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及其未來

2021-12-25 戰略觀察家

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是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美國的綜合實力超過中俄之和,但美國不明智地將中俄積壓到了一起,也給自己帶來很大麻煩。而且,美國相對衰退而中國正在崛起,俄羅斯則正在恢復和調整。照目前勢頭發展,美國維護全球霸主的地位將越來越力不從心。美中俄的三角關係與發展前景對於全球秩序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值得探討。

一、中美俄大三角關係

中美俄之間存在著中美、中俄和美俄三種關係,以及中美俄互動關係。

1. 美俄關係 

美國和俄羅斯都是具有全球野心的國家。美國綜合實力超強,因此在蘇聯解體之後,成為全球真正的霸主。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民族。一方面,俄羅斯民族是一個戰鬥民族,天性喜好徵服,具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另一方面,俄羅斯人一直想要成為西方的一員;但這兩方面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卻是矛盾的。

俄羅斯的這種兩面性集中體現在彼得大帝(1672-1725)身上。一方面他虛心向西方學習,甚至不惜冒險使用了一個假名到西方取經。在這次冒險期間,他為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並在俄羅斯強力推廣。

另一方面,他也是俄羅斯開疆拓土的君王。俄國通過戰爭吞併的領土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徵服的領土並不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它給俄國提供了波羅的海上的一個出口,因而提供了一個"瞭望歐洲的窗口"。

蘇聯時期,俄羅斯民族達到了頂峰,其影響力波及半個世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再一次想加入西方,結果忍受不了西方對其戰略空間的擠壓,與西方逐步走向對立。2014年,俄羅斯利用烏克蘭政治動蕩之際,將原本屬於自己的克裡米亞通過公民投票的方式吞併,俄羅斯與西方徹底決裂。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為克裡米亞問題嚴厲制裁俄羅斯,俄羅斯經濟受到打擊,並成為國際秩序的破壞者,處處與美國對著幹。

美國很多戰略家,如布熱津斯基,曾建議美國構築大西方以應對中國的崛起。這個大西方包括了俄羅斯和土耳其。川普有意拉攏俄羅斯,但卻遭到建制派的極力反對。建制派抓住「通俄門」死死不放,必欲置川普於死地。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打壓和美國建制派的舉措,無疑使得俄羅斯暫時難以實現融入西方。因此,俄羅斯只好向東看,極力與中國搞好關係。

2. 中美關係

改革開放40年來,中美關係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中美共同對付蘇聯的準同盟式關係,這個階段是中美的蜜月關係期。

第二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中美一直維持在一種「正常化的國家關係」。在這個階段,由於蘇聯解體,中美共同的敵人沒有了,但中美經濟互補性使雙方均受益。

第三階段,2010年之後,中美關係逐步惡化。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製造業總量超過美國,引起美國的不安。歐巴馬搞「亞洲再平衡戰略」,開始在經濟和軍事上圍堵中國。2017年,中國GDP達到美國的63%,2018年美國朝野形成共識,必須遏制中國的發展。

美國對中國的擔憂是多方面的,遠遠比對俄羅斯的擔憂大的多。因為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只是美國的十分之一,而且沒有發展出一種吸引人的經濟模式。俄羅斯的強大隻剩下軍事和資源,長遠來看不足為慮。而中國的發展卻在多方面對美國構成威脅。

美國除了對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擔心之外,更擔心的是中國已經開始與美國爭奪高端製造業的制高點了。美國還擔心中國的發展模式對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擔心中國的政治體制與美國的競爭,擔心中國軍力發展對美國的全球霸權形成威脅。由於中國擁有美國4倍的人口,發展潛力巨大,因此美國將中國列為頭號威脅。

但中國對美國的威脅並非是直接的,中國不像俄羅斯那樣對現有國際秩序不滿,中國是現有國際秩序的受益者、維護著和補充者。美國如果想要繼續維護現有的國際秩序,離開與中國的合作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川普上臺之後,採取了對華全面打壓的戰略。經濟上對華發動貿易戰,試圖將中國經濟打垮,或迫使中國放棄高科技發展。軍事上打造「印太戰略」企圖拉更多的國家與中國對抗。

美國的咄咄逼人將中國擠壓到俄羅斯一邊,中俄儘管存在很多矛盾,但為了共同抵抗美國的壓迫,走到了一起。

儘管如此,中國依然希望與美國搞好關係。因為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來說,美國的重要程度遠超俄羅斯。美國在華軟實力也超過俄羅斯的影響力,中國更願意向美國學習。美國留學費用是俄羅斯的數倍,但在美深造的中國學生人數是在俄羅斯讀大學的中國學生人數的十倍。

3. 中俄關係

中俄雖然是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但只是由於同時受到美國的擠壓才走到一起的。中國要想崛起,就不能同時面對美俄聯手的打壓。如果形成美俄聯手打壓的局面,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既反美又反蘇,中國不僅難以發展經濟,就連安全也沒有保障。

