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對ISIS和蓋達組織的真實看法

2021-12-25 觀察者網

作為一個深入介入美國的國際關係戰略制定的元老級人物,基辛格在其新書《世界秩序》中曾對伊斯蘭國和蓋達組織等極端恐怖主義組織進行過評價。他的看法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美國人的觀點。觀察者網獲得中信出版社授權,對書中基辛格對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看法進行刊登以饗讀者。

以下是基辛格在著作《世界秩序》中的具體闡述。

伊斯蘭教和「伊斯蘭國」

伊斯蘭教不同於有史以來的任何其他社會,它具有擴張性,在某些方面追求極端的平等主義。它規定每日頻頻禱告,把信仰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它強調宗教和政治權力的一體性,從而把伊斯蘭教的擴張從一項帝國的事業變成了一項神聖的義務。在他們眼中,伊斯蘭教既是一種宗教,又是一個多族裔的超級國家和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被伊斯蘭教徵服的地區或受伊斯蘭教控制並進貢的非穆斯林居住地區,被視為一個單一的政治單元,即「伊斯蘭之家」,意為「和平之地」,由哈裡發統治。而「伊斯蘭之家」以外的地區都被稱為「徵伐之地」。伊斯蘭教的使命是把這些地區納入自己的世界秩序,從而實現世界和平。

實現這一普世體系的戰略被命名為「聖戰」,即所有信徒有義務通過鬥爭傳播自己的信仰。「聖戰」包含了戰爭之意,但又不僅僅是一項軍事戰略。這個詞還意味著使用其他手段全力救贖他人並傳播伊斯蘭教的教義,比如通過信仰追求或建功立業來弘揚伊斯蘭教。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強調的重點因時因地有很大的差異。信徒可以用「他的一顆心,他的舌頭,他的一雙手抑或利劍」投身「聖戰」。

早期的伊斯蘭國家向其周邊傳播教義。它曾一度形成了一個單一的政治實體,統治了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社會,對世界其他地區構成潛在的威脅。自從那時以來,情況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伊斯蘭與非伊斯蘭社會之間的交往歷經滄桑,既有和諧共處的時期,也有勢不兩立的時候。貿易往來把伊斯蘭世界和非伊斯蘭世界更緊密地連在一起;雙方也常常為了共同的重大目標攜手合作,在外交上結盟。然而二元世界秩序概念仍然是伊朗的官方理論並載入其憲法,也是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葉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少數族裔武裝組織的戰鬥口號,和世界各地幾個活躍的恐怖主義團夥——包括「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以下簡稱「伊斯蘭國」)——信奉的意識形態。

「聖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東領土解決方案認可的世俗現代化和穆斯林的分裂,令眾多穆斯林私下裡痛心疾首。學識淵博、充滿激情的宗教學者兼穆斯林兄弟會意識形態理論家賽義德·庫特布對這一現狀宣戰。庫特布認為,伊斯蘭教是給予人類唯一真正自由的普世體系。他的同代人大多對他宣揚的暴力手段望而卻步,然而一批堅定的信徒——如同他設想的先鋒隊——開始形成一個核心。對於一個自認為已經超越「歷史」上的意識形態衝突的全球化的世俗世界,庫特布及其信徒的觀點顯得太極端,無法贏得足夠重視。西方很多精英人士由於想像力貧乏,覺得這些革命者的激情難以理解,於是認定他們的極端言論要麼只是空談,要麼是討價還價的手段。然而在宗教極端主義者眼裡,這些觀點代表了一種真理,它否定了威斯特伐利亞國際秩序乃至任何其他秩序的規則和準則。

過去幾十年裡,這些觀點成了中東及其他地區極端分子和「聖戰者」的戰鬥口號,並得到了蓋達組織、哈馬斯、真主黨、塔利班、伊朗的教士政權、「伊扎布特」(「解放黨」,在西方國家極為活躍,公開鼓吹在一個伊斯蘭教統治的世界裡重建哈裡發帝國)、奈及利亞的「博科聖地」、敘利亞的極端民兵組織「努斯拉陣線」和著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建立哈裡發國的「伊斯蘭國」的呼應。這些觀點也代表了1981年暗殺薩達特的埃及極端分子信奉的好戰信條。他們重拾「被忽視的聖戰責任」,稱與以色列媾和的本國總統為叛教者,指控他在兩個問題上大逆不道:一是承認了猶太國家的合法存在,二是(他們認為)同意了把自古以來屬於穆斯林的土地拱手讓給了一個非穆斯林民族。

