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士兵為什麼要坐在車頂上?最近又看到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算是老生常談了,已有了很多解答,比如說BTR內部空間狹小,為了在挨炸時快速逃生等等。那麼準確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我決定到俄羅斯去尋求答案。
現在是資訊時代,我恰好有一位網友是退役的摩步—一位典型的俄羅斯青年,在年滿18歲前,就在軍事訓練營中學會了操作突擊步槍、RPG-7、跳傘和啟動BTR-80。在我提出問題後,他就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在遭遇攻擊時,BTR-60/70/80側門無法快速下車。此外,車內空間有限也是個原因,全副武裝的漢子們長時間坐車裡也不舒服,於是坐車頂上,而把額外攜帶的武器、彈藥都放在車裡。而到了炎熱的地區和季節,比如阿富汗,一班人馬在封閉車廂裡也悶如蒸籠,不如到外面透個氣。當然,到了「迴旋鏢」,大家就不坐車頂了,迴旋鏢可比BTR-82A防禦好,空間大,底盤可以防10kg級爆炸物,再也不用怕被地雷和路邊炸彈一波帶走了。
總結一下:1.BTR-60/70/80都沒有尾門,載員遇襲時通過側門和頂部艙蓋無法快速下車。2.車輛空間有限,全副武裝的步兵在載員艙裡長期待命尤其是遇到高溫時並不舒服,索性把非隨身攜帶的彈藥和武器放車內,人到外面。3.車輛防禦差,遇到當今司空見慣的RPG、地雷和IED的襲擊,在遭到襲擊時,坐車裡生存機率較低,不如坐在車上生存機率更大。
但是既然BTR、BMD、BMP都存在類似缺點,可為什麼蘇聯選擇容忍這些缺點大批量製造呢?這就需要我們聯繫武器誕生的時代背景來看了。
時代環境造就的武器
冷戰時大家設想的戰爭是什麼樣的呢?大打核戰,蘇軍的機械化集群要冒著核彈的轟炸一路火力全開,衝刺英吉利海峽。一周間把大事解決了,能停戰就停戰,再打下去,大家都受不了,試想,都飛了一周核彈了,再飛下去,就可以一起玩輻射了,失去了政治意義的戰爭又有什麼價值?
在這種需求之下,裝甲車輛就必須具備出色的通過性能、越野性能、三防性能和火力,並且歐洲水網密布,兩棲性能必不可少,當然還要物美價廉,而解決了蘇軍缺乏裝甲運輸車輛問題的BTR-40和BTR-152輪式裝甲車已經不能滿足蘇軍的需求了。於是,在苛刻的限制下,蘇聯軍工部門立足現實刻苦地工作起來,最後的結果就是60年代中期服役的BTR-60PB裝甲輸送車和BMP-1步兵戰車。BMP俄文為БМП - БОЕВАЯ машина пехоты,突出БОЕВАЯ(戰鬥),強調在戰鬥中以強大的火力支援摩步,而BTR俄文為БТР - броне ТРАНСПОРТЁР,突出ТРАНСПОРТЁР(輸送),強調將摩步和物資運到戰場,而隨後的蘇軍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車也是這兩者模式的延續。
無需多言,有得必有失,裝甲車輛需要在核戰大環境下克服水障或者進行兩棲作戰,必然要對重量和尺寸進行限制,為了平衡性能,也需要對布局權衡再三。以BTR-60為例,採用了發動機後置的布局,獲得了良好的平衡性能,同時也更加緊湊(BTR-60PB比太拖拉813底盤發展而來的OT-64C矮約40釐米),但這也意味著不能布置尾門,並且由於初始量產型號BTR-60P為敞篷設計,在後續車輛封閉頂部後,載員需要以一套體操般的動作通過車體側面上部的方形艙門下車或者頂過頂部艙蓋下車 ,嚴重降低了步兵下車速度。蘇聯人不知道尾門下車的好處?那是不可能的,BTR-40和BTR-152可是都有尾門的,顯然魚和熊掌不可得兼,尾門和快速下車給整體設計指標讓路了,成為了必要的犧牲。至於防禦性能,BTR-60以防禦7.62毫米B-32穿甲彈為目標,並不出色。無獨有偶,正面防禦尚可的BMP-1側面也只能防禦7.62毫米槍彈,並被後續車輛所繼承。這其實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要控制車重,勢必影響防禦,側後裝甲首當其衝。不過這些問題在60-70年代並不引人注目,因為那時東西方裝甲車輛防禦水平半斤八兩,高度上的差別也不明顯,只有家門口作戰的西德軍隊研製的完全放棄兩棲性能、強調防禦性能、戰鬥全重30噸的黃鼠狼1步兵戰車顯得與眾不同,而80年代初的LAV-25輪式裝甲車防禦水平也只能說和對面的BTR是難兄難弟。所以,沒有十全十美的裝備,能越過2米壕溝,能跨越水障,還能運輸士兵穿過汙染區並提供火力支援就是適合蘇軍的好裝備,更何況,步戰也好,裝甲運兵車也好,進攻時它們都是跟在坦克後面,並不需要硬頂著敵軍火力殺個「七進七出」,縱使在沒有坦克配合的情況下作戰,只要選擇合理的戰術就可以減輕損失。
