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的盲動:東北軍大戰蘇軍的中東路事件

2021-02-13 循跡曉講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作者:Heinrish

全文約2600字,大約需要7分鐘

本文首發於冷炮歷史 已經授權

1929年的張學良,覺得自己正在步入人生的巔峰。

隨著父親張作霖的身亡,與自己對東北軍內部權力的逐步掌控,年輕的少帥已經成為了東亞地區舉足輕重的人物。相比之下,依然掌握著滿洲北部鐵路的蘇俄勢力,則絲毫沒有少帥治下樂土的繁榮昌盛。

▲改旗易幟後的東北空軍飛機


於是在這一年,意氣風發的張學良開始對自己身邊的蘇聯勢力動手。雙方為中東路的控制權而大打出手。結果卻是看上去光鮮亮麗的東北軍,在最短時間內就遭到了蘇軍邊防部隊的重創。

▲一張關於中東鐵路的地圖


所謂中東路其實就是中國東部鐵路的簡稱。

自清末開始,就由日本和當時的沙皇俄國所分別控制。在沙皇俄國倒臺後,蘇聯勢力開始逐步接管前朝在滿洲北部的權益。這就讓已經自信心膨脹的張學良,感到分外的不爽。

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剛剛升任東北軍最高統帥的少帥,選擇了用強力去徹底解決中東路歸屬問題。他不僅有蔣介石和東北軍少壯派的支持,還覺得自己擁有著強於蘇聯遠東當局的實力。

▲20年代的中東鐵路旗幟


畢竟,滿洲在張學良的父親手裡一直處於穩步上升階段。無論財力還是軍力,足以笑傲關內的各大同行。

蘇聯則看上去像是俄羅斯崩潰後形成的產物,經濟凋敝而整體軍力落後。不少沙皇俄國時代的精英與社會中堅力量,已經逃離故土,並在包括哈爾濱等滿洲大城市移民。

這就讓滿洲在人口等方面的數量級,看似遠遠壓制了人丁凋敝的西伯利亞。

▲張學良的滿洲 擁有當時東亞地區數一數二的工業基地


於是在1929年5月27日下午,誤以為蘇聯軟弱可欺的張學良,派軍警將正在開會的39名蘇聯外務人員統統逮捕。其中包括蘇聯駐哈爾濱領事和中東路蘇方領導人。

7月10日,他又宣布收回中東路所有管理權,免去蘇方局長等高級官員職務,並查封沿路的各個蘇聯貿易公司和蘇方路局職工會。此舉徹底激怒了史達林,雙方衝突遂不可避免。

▲在張學良看來 東北軍勢力強盛並不懼怕遠東的蘇聯軍隊


在史達林的命令下,蘇聯在8月6日成立了「特別遠東集團軍」,調集了遠東部陸軍隊的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1個蒙古騎兵營備戰。

海軍則啟用包括4艘「列寧」級淺水重炮艦在內的阿穆爾河區艦隊,協助陸軍作戰。蘇聯的前線兵力也由此超過了4萬。集團軍司令是北伐時期的蘇聯顧問布留赫爾,對中國的情況非常熟悉。

▲20年代的蘇聯空軍飛機


張學良同樣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

8月15日,少帥組建了「抗俄軍司令部」,動員東北軍6萬餘人組成「防俄軍」,分別任命王樹常和胡毓坤為東西兩路總指揮。海軍代司令沈鴻烈奉命指揮江防艦隊,在同江和三江口布防。

▲正在放哨的蘇軍士兵


儘管做了看似合理的預防策略,張學良仍然心懷僥倖。以為蘇聯未必敢於孤絕世界的處境,行冒天下大不韙之舉。加之南京中央政府表面全力支持實則借刀殺人的蒙蔽,這就註定了天真盲動的少帥必將受到慘痛的教訓。

9月17日,布留赫爾籤署命令,讓特別遠東軍做好戰鬥準備。10月12日凌晨,蘇軍首先在東線從松花江口出兵,向同江、富錦一線發動攻勢。訓練有素的阿穆爾河區艦隊,在三江口大敗東北江防艦隊。

混戰中,江防艦隊旗艦「利捷」號先後遭到兩輪齊射和飛機轟炸而沉沒。到中午時分,東北海軍有5艘炮艦和運兵船沉沒,200餘名官兵陣亡。

進襲同江的登陸蘇軍,則迂迴至守軍側翼,在飛機大炮的火力支援下攻佔同江縣城。東北軍共傷亡500多人,海軍陸戰隊隊長李潤青以下70人被俘。

張學良的三江口江防系統,就這麼輕易的被瓦解了。

▲蘇軍部署在遠東的列寧級淺水重炮艦


蘇軍在佔領同江一日後即撤回邊境,試圖觀察東北當局的進一步態度。但騎虎難下的少帥因遭到輿論和南京中央的反對,在14日派兵收復了同江。

此舉旋即引發了更大規模的邊境戰爭。

▲被蘇軍擊沉的利捷號炮艦


8月30日,蘇軍飛機轟炸了富錦地區的東北軍艦船和陸上設施。31日,又集中軍艦7艘、飛機9架和步騎兵3000餘人、各種炮80餘門、機關槍2000餘挺,發起大規模進攻。