以上思想體系幾乎完全顛覆了威斯特伐利亞世界秩序。純之又純的伊斯蘭主義認為,國家不能成為一個國際體系的出發點,因為國家是世俗的,因而也是不合法的。國家在演變成為一個規模更大的宗教實體的過程中,充其量也許可以獲得某種臨時性的地位。不幹涉他國內政不能成為一個指導方針,因為對國家的忠誠偏離了真正的信仰,而且「聖戰者」有義務改造「徵伐之地」——不信伊斯蘭教的人居住的世界。聖潔,而不是穩定,才是這一世界秩序觀的指導方針。

蓋達組織

1989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心懷不滿的子孫之一、參加了阿富汗反蘇「聖戰」的賓·拉登回國,宣布要開始一場新的鬥爭。賓·拉登及其追隨者遵照庫特布的著述成立了一個先鋒隊組織(蓋達組織),通過它進行全面「聖戰」。該組織的「近期」目標是沙特政府及其地區夥伴國,「遠期」目標是美國。蓋達組織辱罵美國扶持中東不遵守伊斯蘭教教義的國家政府,並在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在沙烏地阿拉伯部署部隊玷汙了伊斯蘭教。依賓·拉登之見,真正的信仰與異教徒世界之間的較量已經開始,而且事關生死存亡。世界上的非正義已經達到了用和平手段無法解決的地步,現在需要採用暗殺和恐怖主義手段,從而讓蓋達組織的遠近敵人心寒膽戰,喪失抵抗鬥志。

蓋達組織野心勃勃的計劃,從襲擊美國及其盟國在中東地區和非洲的設施開始。1993年對世貿大廈的襲擊顯示了該組織的全球野心。2001年9月11日,蓋達組織的攻勢登峰造極,襲擊了世界金融體系樞紐紐約和美國權力的政治樞紐華盛頓。「9·11」事件是迄今為止最致命的一次襲擊,短短幾分鐘內2 977人喪生,遇難者幾乎全部是平民,還有數千人在襲擊中受傷或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賓·拉登在襲擊前宣布了蓋達組織的目標:將西方及其影響逐出中東,推翻與美國結成夥伴合作關係的國家政府,解散它們的政治體制。賓·拉登嘲弄這些國家是「紙糊的蕞爾小國」,其政治結構是為了西方大國的需要而非法建立的。一個新的伊斯蘭哈裡發政權將取而代之,再現公元7世紀時伊斯蘭教的輝煌。一場圍繞世界秩序的戰爭就此拉開帷幕。

這場衝突的戰場橫貫沙烏地阿拉伯的腹地。2003年蓋達組織推翻沙特王朝的企圖失敗後,沙烏地阿拉伯成為蓋達組織最堅決的反對者之一。沙烏地阿拉伯皇室家族認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安全和國家利益繫於和西方保持建設性的關係以及參與全球經濟。然而,作為伊斯蘭教的誕生地和伊斯蘭教聖地的保護者,沙烏地阿拉伯又無法偏離正統的伊斯蘭教。為了對付激進的伊斯蘭教普世主義,它先聲奪人,建立了一個現代國家體制和威斯特伐利亞國際關係與伊斯蘭教中原教旨色彩也許最濃厚的瓦哈比派嫁接的脆弱混合體,並在國際上出錢扶持它,結果有時在本國內造成了自相矛盾。沙烏地阿拉伯在外交上基本上與美國結盟,宗教信仰上又倡導一種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伊斯蘭教,與非伊斯蘭世界形成了潛在衝突。通過資助在世界各地宣揚嚴苛的瓦哈比派信條的宗教學校,沙特人不僅履行了自己作為穆斯林的義務,還把它作為一項預防措施。如此一來,鼓吹瓦哈比派信條的人紛紛跑到國外去傳教,而不是留在王國境內。這一政策產生的一個始料未及的後果,是助長了「聖戰」的狂熱,最終將對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國家及其盟友構成威脅。