60年代蘇軍摩步進攻戰術示意圖。
BTR-60PB
BTR-70
BMP-1
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合作的OT-64C,以太拖拉813卡車為基礎,發動機中置,比同期的BTR-60PB更高。
隨著時代的前進,西方的步戰越造越大,重量也不斷攀升,本就不是強項的浮渡性能進一步下滑,畢竟北約是核戰中歐陸的防守方,自然不需要像蘇軍一樣強調兩棲性能,但是對於蘇軍而言,他們的需求並沒有變化,設計者繼續在既有的框架下對新型車輛調整優化,這使得雙方裝甲車輛風格的差異愈發明顯。以CV90為代表的部分西方裝甲車輛開始強化防禦,同期蘇聯的代表則是BMP-3和BTR-80。BMP-3增強了火力,可以有效打擊裝甲車輛,壓制反坦克陣地,並且增強了車首防禦,側面防禦有一定增強,而有利於平衡的動力-傳動後置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步兵下車速度。至於BTR-80,雖然做了大量改進和優化,但就本質而言,依然延續著BTR-60的思路。但是此時能說蘇聯人的思路過時了嗎?顯然不能,因為大家依然是在核戰爭的大前提下準備戰爭,身為進攻者的蘇軍做出了合情合理的判斷,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武器。倘若給蘇軍換上西方思路的裝甲車輛,高速推進就不用想了,說不定萊茵河就把蘇軍擋住了。
BMP摩步班在主戰坦克引導下進攻,戰鬥隊形展開後寬達50米。影視作品中毫無章法的密集進攻隊形並不存在。
BMP-2
布雷德利步兵戰車
BTR-80,步兵射擊孔進一步優化,載員在通過核汙染區時可以不下車就通過射擊孔對前方和側前方射擊,典型的進攻配置。
計劃之外的戰場環境
1979年12月,蘇軍殺進阿富汗,以此為開端,蘇軍裝甲車輛將在阿富汗的群山中接受長達10年的嚴峻考驗。
阿富汗戰爭,蘇軍的行軍隊列。
毫無疑問,阿富汗崇山峻岭中的反遊擊作戰令蘇軍步戰和裝甲運兵車的問題暴露出來。首先,山地作戰需要武器有充足的仰角(BTR-60PB和BTR70早期批次機槍仰角為30度,BMP-1的炮塔就不用說了),其次,火箭彈、其它聚能戰鬥部武器和大質量的路邊炸彈可以輕而易舉地造成大量傷亡,而脆弱的側面顯然無法抵禦12.7毫米和14.5毫米機槍的攻擊。因此,蘇軍進行了一系列改裝和調整。
仰角問題是其中最容易解決的, BMP-2和安裝BPU-1型炮塔(仰角60度)的BTR-70和BTR-80都具有足以打擊山地目標的仰角,車輛還可以裝上ZU-23-2、AGS-17,必要時還可以頂上航空機炮吊艙、火箭發射巢等各類充滿野性的武器,解決方案要多少有多少。而防禦問題就比較撓頭了,畢竟蘇軍的裝甲車輛是為歐洲戰場準備的,同M113裝甲車去越南一樣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其實之前BTR系列的防禦水平早已經過實戰檢驗,蘇軍自然是心知肚明,RPG的威脅也是了解的,但是並沒有在後續車輛中做出大幅修改(蘇軍同樣也沒有因為阿富汗戰爭的經歷過度增強BMP-3步兵戰車的側面防禦指標),這是指導思想所決定的,只要不當坦克用就沒大問題。但阿富汗戰事久拖不決,特殊的作戰環境使得蘇軍必須進行針對性改進,於是,防禦增強的BMP-2D步兵戰車應運而生。BMP-2D安裝了6mm和14mm厚的附加裝甲,增重500千克,放棄了在阿富汗用處不大的兩棲性能,而部分BTR-70也在車體前側面和側面中前部安裝了附加裝甲,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車輛防禦力,但是這依然無法解決步兵戰車和裝甲運兵車在聚能戰鬥部面前脆弱無比的現實。
BTR-70輪式裝甲車,機槍塔頂部安裝了一個4聯裝RPO-A雲爆彈發射裝置。
只要有想像力,火力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
BMP-2D步兵戰車。
1986年,阿富汗喀布爾街道上的BTR-70裝甲車,注意第一輛車側面加裝了附加裝甲。
安裝了間隙附加裝甲的BTR-70,附加裝甲覆蓋了成員和載員所在區域,增強了對大口徑槍彈和彈片的防禦力。
黎巴嫩的M113,雖然儘可能地加強了防禦,但是士兵依然坐在車頂。
