損。
  • 中美貿易戰談判最新消息 新一輪中美經貿戰談判有何安排?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我們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慎重妥善處理涉臺問題,以免對中美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造成消極影響。  問:據了解,今天下午薩爾瓦多駐華使館舉行了開館儀式,你能否證實?中方對中薩關係未來發展有何評論?  答:今天下午,薩爾瓦多駐華使館舉行了開館儀式,外交部副部長秦剛出席有關活動並致辭。
  • 【中美關係】宋國友:中美在打「企業代理人戰爭」?
    基於這個錯誤前提,主觀認定中美正在進行冷戰期間的那種「代理人戰爭」,當然也是錯誤的。當前中美關係確實衝突升級,競爭加劇,但斷言什麼「新冷戰」言過其實。然而,在中美「企業代理人戰爭」的描述中,中美似乎已經進入冷戰階段,「企業代理人戰爭」只不過是替代「第三國代理人戰爭」的另一種冷戰對抗形態。假如兩國管控危機失當,中美確實有滑向冷戰的可能,無論如何目前中美關係總體還算是正常的大國關係。
  • 【解讀】趙明昊: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
    外界普遍期望,拜登執政會使中美緊張關係得到緩解,進而避免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陷入更嚴重的衝突。拜登及其核心外交政策顧問認為,中國不是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而是最重要的長期挑戰,美國不應與中國打「新冷戰」。雖然拜登政府仍會繼續在大國競爭視角下處理中美關係,但其立足點在於「讓美國跑得更快」,與中國展開正和競爭。
  • 蘭德公司「中美印太地區競爭」系列報告之二:越南篇
    》的系列報告,評估中美兩國對印太地區主要國家的相對影響力,並針對特定國家為美政府及空軍提供決策參考和建議。同時,報告就如何加強美越關係的前景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蘭德公司近日發布題為《美中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競爭的地區對策》(越南篇)的報告。報告認為,越南外交戰略傾向於保持「大國平衡」,避免「選邊站」。在大國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越南幾乎不可能站在美國一邊或明顯偏向美國。美國可期待的「最優局面」是逐步加強美越兩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方面的交流,拉攏河內使之成為「印太戰略」支點。
  • 拜登上臺,將給中美關係帶來什麼?
    刁大明老師是中美關係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對於時事的追蹤很緊密,同時也有理論分析功底。請他對前述問題給出自己的回答,會構成我們進一步討論的良好基礎。特別是面對著川普政府在過去4年中對大國關係以及國際秩序的各種破壞性影響,國際社會對拜登政府的修復與延續保持了高度關注。 雖然尚未就位,但從拜登本人及其團隊成員的選前表達看,新政府的確被規劃為推進較大幅度的調整乃至回歸,但客觀上也同樣面對不可小覷的內外挑戰。而拜登政府在調整與平衡之間的變化也將為中美關係帶來一些變化乃至機遇。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貿易戰和美國的臺灣牌已經成為當前中美關係何去何從的一個風向標, 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界定中美關係發展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中美長期競合狀態的出現2019年2月我在首爾開會時有韓國學者問我,如果中美關係可分為三種的話,即:一是重回冷戰;二是通過妥協、慢慢走向G2;三是長期複合型競爭合作共存,我怎麼看。
  • 拜登政府會淡化「新冷戰」概念,但中美關係回不到從前
    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對《財經》記者表示,長期來看中美戰略競爭關係仍將延續,並且會更多強調對等,如今的大環境也讓拜登無法在經貿衝突等領域做出立竿見影的改變,但由於拜登政府強調遊戲規則以及美國需要承擔國際責任,這會為中美關係發展提供合作契機。
  • 閻學通:數字時代的中美戰略競爭
    【內容提要】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國際關係也進入了新的時代,需要突破地緣政治和階級分析等傳統思維來理解當前的國際關係。雖然當前中美戰略競爭與冷戰時期美蘇戰略競爭本質上都是實力差距縮小的兩個大國對於國際權力的爭奪,但數字經濟時代的中美競爭的特殊之處在於:數字經濟成為財富主要來源,網絡技術迭代速度快,技術壟斷和跨越式競爭,技術標準制定權的競爭日益成為國際規則制定權的重點。這些特點對大國領導的改革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 【熱議】中日關係為什麼必須翻開新一頁?
    RCEP最早由東協10國提出。2011年2在內比都舉行的第十八次東協經濟部長會議上,產生了組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草案。在2011年東協峰會上東協十國領導人正式批准了RCEP。再接下來,就是中日韓之間因歷史問題和島嶼爭端引發的關係降溫,RCEP也冷凍起來。美國則乘機強推TPP,最關鍵的是通過給日本的海外出兵鬆緊箍咒,換得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加入了TPP。儘管美方說亞太地區有足夠空間讓TPP和RCEP並存,是互補關係而非競爭關係,但亞洲人很清楚,RCEP是亞洲人主導的,「我的地盤我做主」。而TPP則是美國領導的,是美國為亞洲制定的貿易規則。
  • 川普:美國已進入新時代,中國是競爭對手
    △圖/視覺中國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認為,美國已經進入競爭的新時代,美國當前所處的世界正迎來更激烈的競爭,美國必須在競爭的世界中保護國家利益。美國總統 川普:無論你喜歡與否 ,這份戰略報告表明了我們已經進入競爭的新時代。我們必須承認強大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和政治競爭力在世界上的重要作用。
  • 傅瑩對中美關係的最新判斷
    非常高興在線上與各位新老朋友相見。剛才聽了王毅國務委員和基辛格的講話,基辛格對兩國關係的深情祝福打動人心。王毅國務委員的講話有很多新意,包括對智庫提出的一些研究的題目,例如關於兩國合作以及管控分歧的清單等等,這些我們都需要認真思考。也希望在座的美方學者能夠和我們一起,研究如何把王毅國務委員提出的要求納入到合作項目的框架內。時間有限,我直接談一下對中美關係的看法。
  • 【聚焦】「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中美新型關係報告
    [1]在中美兩國和國際輿論中,一些有關中美關係的悲觀、負面論調並不鮮見。「中美關係向何處去」已經成為牽動兩國各自發展前景和世界命運的大問題。放眼未來,中美需要共同謀求「競爭性共存」(competitiveco-existence)之道,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中美關係。這實際上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然之舉。
  • 盤古智庫報告:「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中美新型關係
    [1]在中美兩國和國際輿論中,一些有關中美關係的悲觀、負面論調並不鮮見。「中美關係向何處去」已經成為牽動兩國各自發展前景和世界命運的大問題。放眼未來,中美需要共同謀求「競爭性共存」(competitiveco-existence)之道,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中美關係。這實際上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然之舉。
  • 【中美研究】吳心伯:後冷戰時代中美關係研究範式變化及其含義——寫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際
    在研究取向上,冷戰結束初期,中國學術界對中美關係的研究注重利益分析,關注新形勢下中美的利益互動關係。 一方面,研究者希望基於中美兩國在經貿、安全等領域的利益共同點,促進雙方合作,擺脫或減少美國的意識形態因素對雙邊關係的幹擾,構建雙邊關係的新框架;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仔細分析了中美之間的利益分歧,探討如何妥善處理雙方在人權、臺灣、經貿、西藏等問題上的分歧和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