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黑人國家往往意味著貧窮、落後、混亂,而「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中黑人國家佔大多數的事實,往往又加深了這種觀感。其實,黑人國家並非全都落後、混亂、貧窮,某些「幸運兒」通過豐富的資源或良好的制度設計,從而擺脫貧困,躋身富裕國家行列,其成就令世人矚目。其中,靠石油一夜暴富的非洲小國赤道幾內亞(下文簡稱「赤幾」),無疑是典型「案例」。
赤道幾內亞行政區劃圖
赤幾位於非洲中西部,北鄰喀麥隆,東、南兩面與加彭接壤,西瀕大西洋,由位於大陸上的木尼河地區(約佔國土面積的93%)和幾內亞灣內的比奧科、安諾本、科裡斯科等島嶼組成,國土面積約2.8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130萬,首都是馬拉博。赤幾是個以黑人為主體的多種族國家,芳族約佔人口的85%,約有82%的民眾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
說句題外話。馬拉博並不在大陸地區,而是位於距本土西北部160公裡處的比奧科島上,這種情況在全球極為罕見。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奇葩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比奧科島附近海域是赤幾最主要的石油產區,但過於靠近加彭,而為了守住經濟命脈,赤幾隻能把都城遷往這裡。還有一種解釋,認為長期執政的奧比昂·恩圭馬總統為了杜絕軍事政變,才將首都遷往孤懸於海中的馬拉博,但這種說法過於荒誕,本文不予採信。
馬拉博鳥瞰圖
赤幾文明開化的歷史很晚,直到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當地依舊處在原始社會階段。15世紀末,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幾內亞灣沿海地區和比奧科、科裡斯科和安諾本等島,但未建立殖民機構。1778年,根據西班牙與葡萄牙籤訂的《帕爾多條約》,西班牙用巴西南面的兩個西屬殖民地,向葡萄牙換取比奧科島和帕加盧島,並取得對奧果韋河到尼日河之間沿海地區的控制權。
1858年,西班牙開始向比奧科島派駐總督,並把它變成流放政治犯和安置古巴獲釋黑奴的地方。1900年,根據西班牙和法國籤訂的《巴黎條約》,西班牙在幾內亞灣沿岸的屬地被限定木尼河地區。1904年 7月,西班牙政府頒布法令,將木尼河區、比奧科和其他島嶼組成幾內亞灣西班牙屬地,1959年7月又將其劃分為兩個「海外省」。
赤道幾內亞現任總統奧比昂•恩圭馬
赤幾接受殖民統治長達500餘年,直到1968年10月12日才贏得獨立,並建立共和國。赤幾獨立伊始,馬西埃·恩圭馬出任總統並實行極為殘暴的統治,由此使赤幾成為當時非洲最黑暗的國家之一。馬西埃·恩圭馬的暴行激起強烈的抵抗,1979年8月,侄兒特奧多羅·奧比昂·恩圭馬·姆巴索戈發動軍事政變將他推翻,不久又將其處決。政變成功後,小恩圭馬自封為總統,並一直連任至今,是非洲目前執政時間最長的國家首腦。
平心而論,赤幾境內的資源相當豐富,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為56億桶,天然氣為3000億立方米,磷酸鹽、黃金、鋁礬土等儲量也很可觀。除礦產資源外,赤幾的森林資源也很豐富,森林面積約22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3.74億立方米,盛產奧堪美木、黑檀木等名貴木材。除此之外,赤幾的漁業資源也比較豐富,盛產金槍魚、非洲黃魚和大蝦等,年捕獲量可達7萬噸以上。
赤道幾內亞煉油廠
赤幾原本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長期位列「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名單當中,然而隨著大量石油資源在1991年開始被探明、開採,使得該國幾乎在一夜之間「脫貧」,並走上富裕之路。拜政局長期保持穩定、油氣行業收益不斷攀升等因素所賜,赤幾2018年的人均GDP已激增至10174美元(約合71218元),幾乎跟中國不相上下。
不過,人均GDP並不能真實的體現一個國家民眾實際上的生活水準,特別是當某國的財富大量集中到一小撮人手中時,這種情況便更加明顯。從表面上來看,赤幾在人均收入方面的確是跨進了準發達國家的「門檻」,但由於絕大多數石油收入都被總統奧比昂·恩圭馬家族及政府要員所攫取,加之執政當局用於社會福利方面的投入很低,因而絕大多數民眾依舊生活在極端貧困當中。
在惡劣環境中工作的石油工人
截至目前,幾比貧困率高達44%,失業率為6.4%,文盲率達13%,嬰兒死亡率高達69‰,愛滋病感染率高達6.3%,人均壽命僅有58.2歲,平均2.2萬人才擁有1名醫生,68%的人用不上自來水,63%的人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類發展指數,赤幾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44位,屬於「中等人類發展水平」。
更多精彩歷史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文史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