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臺政策再加碼 臺灣人赴大陸工作免就業證

2021-02-15 獅說新語

特稿

中國政府上周宣布,臺灣民眾今後到對岸工作,無需再申辦手續繁雜的就業證,被視為惠臺政策再加碼。島內有評論指出,北京當局藉助經濟實力拉攏臺灣青年加大統戰力道,推進實現「兩岸融合發展」的大方針,恐讓不斷流失人才的臺灣更加邊陲化。親民進黨政府的分析則認為臺灣無需自亂陣腳,大陸的磁吸策略猶如擔雪填河,擋不住「天然獨」一代注重「臺灣主體意識」的大趨勢。

將與大陸民眾享同等待遇

繼今年2月底祭出31項惠臺政策後,中國國務院本月3日再宣布取消行之多年的審批門檻,臺灣民眾今後赴對岸工作將與大陸居民一樣,不再需要辦理專門的「臺港澳人員就業證」,還可在失業後按規定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公共就業服務。換言之,相關審批程序取消後,臺灣人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將與大陸民眾享有同等方便的「國民」待遇。

香港中評社日前發表評論指出,此一政策既有象徵意義,也有實際效用。既能更刺激臺灣人西進大陸工作的意欲,也有助於凝聚臺灣人對大陸的向心力。評論說:「兩年多來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堅定不移,這將有助彼此互動與整合的繼續深化。兩岸融合,是化解敵意對抗的最佳路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次表示,在臺灣問題上,「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不過,研究勞動經濟學的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很多臺灣人在大陸「其實沒有就業證也可以工作」。

他說:「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有好幾十萬人,但根據我們的研究,領就業證的其實只有幾萬人。大陸有這樣的規定,卻沒有嚴格落實,所以取消就業證審批的宣示效果比較大,多多少少可以讓臺灣民眾更安心地工作。比較有意義的其實是失業登記,讓失業者接受媒合(配對)服務,這與31項惠臺措施形成一個吸引人的配套。」

由於民進黨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從總統蔡英文前年上臺以來急轉直下,北京既加大對臺軍事動作,也壓縮臺灣的國際參與空間。但與此同時,在臺灣薪資水平停滯不前的大環境下,大陸也積極向臺灣民間推動「融合發展」措施,可謂「硬為主,軟為輔」的對臺兩手策略。民進黨政府已警醒臺灣民眾注意兩岸制度與價值的差異,審慎評估赴陸及交流合作的潛在風險。

調查顯示,民進黨當局的警示未必發揮到作用。據《遠見》雜誌與104人力銀行進行的「2018臺灣人才西進滿意度大調查」,大陸薪酬是臺灣的1.72倍,而儘管大陸生活費已比臺灣高,是臺灣的1.63倍,45%的西進者對工作感到滿意,44%對生活感到滿意,不滿意的比率皆低於10%,願意繼續留在對岸工作的更超過八成。此外,近六成大陸企業表示想用臺灣人,而且企業營收規模愈大,用臺灣人的意願愈高。人力銀行指出,大陸經濟發展與未來前景對人才具高度磁吸效應。

柯文哲:將把臺灣邊陲化

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受訪時就擔心,隨著大陸經濟實力變強,通過各種消耗戰對臺進行磁吸,將把臺灣邊陲化,「這是國家戰略問題」。至於臺灣該如何突圍,因說過「兩岸一家親」而惹惱民進黨支持者的柯文哲認為,唯仁者能以大事小,唯智者能以小事大,「理兩岸關係,需要相當聰明」。主張臺獨的「小綠」政黨時代力量主席黃國昌受訪時則表示,不論對方祭出何種策略,最重要的是臺灣政府必須拿出有效政策,把好的人才留在臺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為因應對岸來勢洶洶的搶才攻勢,負責臺灣經濟戰略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已連同相關部會成立專案小組,過去幾個月也提出了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的多項方案,包含資金、人才及互動交流等,既要留下人才,也向全世界攬才。近日積極到全臺各地輔選的蔡英文,則大力宣傳民進黨執政兩年的經濟成績,表示臺灣經濟增長率不斷進步,「甚至超越韓國」。她更宣稱,「臺灣經濟已不是亞洲四小龍之末」了,試圖為擔憂未來的臺灣青年注入信心。

