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對中美關係的最新判斷

2021-02-20 觀察者網

7月9日上午,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先後作主旨發言,觀察者網也受邀參加此次論壇。

以下是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在論壇上的演講全文。

傅瑩:

大家好!感謝邀請我參加這次線上討論。非常高興在線上與各位新老朋友相見。剛才聽了王毅國務委員和基辛格的講話,基辛格對兩國關係的深情祝福打動人心。王毅國務委員的講話有很多新意,包括對智庫提出的一些研究的題目,例如關於兩國合作以及管控分歧的清單等等,這些我們都需要認真思考。也希望在座的美方學者能夠和我們一起,研究如何把王毅國務委員提出的要求納入到合作項目的框架內。

時間有限,我直接談一下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前面幾位談到的觀點對我很有啟發。現在,中美關係確實進入建交以來一個十分困難的時刻,有人甚至說是「至暗時刻」。我認為,可能還不是最低谷。觀察白宮釋放出來的一些信號,在大選前中美關係再出現新問題的可能性還是高度存在的。但我也注意到,在美國,各方對未來中美關係到底向何處發展有很多深入思考。剛才坎貝爾和陸克文都深入分析了這個問題。

觀察美國對華態度的演變趨勢,可以看到兩個方向上的推動力:一股力量以華盛頓右翼或者可以稱之為鷹派為主導,試圖把中美關係推向對抗,持續推動「脫鉤」,他們提出的中美關係方面的政策產生的作用都是減號,把中美關係往對抗的軌道上推,而且毫不猶豫,不考慮後果。任憑這股力量推動下去的話,中美關係進入惡性競爭的軌道恐怕難以避免。

所以,中方面臨著如何作出回應的問題。他們往這個方向推,我們在和他反抗、鬥爭的過程中,也存在是否會加快這一走向和對抗的節奏的問題。從觀察角度來看,是存在困惑的。

另一股力量是相對理性的,不主張放棄「有限接觸」,督促中方修正自己。這個方向看似理性,但是順此發展下去,不能排除美方會持續提高要價,將經貿、科技領域的「合規」壓力外溢到政治和安全領域。剛才王毅國務委員也講了,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上,雙方應該各走各的路,不應試圖去改變對方。

所以對中方來講,21世紀的中美關係中,中方面臨著一些大的問題需要把它想清楚,需要和美方探討清楚。從中方角度來講,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如何判斷世界潮流?冷戰之後我們對世界潮流的判斷是和平與發展,這個潮流如今是不是改變了?是不是要變成衝突與對抗了呢?還是會繼續和平發展?中國自身的發展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這個進程如何避免被打斷?王毅國務委員剛才也講到,我們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需要和平與合作的國際環境。如何保障這個環境?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我們對世界未來的構想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在這條道路上有效開展國際合作?這些都是中國在21世紀曆程中必須面對的大問題。而中美關係發展方向的選擇將決定對上述問題的回答。

未來兩國是繼續在同一個全球體系內解決分歧,還是分道揚鑣、剝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且又彼此連接的體系,各行其是?如果出現後一種情況,那也就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和現存體系的瓦解。我們經常聽到歐洲、日本等「中間地帶」國家的學者對目前的形勢表示擔心,加拿大大使也和我探討過,大家都比較糾結,因為其他國家都不願看到中美分裂,不願世界分裂,不願選邊站隊。他們希望中美關係能夠在方向上有一個理智選擇。剛才陸克文說到,中國人常說「正確的方向」,正確不正確是中國人的概念,關鍵是有利於大家的方向,其他大部分國家對中美關係現在的發展方向是擔憂的,希望能夠做一個更理性的選擇。

中美關係未來比較好的前景是形成「競合」關係,即大國良性競爭的新型關係,其中有競爭,但是可控,同時保持必要的合作。然而,目前美國官方層面這種意願比較弱。美國人非要說競爭,中國人一開始不願意接受「競爭」的概念,希望主導面應該是合作,這是中國人希望的,形成大國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但問題在於,儘管中國有這樣的願望,我們面對的美國的決策者以及國會釋放的信號是,他們不願意這樣去做。那中國怎麼辦?我們認為應該做個理性的、有利於兩國人民、有利於世界的中美關係的方向選擇。如果美國不願意這樣選擇,我們怎麼辦?這是個大問題,我們想往這邊走,美國人想往那邊走。有沒有辦法說服美國,或和美國一起合作,能夠走向「競合」的方向?在今年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前的幾個月,美方對華態度很難有積極的改變。

