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在大批武裝土匪被集中清剿後,各地還潛伏著許多國民黨特務及其他反革命分子。他們不甘心失敗,繼續進行造謠、煽動、攻擊和暗殺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5月至12月,湖州、嘉興地區共發生殺害幹部案件120多起,被害幹部、戰士70多人;匪特內外勾結、破壞人民政權的事件20餘起;各種暴動、騷亂事件40多起。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這些反革命分子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時機已到,因而加緊從事破壞活動,反動氣焰囂張。同時,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聖母軍」「一貫道」等反動會道門組織也大肆活動,編造「神言讖語」,詆毀黨的政策,造謠惑眾,擾亂社會秩序。因此,堅決鎮壓一切反革命活動,嚴厲制裁一切危害人民的反革命分子,成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緊迫任務。
1950年7月13日,專署召開公安會議,研究部署鎮壓反革命運動,鎮反的主要對象是從事反革命活動的首惡分子、罪大惡極的惡霸和搶劫殺人、擾亂社會秩序的匪特。此後,各地開始清查搜捕各類反革命分子,並從8月中下旬起開展對反動黨團的登記工作,然後由各縣分別舉辦培訓班進行思想改造。
對反革命分子的清查搜捕和登記改造,初步安定了社會秩序,但因為不少幹部存在麻痺輕敵思想,在執行「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時,「寬大」有餘而「鎮壓」不足,一些首要的反革命分子沒有受到應有的制裁,使群眾感到不安。這種情況在全國具有普遍性。1950年10月10日,中央發出《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堅決糾正「寬大無邊」的偏向,按照「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方針,全面執行「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
11月,地委和各縣委相繼成立鎮壓反革命活動指揮部,大張旗鼓地組織開展第一階段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即高潮鎮反),打擊的重點對象是特務、土匪、惡霸、反動黨團骨幹及反動會道門頭子。各地按照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方針政策,召開各界代表會、幹部大會、控訴會和公審會等,揭發反革命分子的罪行,發動群眾同反革命分子作鬥爭,運動很快形成了高潮。到1951年1月下旬,共逮捕反革命分子2800多名,破獲潛伏匪特案14起,繳獲長短槍28支,子彈3000多發,反動證件1.18萬餘件,有力打擊了反革命勢力的囂張氣焰。
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為鎮反鬥爭提供了法律武器和統一的量刑標準。到5月,湖州地區清查隱藏在社會上的反革命分子基本告一段落。從6月起,高潮鎮反轉入重點清查隱藏在政府機關、工商企業、文教單位、民主黨派和群眾團體等內部的反革命分子,清查隱藏在共產黨內的反革命分子。
10月底,全區高潮鎮反基本結束,共逮捕反革命分子9684名,佔總人口的3.4‰。其中判處死刑2960名,死刑緩期執行243名,有期徒刑4366名,管制1323名。
從11月底開始,地區組織開展第二階段的鎮反運動(即中潮鎮反)。11月28日,地委制訂了鎮壓反革命運動的計劃,提出以取締非法宗教組織「聖母軍」「一貫道」等反動會道門組織為重點,堅決依靠群眾,把廣大群眾更普遍更深入地發動起來,儘快徹底解決鎮反不徹底的地區和問題,以保障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安定。
1952年6月19日晚,公安部門公開逮捕湖州市和吳興縣、德清縣的「聖母軍」骨幹分子9名,對湖州市和吳興縣南潯鎮、雙林鎮及德清縣新市鎮等六處天主教堂依法進行搜查,繳獲軍用地圖、照片、反動文告、組織名單、軍旗、無線電器材等罪證。6月20日,湖州市軍管會和吳興、長興、德清三縣人民政府宣布取締「聖母軍」,要求該組織成員辦理登記退團。
在成功取締「聖母軍」之後,10月初,各縣(市)採取行動,以取締「一貫道」「同善社」「九宮道」「大刀會」等為重點,全面取締各類反動會道門組織。到1953年春,共取締反動會道門組織17種,封閉壇堂3800多個,逮捕反動道首347名,登記一般道首9400餘名,退道道徒21.4萬餘名,查獲道產房屋86間和大量金銀貨幣財物及道具。這樣,舊中國長期存在的各種會道門組織,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從1952年11月起,地區的鎮反運動進入第三階段(即三期鎮反),也稱水上鎮反,主要任務是徹底肅清殘留在城鄉、水陸、山區、沿海的反革命分子,並開展鎮反覆查。
水上鎮反首先在湖州市試點。取得經驗後,1953年2月6日,地委成立民船改革委員會,建立運河水系和苕溪水系兩個指揮部,在全區開展水上民主改革及鎮壓反革命運動,打擊反革命分子、封建把頭及走私販毒活動,建立水上民主專政。7月底,全區水上鎮反運動基本結束,湖州地區共查出隱藏和潛逃在船上的反革命分子175名,逮捕判刑76名,其中判處死刑9名。
歷時兩年多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徹底清除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殘餘反動勢力,各地城鄉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安定局面,從而保證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其他社會改革的順利進行,保障了黨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時期各項中心工作的順利實施,並為以後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