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M3A1裝甲偵察車隨蘇軍徵戰 性能出色深受歡迎 催生蘇聯後裔

2022-01-01 hawk26講武堂

二戰時期,蘇聯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3000多輛M3A1裝甲偵察車,這些裝甲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由於當時蘇軍並沒有同類車輛,以至於蘇軍高層不得不設立一個教導團,用來培訓M3A1裝甲偵察車的車組人員。這個教導團以駐紮在烏裡平斯克的第20坦克團為基礎,從1942年3月1日起,這支部隊正式駐紮在梁贊。同時,在薩拉託夫的第三裝甲車輛和裝甲運輸學校,也擔負起培訓M3A1裝甲偵察車乘員和技術人員的工作。


M3A1裝甲偵察車很快成為蘇軍裝備數量最多,最受歡迎的裝甲運兵車。具體使用方式與盟軍相同,主要作為偵察車和指揮車。通常,一個坦克營的偵察連配備3~4輛M3A1,坦克團的偵察營配備6~8輛,軍或師級的摩託化團配備13~16輛。


這些美國製造的裝甲車憑藉出色的性能, 很快受到蘇軍官兵的喜愛。接下來將通過1944年8月第8近衛坦克軍第28近衛機械化旅偵察連的行動,介紹一下蘇軍M3A1裝甲偵察車在實戰中的使用情況:偵察連的M3A1裝甲偵察車進攻一座小村莊,越過壕溝時,突然遭到伏擊。德軍躲藏在壕溝左側向偵察連射擊,同時村莊內的德軍依託房屋向他們開火。


在阿列克謝中尉的指揮下,兩輛M3A1向左側突圍,吸引敵人的火力。同時偵察連的蒂福諾夫少校指揮另外四輛M3A1裝甲偵察車向敵人開火,壕溝內的德軍被擊斃60多人,剩餘的30人絕望地交出武器投降了。而躲藏在建築物內的30多人的德軍部隊負隅頑抗,使用機槍封鎖偵察連的前進道路。



在斯塔諾斯丁上士和利伯曼中士的指揮下,兩輛M3A1裝甲偵察車前出。抵近村內的建築物後,使用車載的大口徑機槍向窗口位置進行掃射,壓制德軍的火力。隨後,第2步兵營的兩門反坦克炮及時趕到,對建築進行轟擊,徹底消滅了這些德軍。

「魔鬼總藏在細節裡」細說美國M3A1裝甲偵察車的滑動機槍枝架



濃厚的騎兵鬍鬚,教授圓眼鏡,這是帕維爾·阿列克西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Pavel Alekseevich Rotmistrov)上將,他身後就是M3A1裝甲偵察車。

很多蘇軍指揮官都會將這種美國製造的裝甲車充當自己的指揮車,不僅因為它性能可靠,有足夠的機動能力,更主要的因素是它配備了性能先進的無線電臺。


M3A1裝甲偵察車性能參數:

戰鬥全重:5.62噸

乘員:1~2人

載員:5~7人

外形尺寸(mm):5626×2032×1994

軸距:3327mm

輪距:1657mm

離地間隙:400mm

裝甲厚度:12.7mm(正面),6.35mm(其他部分)

武器:M2HB型機槍×1(口徑12.7×99mm,備彈700發)

   M1919A4機槍×2(口徑7.62×63mm,備彈8000發)

發動機:大力神JXD,直列六缸水冷

功率:110馬力

最高速度:91千米/小時

續航裡程:400千米

爬坡角度:30°

越牆高:0.3米

涉水深:0.7米

截至1944年停產,M3A1裝甲偵察車工生產20994輛,其中3031輛通過《租借法案》交付蘇聯。

圖說:美國裝甲偵察車的發展演變 M3A1如何成為二戰最著名裝甲車



M3A1裝甲偵察車性能出色,成為蘇聯決心發展的重要型號之一。但是,在戰爭期間蘇聯軍工生產體系已經處於超負荷狀態,當時最重要的任務是為前線提供急需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根本無力研製這樣處於輔助角色的裝甲車。並且,由於當時蘇聯汽車工業水平落後,並沒有適合改造成裝甲車的全輪驅動卡車底盤。