鑑此,中國需要對未來中美關係發展做認真思考和設計,主動提出能夠維護中國根本利益、能夠解決美方合理關切、同時也符合世界和平發展大方向的選擇和方案。我提幾點想法供參考:

第一,中方應該不僅僅對美方的挑釁做被動回應,要考慮主動出牌,推動在關鍵領域坦誠對話,彼此真正傾聽,切實解決雙方合理關切。

當然,我們採取主動,並不是說我們也要提出對抗,我們做出的選擇,或者主動做的一些事情,首先要維護中國的根本利益,同時也要考慮解決美方的合理關切,還要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大方向。我覺得王毅國務委員提出的研究和制定拆解中美矛盾和問題的單子的建議是很重要的,我們都應該考慮一下。

從中方角度講,我們應該主動提出在哪些關鍵領域進行坦誠對話,而且要認真傾聽彼此,而不是事先就認為對方都是錯的,自己都是對的,這樣就會陷入無休止的辯論和辯解循環。要認真傾聽彼此,要通過對話和談判,加深對彼此的理解,要就行為邊界和底線達成共識,對一些不可調和的利益分歧,做出必要的管控。

第二,剛才許多人談到,現在海上安全問題比較令人擔心。中國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成長比較快,必然會引起各方關注。大家都想知道中國海軍力量增長的目的是什麼?要在世界上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讓防衛政策和目標更加透明,尤其對海上的訴求和利益邊界要更加清晰,使各方切實了解中國軍事安全的主張和底線,在此基礎上加強危機管控機制建設,避免發生誤判。我特別同意陸克文講的,要有管控的手段和方式,因為現在雙方近距離接觸確實比較多,要避免發生誤判的可能。

第三,面對後疫情時期的世界,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開展協商,協助各國解決問題,多做「加法」,多「賦能」,承擔合作型大國的責任。實際上,雖然中美雙邊關係緊張,但據我了解,專業界的協商、對話很多,這非常重要,我們一定不能阻礙他們,要多給予鼓勵和支持。在全球層面,中美合作應該是全世界非常期待的,中美應該早一點開始探討這個問題。

第四,要增強中國的國際形象,樹立自己的形象意識,讓世界多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和中國人的想法。我們有時聽到一些批評或說法容易憤怒,容易生氣,容易著急,其實這個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對中國不了解,我覺得這方面還可以多做一些努力。

剛才談到關於美國是不是衰落的問題,美國現在有很多困難,無論是國內還是和世界的關係都處於調整階段,它能不能調整過來,能不能恢復起來,這是美國自己的事,不是別的國家說什麼能決定的。同時,中國國內也面臨非常嚴峻的任務,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今年要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們還在制定「十四五」計劃,自身的任務非常繁重。中美兩國在國內都有非常重的任務,我們沒有必要相互「踩」對方,各自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同時相互合作,從積極的角度去幫助世界,這是我們兩國應有的姿態。

最後,習近平總書記和美方已多次談過,希望構建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這應該是我們討論和推動中美關係最根本的指導。謝謝!

