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要和中國開打貿易戰了嗎?」
從本月月初,美國媒體就傳出來這樣一則消息,隨即引發了國際輿論「震蕩」。僅隔十幾天後,就在昨天,美國總統川普籤署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就中國是否涉嫌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一事進行研究,並決定是否開展調查。川普稱,「這只是開始」。川普此次沒有提出任何具體舉措。
不過,這份行政備忘錄並不意味著美國將立刻啟動相關具體調查,也不意味著一定會出臺針對中國的制裁措施。只是往中美貿易戰的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按理說,對於「一言不合就制裁」的美國來說,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是年年打,各種打法輪番上陣,屢見不鮮,這次怎麼就引起軒然大波了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川普的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可能會動用「301條款」對中國貿易行為發起調查。由於威力巨大,「301條款」被認為是美國貿易保護的「核武器」!
「301條款」真有這麼厲害嗎?對於美國祭出的這個「大殺器」各國反映如何呢?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文 | 庫叔
本文由瞭望智庫綜合。
1
樹敵最近美國頻繁揮起制裁的「大棒」,首當其衝的其實並不是中國,而是其他幾個美國的「眼中釘」——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當然,歐盟也被波及。
美國給出的制裁理由依然「老調重彈」:俄羅斯涉嫌幹涉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和烏克蘭危機等,而伊朗和朝鮮則是發展彈道飛彈項目。
川普籤署制裁俄羅斯法案(來源:路透社)
但這次的制裁手段卻十分兇狠,尤其是深深地捅給俄羅斯的一刀。除了對俄羅斯的金融、能源等領域以及部分機構和個人的制裁之外,美國還將把針對俄羅斯能源管道項目投資達到一定規模的外國企業列為制裁對象。也就是說,制裁生效後,那些不敢得罪美國的國家和企業將不敢再給俄羅斯的油氣管道融資了,而油氣出口是俄羅斯的經濟命脈。
被人扼住咽喉的俄羅斯當然進行了強力反擊,制裁法案還沒籤署前俄就驅逐了755名美國駐俄外交官。
美俄關係旋即滑入冰點。
普京宣布驅逐755名美國駐俄外交人員(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被激怒的還有歐盟,作為目前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俄歐經濟關係密切,歐盟坐不住也是有原因的。
據路透社的報導,美國制裁案的核心可能是北溪2號管道項目。該項目是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與德國意昂能源集團、殼牌石油、法國能源、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和義大利埃尼集團等5家歐洲大型能源公司合作組成的聯合公司修建的,從俄北方通過波羅的海進入德國,直接繞過波蘭、烏克蘭等國向西歐輸送天然氣。歐洲國家擔心美對該項目的管制影響歐洲能源安全。
美國是制裁俄羅斯,不小心傷及到了歐洲的盟友嗎?
不,美國其實就是故意的。
德國前駐美大使、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沃爾夫岡·伊申格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對俄新制裁的目的是推進美國在歐洲的商業利益」。因為「北溪2號」一旦建成,歐洲對俄能源依賴會大大加強,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就會愈發強勁,這將成為美國向歐盟推銷本國出產的頁巖氣時遭遇的強敵。
德國首先感覺到了切膚之痛,果斷跳出來「討伐」美國,稱儘管德國不希望與美國進行貿易戰爭,但是歐洲也時刻準備著對美國採取「報復性措施」。
一招制裁,四面樹敵。
然而,引起眾怒的美國完全沒有適可而止,反而將貿易戰的熊熊大火越燒越旺,打起了制裁中國的算盤。
剛制裁前面幾個不久,川普就讓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考慮動用「301條款」對中國貿易行為發起調查了。
貿易保護核武器「301條款」要來了!
2
霸權「301條款」是什麼?怎麼就成了貿易保護的「核武器」?
「301條款」源於美國的一次「受欺負」。
1962年美歐之間爆發了「雞肉貿易大戰」,當時歐共體國家覺得美國出口的凍雞嚴重抑制了歐共體國家「凍雞業」的發展,於是對其提高了兩倍關稅。
美國無法忍受這樣的高稅率,就跑到WTO的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告狀,但歐共體當時剛剛嘗到了「一個拳頭出擊」的甜頭,很強硬地堅持原來的做法。於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就成立了一個調查組,對美歐之間的貿易糾紛展開調查,由於調查的時間被拖延過長等原因,美國國會對關稅貿易總協定的不信任感漸深,等GATT調查出來,估計美國的便宜也被歐洲人佔盡了,所以美國國會就希望在本國貿易法中尋求一個的「自救」方法。
美國國會通過《1962年貿易擴展法》授權美國總統面對他國不公平貿易待遇時,可以對他國進行反擊。美國總統甘迺迪隨即宣布從1964年起,美國對從歐共體國家進口的馬鈴薯、卡車等商品收重稅,高效而且迅速地給了歐共體一個漂亮回擊!
