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5日,星期五,普裡皮亞季。生活在這裡的四萬三千名居民將永遠銘記這一天。
距離該市三公裡外的地方,坐落著車諾比核能發電廠。當天晚上176名工作人員受命測試反應爐的供電系統,一旦測試成功,這套系統將為核電站節約大量能源。
凌晨一點,安全系統撤除,測試開始。突然,地板產生劇烈顫動。緊接著,反應爐1200噸的頂蓋瞬間被炸開。爆炸發生在反應爐的核心,隨即傳達到各處。一股超強輻射氣流噴湧而出,方圓幾百公裡內到處瀰漫著石墨和鈾的氣息。
缺口開裂,火花噴濺,攜帶著輻射粒子噴向高空幾千公裡直達雲霄。一系列化學反應讓天空的色彩變得繽紛明亮,橘色、藍色、鮮血般的紅色,像彩虹一樣,非常美麗。
普裡皮亞季的居民在爆炸衝擊波之外、甚至連爆炸聲響都聽不到的地方沉睡著。他們不知道,今晚發生在這裡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
一、欺上瞞下,延誤時機這條消息直到清晨五點才傳到克裡姆林宮。當地負責人用「核電站事故」一詞彙報了上去。至於是多大程度的事故,當地居民不知道,作為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也不知道。
核電站裡,環繞反應爐核心的石墨正在燃燒,融化了鈾。這放射塵的威力是美軍在二戰期間投下的兩枚原子彈威力總和的百倍。然而,戈巴契夫陸續收到的第一批消息卻說只是火災跟事故,沒有人告訴他核電站出現爆炸。這些錯誤的信息造成了恐怖的後果。
普裡皮亞季居民的生活如常進行。城裡流傳著核電站夜裡發生火災,但官方沒有發布任何消息。
許多居民感受到了空氣中夾雜的酸味,那是放射性碘的味道。軍隊在城市街頭測量放射性物質含量,當時的計量單位為「倫琴」(roentgen)。大氣中正常放射量是0.000012倫琴。但在普裡皮亞季,剛過中午,檢測儀器讀數就超過0.2倫琴。這是正常值的一萬五千倍。
一個人每年最多可以吸收2倫琴的放射量,超過這個量人體就會受到影響。在事故的第一天,當地居民的吸收量已經達到無害值的五十倍。
為了探明真實情況,一支偵察隊前往事故地獲取第一批數值。一測嚇一跳,那裡的放射量竟然達到了驚人的2080倫琴。
這時,戈巴契夫才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緊急召集國內頂尖核能專家成立委員會,並派出科學家前往車諾比。
全城撤離直到4月27日才開始。當地居民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核輻射環境中生活了兩天。
二、末日的倒計時布滿放射性粒子的雲層已經隨風北去,僅過一天就漂移了一千多公裡到達波羅的海。28日抵達瑞典,塵埃降臨斯德哥爾摩,直到被當地的核電站檢測出來。
蘇聯不得不向全世界公布這一起事故。
與此同時,危機仍在擴大。在毀壞的反應爐底部,有一千兩百噸的放射物質以三千多度的高溫持續燃燒著,它們的形態就像巖漿一樣,核塵埃不斷從中散發而出。
反應爐下方的水泥板因加熱而逐漸開裂。這些「巖漿」有下滲的危險。專家分析,這些物質一旦接觸到水將引發一場毀滅性的爆炸。其威力足以將距離車諾比320公裡的明斯克夷為平地。到時,整個歐洲將被塵埃布滿,再也不能住人。
爆炸當晚有30名消防隊員趕到現場,他們向廢墟噴灑了幾噸的水都無法撲滅這場怪火。最慘的是他們毫不知情,任由自己的身體暴露在輻射之下。兩人當場死亡,剩下的28人在幾個月內相繼去世。他們是這場殘酷戰爭中的第一批陣亡戰士。
當務之急是撲滅大火、封住災源。
危機發生後的第三天,300架直升機從阿富汗前線調回蘇聯。他們的任務是在200米高的空中對著火源徒手空投80公斤的沙袋,試圖用大量填沙與硼酸悶熄火焰(硼可以中和輻射)。
這個高度下的放射量超過1000倫琴,暴露半小時足以致命。他們頂著150度的強烈高溫來回執行任務,有些駕駛員一天要來回飛行三十多趟。每去一趟,就要吸收5倫琴的輻射,動作越慢吸收越多。
2400噸的鉛用同樣的方式空投進反應堆。鉛熔化後封住了災源的洞口,吸收了熱量,降低了輻射。
在這場行動中,有六百名飛行員因致命輻射相繼死亡。但他們的努力僅能為後續工作創造幾天的有利環境。
火還沒有完全撲滅,大爆炸迫在眉睫。他們必須靠得更近,派人深入災源。
三、不惜代價,隔離輻射5月12日,距災源一千公裡的土拉區礦工受到了蘇聯礦產工業部副部長的親自探視。隔天,這批礦工就被送到機場,載往車諾比。
他們的任務是挖出一條150米長的地下通道,再挖出長寬各30米的空間,以放置液態氮冷卻裝置。
礦工們全日無休,這項巨大的工程用了34天的時間完成,相當於一般礦區3個月的工作量。
核電站周圍正在進行著一項浩大的工程,30萬立方公尺的汙染區都用推土機挖進大壕溝,並用水泥掩蓋。爆炸發生第8周,工作人員開始處理核心區,為了長期中和毒廢料並防止它們繼續擴散,被炸毀的反應爐必須隔離起來。
工程師勒夫波恰科夫提議設計一個長170公尺、寬66公尺的鋼鐵混凝土石棺,作為覆蓋整個反應爐的巨大結構。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計劃,此前沒有一個國家曾在放射性這麼高的地區建造如此巨大的結構。蘇聯為此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可想像。
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80億盧布。在當時一盧布等於一美元。如果再考慮到事故不久後石油價格暴跌,便能想像這對蘇聯改革政策的打擊有多大。
車諾比石棺的使用壽命只有三十年,核洩漏仍在繼續。在2008年,在遭受長年的風雨侵蝕後,核電站牆體開始崩塌,工作人員只能利用支架支撐。以烏克蘭如今的國力根本無法為石棺翻新。
車諾比的核洩漏事故是一場人類浩劫。整個烏克蘭共有250多萬人因核洩漏而身患疾病,其中包括四十七萬多名兒童。鄰國白俄羅斯也深受其害。
車諾比事故遺害無窮,陰影揮之不去。核電站遺址直到今天仍在向自然界釋放輻射。想要完全消除其影響至少要等八百年。
文/和平之風
參考資料:
1、《車諾比核災難遺害無窮》
2、《車諾比陰影為何揮之不去》,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