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8日,美國首位非裔國務卿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的家人在社交平臺發布訃告,稱鮑威爾因新冠併發症於當天早上去世,終年84歲。
文中提到,他已接種了疫苗(fully vaccinated)。
圖源:路透社 攝於2015年
鮑威爾被認為是塑造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國家安全領域高官,他曾在老布希執政期間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指揮了第一次海灣戰爭(Persian Gulf War),這次戰爭的全勝為他帶來了豐厚政治資本,他也緊接著成為了美國首任非裔國務卿(US secretary of state)。
四星上將鮑威爾 圖源:蓋蒂
《紐約時報》稱他的人生是「經典的美國成功故事」(classic American success story),父母是牙買加移民,考上大學後參加了預備役軍官訓練團,從軍官一路成長為美國政界的開拓者(pathbreaker)。
圖源:路透社
這位四星上將的成就離不開伊拉克,但同時他的名聲也因伊戰毀譽參半。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評價稱鮑威爾的遺產由兩次非常不同的伊拉克戰爭定義。
據多家外媒報導,鮑威爾曾是導致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在2003年2月一場聯合國安理會上,他為發動伊拉克戰爭闡釋理由,列舉了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後來事實證明有很多證據是虛假的。
Yet he was best known and most controversial when he served as secretary of state under forme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January 2005, regarding his push for the US-led invasion of Iraq in 2003 under the excuse that the Middle Eastern country possesse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hich was never proven.
鮑威爾在聯合國會議上手拿白色粉末試劑瓶的畫面成為最具爭議性的「名場面」,他用來作證的白色粉末也被俄羅斯總統普京調侃為「洗衣粉」。
圖源:路透社
"There can be no doubt," Powell said then, "that (then Iraqi President) Saddam Hussein has biological weapons and the capability to rapidly produce more, many more."毫無疑問,薩達姆擁有生化武器和迅速生產更多殺傷性武器的能力。安理會結束六周後,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toppled)薩達姆政權。
但直到伊拉克戰爭結束,美軍也沒有從伊拉克搜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05年,美國總統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稱,情報機構在發動戰爭前對伊拉克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評估」完全錯誤(dead wrong)。
「這是一次重大的情報失誤(This was a major intelligence failure),」報告稱。
圖源:美聯社 圖片攝於2011年9月11日
2005年,鮑威爾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說:「這是一個汙點(blot).我是將它展示給世界的人。這將始終是我履歷的一部分。從過去到現在我一直都為此而痛苦。」
美國廣播公司報導截圖
「911事件」10周年之際,在接受半島電視臺採訪時,鮑威爾承認當時收到的大量情報信息都是錯誤的。
"It turned out, as we discovered later, that a lot of sources that had been attested to by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were wrong."半島電視臺報導截圖
2012年,鮑威爾在回憶錄《我贏定了》(It Worked for Me)中承認「這絕不是我的第一次錯誤,但這是我最重大的錯誤,也是影響最廣的一次。」他還寫道:「這一事件將在我的訃告中佔據顯著位置。」
"It was by no means my first, but it was one of my most momentous failures, the one with the widest-ranging impact."
"The event will earn a prominent paragraph in my obituary," Powell wrote.
鮑威爾接受半島電視臺截圖
鮑威爾在對華關係上呈整體友好的態度,倡導中美積極合作。2001年,鮑威爾曾表示中國是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potential regional rival),但也是一個願意在與美國戰略利益重疊的領域進行合作的貿易夥伴(a trading partner willing to cooperate in the areas where our strategic interests overlap)。
在任期間,鮑威爾曾數次訪問中國,表示希望中美合作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他認為要與中國接觸,觀察中國未來的發展,觀察的目的是與中國合作,而不要試圖遏制中國。
"What we want to do is engage China, watch how they develop in the future, watch it with caution, but not with fear; watch it for the purpose of moving along with China and not trying to contain China."2015年,退休後的鮑威爾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駁斥了美國應該修改對華接觸政策的建議,仍然主張建立友好的中美雙邊關係。
"You can't contain China, nor should we think that we can contain China," said General Powell, who refuted suggestions that the US should revise its engagement policy with China.編輯:焦潔 商楨
實習生:張媛
來源:新華社 參考消息 紐約時報 美國廣播公司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 半島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