美國的反應

沙烏地阿拉伯面對著中東地區兩類不同形式的內戰:作為威斯特伐利亞國家體系成員的伊斯蘭政權,與認為現代國家和現存的國際秩序機構同《古蘭經》勢不兩立的「聖戰者」之間的內戰;以及在這一地區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內戰。沙烏地阿拉伯促使他人改變宗教信仰的舉動(無論多麼無心)起了為這兩場內戰煽風點火的作用。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分別被視為對立雙方的頭領。

這場爭奪的背後還有另外兩場較量,二者都是對地區秩序的考驗。一是美國採取軍事行動推翻伊拉克和利比亞可憎的獨裁政權,同時在政治上施加壓力,實現「改造大中東計劃」。二是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再起,在伊拉克戰爭和敘利亞衝突期間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局勢的發展證明,在以上每一場較量中,都很難生成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的平行利益。

沙烏地阿拉伯把什葉派的伊朗視為一個帝國加宗教現象,在地區領導權、均勢和教條理念之爭方面感覺受到了伊朗的威脅。在沙烏地阿拉伯眼中,德黑蘭領導的什葉派群島(從伊朗與阿富汗邊界橫穿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直抵地中海)實力及影響力日盛,與沙特領導的(由埃及、約旦、海灣國家和阿拉伯半島組成,同土耳其結成謹慎的夥伴關係)遜尼派秩序針鋒相對。

因此美國如何對待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不是一個簡單的均勢考量問題或民主化問題,而必須把伊斯蘭教兩大教派之間已經持續千年之久的宗教紛爭考慮在內。美國及其盟友必須小心行事,因為這一地區釋放出來的壓力會對支撐這一王國和管理伊斯蘭教聖地的種種錯綜複雜的微妙關係產生影響。沙烏地阿拉伯若發生動蕩,將對世界經濟、伊斯蘭世界的未來與世界和平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阿拉伯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革命的經驗,美國不能假定有一個現成的民主反對派,且它將依據更合西方口味的原則統治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是遜尼派「聖戰」和什葉派「聖戰」志在必得的最重要的戰利品。沙烏地阿拉伯的努力,無論多麼迂迴隱蔽,都對於促進這一地區的建設性演變至關重要。美國必須與它達成共識。

在一個自殺式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時代,必須把滑向泛地區教派衝突的現象視為對世界穩定的威脅。所有負責任的大國,都需要根據某種可以接受的地區秩序的定義攜手應對。如果無法建立秩序,大片地區就有可能陷入無政府狀態和各種形式的極端主義,隨後蔓延至其他地區。在這一嚴峻的形勢下,世界等待美國和其他具有全球眼光的國家提煉出一個新的地區秩序。

(本文選自《世界秩序》一書,有刪節。《世界秩序》系基辛格《論中國》後九旬高齡收官之作)

定價:68.00

書號:ISBN 978-7-5086-5269-6

版次:第1版

作者:[美]亨利·基辛格

出版時間:2015-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書已經上架,各大電子書店有售,手機用戶可點擊閱讀原文訪問中信出版社電子書店進行購買)

觀察者網系華語地區首屈一指的政經資訊新媒體。

24小時滾動更新,每日獨家熱點評論,私人定製外媒內參,政治波普情趣閱讀,不同凡響資訊體驗!

網站轉載合作請洽客服QQ:2920915625

小編工資已與此掛鈎,一贊一分錢,求!打!賞!↓↓↓



長按炫彩二維碼免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ID:guanchacn)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www.guancha.cn感受超凡資訊體驗