但對於在大陸深圳從事商業空間管理的蔡怡靜(35歲)來說,臺灣市場畢竟太小,況且「現在所有的機會都在大陸」;比較之下,她對大陸的就業環境充滿更多期待。然而,辛炳隆受訪時指出,同過去相比,臺灣人的優勢已大不如前,加上大陸內部人才競爭激烈,「我們的研究發現,只有少數臺灣人可以進入跨國公司,很多人其實只能在臺資或陸資企業之間輾轉。」他說:「當他們習慣了大陸那種格局,就無法回來臺灣就業,只能長期待下去,這就會牽涉到婚姻、育兒問題。我認為臺灣政府在這方面的宣導不夠,批評者可能會說民進黨對大陸眼紅,但我們要讓年輕人了解真實情況,讓他們在充分掌握訊息後做選擇。」

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顏建發則向《聯合早報》指出,一般出走求職的有兩種人,「一個是很優秀,臺灣池子太小,容不下他,另外就是在臺灣發展不好的」。

他認為,從臺灣總體發展來看,「一部分讓他去大陸,也沒什麼不好」。根據2016年10月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上公布的數字,住在大陸的臺灣民眾總計約200萬人,包括眷屬與學生,將近臺灣總人口9%。

儘管西進的臺灣人逐年增加,民進黨政府對於人民被大陸「統戰」似乎老神在在。近期有民調顯示,近半民眾贊成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前提恢復兩岸談判。政治大學上周公布的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也發現偏向統一的比率從去年10.1%微升至今年12.5%。有官員私下透露,政府「對我們的老百姓很有信心」。

顏建發說:「享受臺灣的民主自由後,你不可能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嘛。即便很多民眾不了解,但他們看到香港的例子就明白了。長江就是往東流,即便有個支流往西,那也沒關係。我們要擔心細節、微觀的東西,是擔心不完的。」

