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先後作主旨發言,觀察者網也受邀參加此次論壇。
以下是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在論壇上的演講全文。
傅瑩:
大家好!感謝邀請我參加這次線上討論。非常高興在線上與各位新老朋友相見。剛才聽了王毅國務委員和基辛格的講話,基辛格對兩國關係的深情祝福打動人心。王毅國務委員的講話有很多新意,包括對智庫提出的一些研究的題目,例如關於兩國合作以及管控分歧的清單等等,這些我們都需要認真思考。也希望在座的美方學者能夠和我們一起,研究如何把王毅國務委員提出的要求納入到合作項目的框架內。
時間有限,我直接談一下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前面幾位談到的觀點對我很有啟發。現在,中美關係確實進入建交以來一個十分困難的時刻,有人甚至說是「至暗時刻」。我認為,可能還不是最低谷。觀察白宮釋放出來的一些信號,在大選前中美關係再出現新問題的可能性還是高度存在的。但我也注意到,在美國,各方對未來中美關係到底向何處發展有很多深入思考。剛才坎貝爾和陸克文都深入分析了這個問題。
觀察美國對華態度的演變趨勢,可以看到兩個方向上的推動力:一股力量以華盛頓右翼或者可以稱之為鷹派為主導,試圖把中美關係推向對抗,持續推動「脫鉤」,他們提出的中美關係方面的政策產生的作用都是減號,把中美關係往對抗的軌道上推,而且毫不猶豫,不考慮後果。任憑這股力量推動下去的話,中美關係進入惡性競爭的軌道恐怕難以避免。
所以,中方面臨著如何作出回應的問題。他們往這個方向推,我們在和他反抗、鬥爭的過程中,也存在是否會加快這一走向和對抗的節奏的問題。從觀察角度來看,是存在困惑的。
另一股力量是相對理性的,不主張放棄「有限接觸」,督促中方修正自己。這個方向看似理性,但是順此發展下去,不能排除美方會持續提高要價,將經貿、科技領域的「合規」壓力外溢到政治和安全領域。剛才王毅國務委員也講了,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上,雙方應該各走各的路,不應試圖去改變對方。
所以對中方來講,21世紀的中美關係中,中方面臨著一些大的問題需要把它想清楚,需要和美方探討清楚。從中方角度來講,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如何判斷世界潮流?冷戰之後我們對世界潮流的判斷是和平與發展,這個潮流如今是不是改變了?是不是要變成衝突與對抗了呢?還是會繼續和平發展?中國自身的發展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這個進程如何避免被打斷?王毅國務委員剛才也講到,我們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需要和平與合作的國際環境。如何保障這個環境?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我們對世界未來的構想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在這條道路上有效開展國際合作?這些都是中國在21世紀曆程中必須面對的大問題。而中美關係發展方向的選擇將決定對上述問題的回答。
未來兩國是繼續在同一個全球體系內解決分歧,還是分道揚鑣、剝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且又彼此連接的體系,各行其是?如果出現後一種情況,那也就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和現存體系的瓦解。我們經常聽到歐洲、日本等「中間地帶」國家的學者對目前的形勢表示擔心,加拿大大使也和我探討過,大家都比較糾結,因為其他國家都不願看到中美分裂,不願世界分裂,不願選邊站隊。他們希望中美關係能夠在方向上有一個理智選擇。剛才陸克文說到,中國人常說「正確的方向」,正確不正確是中國人的概念,關鍵是有利於大家的方向,其他大部分國家對中美關係現在的發展方向是擔憂的,希望能夠做一個更理性的選擇。
中美關係未來比較好的前景是形成「競合」關係,即大國良性競爭的新型關係,其中有競爭,但是可控,同時保持必要的合作。然而,目前美國官方層面這種意願比較弱。美國人非要說競爭,中國人一開始不願意接受「競爭」的概念,希望主導面應該是合作,這是中國人希望的,形成大國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但問題在於,儘管中國有這樣的願望,我們面對的美國的決策者以及國會釋放的信號是,他們不願意這樣去做。那中國怎麼辦?我們認為應該做個理性的、有利於兩國人民、有利於世界的中美關係的方向選擇。如果美國不願意這樣選擇,我們怎麼辦?這是個大問題,我們想往這邊走,美國人想往那邊走。有沒有辦法說服美國,或和美國一起合作,能夠走向「競合」的方向?在今年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前的幾個月,美方對華態度很難有積極的改變。
鑑此,中國需要對未來中美關係發展做認真思考和設計,主動提出能夠維護中國根本利益、能夠解決美方合理關切、同時也符合世界和平發展大方向的選擇和方案。我提幾點想法供參考:
第一,中方應該不僅僅對美方的挑釁做被動回應,要考慮主動出牌,推動在關鍵領域坦誠對話,彼此真正傾聽,切實解決雙方合理關切。
當然,我們採取主動,並不是說我們也要提出對抗,我們做出的選擇,或者主動做的一些事情,首先要維護中國的根本利益,同時也要考慮解決美方的合理關切,還要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大方向。我覺得王毅國務委員提出的研究和制定拆解中美矛盾和問題的單子的建議是很重要的,我們都應該考慮一下。
從中方角度講,我們應該主動提出在哪些關鍵領域進行坦誠對話,而且要認真傾聽彼此,而不是事先就認為對方都是錯的,自己都是對的,這樣就會陷入無休止的辯論和辯解循環。要認真傾聽彼此,要通過對話和談判,加深對彼此的理解,要就行為邊界和底線達成共識,對一些不可調和的利益分歧,做出必要的管控。
第二,剛才許多人談到,現在海上安全問題比較令人擔心。中國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成長比較快,必然會引起各方關注。大家都想知道中國海軍力量增長的目的是什麼?要在世界上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讓防衛政策和目標更加透明,尤其對海上的訴求和利益邊界要更加清晰,使各方切實了解中國軍事安全的主張和底線,在此基礎上加強危機管控機制建設,避免發生誤判。我特別同意陸克文講的,要有管控的手段和方式,因為現在雙方近距離接觸確實比較多,要避免發生誤判的可能。
第三,面對後疫情時期的世界,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開展協商,協助各國解決問題,多做「加法」,多「賦能」,承擔合作型大國的責任。實際上,雖然中美雙邊關係緊張,但據我了解,專業界的協商、對話很多,這非常重要,我們一定不能阻礙他們,要多給予鼓勵和支持。在全球層面,中美合作應該是全世界非常期待的,中美應該早一點開始探討這個問題。
第四,要增強中國的國際形象,樹立自己的形象意識,讓世界多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和中國人的想法。我們有時聽到一些批評或說法容易憤怒,容易生氣,容易著急,其實這個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對中國不了解,我覺得這方面還可以多做一些努力。
剛才談到關於美國是不是衰落的問題,美國現在有很多困難,無論是國內還是和世界的關係都處於調整階段,它能不能調整過來,能不能恢復起來,這是美國自己的事,不是別的國家說什麼能決定的。同時,中國國內也面臨非常嚴峻的任務,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今年要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們還在制定「十四五」計劃,自身的任務非常繁重。中美兩國在國內都有非常重的任務,我們沒有必要相互「踩」對方,各自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同時相互合作,從積極的角度去幫助世界,這是我們兩國應有的姿態。
最後,習近平總書記和美方已多次談過,希望構建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這應該是我們討論和推動中美關係最根本的指導。謝謝!
*文章根據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整理人:翟亞菲
來源|觀察者網
越贊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