這下換歐洲人憂傷了,因為當時「二戰」後的歐洲還處在工業、農業的恢復階段,跟美國強大而高效的工業、農業體系是沒法比的,美國的重稅無疑阻塞了歐洲工農業產品進入美國市場,這樣耗下去,歐洲人顯然承受不起,於是只得和解。
1964年5月,為了結束「貿易戰」,美國總統甘迺迪在瑞士日內瓦跟歐共體國家召開和解大會,美國以降低37%平均關稅的代價換取歐洲降35%平均關稅。
從數字上看,美國仿佛做了巨大的讓步,但真實的情況卻是歐共體吃了「啞巴虧」,因為當時歐美經濟狀況根本不在一個層次,歐共體國家與美國工農業生產效率和出口情況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關稅卻降得基本一樣。
依靠自己的經濟強勢地位,用「貿易恐嚇」來維護自身的經濟霸權,逼迫對手就範,美國從這次「貿易戰」中嘗到了甜頭。再加上1971年美國貨物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國內受進口衝擊的產業向國會和政府施加壓力以保護國內市場,於是在此後,美國將之前用來對付歐共體的手段不斷完善,體系化,使之變得更加成熟,更有攻擊性。這種打擊對手的手段在《1974年貿易法》中被寫進了第301條,所以就有了「301條款」。
美國貨物貿易差額(億美元)(圖片來源:興業研究)
「301條款」規定,美國總統能夠單方面實施關稅或其它貿易限制,以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其他國家「不公平貿易做法」的損害,例如違反貿易協定或者增加美國企業負擔的「差別對待」等行為。
看起來義正言辭,維護自身利益,可問題的關鍵卻是「301條款」的啟動完全由美國人自己說了算,沒有任何制約機構,他說自己受了不公平待遇,就是不公平待遇,立馬就要揮舞「經濟制裁」大棒,其他國家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
之後事情的發展也確實是這樣,歐盟、日本、中國、加拿大、印度、巴西、烏拉圭……無論貿易大國還是小國都領教過「301條款」,連WTO都拿美國的這項法規沒辦法,美國不但拒絕取消這項與WTO規則相牴觸並廣受譴責的法規,反而予以加強。
在2000年,WTO的一個專家小組更是作出裁決,駁回歐盟要求美國取消「301條款」的上訴,從而更賦予了這個法規合法性。
此後美國也是動輒就用「301條款」挑起貿易戰,為美國成功開拓海外市場和撈取貿易好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歐「香蕉戰」、「牛肉戰」和「鋼鐵戰」,以及日美「汽車戰」、中美智慧財產權談判等舉世矚目的貿易爭端中,美國都能用這項條款讓與之交鋒的大國頭疼不已,效果非常明顯,而小國面對「301條款」時,一般都會迫於無奈而選擇破財免災。
(圖片來源於網絡)
被「301條款」坑得最慘的要數日本,對於日本來說,這真的是「核武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面對市場遭到日本「肆無忌憚」的蠶食,美國祭出大殺器—「301條款」——
1989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認為日本在計算機、衛星、林產品方面封閉市場,與之展開18個月的外交協商,最終迫使日本開放相應的國內市場。1994年超級301條款再次啟用,對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徵收懲罰性關稅,貿易制裁措施延至1997年。
日本在出口被封堵的情況下,實行了錯誤的國內政策,導致國內地產和股市泡沫化,最終在90年代初破滅。
所以有人認為,美國當年對日本發起的「301條款」調查及最終結果是日本30年經濟停滯的外部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美國是因為「受了欺負」而推出了「301條款」,並首先拿歐共體的小夥伴祭了旗,效果良好,之後「301條款」便成為美國攫取海外貿易利益,維護經濟霸權的有效工具,純粹是拿來欺負人了。
3
醞釀那歷史上,美國有沒有對中國動用過「301條款」呢?
必然動用過!