*文章根據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整理人:翟亞菲

來源|觀察者網

越贊越好看 

相關焦點

  • 與傅瑩一起看世界:祝賀傅瑩教授新書出版發行
    全書有41篇文章,分為8個部分,包括「國際格局的變化,全球化與中國角色,中國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關係,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形勢,亞洲和平問題,人工智慧,國際傳播,智庫建設」等等這些極為熱門的話題。回應了2018年以後國際上人們所關心的一些問題,包括「中美關係到底走向何方」,「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戰略格局」,「全球化是不是已經終結」,「人工智慧會不會改變人類命運」,等等。這些問題的確很重大,也很緊要。
  • 這次,傅瑩的戰鬥力有點可怕!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主持該論壇,嘉賓圍繞亞太安全、朝核、中美關係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並回答觀眾提問。不久前,川普總統會見日本總統安倍,雙方也就如何進一步深化日美盟友關係進行了交流。傅瑩說,有關亞太安全辯論的核心問題就是要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是追求基於同盟關係的所謂「排他性安全」,以他國安全為代價實現一國或部分國家的安全?還是追求「包容性安全」,不把任何國家排除在外,地區國家共同努力實現共同安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
  • 傅瑩的戰鬥力再次「爆表」!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應邀出席會議,並參加主題為「失控的核安全」的全會論壇。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發現,面對所謂「中國威脅」等老生常談無端指責,「鐵娘子外交官」傅瑩戰鬥力再次爆表,談笑間「見招拆招」,將「威脅論」消弭於無形之中。慕安會會場。
  • 章百家:中美有望逐步建立良性「競合關係」
    經主辦方授權,《中國新聞周刊》 獨家刊發傅瑩、王緝思、章百家等十多位專家學者基於上述研討活動而撰寫的文章。從1月17日起,共分四組推出,今日推出第二組,敬請關注。中美關係的走向不僅影響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也影響世界的未來。本文中,我想提出以下三點看法:其一,中美競爭的現實已不容迴避,兩國間的競爭或博弈不斷向縱深發展是一個長期趨勢;儘管如此,中美之間建立起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關係是可能的。近二十年來,主要由於中國的高速發展,中美綜合國力的差距不斷縮小,這導致兩國間結構性矛盾的出現,雙方在上世紀80年代得以建立互信的基礎已經消損。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貿易戰和美國的臺灣牌已經成為當前中美關係何去何從的一個風向標, 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界定中美關係發展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中美長期競合狀態的出現2019年2月我在首爾開會時有韓國學者問我,如果中美關係可分為三種的話,即:一是重回冷戰;二是通過妥協、慢慢走向G2;三是長期複合型競爭合作共存,我怎麼看。
  • 傅瑩:歐洲30年戰爭和一戰影響了一個世紀,2019年會不會影響22世紀?
    2018年,中美關係下滑的速度超出人們想像,緊張氣氛正從貿易外溢到其他領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美國國內政治和經濟因素使然,與美國對外關係中利益失衡不無關係;同時,中美力量對比發生結構性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觀察美國調整對華政策的過程,如果用360度的圓環來描繪整個周期,從美方的觀點看,前半個180度的調整已經完成。
  • 「對話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北大參與聯合舉辦藍廳論壇
    習近平主席同拜登總統在除夕進行了首次通話,一致認為中美要增進相互了解,避免誤解誤判;要彼此坦誠相待,不搞衝突對抗;要暢通溝通渠道,推進交流合作。這次極為重要的通話為處於十字路口的中美關係指明了方向,也為兩國乃至世界傳遞了令人鼓舞的消息。王毅說,中美關係要撥亂反正,重回正軌,首先需要打破由各種對華錯誤認知而人為砌起的高牆,真正客觀準確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讀懂中國。
  • 傅瑩德國《明鏡》刊文:朝核問題還有和平解決的希望嗎?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傅瑩►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 張維為:中美關係何去何從
    三,美國要恢復與盟友的關係。為了對付中國,美國將加強與傳統盟友的合作,會特別注重在意識形態和高科技領域和中國競爭。四,中美關係將以競爭為主,但也會有部分領域的合作。美國會與中國對話,包括重建雙邊對話機制。在氣侯變化、疫情防控等方面中美是有一些合作空間的。
