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美俄三角關係的形成及若干特質

2021-03-05 中美聚焦

作者:

鄭羽(Zheng Yu)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美矛盾代替以往的美俄矛盾成為中美俄三大國關係中的主要矛盾,這一進程始於歐巴馬上臺執政的2009年。當年7月美俄元首莫斯科會晤開始的由美方主導的美俄關係「重啟」,實際上是為2010年正式啟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或稱亞太再平衡戰略所做的重要戰略準備。

美國開始以中國為主要戰略競爭者的新一輪中美博弈,在歐巴馬任期多數時間裡都進行的比較溫和。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秉承民主黨人外交哲學的歐巴馬在對華政策上具有濃厚的自由主義色彩,即謀求在國際規則和多邊主義框架下制約中國的外交和經濟行為。例如,歐巴馬政府以極大精力拼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以遏制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而不是直接的關稅制裁。2016年夏季支持阻止中國在南海行為的國際仲裁,但仲裁結果公布後,美國太平洋艦隊避開了敏感的南海,停泊在被菲律賓本土隔離開的菲律賓海海域,說明歐巴馬政府避免美中直接對抗的戰略取勢。

另一方面,歐巴馬認同國際治理的自由主義理念。在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歐巴馬高度重視多邊合作,特別是大國合作的作用,並積極參加在中國杭州舉行的G20峰會。應該強調的是,中美之間的高級別戰略與經濟對話共進行了八輪,貫穿歐巴馬兩個任期的始終。

在三角關係的另一對組合中,美俄關係重啟確實給俄羅斯帶來了重要的紅利。雙方很快達成新的核裁軍條約,先後成立了16個總統委員會促進雙邊合作事宜。更為重要的是,美國開始尊重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地區的特殊利益,不再介入2010年烏克蘭總統選舉,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順利勝選。美國還毫不猶豫地兩次拒絕了2010年春季動亂中成立的吉爾吉斯斯坦新政府派兵維和的邀請。然而,在烏克蘭危機中俄羅斯攫取克裡米亞半島,不僅導致了美俄關係重啟的徹底結束,還引發蘇聯解體後前所未有的美歐聯手逐步深化對俄制裁。危機所引發的俄美矛盾驟然尖銳化,雖然並未在較大程度上牽制美國對華政策的智力和實物資源,但確實明顯衝淡了整個國際社會對中美矛盾深刻性的認知和關注。

川普時期,其政府重實力輕合作的現實主義外交理念,「美國優先」的行為邏輯,美國對華實物貿易逆差的快速增長(據美方資料,2010年為2730億美元,2017年為3752億美元,2018年為4192億美元),「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幾年後國際影響力的增長,中國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近年與西方差異的日益增大,都加劇了美國朝野的國際領導地位危機意識,導致川普政府從2018年3月開始對中國實施以貿易戰為先發措施,涉及軍事、外交、金融、科技、教育及意識形態領域的全面遏制,並前所未有地在一系列國家戰略文件中將中國定義為首要的、最危險的戰略競爭者。目前種種跡象表明,大選過後,美國新一屆政府將調整對華遏制政策,雙邊多邊同時並進,提議修改WTO規則以整治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政策,聯手歐盟和日本共同實施對中國的技術脫鉤。中國的國際環境可能將更加險惡。

在中俄感到比以往更需要加強戰略協作以應對美國壓力的今天,儘管兩國對美國的靜態劣勢(實力對比)由於中方因素已經有明顯改善,但動態劣勢仍難以改變,也即中俄相互間都不能在對方最需要的領域給予化解美方壓力的有力支持。例如,俄方既不能向中國提供幾千億美元的國內市場,更不能提供先進的產業技術;中國無法在烏克蘭和敘利亞戰場支持俄羅斯,也沒有能力為其提供化解制裁的足量發展資金。

總之,由歐巴馬到川普,美國的對華政策完成了從以遏制為主,保留有限合作,向具有濃鬱冷戰色彩的全方位遏制的過渡,完成了三角關係中以美俄矛盾為主向美中矛盾為主的過渡,同時也完成了當代中美俄三角關係的重塑。

原題:當前中美俄三角關係的形成及若干特質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中美聚焦網立場。➤本文為中美聚焦網專欄作家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與中美聚焦網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聯繫並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