中國作為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始終是美國貿易調查的重點監測對象。美國頻繁使用「反傾銷」、「反補貼」、「雙反」、「337調查」、「特保」等貿易手段,就更不用說「301條款」了。
1991年,美國在「301條款」項下首次設立了一個智慧財產權保護「黑名單」,中國就排在「黑名單」的首位。到今年4月2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了2016年《特別301報告》,其優先觀察名單中中國依舊赫然在列,這已是中國第27次被納入「黑名單」了。所以,美國是時時刻刻都「盯著」我們,時刻準備對我們動用「301條款」——
在我國加入WTO之前,美國分別於1991年、1994年、1996年三次援引「特別301條款」,對中國發起「特別301調查」。
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後,美國勞工組織分別於2004年與2006年兩次向美國貿易代表提起勞工標準「301調查」,但是遭到美國政府拒絕。美國國內產業組織和美國議員團體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兩次提起匯率「301調查」,也均遭到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拒絕。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美國試圖更多地對中國切實運用「301調查」。2010年10月1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根據美國鋼鐵工人協會提交的申請,決定對中國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新能源政策與措施進行調查。為避免貿易制裁,我國與美國在WTO爭端解決機制項下的磋商中達成一致,同意修改涉嫌禁止性補貼的相關內容。
這次,美國的「301條款」又來了,顯得氣勢洶洶,因為它背後的操盤手是在美國貿易政策圈摸爬滾打了40年的「老油條」羅伯特·萊特希澤。
羅伯特·萊特希澤(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萊特希澤是出了名的貿易強硬派。早在1999年,萊特希澤就曾在《紐約時報》撰文,警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美國來說是威脅」。長期以來他一直在指責美國政府在貿易問題上不斷地對華讓步,讓中國長期保持巨額貿易順差,致使美國多家工廠倒閉。
萊特希澤還是一名貿易現實主義者,他看待貿易的邏輯就是如果對方不給出相應的回報,那麼美國也沒有理由繼續堅持單方面的自由貿易。
他曾在裡根政府中擔任貿易代表副職,任職期間處理了數十起貿易糾紛,其中就因揮舞「301條款」大棒打擊日本而「一戰成名」,同時他也是1985年推動日本籤署《廣場協議》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因此對揮舞「301條款」大棒駕輕就熟。
今年5月1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82票贊成、14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總統川普對羅伯特·萊特希澤出任美國貿易代表一職的提名。
當時的報導認為,這一提名的通過意味著川普政府很可能會顛覆美國政府近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的貿易政策,並在必要時終止進口。而萊特希澤也很可能會試圖強迫中國以及其他競爭對手中止那些在川普看來不公平的貿易協定。
看來,從那時起,羅伯特·萊特希澤作為川普政府在貿易方面對付中國的棋子就被埋下了,這一招川普已經醞釀了很久。
雖然1995年WTO成立後,美國將大部分針對WTO成員的301條款案移交給WTO爭端解決機制處理,但仍有部分301條款案未納入WTO框架。我們必須承認的是,「301條款」仍是美國針對中國開展貿易戰的有力武器,殺傷力還是很強的。
根據2016年發布的《關於外貿壁壘的國別貿易評估報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認為中國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產業政策、政府採購、投資限制、服務業、農業、透明度和法律體制等八個方面存在阻礙美國出口與投資的壁壘。
美國若要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很可能會在上述八個方面中選擇一個或多個切入點啟動301調查,對中國加徵關稅,常用的手段無非是兩種——
施加最高達100%的報復性關稅:將制定加稅商品的「報復清單」,但清單上商品要儘可能最小化對美國消費者、企業、勞工的負面影響。
停止該國在美國享有的貿易優惠政策等:由於中國不享有美國給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優惠制度,川普政府在啟動「301」調查後,大概率是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部分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
4
反響制裁中國的消息一出,美國網友首先坐不住了。
美國媒體也認為川普搬出「301條款」這個老古董來對付中國也很不靠譜。
我們來看看幾條美國媒體的判斷——
美國CNBC網站引用國際諮詢公司亞洲貿易中心執行主管黛博拉·埃爾姆斯的分析稱,如果川普真的動用這一條款,「將造成巨大的破壞」,同時,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導致美國公司很難在中國做生意;此外,這也可能招致國際社會的不滿,因為「301條款」一直被外界視為「單邊」和「不公平」的做法。
除了美國國內的網友、媒體和學者不看好貿易保護的這件「核武器」之外,有一個國家尤為「害怕」,它就是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報》網站早在8月3日聽到了中美要打貿易戰的消息後就刊文稱,川普政府用貿易戰來威脅中國,對澳大利亞來說是一個「壞消息」。