相關焦點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2019年兩岸關係經歷頗多起伏變化,從年初遭到民進黨抹黑、抵制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到被蔡英文頻頻利用的香港「反修例」事件,再加上美國不斷提升與臺灣的關係
  • 兩岸網資料庫:國臺辦31條惠臺措施全文
    (兩岸網整理) 相關閱讀: 臺當局針對「惠臺31條的反制措施」【觀察者網綜合】臺灣「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
  • 臺當局為何對大陸惠臺新政荒腔走板?
    :「中國勞動條件未必比臺灣好」,同時又稱,他已請「副院長」施俊吉針對中國推出的惠臺措施進行政策研究。二、臺當局的荒唐無恥簡單歸納一下臺當局及其政客和媒體的報導,可以看出主要有如下三層意思:一是大陸惠臺政策有政治目的,是統戰;二是是大陸惠臺新政是單方面的,臺灣不承認;三是臺灣民眾不能接受大陸的惠臺政策,否則就是
  • 佛山臺商對「惠臺31條措施」反響熱烈
    全國臺企聯會長王屏生,市臺協、順德臺協會長,市重點臺商代表,重點青年臺商參加座談,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喜忠出席並講話。惠臺31條措施於2月28日,經國臺辦、國家發改委會商29個部委發布實施,為臺商臺胞在大陸發展帶來暖春和新契機。
  • 不止臺灣學生愛去大陸 ,臺赴大陸旅遊人數猛增!
    往期精彩文章:德國悄悄為中國幹了一事,讓美國人最怕的事發生了!
  • 如何看待近日惠臺 31 項措施及其影響?
    31項惠臺政策出來以後,相信不會繼續讓臺獨分子得利了,起碼籤協議的時候,一份承認九二共識的條款肯定會出現的。當年的大陸還相對弱勢,針對整個臺灣的議價能力不足,所以面對臺資的時候是沒有能力挑挑揀揀的。但今天,惠臺31項都是面對個人和中小企業的,個人是絕沒有議價能力的。這個協議就由不得你不籤了。
  • 大陸暫停進口臺灣鳳梨 臺「自救」新招:軍隊多吃點!
    實際上,臺灣「聯合新聞網」早前就有報導說,臺灣「農委會」呼籲,稱鳳梨入菜可口,希望臺灣人多用鳳梨料理,用新臺幣來挺農民。隨即有網友調侃說「臺軍弟兄現在可能很緊張」,因為接下來的軍中菜單可能都離不開鳳梨。沒想到這下竟然戲言成真了。臺防務部門發話後,有島內網友表示,「當兵夠辛苦了,還要幫無能政客每餐吃鳳梨,早上鳳梨配饅頭,中午鳳梨炒蛋,晚上鳳梨帶魚。」
  • 一圖讀懂「湘版惠臺59條措施」
    特別是今年國臺辦「31條惠臺措施」發布後,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把貫徹落實工作作為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大舉措來抓。《實施意見》是一個富有創新突破的惠臺文件。「湘版59條惠臺措施」既緊貼中央政策,又突出湖南特色,可操作性強。59條措施涉及全省40多個部門的職能工作,其中有13條對應「31條惠臺措施」獨立表述,有8條融入其他條款,有10條在「31條惠臺措施」基礎上有所突破,另有28條體現了湖南的特色和創新,是「升級版」的湖南惠臺措施。一是在提升湘臺經貿合作方面有突破。
  • 兩岸融合發展與臺灣青年民族認同如何同步
    願赴大陸念書就業的比例創新高,2017年有40%民眾願意西進就業,較2016年大幅增加9%;另有38%父母願意讓孩子赴大陸念書。30歲以下年輕人的西進意願由2016年的30%增加為53%。(2)、《ETtoday新聞雲》2018年3月,惠臺31條出臺時的臺灣民調--「大陸惠臺措施接受度調查」 64.3%的民眾對31項惠臺措施內容表示了解。
  • 大陸再披露臺諜案:臺灣間諜在境外與「反華」勢力合流
    鄭宇欽,臺灣高雄人,曾任民進黨前任主席卓榮泰助理,因對大陸從事間諜情報活動被國家安全機關逮捕。赴大陸替臺灣間諜機構物色發展對象將接頭人名字改成退稅中心鄭宇欽的「臺獨」思想由來已久,也在仕途上有著極大的野心。
  • 【日臺關係】日本近期對臺政策分析
    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採取「親美日抗大陸」的戰略,提出「臺日命運共同體」論調,以尋求日本支持。蔡英文的「親日」思維與政策走向,在一定程度上與擁有「親臺」背景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取得一致,日臺關係取得一定進展,得到實質性提升。首先,在政治領域突出主體,由民間、半官方逐步走向官方。一是提高日臺官員互訪層級。
  • 臺灣《中國時報》:「臺印關係」的小火花