回覆:招聘 了解如何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ISIS為什麼不襲擊中國(ISIS為什麼不殺中國人)
    ISIS是一個自稱建國的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極端恐怖組織。 2003年以前以「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名義開展活動。
  • 極端組織ISIS是美國稱霸中東的一枚棋子
    小布希在他的書中寫到,他後悔他卸任後的「政策演變」,這導致了「伊斯蘭國(ISIS)」的興起。美國前「國家安全局」僱員斯諾登曝料稱,美國正實施一項通過製造紛亂保護以色列安全的「馬蜂窩計劃」,ISIS是英美情報機構和以色列的摩薩德創造的共同戰略資產,其在2014年6月建立遜尼派伊斯蘭國家,實際是美國秘密計劃的一部分。
  • 內部剖析為什麼說ISIS是不折不扣的黑暗帝國?
    事實上這種看法的根源是為兩點。一是西方自信乃至自大的認為isis只是一群瘋子組成的暴力組織;二是西方社會認為他們的價值觀是無可撼動的,終將取勝。事實上西方錯了,isis最恐·怖的不是他們的「槍」,而是他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Isis的宣傳能力,是以往任何恐·怖組織不能比擬的。即使西方聯軍能在肉體上消滅isis,也很難在思想上戰勝黑暗帝國的蠱惑。
  • ISIS與「基地」組織有什麼不同?
    與14年前製造「9.11」事件的蓋達組織相比,ISIS的所為更加令人髮指,他們製造的屠殺就發生在體育場、劇院、街頭餐館等等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ISIS脫胎於蓋達組織,但其在鬥爭目標、組織結構、資金支持及襲擊方式上,又超越了傳統的蓋達組織。
  • 中東 | 塔利班,蓋達組織與ISIS的起源簡述
    與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聯手,前者提供大量資金扶持塔利班,後者為蓋達組織提供保護任其發展,兩個組織不斷壯大。1998年,「埃及伊斯蘭聖戰組織」和「蓋達組織」合併,從此,扎瓦赫裡便成為了「蓋達組織」的幕後熟悉策略官,不管大小恐襲扎瓦赫裡都出謀劃策,所以有不少人認為賓·拉登只是名義上的頭目,扎瓦赫裡才是背後的儈子手和指揮者。
  • ISIS恐怖組織大起底
    2003年年底,這個團夥加盟了賓拉登的蓋達組織,對外稱「蓋達組織伊拉克分部」。2006年,美軍炸死了扎卡維。但是他的團夥並沒有消亡。在2010年,他們迎來了一個後來將這個組織「發揚光大」的新頭目,叫做巴格達迪。巴格達迪擁有伊斯蘭研究博士學位,當過大學教授和傳教士,2005年參加恐怖活動被美軍抓獲關押了4年多。後來這個組織的很多骨幹都是他當年的獄友。
  • 塔利班,IS和蓋達組織的區別
    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勝利引起了對蓋達組織和「伊斯蘭國」等其他激進伊斯蘭組織的關注。
  • 於夕紅:基辛格「反水」是一堂生動的義利觀教育課
    儘管截至日前基辛格本人並未出面證實,但在當前中美關係面臨巨大困難的背景下,這則消息還是受到了各方關注和解讀。有網友甚至用「反水」一詞,表達對基辛格博士的失望情緒。國際時局、國家關係之複雜,自然不是「反水」「聯甲反乙」之類戲劇化詞彙能夠表達的。對於基辛格「反水」的故事,我們無需過於較真,但卻可以把它當成一堂生動的國際義利觀教育課,提醒我們進一步認清國際關係的變幻常態和不變法則。
  • 帝國謀士:從基辛格到博爾頓
    這兩種謀士構成了美國制定政策和推動政策的完善結構,缺一不可。比如說,2003年攻打伊拉克,小布希的決策來自於顧問團體對美國利益權衡結果,至於用何種理由開戰?則由另一批謀士負責。當小布希下定動武決心時,他要做的就是調動軍隊,授權各位將軍的行動權限,至於「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藉口是否真實?
  • 觀察|起底極端組織ISIS
    美國五角大樓8月8日說,美軍當天已向伊極端組織目標發動空襲。此間分析家認為,美國這種有限度的幹預只是應急措施,難以從根本上扭轉伊拉克亂局。  ISIS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組織?從敘利亞內戰「起家」  據英國媒體報導,ISIS的全名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是伊拉克宗教極端武裝。
  • 基辛格、三角關係與世界秩序