  • 蘭德報告:未來30年中美關係最可能的走勢
    、複雜的競爭與對抗的關係中美關係演變備受矚目之際,蘭德公司(RAND )最新發布《中國的大戰略:趨勢、發展軌跡和長期競爭》(China's Grand Strategy :Trends, Trajectories,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
  • 中國外交部傅瑩身份背景曝光,轟動全國,驚豔世界!
    她,就是傅瑩2003-2006年,她再次被任命為,駐澳大利亞聯邦特命全權大使,在她任職的三年間,是中澳兩國關係史上最好的時期。但每次她都會拒絕,並且義正言辭地告訴他們:「靠自己幹,別靠關係!」有一次她去鄉下的時候,碰到幾個困苦的農民,得知他們孩子沒有錢上學時,她二話不說,就將錢包裡所有的錢都掏了出來。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負責政策的國防部副部長克裡斯蒂娜·沃穆思稱美中關係有很多方面「極具合作性」和「有競爭性」。但這並不能掩蓋美國面臨的以中俄為核心的幾大戰略性問題。美國的戰略主攻方向顯然是中國,美國需要中國,更要防備中國,從本質上看美國對華戰略的力度最大。鄧福德對中國的判斷深刻反映了美國對華極度失望和戰略焦慮。
  • 川普威脅「切斷中美關係」:中美斷交的可能性淺析
    第二,美國對中國的敵視態度不僅僅存在兩黨精英階層,美國皮尤中心的最新民調顯示(業內都知道這個民調中心的權威性),現在有近70%的美國民眾對中國保持負面看法。美國是個選舉社會,川普因為疫情應對失誤導致病毒擴散蔓延又面臨連任危機。一個實力遠超他國的超級大國,其政治人物在危機狀態下會做什麼,不應該有任何「不可能」的懷疑。
  • 中美關係史上最惡劣
    中美關係史上最惡劣美國白宮發布對中新冷戰宣言:指出40年來對中國的政策失敗。
  • 從中國軍力報告看中美軍事關係變遷
    儘管如此,從過去20年中國軍力報告的關注點、相關評估看,這份報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美軍力對比和兩軍關係的變化。冷戰結束初期,中國軍力發展並非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重要議題,中美軍事關係也非影響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1995-1996年的臺海危機成為觸發中美軍事關係生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 趙全勝: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貿易戰和美國的臺灣牌已經成為當前中美關係何去何從的一個風向標, 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界定中美關係發展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2019年2月我在首爾開會時有韓國學者問我,如果中美關係可分為三種的話,即:一是重回冷戰;二是通過妥協、慢慢走向G2;三是長期複合型競爭合作共存,我怎麼看。我的回答是:「前兩種模式都不符合現實,複合型目前最符合中美狀態。」
  • 中美關係轉折點!
    >在中美關係高度緊張之際,美方突然主動曝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將在夏威夷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舉行會晤。都將成為中美關係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中美關係高度緊張的當下,在川普威脅要斷絕對華一切關係的時候。按外交常理,一般應當是副部長或以下級別會晤,然後再進行部長級會晤,之後才是部長以上級別會晤。雙方直接跳過部長級會晤,這本身就不同尋常。
  • 楊明星:「新型大國關係」的創新譯法及其現實意義
    外交部前副部長、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在介紹「新型大國關係」的翻譯背景時說,美國智庫習慣用great powers來表達「大國」概念,而其在中文裡通常被譯為強國甚至強權。在中國,大多數人並不認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強國,更不認同強權政治。外交部採用major country譯法對「大國」二字賦予了不同的政治內涵,旨在表明中美不走大國對抗的老路(傅瑩,2013:5)。
  • 中評重磅專訪:李成籲中美關係轉危為安
    ,重新評估過去幾年相互間的政策和舉措,重新整理互相打交道的思路與方式,爭取和推動中美關係轉危為安、走向緩和。在川普2016年勝選後的第二個月,李成曾在其新書發布會上,當著美國政壇元老基辛格的面作此判斷。而三年之後的2019年,李成就幾乎斷定,川普在2020年大選中會敗選。  李成做出這種判斷的理由是:從主觀因素看,川普執政後,並沒有改變其競選綱領中極端的方面,而是繼續大力推行他的「五反」--反腐敗、反精英、反全球化、反移民、反平權。
  • 銳參考·對話 | 閻學通:臺灣分離主義將是未來中美關係最大的危機
    《參考消息》:2013年您預測,2023年中美兩超的兩極格局將基本定型。您是否依然堅持這樣的判斷,依據又是什麼?閻學通:冷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絕對主導力量,其目前的主導地位遠不如上世紀90年代。我在2013年預測兩極化將在2023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