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轉折點!

2021-02-15 星火智庫

作者:風留痕

本文授權轉載自:動態大參考(ID:dongtaidacankao)

在中美關係高度緊張之際,美方突然主動曝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將在夏威夷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舉行會晤。對此,外交部發言人目前還沒有確認。如果此事成真,不管談什麼?也不管談得怎麼樣?都將成為中美關係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中美關係高度緊張的當下,在川普威脅要斷絕對華一切關係的時候。按外交常理,一般應當是副部長或以下級別會晤,然後再進行部長級會晤,之後才是部長以上級別會晤。雙方直接跳過部長級會晤,這本身就不同尋常。

 

這也說明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中美雙方確實一直保持著必要的溝通與交流,而且這種溝通與交流還很有成效。

 

而此前,中美之間的高級別會晤,多是以副總理出面。此次換成了同一級別的楊潔篪,也能說明一點新意。

 

此前主要談的是貿易協議,而這一次則談的是雙方的關係。也就是說側重不是經貿問題。

 

在香港問題上,美國方面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更威脅要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政策。而中方目前還沒有做出反制的回應。

 

香港國安立法,這是中國的一件大事,也是當務之急。這既是中國的內政,也是事關中國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重大核心利益問題。絕不會因為美方威脅就停止。

 

這一點白宮應當認清這個現實。或許白宮會希望,香港國安立法能拖到11月之後的年底。這應當是川普最關心的問題。

 

近來臺灣的蔡英文雖然比較囂張,但料也成不了大氣。如果蔡英文敢公開臺獨,那飛彈就會直接落到她的頭上去。反國家分裂法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清除臺獨分子。

 

據路透社報導稱,可能的議題將包括新冠病毒應對、軍控、貿易、香港、朝鮮以及雙方對對方記者採取的措施等。

 

除了香港、臺灣問題之外,其它問題肯定會涉及。但是,新冠病毒一事,這還要取決於美方的態度。如果美方堅持抹黑攻擊中國,就難有合作的餘地。

 

雖然如此,在提供抗疫物資的問題上,應當會涉及。因為美方的疫情依然處於高峰,而且第二波高峰的可能性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說,美國的抗疫、防疫物資還得中國為之長期提供。

 

另一個重點就是疫苗問題。雖然美國方面官宣疫苗將很快進入三期臨床。這有點大躍進或放衛星的意思。一旦美國的疫苗不成功,恐怕也只能是把希望落在中國疫苗身上了。必須做好在秋冬季疫情高峰的準備。

 

關於軍控問題,這個問題對中方來說根本不存在。軍控是美俄之間的問題,中國不會參與。中方也不會停止加速發展軍力的腳步。與其說談軍控,還不如說雙方要談兩軍關係的問題。因為近來美軍在中國周邊的活動頻繁,雙方誤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美方必須說明來意,而中方也必須明確底線。

 

貿易問題,雙方雖然會談及協議的執行問題,但這絕不會是重點。因為目前雙方的貿易並沒有停止。而中方又成為了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一看便知。

 

關於朝鮮問題,這倒應是一個重點談及的問題。近日,朝鮮已經與韓方中止了一切聯繫。還威脅做好了一切戰爭的準備。雖然是朝韓問題,但實際上卻是美朝問題。因為在美朝元首互動之後,便再也沒有了下文。美方應當會請求中方幫助。

 

以上分析只是按常理進行推測,或者說是以美方不準備與中國斷絕關係為前提。也或者說美方是抱著解決問題的誠意來進行這次會晤。

 

目前,美方有三個航母戰鬥群在亞太一線,按慣例這是打一場局部戰爭的架勢。而日前美軍機飛躍臺灣上空,這是一次嚴重侵犯中國領空主權的問題。表面上是給臺灣打氣,實際上是對中國安全的直接威脅。或者說是配合會晤而演的戲。

 

目前,美國對華最大優勢也就是軍事。或者說能夠體現美國霸權的最大手段也就是軍事。擺出大兵壓境的架勢,有用沒用至少可以為自己壯膽,或造點聲威。

 

三個航母戰鬥群看上去架勢挺大,而實際上打朝鮮都不夠格。別說威懾中國了。所以說,最多是擺一個架勢而已。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疫情重創了美國海軍,到亞太來活動一下,只是為了恢復戰力的一種訓練而已。

 

而目前也只能是到亞太一線活動一下,到其它地區對局勢的影響更敏感。既不敢到中東,也不敢到俄羅斯周邊。那是會惹麻煩的。

 

所以說,美國三個航母戰鬥群的威懾意義不大。

 

而就在雙方高級別會晤進行之際,雙方也在同時表現出積極信息。

 

美國運輸部周一稱,中美兩國將分別允許在兩國之間每周運營四個航班。美國政府仍然希望中國將同意根據雙邊航空協定恢復全部美國飛行權,「隨著中國政府允許更多美國航空公司的航班飛行,我們將作出回報。」這就是一種良性互動。

 