面對這個問題,蘇軍士兵選擇了越戰中美軍步兵採用過的手段—坐到裝甲車的頂部,畢竟狙擊手一槍最多打死一個人,而RPG和大號路邊炸彈則更為致命,兩害相權取其輕。此外,阿富汗的氣候也酷熱難耐,是軍事裝備和坦克兵、摩託化步兵的大敵,所以,步兵與其擠在封閉的載員艙中,不如坐車頂上透透氣。有趣的是,高溫蒸桑拿也是越戰中乘坐M113裝甲車的美軍士兵所經歷過的,也就是說,美蘇士兵選擇爬上了車頂是破甲彈藥、路邊炸彈的威脅和高溫悶熱同時促成的。換句話說,兩個超級大國的機械化步兵部隊都在實戰中遭遇了相同的困境,並且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同一種不是辦法的辦法。值得一提的是,BTR-60/70/80在面對反坦克地雷時並沒有人們想像般的脆弱,在一些案例中, 車輛在觸雷後只是損失1-2個車輪,甚至還能自行返回基地,這是八輪裝甲車的先天優勢。當然,BTR遇到大質量爆炸物就無能為力了,而且不僅BTR系列存在這個弱點,這也是冷戰時代誕生的大多數裝甲車普遍存在的弱點。
一輛壓上了一枚義大利產反坦克地雷的BTR-60PB輪式裝甲車,失去了一個車輪,但是依然自行開回基地。
1983年5月29日,БТР-853 2ПЗ觸雷,損失一個後輪。
經過了10年徵戰,1989年,蘇軍終於從阿富汗撤軍。1991年,蘇聯解體,戰火和動蕩在各個前加盟共和國蔓延。1994年,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在高加索的城市和山區中,蘇制坦克裝甲車輛再一次經受了血與火的檢驗。由於俄軍糟糕的狀態和指揮、組織,解體後元氣大傷的俄軍不出意外地蒙受了慘重的損失。而坐在裝甲車上的俄軍士兵形象則藉助新聞照片和電視報導廣泛傳播,並隨著俄軍一次又一次的國內外軍事行動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了固定印象。
車臣戰爭中側面艙門中彈的BTR-80。
俄羅斯最後的冷戰思路裝甲車
1994年,GAZ-5923裝甲車在諾夫哥羅德的展會上亮相,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BTR-90輪式裝甲車。
同BTR-80相比,BTR-90的進步是明顯的,車身變大,機動性能增強,防禦大幅強化,V字形車底提升了防雷能力,車內空間明顯增大,並且具備強大的火力,已經跨入了輪式步兵戰車的序列中。但這並不意味著21噸級的BTR-90的思路與BTR-60/70/80有了本質的區別,它依然採用了傳統的發動機後置布局,載員依然通過側門進出,當然,設計師還是針對載員進出儘可能地做了優化—布置了一扇更大的側門。
BTR-90與芬蘭AMV的車體對比,略小於AMV裝甲車。
BTR-90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在公開亮相後的第十四個年頭-2008年通過了國家測試,但是令研發方阿爾扎馬斯沒想到的是, 2011年,俄羅斯國防部宣布不採購BTR-90,改為採購BTR-82A,並將現役BTR-80按BTR-82A標準升級為BTR-82AM,此外,俄羅斯國防部還禁止了BTR-90的對外出口。毋庸置疑,曾經的展會明星就此被俄羅斯國防部判了「死刑」,阿爾扎馬斯竹籃打水一場空。
BTR-90被俄軍拋棄其實並不意外,因為國際大環境變了,發生大規模核戰爭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各國軍隊規模大幅縮減,俄軍也不是當年要對西歐發起核突擊的蘇軍了。隨著軍隊的轉型,冷戰時代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施加在裝甲車輛設計和製造上的嚴苛限制失去了意義,俄軍也開始尋求模塊化設計,更加寬大且防禦更加強大的車輛,其結果就是「迴旋鏢」輪式裝甲車、「庫爾幹人-25」步戰和「T-15」重型步戰。而在換代車輛服役之前,俄軍選擇了總體更為實惠的BTR-82A作為過渡車輛。延續故去時代設計思路的BTR-90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生不逢時的「過時」產品,變成了一枚棄子,宣告了一個時代的徹底終結。
代表著未來一段時間俄軍輪式裝甲車輛發展方向的「迴旋鏢」裝甲車。
看似存在諸多缺陷的蘇聯裝甲車輛實則為冷戰進攻行動量身打造,那麼應該如何簡明扼要地描述蘇聯人設計的裝甲車輛呢?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俄國人極端的評價,「一輛10-15噸級的高機動性、高通過性、具備三防能力的運輸車、牽引車、兩棲車、火力支援車」,個人認為這段評語還是很貼切的,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叫裝甲車就要在槍林彈雨橫衝直撞,作戰是講究戰略、戰術的,對於冷戰裝甲車輛最重要的是輔助步兵在大戰中緊跟充當矛頭的坦克部隊前進的步伐而不是化身坦克。只有結合冷戰的大環境,才能理解蘇聯坦克裝甲車輛的設計思路,不然只會在迷宮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