《澳大利亞人報》網站報導截圖
報導認為,這個消息「令人意外」,如果美國真的決定要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不論對於澳大利亞經濟還是澳元都不是好事。「我們的經濟一直受益於國際市場強大的商品需求,其主要是來自中國國內的需求,以及中國對美國的出口。」
憂心忡忡的不只一家澳媒,該國輿論對這條消息的重視程度不亞於美國媒體。
《雪梨先驅晨報》網站則引用澳大利亞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執行主任麥可·富利洛夫的話警告說,澳大利亞政府必須嚴正對待美國政府對中國發出的貿易威脅。
富利洛夫稱,在中國的液化天然氣和牛肉市場上,澳大利亞和美國是競爭關係,如果中國的貿易政策轉向,將有利於澳大利亞。但是,一旦發生貿易戰爭,澳大利亞的貿易利益將面臨威脅。
「川普對於世界的態度和澳大利亞正好相反。」富利洛夫強調,「川普傾向於孤立主義,澳大利亞則希望推動國際主義。」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也表示,美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安全盟友,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一旦兩國發生任何貿易爭端,澳大利亞經濟將是最脆弱的。在觀察人士看來,澳媒擔憂背後的潛臺詞是:川普對中國「出手」,或將意味著中美澳三國關係重新「洗牌」。
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左)與美國國務卿蒂勒森
5
方向面對國內國外的一片譴責和聲討,川普政府依舊想按動中美貿易間的「核按鈕」,是出於什麼考慮呢?
無論理由多麼華麗,根源肯定還是中美貿易逆差問題!在美國商務部公布的2016年貿易數據中,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佔比47%,達到3470億美元(約合2.39萬億元人民幣),這在所有美國貿易對象當中排名第一。
此外,專家認為,中國政府竭力推動本國成為微型晶片、電動汽車以及未來的其他關鍵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從而引得美國越來越感到憂慮,這也是美國醞釀此輪對中國貿易戰的一個因素。
但無論怎樣,美國需要認識到的是:八九十年代痛打日本的經驗並不適用於中國!
今日的中國同上世紀的日歐不可同日而語,「301調查」想要再次逞兇,並不容易。
首先,自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該條款已經20多年沒有產生任何實際作用了,英國《金融時報》都稱之為「鈍器」。川普再次拾起這個冷戰時代的遺物,本身就是對美國國際形象的莫大傷害。
其次,川普雖然授權發起調查,但從調查到最後採取行動之間有著遙遠的距離。白宮高級官員此前已經表示,調查可能耗時一年以上的時間,調查結果也可能是談判而非反制。
更重要的是,當時日本的產品線與美國嚴重重合,並形成直接競爭關係,反觀如今的中美貿易,情況跟當時的日美貿易恰好相反。
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前25大商品
美國向中國出口晶片和大飛機等高附加值產品,而中國向美國出口組裝好的Iphone、電腦和服裝鞋帽等,這些都是美國本土不可能再依靠人力進行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中國高性價比的商品在全球也是剛需,有專業人士就曾表示:即使很多人支持發表「反全球化」言論的川普,但在買東西的時候,最終還是選擇了購買性價比高的產品,而這些商品很可能90%都來自於中國。
而且,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很容易「牽一髮而動全身」,依靠制裁措施打擊中國只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更不用說還會牽連到歐盟、澳大利亞等世界大國。如果美國一意孤行,肯定會招來一片譴責和報復。針對美國政府將用「301條款」棒打中國,我國商務部發言人也回應稱,中美雙方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制裁和對抗顯然不是解決中美之間貿易問題的正確方向。美國首先應該認識到,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是客觀事實,主要由全球產業布局、國際分工以及中美經濟結構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引起的,一時之間很難改變。
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中美「百日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如果堅持下去,肯定能持續有力地推動中美經貿關係發展。可考慮以下幾方面的措施來解決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
一是擴大美對華高技術產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出口,緩解中美貿易逆差。
美國高技術產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出口具有比較優勢,應擴大對華出口,緩解中美貿易逆差。
高技術產品出口。目前,美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佔出口總額比重約為20%,而十年前為30%,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降幅,美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中國對美國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機械設備、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品具有巨大市場需求,如果美國能夠放鬆管制、增加技術轉讓,將會大大增加美對華出口,中國將為美國創造重要的增長動力和更多的就業崗位。雙方應共同反對兩國及其他國家採取進口替代、不合理的高技術出口管制和保護主義政策。