據報導,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說,美國將修訂對美國公司與中國華為開展業務的禁令,以允許它們共同為下一代5G網絡制定標準。知情人士說,美國商務部和其他機構同意規則變更,目前正在等待聯邦公報的發布。

 

雖然此事還沒有定論,但至少透露出一些合作信息。而如果美方真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也就意味著對華為的打壓有所減弱。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15日文章,原題:全球貿易前景暗淡之際,對華貿易成為美國外貿亮點。文章稱,在新冠肺炎疫情限制全球貿易的背景下,中國重新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4月份美中雙邊貿易額增至397億美元,較3月份增長近43%,再度超越美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貿易額。

 

在美國經濟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關鍵時刻,中國又成了美國最大的出口國。這就是最大的誘惑。也表明中國經濟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

 

總之,夏威夷高級別會晤,是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關鍵時刻,也是美國最困難的時刻,此舉應當是釋放積極的信號。這是目前危機所決定的。

 

如果是這樣,雙方的關係很可能迅速回暖升溫。至少是通過這種高級別會晤,最大程度上溝通交流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加劇。而只要雙方對抗不升級,互惠互利活動就一定會加強。

 

但不排除美方想通過高級別會晤施壓,有可能採取進一步行動。

 

因此,不管雙方談什麼?也不管談得如何?這一次會晤都有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的轉折點。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星火智庫官網