1944年,蘇聯研製的嘎斯-63(GAZ-63)卡車開始進行測試,該車最大特色就是採用了寬幅的9.75-18輪胎,4×4驅動方式,單後輪布局。這樣在泥濘、雪地、沙土等惡劣道路行駛時,後輪不會因為寬度差異承受更多的滾動阻力。在蘇聯汽車與牽引車總局的測試報告中,表示嘎斯-63在測試中表現了出色的越野性能。

越戰美軍炮兵基地 蘇聯嘎斯63卡車成為好幫手



1947年初,高爾基汽車廠設計局組成了由V·K·魯布佐夫領導的設計小組,開始研製代號「141工程」的輕型兩軸裝甲運兵車,要求能夠運載8名士兵,這就是蘇聯國產「裝甲偵察車」。這輛車採用嘎斯-63卡車底盤,減少了600mm軸距,發動機功率增加10馬力,先後研製了幾輛樣車。1949年,這種裝甲運兵車成功通過了國家測試,以BTR-40的編號列裝蘇軍部隊。可以將BTR-40看作美國M3A1裝甲偵察車的「後裔」。

BTR-40蘇聯第一種國產裝甲運兵車 受美國貨刺激 批量生產長達十年



某品牌還專門推出了採用蘇軍塗裝的M3A1裝甲偵察車的模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這是血與火的東線上,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圖說:BTR-40裝甲運兵車 外形酷似德國型號 車內空間小見縫插人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吉普車 多種不同型號 深受蘇軍歡迎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道奇軍車 中吉普和大吉普都是什麼?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全輪驅動卡車 填補二戰蘇軍裝備空白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美英重型卡車 鮮為人知卻作用重大

本人是原SC軍事貼圖區版主hawk26,為大家提供原創軍事內容,感謝大家收看。用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或搜索「hawk26講武堂」微信公眾號,可以關注收聽,謝謝!

