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
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在山西平型關伏擊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部殲敵1000餘人,取得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敵人的第一個大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在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但也有論者認為,平型關戰鬥是錯誤的戰略指導思想的產物,同黨中央的戰略方針背道而馳。平型關戰鬥是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違背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分散遊擊戰」的方針。
袁旭撰文指出,以上對平型關戰鬥的否定意見失之偏頗。平型關戰鬥的歷史意義是不可抹煞的:第一,它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初步穩定了華北混亂潰敗的戰局。在乎型關受挫的板垣師團,素稱「大日本皇軍精銳之師,在其國內「久著盛名」,它的敗北,有力地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敵不敢放肆急進,為中國軍隊調整部署組織防禦爭得了一時間。第二,振奮了民心,鼓舞了士氣,推動了全國抗戰高潮。七七事變後,在敵猖狂進犯中,「亡國論」甚囂塵上,悲觀和失敗情緒蔓延。平型關一戰,人們看到了希望。國民黨愛國官兵,也在此戰勝利的激勵下,組織了著名的忻口會戰,給敵人以重大殺傷。第三,提高了我黨我軍的威望,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十年內戰時期,全國人民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軍隊了解甚少;特別是經過長徵後,到達陝北的僅幾萬人,不了解實情的人們對它是很少寄以希望的。平型關一戰重創日軍精銳師團,使國民黨軍隊相形見絀,於是人們開始刮目相看,對黨寄託了更多的希望。
當然,平型關戰鬥也有不足之處,由於我軍對作戰對象不熟悉,在戰場上表現不很適應,增加了一些意外的傷亡。如不注重單兵和小分隊戰術,運動不會利用地形地物;當把敵人分割包圍和衝垮之後,指戰員根據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經驗,認為敵已喪失戰鬥力,於是高興地攏在一起,喊著「老鄉,繳槍呀」擁向敵人,結果遭到鑽在溝底和汽車底下的頑敵突然襲擊,傷亡陡增。這些教訓是應記取的。
但是,不能說平型關戰鬥是錯誤的戰略指導思想的產物。一般地說,平型關戰鬥是屬於運動戰,而黨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從表面上看,兩者是相反的、但我們研究問題不能只從概念上推理,需要對具體問題作其具體分析。
(一)黨的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有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1937年8月下旬洛川會議上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戰略方針,毛澤東對其含義作的說明大意是:什麼叫遊擊戰爭?就是分散發動群眾,集中消滅敵人,能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什麼叫山地戰?就是創造根據地。執行這一方針,包括在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的兵團和在平原發展遊擊戰爭。毛澤東的解釋說明,獨立自主地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並不排斥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即消滅敵人兵團)。
(二)平型關戰鬥具備了打運動戰的「必要的有利的」條件。當時條件下,打擊日軍氣焰,不管是政治上、軍事上,都是「必要的」;而且平型關戰鬥也具備了「有利的」條件:乎型關一帶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十分有利於我步兵設伏和運動,而不利於敵機械化威力的發揮。我軍除佔「地利」優勢,還有「人和」的優勢、軍民親密無間,同仇敵愾,有人民群眾協助,我軍耳聰目明,對敵人一舉一動了如指掌。戰鬥當天,恰遇大雨,道路泥濘,更使敵人機械化的長處頓時受到極大的抑制,這使我軍又佔盡「天時」。
(三)平型關戰鬥是符合組織原則的。戰前,前線指揮員曾將適當集中兵力相機殲敵的意圖報告了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並得到了認可。當時,某些指揮員腦子裡是集中在打運動戰上,對中央的戰略方針的轉變一時準備不足,因此有時與中央發生分歧,但不能籠統地把凡屬運動戰性質的戰鬥都看成是錯誤思想的產物,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聶榮臻對此回憶道:平型關打大仗,「當時,這樣的作戰計劃,前線指揮員有權根據情況決定。好打就打,只要事後報告一下就行了。」「事事請示,就會貽誤戰機。至於同閻錫山第二戰區方面的關係,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平型關大捷,是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出師華北前線打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中國抗戰開始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這一勝利首先在於它的政治意義。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