農產品出口。農業是中美經貿合作起步最早的領域之一。自2001年以來,兩國農產品貿易額年均增長15%,其中美對華出口額年均增長17%,長期保持順差,中國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第二大市場,僅次於加拿大。中方願意進一步增加自美國大豆、棉花等農產品進口,同時加快與美國就牛肉追溯和檢驗檢疫條款的談判,適時實現美國牛肉對華實質性貿易,這在緩解中美貿易逆差的同時將惠及數以百萬計的農戶。
能源出口。美國自「能源革命」以後,能源供應充足,能源價格具有競爭優勢,中美雙方具有較大合作潛力。
二是擴大中美服務貿易規模。
美國服務業高度發達,產業門類齊全。2016年,美國服務業年均產值佔GDP的比重已經高達79.5%,而中國同期服務業比重僅為50.7%。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測算,美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為中國的4倍。在中美貨物貿易中,美方是逆差,但在中美服務貿易中,中國是逆差。據中方統計,2016年中國對美服務貿易逆差高達557億美元,佔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總額的約1/4。
如果美國能夠進一步向中國開放醫療、養老、旅遊、教育、保險、科技服務等市場,將會大大彌補商品貿易的逆差。從2006年到2016年,美對華服務出口額增長5倍,服務順差增長39倍,2016年中國在美旅遊和教育支出也分別較去年增長16.6%和8.1%,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中美服務貿易領域合作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三是中美共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美國基礎設施的老化促生了對投資的大量需求,美國新一屆政府已將其作為一項工作重點。中國在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立交橋、高速鐵路和港口等基建領域具有較強的能力和成本優勢,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有很大潛力通過融資、提供貨物和服務來為此做出貢獻,中國企業有能力、有意願參與美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相關投資。
中美可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共同「走出去」,聯合開拓第三方市場。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中,中美可加強合作。美國鋼鐵有技術,中國鋼鐵有產能,中美可以合資組建鋼鐵公司,為美國及各國基建提供高質低價的鋼材。美國核電技術發達,中國核電施工能力很強,中美可以共同組建核電集團拓展全球市場。中美可共同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由美國出技術和裝備,中國負責施工建設,共同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和經濟發展能力。
四是推廣「中國品牌+美國代工+返銷中國」生產模式。
目前,美國部分生產要素成本較低,美國在電、氣、土地、物流、原材料、融資、稅收等領域有成本優勢,可嘗試推廣「中國品牌+美國代工+返銷中國」模式,即選取若干產業,採取「兩頭在我、中間在美」,中國提供品牌、技術和部分原料,在美國加工製造,再使產品出口中國,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加工貿易方式轉化為中國在美離岸加工貿易,既有利於削減中美貿易逆差,又有利於為美方創造就業和稅收。
可將該模式作為解決美對華貿易逆差的有效方式,納入中美「百日計劃」談判和全面經濟對話機制中,選取食品加工、建材生產等在美國有綜合成本優勢的產業先行先試,中美兩國政府共同商討如何為該模式創造貿易、投資、通關、檢驗檢疫、政府監管的便利條件。
五是儘快重新啟動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
目前中美BIT談判已完成了34輪磋商,並已交換了3次負面清單,但川普上臺後,中美BIT談判被擱置。當前,雙方應儘快重啟中美BIT談判。BIT談判將為中美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一方面,有利於進一步推進美國企業對中國投資,讓美國企業分享到中國的開放紅利,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增大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將貿易領域的盈餘以投資形式回流美國。
這些,才是中美解決經貿問題的正確走向,都是「大格局」,而制裁與對抗那些「小伎倆」很可能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團為庫叔提供30本《第七感:權力、財富和這個時代的生存法則》贈予讀者。全新時代,我們需要掌握「第七感」,一種透過事物表象看清連接如何改變事物的能力。
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者(數量超過三十)庫叔會在評論區回復並通知獲獎。當然,評論質量庫叔會進行把控。想和庫叔聊天請添加庫叔微信號(lwzkkushu),合作請聯繫微信(1851420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