相關焦點

  • 細看:BA-64B裝甲偵察車 二戰蘇聯裝甲車的特例 堪稱歷史分水嶺
    研製過程中,蘇聯工程師發現德國Sd.Kfz.221裝甲偵察車的防彈外形比自己的設計要更加先進,於是直接吸收過來。在1941年11月完成設計,1942年開始批量生產。BA-64生產成本低,性能非常可靠,成為二戰中蘇軍最常見的輪式裝甲車。1946年停產時,共生產9000多輛。
  • 圖說:美國裝甲偵察車的發展演變 M3A1如何成為二戰最著名裝甲車
    1938年,懷特公司研製的這種裝甲偵察車被美軍採用,定型為M3。很多人會誤以為M3A1越野機動性能有限,並不是美軍的理想裝甲車。通過《租借法案》蘇聯獲得了3000多輛M3A1裝甲偵察車,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趣的是,M3A1在蘇軍序列中處於裝備空白,因此連統一的名稱都沒有,通常稱為「裝甲車」,「裝甲運兵車」和「半裝甲車」。
  •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吉普車 多種不同型號 深受蘇軍歡迎
    衛國戰爭爆發後,蘇聯最高領導人反對仿製外國軍用車輛的態度,加上缺乏技術人員、製造資源等客觀因素,讓蘇軍失去了獲得新型輪式車輛的機會。1941年9月,蘇聯與美國籤訂第一份協議,大批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美國車輛,解決了困擾蘇軍的裝備問題。本文將詳細講述蘇軍裝備美國吉普車的歷史,作者葉夫根尼·科赫涅夫(Evgeny Kochnev),本人翻譯給大家分享。
  • 鑽進M17自行高射機槍 蘇聯從美國獲得的多用途防空武器
    該車是M5半履帶裝甲車的衍生型號,配備4挺M2HB型12.7mm機槍,能夠以密集火力射擊低空目標,或者一定射程內的地面目標。因為性能出色,受到盟軍官兵的喜歡。通過《租借法案》蘇聯也獲得了這種武器,並廣泛應用於戰場,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 鑽進M3A「斯圖亞特」二戰蘇軍裝備的美制輕型坦克
    1942年1月,首批46輛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抵達蘇聯,最後一批16艘於1943年4月抵達。在當年的蘇聯文件中,並不能找到M3或M3A1的名稱,也不可能找到「斯圖亞特」。在蘇軍的文件中,這種坦克被稱為M3「輕型」,或簡稱為M3L。
  • 「紅色戰場計程車」——小計BTR-152裝甲運兵車
    我們是一個日更公眾號,每日的傍晚18點推送文章,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下班路上能夠打開手機閱讀我們的文字,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謝謝——raingun
  • 當年也是南亞陸軍第一:印度自製塔塔納加裝甲偵察車簡史
    二戰剛爆發時,自顧不暇的英國,根本沒有辦法生產足量的裝甲車輛,來補充給各大英國協國家。作為成員的印度,沒有澳加兩國的技術能力,只能與紐西蘭、南非一樣,退而求其次,轉而設計裝甲車來滿足防禦需要。1940年,基於進口的加拿大福特(Ford)1940型卡車底盤,東印度鐵路公司與塔塔鋼鐵公司一同協作,設計出了造型十分奇葩的「塔塔納加」(Tatanagar)型裝甲偵察車。1940-1944年期間,總計有4655輛該裝甲車下線。
  • 二戰美國T24裝甲偵察車,用威利斯「超級吉普」改裝而來
    與其他軍車一樣,威利斯吉普也發展出了多種衍生型號,其中就有一種T24威利斯裝甲偵察車。在「超級吉普」的基礎上,設計師嘗試了改裝成運輸車、自行反坦克炮等型號,1942年年初,6×4的T24威利斯裝甲偵察車建造完成並由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進行聯合測試。
  • 黑色大地上狂奔的猛獸:南非「大山貓」裝甲偵察車(2)
    」將機動性能放在了第一位,火力次之,對防護性能的要求最低,以免增加防護能力後降低機動性能。在南非國防軍中,「大山貓」裝甲偵察車的主要任務包括戰鬥偵察、搜索、打擊、戰鬥支援、反裝甲與反遊擊隊作戰等。根據目前南非國防軍的戰鬥條令,當執行作戰任務時,「大山貓」裝甲偵察車將在執行偵察任務的同時,向敵軍側翼、後方進行穿插、包抄,幹擾敵軍的集結,攻擊敵方的補給線。在執行維和任務時,「大山貓」通常用於戰場監控、保護封鎖地點、護航車隊等任務。
  • —淺談蘇聯裝甲運兵車和步戰的取捨