    對於基辛格來說,意識形態是可以擱置在一邊的,也因為如此,基辛格在美國似乎是個不太受歡迎的人。他是一個赤裸裸和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在美國之外,他的知名度和認可度要高得多,基辛格曾經因為中東穿梭外交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訪問中國,打開了中國大門。中美關係正常化,實現了中美蘇戰略大三角關係的構建,從而改變了世界。
  • 基辛格:石油美元壽終正寢,中國很偉大,川普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
    據《紐約時報》7月27日刊登一則文章,基辛格接受採訪時指出:石油美元即將壽終正寢,時代已經發生變化,川普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如果任由川普在這條道路上狂奔,美元的地位只會被人民幣取代,未來五角大樓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弱。
  • 基辛格來華:是「信使」,還是「說客」?
    或許,基辛格博士只是單純以創新經濟論壇名譽主席名義來參會。此訪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使命。但是,雖然高齡但此老依然是活躍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就決定了他依然擁有重要的影響力。而就在今年,川普曾經多次與基辛格通電話,並親自登門進行過討教。當然,雙方溝通的內容是什麼不得而知,但以基辛格與中國的特殊關係和國際社會上的特殊地位來看,中國話題肯定是重點內容之一。
  • 「骯髒戰爭」陰影裡的基辛格 政能量
    從1976年到1983年,有超過2萬阿根廷人被軍政府秘密拘押、折磨和殺害。這被稱為「骯髒戰爭」。解密文件顯示,從美國總統福特到國務卿基辛格的諸多美國高層了解阿根廷軍政府的做法,但考慮到美國的自身利益,不願對軍政府揮舞「人權大棒」。
  •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但在真實運行過程中,政府並不是鐵板一塊。政府內部往往還有個小圈子,官僚們自己決定哪些命令聽總統的;如果總統的命令讓他們很反感,他們就陽奉陰違,兢兢業業地把總統的想法搞砸,然後老百姓就會罵總統。所以甘迺迪私下說,美國是四權分立,司法、立法、總統和官僚。川普上臺後一直也說這事,說「有刁民要害朕」,說美國有個deep state,不聽他話,陽奉陰違不要臉。這種思路其實跟甘迺迪是一脈相承。
  • 伊斯蘭國和蓋達組織到底什麼關係
    扎瓦赫裡在2007年12月的一次問答會話中宣稱,「相反,伊拉克蓋達組織與其他聖戰組織合併成了伊拉克伊斯蘭國,願真主保佑它。這是建立在合法和明智基礎上的合法酋長國。這一決定經過了磋商,贏得了大多數聖戰者和部落的宣誓效忠。」
  • ISIS 一種全新的組織形態
    蓋達組織是首個全球化的恐怖組織,為了避免被情報機構追查到,它同樣奉行著極為扁平化的管理架構,「遍布全球」卻僅僅是名義上和資源上聯繫,而組織內的上下級之間,甚至儘量避免了解對方的情況,以免因為個別人的暴露而導致整個組織的滅頂之災。蓋達組織的制度創新並不在於扁平化管理,而是全球化的理念。儘管賓·拉登是該組織的領袖,但各分支機構對他的效忠僅限於形式上。
  • 原創 | 敘利亞和「ISIS」恐怖組織究竟咋回事
    「ISIS」組織又是如何發展到今天這樣恐怖的形勢?小編帶您快速了解。  1.敘利亞緣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亂的地方?  先來看一下敘利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簡要:    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為鄰,西與賽普勒斯隔地中海相望。
  • isis組織到底要什麼?
    過去幾年,歐巴馬總統在不同場合曾指伊斯蘭國「不是伊斯蘭」,只是蓋達組織的「初級預備隊」。這種說法把對該組織的混亂認識表露無遺,而且可能已經導致重大的戰略錯誤。 去年6月,他們佔領了伊拉克的摩蘇爾,目前控制的地區比英國都大。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從2010年5月起一直擔任該組織的領袖,但他去年夏天以前的最新影像資料不過是美軍佔領伊拉克時被羈押在布卡集中營中的一段模模糊糊的視頻而已。
  • 局勢 | 「基地」組織又「回來了」——
    如今30年過去了,專家們警告說,在「伊斯蘭國」組織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幾近潰敗之後,「基地」組織卻出現了捲土重來的跡象。文章援引美國戰爭研究所的情報規劃員珍妮弗·卡法雷拉的話說:「『基地』組織與『伊斯蘭國』組織有著相同的長期目標,但前者正在更加緩慢和謹慎地推進這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