相關焦點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博弈自2018年起進入全面短兵相接,幾乎涉及到雙邊關係的所有領域,包括經濟(貿易戰)、軍事(艦巡南海)、政治(臺灣牌)、和文化(科技戰)等。
  • 從中國軍力報告看中美軍事關係變遷
    儘管如此,從過去20年中國軍力報告的關注點、相關評估看,這份報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美軍力對比和兩軍關係的變化。冷戰結束初期,中國軍力發展並非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重要議題,中美軍事關係也非影響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1995-1996年的臺海危機成為觸發中美軍事關係生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 趙全勝: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美國美利堅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南京大學華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美博弈自2018年起進入全面短兵相接,幾乎涉及到雙邊關係的所有領域,包括經濟(貿易戰)、軍事(艦巡南海)、政治(臺灣牌)、和文化(科技戰)等。幾個月以來打得如火如荼的華為事件比1987年美日貿易衝突中的東芝事件(「Toshiba Disclosure」)有過之而無不及。
  • 元首除夕通話,戰略引領中美關係發展 | 新京報專欄
    拜登上任,中美關係也獲得了反思、盤整與重啟的機遇。為此,中美元首此次通話備受關注。    元首通話有戰略引領作用    在農曆除夕的中美元首通話,為中美關係在牛年討了個好彩頭。中美關係在最近一段時間遇到嚴峻挑戰,但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中美關係恢復以來,期間也遇到過曲折和困難,但總體不斷向前。
  • 張維為:中美關係何去何從
    三,美國要恢復與盟友的關係。為了對付中國,美國將加強與傳統盟友的合作,會特別注重在意識形態和高科技領域和中國競爭。四,中美關係將以競爭為主,但也會有部分領域的合作。美國會與中國對話,包括重建雙邊對話機制。在氣侯變化、疫情防控等方面中美是有一些合作空間的。
  • 馬凱碩:美國為何對中美關係存在嚴重誤判——關於《中國的選擇:中美博弈與戰略抉擇》
    公園薦讀——發展中美關係,最忌因短視和淺見導致戰略誤判。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美方對中美關係的刻意誤判展現得淋漓盡致。資深學者型外交家、李光耀智囊馬凱碩先生認為中美之間存在誤解是因為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他所著的《中國的選擇:中美博弈與戰略抉擇》這本書,就是為了把中國的敘事向美國人解釋,也向中國人解釋美國人的敘事。
  • 【中美關係】宋國友:中美在打「企業代理人戰爭」?
    作者:宋國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微信平臺編輯:周悅在美方以單邊霸凌的方式對中興、華為、TikTok等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蠻橫打壓的現實情況下,有西方媒體又發明了一個新詞,宣稱中美之間正在進行一場「企業代理人戰爭」,認為和冷戰期間美蘇兩國通過第三方代理人進行戰爭類似,中美間的「企業代理人戰爭」是通過打擊企業來打擊對方,損害對方利益,從而取得競爭優勢
  • 傅瑩對中美關係的最新判斷
    現在,中美關係確實進入建交以來一個十分困難的時刻,有人甚至說是「至暗時刻」。我認為,可能還不是最低谷。觀察白宮釋放出來的一些信號,在大選前中美關係再出現新問題的可能性還是高度存在的。但我也注意到,在美國,各方對未來中美關係到底向何處發展有很多深入思考。剛才坎貝爾和陸克文都深入分析了這個問題。
  • 唐永紅:中美及兩岸結構性矛盾的性質與中美及兩岸關係的走向
    各方多認為,在拜登及民主黨治下,美國對華政策進而對臺政策會有不同於代表共和黨且反建制的川普的做法,因而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可能呈現不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今後的中美關係將主要圍繞「修昔底德陷阱」的解決而展開,期間可以緩衝矛盾的就是全球化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經濟利益關係。但相互交織的經濟利益關係不足以解決矛盾,不足以阻止中美衝突與對抗。唯一可以謹慎樂觀的是,中美相互可以毀滅對方的實力可以讓奉行現實主義的美國放棄直接訴諸軍事戰爭的解決之道(但可能尋求代理人戰爭來達成目的),這基本上保證了中美不得不尋求解決矛盾的和平但痛苦的方式。
  • 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及其未來
    一、中美俄大三角關係中美俄之間存在著中美、中俄和美俄三種關係,以及中美俄互動關係。因此,俄羅斯只好向東看,極力與中國搞好關係。2. 中美關係改革開放40年來,中美關係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中美共同對付蘇聯的準同盟式關係,這個階段是中美的蜜月關係期。第二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中美一直維持在一種「正常化的國家關係」。
  • 川普威脅「切斷中美關係」:中美斷交的可能性淺析
    我覺得現在幾乎所有對中美關係的討論,都是基於一種由主觀願望支配的、常態化環境下的討論,而忽略了以下三個客觀存在的、非常態化前提:第一,今天這個世界正處在一個格局體系劇烈變化的周期,這種變化是非常態的,也是和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格局體系變化不同的,因而已經超出了之前的經驗與認知。而美國的焦慮情緒和川普的性格特質,又放大了非常態化的波動範圍。
  • 如何阻止中美關係的惡化
    他們比較了1950年代與2010年代兩大「丟失」的歷史背景,分析兩大「丟失」的深度原因,探討中美關係未來的可能走向和選擇。中美印象網站首先發布洪朝輝博士發言的文字記錄。在談到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的時候,洪朝輝說,「我是不想、不能、也不敢對未來中美關係算命,因為我們歷史學者只相信結果,不討論如果。但學歷史能幫助我們產生四大功能:記憶、敬畏、謙卑和寬容」。
  • 【解讀】趙明昊: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
    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拜登執政會使中美關係自動好轉,但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拜登執政給中美緩和緊張關係帶來的「機遇窗口」。為實現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雙方必須有一種緊迫感,並且願意採取一些超常規的做法。但我們不應想當然地認為,中美關係的「紅色警報」會隨著拜登執政而自動解除。不切實際的期望往往會導致未來幾年中美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和糟糕。應當看到,拜登政府在調整中美關係方面仍面臨極為艱困的挑戰。首先,拜登需要處理「歐巴馬遺產」和「川普遺產」的問題,即避免給外界留下對華軟弱的印象,同時有選擇地繼承川普政府處理對華關係的理念和手段。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冷戰伊始,美蘇走向對抗,在兩大陣營尖銳對立尤其是爆發韓戰的背景下,中國作為相對弱小的一方與蘇聯結盟,戰略大三角關係出現了中蘇對抗美國的態勢,美國處於下風,在朝鮮、越南等地連遭挫敗,及至中蘇矛盾大爆發蘇聯成為中國最大的安全威脅,中美蘇戰略關係大逆轉,中美聯合抗蘇,內外夾攻,蘇聯解體。接著,中美俄戰略關係進入盤整時期。
  • 顧子明|從「夫妻關係」角度,聊聊中美
    前兩天,幾個朋友聊中美關係,有個朋友突然來了一句,為啥咱不拋售美債呢?然後一群朋友們技術性地討論了一番。
  • 中美戰略博弈下的兩岸關係
    2017年12月美國白宮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8年1月五角大樓推出的《2018國防戰略報告》,都公開直接地將中國作為主要威脅和戰略競爭對手,拉開了中美戰略對抗的大幕,「臺灣牌」再次成為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重要手段。    一是在立法層面提升美臺實質關係。 2018年1月、2月,美眾參兩院先後以無異議方式通過《與臺灣交往法》,3月川普籤署了該法案。
  • 時殷弘 ▍中美大國關係的前景想像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爭取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關於中美兩國之間的大國關係的基本前景,可以先著重談論爭取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這一重大問題,然後談論與此大相逕庭的另一種可能性——其可能程度目前來看顯然非同小可。
  • 刁大明:從中美關係的歷史中吸取養分
    從中美關係的歷史中吸取養分文/刁大明發於2021.1.18總第981期《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正值基辛格秘密訪華、開啟中美關係「破冰」進程50周年,拜登政府上臺後能否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積極的轉機,備受關注。
  • 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在拜登就職第三天,美國務院正式發表聲明,表示美「將維持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中提出的長期承諾,「繼續協助臺灣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從以上訊息可以看出,拜登上臺後在中美關係上,將基本回歸民主黨以前歷屆總統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為下一步調整中美關係預留了空間,也適當安撫了臺灣蔡英文當局。
  • 中美關係史上最惡劣
    中美關係史上最惡劣美國白宮發布對中新冷戰宣言:指出40年來對中國的政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