    繼美國不斷加碼「臺灣牌」後,印度近來也躍躍欲試,意圖「以臺制中」。對於「臺印關係」升溫,民進黨當局亦沾沾自喜,視為下一個「外交」突破口。不過,當前臺海局勢劍拔弩張,各方勢力都應當知所進退。在「臺印關係」中,臺灣地區莫對印度一廂情願。
  • 大休斯頓地區僑學界成功舉辦「大陸惠臺31條」政策研討會
    2月28日發布實施31條惠臺措施,引起海外華人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反響。2018年3月18日下午,由美中友好促進會、全美華人協會、休斯頓南京友好協會等社團組織的「支持中國大陸31條惠臺政策研討會」在休斯頓錦江飯店舉行。中國駐休斯頓副總領事王昱、領僑組離任組長房振群領事和新任組長葛明東領事、政新組楊家嘉領事、以及來自兩岸三地的100位僑胞,一起探討了惠臺31條對臺灣民眾、兩岸關係、乃至海外華人之間的關係等各方面的影響。
  • 禁用大陸品牌手機、嚴控兩岸教育交流.....蔡當局到底在怕啥?
    臺當局不只明令禁止大學教師參與大陸國家級的基金項目,對赴臺進行學術交流的大陸學者,也採取「盯梢」和「監視」,頻頻派出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核實確認大陸學者是否有「按表操課」,就連參與接待的臺灣學者也直言遭到「騷擾式確認」,紛紛表示很莫名其妙,「不知道蔡當局到底在害怕什麼。」
  • 美臺再發嚴重挑釁,統一之戰已經提前打響!
    這是美國不顧大陸的嚴詞警告,一周之內悍然向臺灣第二次出售武器。 挑釁!赤裸裸的挑釁。美臺的相互勾結玩火已經把臺灣逼上了一個極其危險的地步。 和臺灣農業遭受重創同病相憐的是,由於失去了大陸的旅客,臺灣的旅遊行業更是遭受致命一擊。再加上今年疫情的原因,臺灣的經濟正在持續惡化,並提前進入寒冬。
  • 臺「共諜」再被捕,報復大陸? 蔡英文這招太毒
    臺「共諜」再被捕,被指報復大陸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30日報導,大陸暨南大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傅文齊、執行長李宛平,涉嫌受大陸情報人員指示,長期在島內招攬現役、退役陸軍軍官等赴第三地見面,發展組織並交付情報。臺北地檢署30日依違反「國家安全法」之發展組織未遂罪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起訴傅、李二人。
  • 怎麼又有臺灣「邦交國」部長來大陸了?還稱要評估「與臺關係」
    面對南太平洋「邦交國」索羅門群島派兩位部長訪問大陸,以及該國總理索加瓦雷設立跨黨派小組評估與臺灣的關係,臺灣「外交部」18日著急辯護稱,「目前索羅門群島政界無論是國會還是內閣,支持臺所關係的人仍佔多數」。而據《所羅門時報》網站18日報導,跨黨派外交政策工作組將審查該國與臺灣的「外交關係」,並考慮將關係轉向中國大陸的利弊。
  • 李毅:蔡英文連任後大陸怎樣統一臺灣
    從今天起,在這個問題上,衷心懇請大陸有關學者,再不要痴心妄想,白日做夢,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再不要欺騙大陸人民,再不要欺騙大陸朝野,說只要大陸繼續現行對臺政策,堅持下去,有朝一日,臺灣選民會選出一個領導人,來和大陸談判,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如果說,以前這樣講,是因為無知,從今天起,再這樣講,就是無恥了。這兩天接到很多電話、微信,問我對昨天選舉結果有什麼看法。我沒有任何新的看法。
  • 「轉型」幾十年,臺灣間諜「菜」得越來越有特色……..開槍扣船、悶死大陸漁民、漁獲拋入大海,臺當局是如何傷害大陸人民感情的?
    隨著編外間諜一批批落網,2006年5月初,臺灣「軍情局」打破了10年來未向大陸派遣編制內軍官的慣例,派出「軍情局」四處上校副處長朱恭訓以臺商身份經香港赴大陸「考察投資」,這位臺灣「情報界精英」踏入大陸尚不足一個月就落網,成為近年來臺灣「軍情局」人員在大陸被捕的最高級別軍官。
  • 「惠臺31條」這樣落地 讓更多臺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
    據統計,湖北赴臺第一代臺胞約5萬人,他們的後代有15萬餘人。1987年後,回湖北定居的原大陸籍臺胞1289人,常住湖北的臺胞有3000餘人,涉臺婚姻1.48萬對。在武漢有臺北路、高雄路、苗慄路,臺北市也有漢口路、武昌路、襄陽路。2008年以來,兩地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