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詡「世界霸主」,常常搞長臂管轄。儘管自家爛攤子還是一地雞毛,美國卻抱著「不能我自己倒黴」的心態,堅持像一隻多爪怪一樣把手伸向世界。
伸手緬甸。
2月1日,緬甸驚變,緬甸軍方發起突襲,「帶走」了民盟領導人翁山蘇姬和緬甸總統溫敏等人。
此事一發,震動世界。挨著緬甸的東協各鄰國都低調地表示,這是緬甸內政,緬甸各方需要克制,為和平而努力。但西方卻直接定性為「政變」,進行強烈譴責,並呼籲釋放被扣押的人。
而事發14小時內,隔山隔水的美國連發三份聲明。白宮發言人表示「震驚」,並提到了美國將支持緬甸的民主;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要求緬甸軍方「糾正」;拜登則強調了「民主」,最後還做出了威脅,考慮對緬甸施加新制裁。
美國真的在意緬甸的民主自由嗎?如果我們把這句「美國反對任何改變近期選舉結果或阻礙緬甸民主過渡的企圖」代入到美國來看,再聯繫一下,「插手緬甸美國可以獲得哪些利益?」就不難看出,美國在意的究竟是什麼了。
而在美國的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拜登總統聲明中的「注意那些在這個困難時刻與緬甸人站在一起的人」是否意在向中國傳達信息?白宮新聞發言人則表示,是該地區考慮回應的「所有國家」。
伸手烏克蘭。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近日宣布對4家中國公司以及3名中國公民實施制裁,但隨後這位總統又堅持稱,中國不是威脅。
制裁對烏克蘭來說,沒有太多好處,反而可能遭到巨大的利益損失。
烏克蘭依賴於美國的軍事援助,而中國是烏克蘭的最大貿易夥伴,昔日大國地位不存的烏克蘭左右搖擺,左右為難,想要中國的疫苗,但是為了向新總統拜登上交「投名狀」,烏克蘭同時響應美國施加的壓力。
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的獨立廣場在示威運動後淪為廢墟
兩頭都討好,顯然是不可能的。其實,對於烏克蘭來說,只要下定決心,不難選擇。看看「顏色革命」後的烏克蘭,國家經濟不振、工業低迷,及美國許下的那些口惠而實不至的承諾,烏克蘭應該很好地做出選擇。在「美國優先」前,其他盟友都是隨時可以扔掉的犧牲品。烏克蘭如果還沒看透,那受損的只能是自己。
伸手俄羅斯。
1月23日,俄羅斯各地發生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美國使館提前在其官網發布遊行時間和路線,並提醒在俄美國公民加強安全防護。俄方要求美使館對此做出解釋。
俄羅斯爆發遊行集會
2月2日,莫斯科西莫諾夫斯基地區法院對俄知名反對派人士納瓦利內進行庭審。法院大樓附近,集結了以美國等13國駐俄使館的車輛,「盛況空前」。
當納瓦利內被宣判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立即呼籲俄當局馬上無條件釋放納瓦利內,還指責俄當局對遊行的俄羅斯公民「暴力執法、大規模拘捕」。
納瓦利內,何許人?一個打著揭露俄羅斯腐敗案件旗號,煽動貧富差距懸殊的群眾去抗議遊行,進而引發社會動蕩的人。
「一個俄羅斯公民根據俄羅斯法律被俄羅斯法院判刑,誰給了美國判斷它是否不合法的權力?」俄羅斯駐聯合國副代表波利揚斯基在推特上回懟了布林肯,「管好你們自己的事行嗎?最近的事件表明,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們去解決!」
很剛的俄羅斯更剛了。畢竟,自己尚且是一團亂的美國,實在沒什麼說服力。
伸手香港。
在英國弄出BNO護照新政後,美國也跟著拋出了「效仿英國」的言論——向「逃離鎮壓」的香港人敞開大門。
英國想的是從香港人身上撈錢,也趁機繼續亂港禍港,一石二鳥。美國呢,更多的是想噁心中國,樹立「榜樣」以牽動某些「立志成為二等公民」的人的心思,攪動香港安定,趁機汙名化中國。
當真敞開大門,讓外來人搶本就緊缺的工作、搶各種資源,美國公民答應嗎?
美國疫情肆虐、種族歧視的環境已經「教育」了那些「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公知,所以,美國這是打算繼續教育培養「精美」們的愛國之心嗎?
其實,美國這樣插手中國內政的行為,並不是真心願意接手那些人。
伸手朝鮮。
布林肯甫一上任就開始各處插手,雖然沒有詳細說明的外交手段,但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節目的談話中,布林肯將和美國盟友協同實施額外製裁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手段。
在之前閱兵式上,沒有展示洲際飛彈的朝鮮,被解讀為是為了避免刺激美國新政府而刻意表現出了低調。但這樣的低調,似乎並不能避免美國的幹涉。
除此之外,美國還拉攏盟友,挾迫其聯合起來應對中國。
試問美國,手那麼多,手伸那麼長,到底是誰給你的權力?
來源:國防時報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