    在這種需求之下,裝甲車輛就必須具備出色的通過性能、越野性能、三防性能和火力,並且歐洲水網密布,兩棲性能必不可少,當然還要物美價廉,而解決了蘇軍缺乏裝甲運輸車輛問題的BTR-40和BTR-152輪式裝甲車已經不能滿足蘇軍的需求了。於是,在苛刻的限制下,蘇聯軍工部門立足現實刻苦地工作起來,最後的結果就是60年代中期服役的BTR-60PB裝甲輸送車和BMP-1步兵戰車。
  • 黑色大地上狂奔的猛獸:南非「大山貓」裝甲偵察車(3)
    黑色大地上狂奔的猛獸:南非「大山貓」裝甲偵察車(1)黑色大地上狂奔的猛獸:南非「大山貓」裝甲偵察車(
  • 蘇軍對繳獲的III號突擊炮所進行的研究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軍情部門與蘇聯紅軍炮兵總局(GAU)僅僅只是粗略地了解德軍坦克的型號及特徵。由於情報不足,蘇軍高估了德軍坦克在未來的發展方向,於1941年3月啟動了KV-3、KV-4及KV-5的研發計劃。實際上,蘇軍對於已投入作戰的德軍坦克也知之甚少,軍情部門甚至沒能把握III號坦克及IV號坦克的前裝甲已增強至50mm及這兩種坦克搭載50mm火炮的情報。
  • 二戰十大「斯圖卡」坦克殺手,平均每人幹掉蘇軍一個坦克軍
    不過隨著蘇聯空軍逐漸恢復元氣,Ju 87繼續作為俯衝轟炸機使用所面對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同時蘇軍裝甲部隊在陸地上對德軍的威脅也越來越大,這便導致了專門為獵殺敵軍坦克而設計的「斯圖卡」終極改型的誕生,那就是Ju 87G反坦克攻擊機。
  • 性能不足是輕的,蘇軍使用方法不當更嚴重
    這一點與BT系列快速坦克的定位是有關係的,不同於美國對輕型坦克的輔助定位,早期蘇聯在戰前開發的BT系列快速坦克的時候,並沒有將其定位為一種偵察單位,而是將其作為了裝甲部隊的主力坦克。這一點雖然在後世看非常奇怪,但如果結合當時的坦克主流發展思路就不奇怪了。
  • 【武研社】蘇聯T-34M坦克,性能完勝前輩T-34,卻因為戰事被蘇軍無奈槍斃
    最終在可怕的消耗戰中,這些產量巨大的T-34坦克從莫斯科城下一路反推到了柏林街頭,成為了二戰蘇軍的脊梁。其實不分析戰時可生產性只看性能,T-34並沒有宣傳中的那麼完美。倒是蘇軍在1941年改進而成的T-34M坦克有望成為一款性能強悍的集大成之作,在講T-34M前我們先來看看其前輩T-34的車體結構缺陷。
  • 鑽進M24「霞飛」輕型坦克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測試樣車
    M24以「美國裝甲兵之父」阿德納·霞飛將軍命名,而其性能在當時同類型號中非常出色,被譽為「二戰中性能最出色的輕型坦克」。二戰期間,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兩輛「霞飛」進行測試。不過經過測試,蘇聯方面認為這種坦克的設計非常成功,並配備了強大的武器,但對於T-34/85來說沒有優勢。「霞飛」的75mm主炮相對於T-34/85的85mm主炮沒有任何優勢,而且無法擊穿德軍IV號和蘇軍T-34坦克的裝甲。
  • 二戰蘇軍的武器裝備
    6,高射炮;蘇軍的高炮為25毫米,37毫米高炮(也有雙管炮);和76毫米高炮以及57毫米高炮以及85毫米。此外,還有防空卡車。7,突擊炮;雖然突擊炮有的翻譯也叫坦克殲擊車,但是有的就屬於火炮類,有的屬於坦克殲擊車。因為配備的彈藥不一樣。像蘇軍裡面的SU152就是屬於突擊炮。五、裝甲車輛篇
  • 蘇聯BMP-1和BMP-2步兵戰車
    蘇聯БМП(西方稱BMP)系列步兵戰車是世界上著名的戰車之一。БМП-1於1966年後裝備蘇軍,1967年10月革命節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15年後的1982年10月,蘇聯又在紅場閱兵式上首次展示了БМП-2。▲ 1967年11月7日,BMP-1步兵戰車參加紅場閱兵БМП-1步兵戰車戰鬥全重13.5噸,乘員3人,載員8人,可水陸兩用。
  • 赤色開罐器:二戰蘇軍中的反坦克武器:PTRD與PTRS篇(下)
    ——蘇軍第346步兵師皮卡洛夫中士3.「PTRD-41型反坦克步槍是一款出色的武器,可靠性好。而PTRD-41型反坦克步槍的槍膛內一旦出現汙垢,或是潤滑劑被凍住時,就會故障頻發。」 ——蘇軍第346步兵師1166團初級軍械士普裡霍季科4.「PTRD-41型反坦克步槍在戰鬥中鮮有故障,是款極為優秀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