沙皇時期,俄羅斯曾經侵佔中國150萬平方公裡土地,這一直是中國人心頭之恨。但為了有一個良好的崛起環境,中國與俄羅斯完成了邊界劃分。中俄邊界問題解決後,俄羅斯對中國依然不放心,擔心中國崛起後奪回原本屬於中國的領土。由於俄羅斯的這種擔心,因此遲遲不敢與中國共同開發俄東部。但2014年之後,俄羅斯受到西方嚴厲制裁,而中國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幫了俄一把。普金這才痛下決心與中國共同開發俄東部,中俄關係進一步走進,最明顯的標誌是中國3000多軍人參加了俄羅斯「東方2018」的軍事演習。

但中俄固有矛盾並沒有消失。比如,俄羅斯不承認中國對南中國海爭議島礁的主權,參與越南在有爭議海域的石油開發。俄還繼續向中國的區域競爭對手印度和越南出售武器,利用印越制衡中國。中國也不承認俄羅斯對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的佔有。一方面是由於中國認為俄羅斯侵犯了烏克蘭的主權,與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符;另一方面中國與烏克蘭的關係良好,不願意得罪烏克蘭。

二、中美俄關係的未來

中美俄實力正在發生著變化,總的趨勢是中國與美國綜合實力越來越接近,而俄羅斯的綜合實力與中美的差距越來越大。

當中美實力對比發生反轉之時,中美關係將大大緩和。因為中國並沒有稱霸全球的野心,而美國則無力遏制中國。而且,中國是現有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中國只會對現有國際秩序加以補充,絕不會另起爐灶。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將不得不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與中國一起維護國際秩序。中美利益不同,對國際秩序塑造上有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可以通過妥協達成共識的。

俄羅斯由於製造業難以復興,軍事實力將逐步落後於中國,最終成為一個二三流國家。當中俄經濟、軍事實力拉開之時,俄羅斯的自信就沒有了,就會日益擔心中國對原有被佔領土的覬覦。這時俄羅斯就會放棄全球野心,極力與美國為首的西方搞好關係,依靠美國和西方的力量捍衛其領土完整。俄羅斯必將放棄西擴,再一次試圖融入西方,專守東部領土。而西方此時也會接受一個沒有威脅的俄羅斯,將其拉入西方陣營,共同對抗中國。