微信ID:chinausfocus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

相關焦點

  • 基辛格、三角關係與世界秩序
    「特普會」引發了關於中美俄三角關係的討論,要說到大國關係、尤其是大國戰略三角關係,是繞不開基辛格的。
  • 美中俄三角關係牽動世界全局
    當今世界局勢正在發生諸多新變化,且無不與美中俄三角關係相牽連。而導致這種變化的首要因素,則是美國川普政府的做法過於離譜。
  • 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及其未來
    一、中美俄大三角關係中美俄之間存在著中美、中俄和美俄三種關係,以及中美俄互動關係。中美關係改革開放40年來,中美關係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中美共同對付蘇聯的準同盟式關係,這個階段是中美的蜜月關係期。第二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中美一直維持在一種「正常化的國家關係」。在這個階段,由於蘇聯解體,中美共同的敵人沒有了,但中美經濟互補性使雙方均受益。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克裡國務卿否認中俄對美構成現實威脅,國務院稱俄中是美國在若干問題上與之交往合作的大國。負責政策的國防部副部長克裡斯蒂娜·沃穆思稱美中關係有很多方面「極具合作性」和「有競爭性」。但這並不能掩蓋美國面臨的以中俄為核心的幾大戰略性問題。美國的戰略主攻方向顯然是中國,美國需要中國,更要防備中國,從本質上看美國對華戰略的力度最大。
  • 川普威脅「切斷中美關係」:中美斷交的可能性淺析
    但是我們很多人仍然習慣於用常態化條件下積累的經驗或認知,來對非常態化下的變化趨勢進行研判分析。第二,美國對中國的敵視態度不僅僅存在兩黨精英階層,美國皮尤中心的最新民調顯示(業內都知道這個民調中心的權威性),現在有近70%的美國民眾對中國保持負面看法。美國是個選舉社會,川普因為疫情應對失誤導致病毒擴散蔓延又面臨連任危機。
  • 「冷戰教訓與有關當前中美關係謬見」——美專家長篇深析
    該文從實力(Power)、意識形態、多邊機制和雙邊合作等多個角度比較了當前中美關係與冷戰時期美蘇關係的異同,梳理了冷戰時期的若干教訓及「可複製的經驗」。文章認為,「新冷戰」的鼓吹者曲解了中美關係現狀,且未能準確判斷中美關係的實質。文章還為美國政府提供了部分建議,認為美國決策層需要創造性的戰略思考。在美國學界,該文章可視為體現部分研究者觀點的代表作。
  • 頭條 俄媒:「大三角」重回世界政治
    ,川普承諾與中國打響貿易戰並與俄羅斯找到共同語言,他的成功當選讓美國-中國-俄羅斯的三角關係成為世界政治的關鍵問題。總體上(美國)希望與俄的關係好轉。首先,俄羅斯不再是共產主義國家。但本質上它還沒有選擇民主道路。我們有可能幫助其完成這一過渡並使其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建設性成員,成為三大領導國之一: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對於要解決全球化問題的廣泛聯盟而言,美中俄可以發揮主導作用。」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中美貿易戰和美國的臺灣牌已經成為當前中美關係何去何從的一個風向標, 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界定中美關係發展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中美長期競合狀態的出現2019年2月我在首爾開會時有韓國學者問我,如果中美關係可分為三種的話,即:一是重回冷戰;二是通過妥協、慢慢走向G2;三是長期複合型競爭合作共存,我怎麼看。
  • 中美交惡,誰要「坐山觀虎鬥」?
    而眼下,在中美對抗中,俄羅斯處於這隻「聰明猴子」的位置。在這一觀點下,俄羅斯不經意間變成了「可以使天平朝著獲勝者傾斜的重要一方」。文章認為,俄應充分利用這一勝利的果實,保障自己享有同等的地位。即從俄羅斯的利益出發,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關係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 中美交惡,有俄羅斯人提議「坐山觀虎鬥」……
    而眼下,在中美對抗中,俄羅斯處於這隻「聰明猴子」的位置。在這一觀點下,俄羅斯不經意間變成了「可以使天平朝著獲勝者傾斜的重要一方」。文章認為,俄應充分利用這一勝利的果實,保障自己享有同等的地位。即從俄羅斯的利益出發,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關係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 美政府關門「破紀錄」 黨爭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另一方面,在處理中美關係這樣關鍵的議題上,川普卻不敢怠慢。近期,中美兩國貿易談判有來有往,並未受美國政府「關門危機」影響,雙方對話不斷傳遞出積極信號。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坦言,受政府部分機構關門影響,辦公室工作人數已大幅減少,但仍將矢志不渝推進貿易談判。