當天晚上晚6點就攻佔了富錦。東北軍此戰損失3艘船艦、300餘名官兵,另有數百人被俘,蘇軍方面的損失則輕微不計。此後,隨著北方氣溫驟降、江水結冰,蘇軍船隻軍隊撤回境內,東線戰事基本結束。

▲1929年的蘇軍轟炸機飛行員


與此同時,西線的戰事規模卻愈演愈烈。11月17日晨,布留赫爾親自指揮主攻的35、36步兵師,在34輛坦克和許多飛機的支援下,兵分兩路分別從滿洲裡東南段包圍城市。蘇軍在守軍尚未反應過來之前,繼續進攻扎蘭諾爾。

▲戰鬥在第一線的東北軍士兵


東北軍在西部配有2.6萬名官兵和近200門各式火炮,甚至還備有幾架飛機掩護。防禦陣地前沿也被埋設了大量地雷。

這樣的防禦,本不應該被蘇軍輕鬆突破。但東北軍高層內部派系矛盾不斷。

黑龍江邊防副司令萬福麟嫉賢妒能,對在前線浴血奮戰的戰士既不增援,也不補充彈藥。胡毓坤的西路軍為避免與其衝突,在抵達海拉爾後就停止前進,致使前線守軍孤立無援,最終被蘇軍分割包圍後各個擊破。

▲理論上非常強大的東北軍炮兵


11月18日,蘇軍攻佔扎蘭諾爾,20日又佔領滿洲裡。東北軍此役損失慘重,共傷亡2000餘人,超過8000人被俘,其中包括15旅旅長梁忠甲。

蘇軍傷亡則不超過1000人。

▲曾擔任北伐軍顧問的布留赫爾 1938年被史達林下令槍斃


布留赫爾並未停止蘇軍前進的腳步。在扎蘭諾爾-滿洲裡戰役後,他特別下令讓裝甲列車和各式汽車搭載步兵,於23日迅速向海拉爾追擊而來。

當日就佔領了哈拉爾以西的嵯崗站。胡毓坤所部雖然抵抗頑強,卻在擁有優勢火力的蘇軍面前逐漸不支,被迫撤走。25日,蘇軍佔領海拉爾。

▲火力強大的蘇聯裝甲列車 超過了東北軍的同類裝備


至此,張學良在慘痛的代價面前再也顧不得南京中央的禁令,派出交涉員蔡運升向蘇方求和。在答應恢復蘇聯戰前中東路所有權力後,這場歷時40多天的邊境戰爭才落下帷幕。

▲被蘇軍繳獲的東北軍督戰隊旗幟


整個中東路事件,東北軍一共死傷被俘近2萬官兵,消耗了大量武器彈藥,又被蘇軍摧毀了松花江江防艦隊和東西兩線的各處邊防要塞。付出代價如此慘重,卻一無所獲,可謂血本無歸。

▲印有布留赫爾頭像的蘇聯遠東區地圖


更糟糕的是,中東路戰爭完全暴露出東北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至於少帥自己,在成為原奉系勢力首腦後做的第一次重大決定,就將自己的無能完全暴露在全世界人面前。

從這一點看,他後半生顛沛流離、不得自由的悲劇,已經是其個人性格缺陷與能力水平的最好回報。

(完)