相關焦點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當代中美俄(蘇)戰略大三角關係的演進有跡可循,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態勢、特點和走向。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戰略大三角關係隨戰略威脅的變化而轉移。中美蘇戰略大三角關係是一種經典的零和博弈,具有你死我活的對抗性,而今中美俄戰略大三角關係則有所不同,中俄戰略協作是新興大國間的合作,並非傳統結盟,美國施壓只是中俄戰略聯合的外部動因,中俄接近具有內在驅動力,雙方需要走出一條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新型大國關係、新型國際關係創新路徑,改善世界秩序。
  • 頭條 俄媒:「大三角」重回世界政治
    文章稱,這種偏見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經濟之強大,已經不可能由誰來決定它是否加入「大三角」。而在布熱津斯基和大多數西方精英眼裡,俄羅斯是孱弱的。正是由於對俄地緣政治能力及其經濟分量的錯誤判斷,才導致封鎖俄羅斯的整個政策的失敗。儘管如此,布熱津斯基仍未擺脫可以影響俄政治的錯覺。
  • 【中美研究】吳心伯:後冷戰時代中美關係研究範式變化及其含義——寫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際
    到 21 世紀初,中美關係的研究視野逐漸拓寬,研究者們越來越多地從多邊(如中美俄、中美歐、中美日、中美印、聯合國)和地區的角度(如東北亞、東南亞、東亞、亞太)來研究中美關係,一些新的議題(如能源、反恐)也被納入了研究議程。 進入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美關係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議題更加多元。
  • 深度 | 中美俄,新三國「演義」
    從全球戰略格局出發,中美俄三國在當今世界地位突出、舉足輕重,這三個大國之間儼然乎構成了一個新的戰略大三角,於是,有中國人形容說,中美俄三國如今正在上演一場新的「三國演義」。筆者並不同意有關中美俄「戰略大三角」的說法,也認為當今世界中美俄三國之間的戰略關係同中國歷史上的魏蜀吳並沒有什麼可比性。
  • 當前中美俄三角關係的形成及若干特質
    中美矛盾代替以往的美俄矛盾成為中美俄三大國關係中的主要矛盾,這一進程始於歐巴馬上臺執政的2009年。當年7月美俄元首莫斯科會晤開始的由美方主導的美俄關係「重啟」,實際上是為2010年正式啟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或稱亞太再平衡戰略所做的重要戰略準備。美國開始以中國為主要戰略競爭者的新一輪中美博弈,在歐巴馬任期多數時間裡都進行的比較溫和。
  • 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推演中美俄世界大戰,中美到底會不會打?
    今天,又在網上看到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關於中美俄參加的世界大戰推演,從推演結果看,雙方陣營的傷亡非常大,單是第一周美軍及其盟友一方就損失了15萬人(第1天損失6萬人);如果加上中俄一方,則要達到幾十萬之巨。既然如此,中美之間會互發生戰爭嗎?
  • 基辛格、三角關係與世界秩序
    「特普會」引發了關於中美俄三角關係的討論,要說到大國關係、尤其是大國戰略三角關係,是繞不開基辛格的。
  • 蘭德報告:未來30年中美關係最可能的走勢
    、複雜的競爭與對抗的關係中美關係演變備受矚目之際,蘭德公司(RAND )最新發布《中國的大戰略:趨勢、發展軌跡和長期競爭》(China's Grand Strategy :Trends, Trajectories,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
  • 張顯耀:中美關係定位決定臺灣發展走向
    前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很明顯的,臺灣議題從來就不是單獨且臺灣可以掌握的問題,而是看中美關係如何定位,才決定臺灣問題的發展與走向。張顯耀認為,這次艾利森提到「一國兩制」,這絕對會成為拜登上任後中美衝突的一個重要議題,因為中國認為這是內政問題,美國不宜幹涉,這是中共從1979年到現在不曾改變的立場。他表示,如果講到臺灣問題或是兩岸議題,首先應拉高到中美的戰略關係角度來看,因為從過去的歷史來看,臺灣問題都是存在於中美戰略關係架構裡。
  • 【解讀】趙明昊: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
    外界普遍期望,拜登執政會使中美緊張關係得到緩解,進而避免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陷入更嚴重的衝突。拜登及其核心外交政策顧問認為,中國不是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而是最重要的長期挑戰,美國不應與中國打「新冷戰」。雖然拜登政府仍會繼續在大國競爭視角下處理中美關係,但其立足點在於「讓美國跑得更快」,與中國展開正和競爭。
  • 拜登公然挑撥中俄關係,這麼快就黔驢技窮了?
    對於這場會談,歐美媒體評價不一,但基本上對美俄關係未來走向不抱希望。 拜登把一麻袋問題帶進了拉格蘭奇別墅,結果把麻袋又搬了回來。最關心拜登日內瓦之行的人,莫過於川普。拜登與普京會面之前,懂王就提醒他「不要打瞌睡哦」。
  • 時殷弘 ▍中美大國關係的前景想像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爭取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關於中美兩國之間的大國關係的基本前景,可以先著重談論爭取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這一重大問題,然後談論與此大相逕庭的另一種可能性——其可能程度目前來看顯然非同小可。
  • 拜登上臺,將給中美關係帶來什麼?
    刁大明老師是中美關係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對於時事的追蹤很緊密,同時也有理論分析功底。請他對前述問題給出自己的回答,會構成我們進一步討論的良好基礎。特別是面對著川普政府在過去4年中對大國關係以及國際秩序的各種破壞性影響,國際社會對拜登政府的修復與延續保持了高度關注。 雖然尚未就位,但從拜登本人及其團隊成員的選前表達看,新政府的確被規劃為推進較大幅度的調整乃至回歸,但客觀上也同樣面對不可小覷的內外挑戰。而拜登政府在調整與平衡之間的變化也將為中美關係帶來一些變化乃至機遇。
  • 傅瑩對中美關係的最新判斷
    現在,中美關係確實進入建交以來一個十分困難的時刻,有人甚至說是「至暗時刻」。我認為,可能還不是最低谷。觀察白宮釋放出來的一些信號,在大選前中美關係再出現新問題的可能性還是高度存在的。但我也注意到,在美國,各方對未來中美關係到底向何處發展有很多深入思考。剛才坎貝爾和陸克文都深入分析了這個問題。
  • 銳參考·對話 | 閻學通:臺灣分離主義將是未來中美關係最大的危機
    知名國際關係學者、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長期專注世界權力轉移和中國外交戰略研究。
  • 聯合國秘書長就中美關係罕見發聲,其實「三戰」就在嘴邊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昨天在紐約接受了美國《時代》周刊的採訪,他專門談到了對中美關係的擔憂,他表示:中美之間的這些分裂,尤其是經濟分裂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博弈自2018年起進入全面短兵相接,幾乎涉及到雙邊關係的所有領域,包括經濟(貿易戰)、軍事(艦巡南海)、政治(臺灣牌)、和文化(科技戰)等。
  • 《南大亞太評論》:中美戰略關係與亞太安全秩序(上)
    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之初直到中美緩和之前,美國軍事同盟體系的主要目的是在亞太地區遏制蘇聯和中國,相對而言,更為直接的是針對中國。中美實現緩和以後,中國逐步與該同盟體系中的所有國家建立起正常乃至友好關係。在中國與該同盟體系的安全關係中,對抗性因素逐步減少,在亞太安全問題上的合作成分開始增多。該體系在客觀上也成為維持亞太地區穩定的因素之一。
  • 敏感時期俄印悄悄達成協議, 透露普京對華微妙意圖
    他們認為,當中俄實力發生根本變化、中美矛盾成為國際關係主軸時,中國未來發展、崛起後對俄政策、中俄關係走向等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了俄外交風險;發展俄印關係有助於降低風險,保持或者重構俄在中俄關係中的主動性,拓展其外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