  • 「美國將試圖離間俄中關係,但我們不會上當……」
    布洛欣指出:「美國將試圖離間俄中,但他們竭盡全力的結果是,加強俄中以反美為基礎的合作。」布洛欣說:「我們不會上這種當,儘管美國政治學家開始談論俄美大交易,即美國用放棄幹涉烏克蘭事務交換在中國方面放開手腳。」沒有俄羅斯的支持,美國在對抗中國上什麼也做不成,但這位專家認為,莫斯科不會妥協。
  • 深度 | 中美俄,新三國「演義」
    從全球戰略格局出發,中美俄三國在當今世界地位突出、舉足輕重,這三個大國之間儼然乎構成了一個新的戰略大三角,於是,有中國人形容說,中美俄三國如今正在上演一場新的「三國演義」。筆者並不同意有關中美俄「戰略大三角」的說法,也認為當今世界中美俄三國之間的戰略關係同中國歷史上的魏蜀吳並沒有什麼可比性。
  • 唐永紅:中美及兩岸結構性矛盾的性質與中美及兩岸關係的走向
    但筆者認為,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形勢當前因美國忙於處理其他優先事項會有所緩和,但中長期看都將更加嚴峻;這是由中美關係中的新舊交織的結構性矛盾、美國的霸道文化與行為邏輯、打「臺灣牌」成為美國實現其國家戰略的性價比最高的手段,以及兩岸關係中的新舊交織的結構性矛盾、臺灣社會生態的質變、民進黨當局藉機謀取所謂臺灣「國家正常化」(臺灣獨立)的企圖所決定的。
  • 張顯耀:中美關係定位決定臺灣發展走向
    前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很明顯的,臺灣議題從來就不是單獨且臺灣可以掌握的問題,而是看中美關係如何定位,才決定臺灣問題的發展與走向。張顯耀認為,這次艾利森提到「一國兩制」,這絕對會成為拜登上任後中美衝突的一個重要議題,因為中國認為這是內政問題,美國不宜幹涉,這是中共從1979年到現在不曾改變的立場。他表示,如果講到臺灣問題或是兩岸議題,首先應拉高到中美的戰略關係角度來看,因為從過去的歷史來看,臺灣問題都是存在於中美戰略關係架構裡。
  • 敏感時期俄印悄悄達成協議, 透露普京對華微妙意圖
    在當前中美博弈加劇背景下發展中俄關係的意義更加突顯,密切跟蹤俄對華戰略新動向更成為發展中俄關係的迫切要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特別是克裡米亞危機以來,俄中實力差距急劇拉大,中美實力差距迅速縮小,印度也逐漸進入大國行列。中美博弈日益成為國際主要矛盾,「亞太再平衡」戰略和「印太戰略」均以遏制和延緩中國崛起為目的。
  • 聯合國秘書長就中美關係罕見發聲,其實「三戰」就在嘴邊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昨天在紐約接受了美國《時代》周刊的採訪,他專門談到了對中美關係的擔憂,他表示:中美之間的這些分裂,尤其是經濟分裂
  • 龐大鵬:俄羅斯的外交決策:人格特質與戰略文化
    因此,本文除將總統普京的人格特質作為分析俄羅斯外交決策的一個要素之外,還提出了一個分析要素——戰略文化。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的政治轉型與發展是一個民主化的過程。國內民主化問題是影響俄羅斯外交的重要因素。俄羅斯在處理同西方的關係,包括俄歐關係和俄美關係中注意從國內民主制度的角度強調俄羅斯對於西方已經沒有了敵意。
  • 世界兩極化已形成,歐洲在中美之間如何站隊?
    作者:閻學通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教授)要理解當前國際形勢的特性,需要討論四個概念:冷戰、格局、數字時代和數字時代特徵。(一)冷戰是特殊的歷史大國競爭,兩極格局並不等於冷戰。事實上當前中美戰略競爭跟美蘇戰略競爭的特性是不一樣的。冷戰並非是大國戰略競爭處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狀態,因此一戰和二戰之前的相對和平時期都不是冷戰。冷戰是指大國以代理人戰爭方式在全球進行意識形態擴張的戰略競爭。冷戰是兩極格局,但兩極格局並不必然是冷戰,歷史上兩極格局是常見現象,而冷戰只有過一次。比如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是兩極格局但不是冷戰。
  • 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推演中美俄世界大戰,中美到底會不會打?
    今天,又在網上看到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關於中美俄參加的世界大戰推演,從推演結果看,雙方陣營的傷亡非常大,單是第一周美軍及其盟友一方就損失了15萬人(第1天損失6萬人);如果加上中俄一方,則要達到幾十萬之巨。既然如此,中美之間會互發生戰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