相關焦點

  • 少帥的盲動:東北軍大戰蘇聯的中東路事件
    隨著父親張作霖的身亡,與自己對東北軍內部權力的逐步掌控,年輕的少帥已經成為了東亞地區舉足輕重的人物。相比之下,依然掌握著滿洲北部鐵路的蘇俄勢力,則絲毫沒有少帥治下樂土的繁榮昌盛。結果卻是看上去光鮮亮麗的東北軍,在最短時間內就遭到了蘇軍邊防部隊的重創。
  • 中東路事件(上):少帥的盲動
    1929年7月,有鑑於蘇俄和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滲透日甚一日,形勢危殆,少帥張學良衝冠一怒,決定收回中東鐵路,成為戰爭的導火索。1929年7月10日,中蘇爆發了一場兩國之間規模最大的戰事。雙方動用的一線兵力超過20萬人,持續近5個月之久。戰事最終以中國東北軍的失敗而告終:東北軍被殺傷和俘獲近2萬人,而蘇軍僅傷亡近千人。
  • 中東路事件(下):失敗的苦果
    中東路事件中,國民政府的「革命外交」一腳踢在鐵板上。與蔣介石、張學良的預計相反,列強在中東路事件中全部站在蘇聯一邊。
  • 維基精選:【中東路事件】
    張學良影響中東路事件對張學良的衝擊也是巨大的。兩年後面對突如其來的「九一八事變」,蓄意已久、周密準備、洶湧而來的日本關東軍,張學良擔心東北軍孤軍作戰,做出「無謂的犧牲」,因而提出了「全國抗戰論」。張學良對形勢判斷的依據是:中東路事件中,蘇聯是被動的,準備不充分,而東北軍是做了充分準備的,東北軍尚且失敗;「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蓄謀已久的,早已作好充分準備,東北軍孤軍奮戰,又談何能取勝?1904年的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蘇相比,日軍當時戰力強於蘇聯,那麼,東北軍與蘇軍作戰都打不過,更何況要面對比蘇聯態度和戰意更加強硬的日本人了。1990年,張學良向唐德剛口述了自己的一生,整理後正式出版。
  • 中東路事件
    張作霖軍隊不僅不予理睬,而且變本加厲地使用鐵路,甚至開槍對攔截過往軍列的鐵路工作人員加以威脅。張學良錯誤估計了形勢,對蘇採取強硬態度在日本「滿蒙」政策的刺激下,特別是懾於中國日益高漲的收回中東路主權的強烈呼聲,為保持其在中東路的實際利益不受侵害,蘇聯政府準備把中東路轉讓給日本。
  • 中東路事件:中國遭受侵略,為何還要「武裝保衛蘇聯」?
  • 中東路事件與武裝保衛蘇聯
    一中東路事件  1929年爆發在張學良治下爆發的「中東路事件」是民國史上一段極其重要的外交衝突史,它是中國和蘇聯歷史上最嚴重的軍事衝突,嚴重程度遠遠超過後來的珍寶島衝突,它事實上影響了蘇俄、日本及國民政府在東北的勢力劃分,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後來引發東三省淪陷的「9.18」事變。
  • 中東路事件:1929年張學良為何血性爆發,敢向史達林發起挑戰?
    後來清朝沒了,這條鐵路被改名為「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路。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中東路的由來。中東路後來成了中日俄三方爭奪的焦點,1929年,這裡爆發了著名的「中東路事件」,此事件為什麼會爆發呢?其實就是張學良不滿於蘇聯在中東路上所享有的特權,如果說張學良先生一生真的有什麼「血性爆發」的「爆種」時刻的話,第一件一定就是中東路事件。為什麼張學良敢直接向蘇聯人發起挑戰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 918事件的真相是什麼?張學良為什麼下不抵抗命令?
    918發生當時,日軍一萬多人,裝備以輕武器為主;東北軍三十多萬人,裝備有飛機坦克大炮。連日本國內都不支持關東軍的軍事冒險,派來一個大將叫他們停手。918發生以後,東北軍受令不抵抗撤退到錦州,在錦州挨炸。日軍編制裡沒有飛機,轟炸用的是東北軍自己的飛機。    那麼張學良為什麼下不抵抗命令?918事件的真相是什麼?
  • 張學良傳奇一生中的經典鏡頭,19歲青澀戎裝照!
    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 東北軍為什麼會丟掉東三省?
    1931年9月18日,日軍藉口「柳條湖事件」,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炮轟北大營,攻佔瀋陽城,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終於拉開序幕。
  • 一次以卵擊石的對蘇水戰:1929年10月12日中東路事件同江戰役爆發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非經允許不得轉載一次以卵擊石的對蘇水戰:1929年10月12日中東路事件同江之役,蘇聯紅海軍重創中國烏蘇里江江防艦隊,佔領黑瞎子島。中東鐵路事件,除了陸地作戰,還有水上作戰。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二十四期】一次以卵擊石的對蘇水戰:1929年10月12日中東路事件同江戰役爆發(歷史系列第644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一次以卵擊石的對蘇水戰:1929年10月12日中東路事件同江之役,蘇聯紅海軍重創中國烏蘇里江江防艦隊,佔領黑瞎子島。中東鐵路事件,除了陸地作戰,還有水上作戰。
  • 東北軍消亡史:張作霖在世時叱吒風雲,傳到少帥手裡就爛尾解體了
    東北軍一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以東三省為根據地,或出兵關內,或退守關外,建立起了近代中國最大的兵工廠——瀋陽兵工廠,也建立起了一座一流大學——東北大學,組建的空軍也成為近代中國空軍的主要班底。就是這樣一支舉足輕重的東北軍,好像消失得悄無聲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撤回關內,在關內華北地區沿線駐防,參與長城抗戰。
  • 長城抗戰丨中日大戰的一場彩排(上)
    東北抗聯與與中流砥柱有點關係,但是關係也不是很大,畢竟在江西鬧革命也不容易,每天不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就是在山溝溝中跑路,顧不過來,聯繫早就斷了。到後來,抗聯實際上是蘇聯人支持和指揮的,與江西和延安沒什麼關係。既然前六年沒有中流砥柱的影子,那麼戰場上是誰在抵擋日本人呢?反正肯定不是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