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是一支武器裝備都非常落後的軍隊。武器缺乏到,只能三個人使用一把,只有5發子彈的步槍,糧食缺乏到,要部隊親自開墾荒地,種地維持軍需,醫療後援就更無從談起了。
但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在1937年的平型關卻戰勝了強於自己數十倍的日軍,八路軍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八路軍為什麼能打贏平型關這一仗。
不論是遊擊戰術,還是攻堅戰術,都是一支軍隊的作戰策略。兩種戰術的總體運用上來說是:「敵眾我寡時遊擊,敵寡我眾時用攻堅」。可平型關戰役時,八路軍的人數是12000人,而日軍只有4000人。
人數上超過日軍3倍的八路軍,為何依舊使用遊擊戰術呢?原來。在山西的日軍是八路軍全軍人數的數十倍,從全局考慮,八路軍想要在山西立足,就要懂得細水長流,在戰鬥時儘可能的保全自己的隊伍。
面對這樣的情況,在八路軍出兵山西前,主席就再三囑咐八路軍說:「八路軍在前方一定要毫不動搖,堅決地執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原則』,千萬不可以認為自己的兵力多,就和日本人硬碰硬。」
主席的囑咐是很有戰略意義的。面對日軍強大的火力配置,如果在平型關戰役時,八路軍採取攻堅戰術,依靠兵力優勢,正面攻擊日軍,結果很可能就是八路軍傾其全部家當贏得戰役的慘勝。
而採取遊擊戰術卻會有不同的結果,遊擊戰講究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俗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樣的戰術能很有效的限制日軍的火力發揮,這對於缺乏重武器的八路軍是最適合的戰術了。
戰役的勝利,離不開指揮員打仗的方法。在遊擊戰術確定的大前提下,選擇一種能發揮遊擊戰術的方法,至關重要。115師的首長們在這場戰役的軍事布陣上,很具有創造的性的,在平型關東南地區布置了長達8公裡的口袋陣。
這8公裡長的陣地,看似戰線過長暴露目標,但卻是最優之選。因為這8公裡的陣地全部都安置在,平型關向靈丘方向進發的一條必經的窄路上。敵人的汽車經過這裡時,不僅要減速,還要排成「一字型」。這無疑是最好的伏擊點。
除了對陣地的部署之外,師長林彪對平型關地區的敵情把握也十分到位,他知道日軍剛剛打退了國民黨守軍,士氣正是最膨脹的時刻,很容易麻痺輕敵。肯定不會想到,在平型關地區還會有埋伏。所以最終確定在平型關地區設伏。
平型關的勝利,離不開八路軍在戰前做的動員活動。115師副師長聶榮臻,很會動員戰士的思想,很懂得如何提升士氣,在戰前動員上他就曾說:「中國的軍隊老打敗仗,是有原因的,國軍不懂得依靠群眾,也不敢主動出擊,更不敢在敵後作戰,所以導致較強者只會死守挨打,較弱者稍觸即潰,老朽者聞風而逃,日軍得以少數兵力縱橫馳騁。」
聶榮臻獨到的分析,給了八路軍戰士們充足的信心,相信他們的師長一定會帶領他們打贏日本人。
除了思想上的動員,聶榮臻在士氣上的動員也是極為振奮人心的,他在前線指揮時,對戰士說:「今天,中華民族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考驗。我們八路軍應該承擔起,也一定能夠擔當起救國救民的重任。我們一定要在這一帶地區打一個大仗,打一個勝仗,給敵軍一個打擊!給友軍一個配合!給人民一個振奮!」這樣的動員,給了八路軍戰士們極大的鼓舞。
參加平型關戰役的日軍是號稱「鋼軍」的日本第五師團。這個師團曾先後在中國與國軍30個多個師交過手,其師團長板垣徵四郎更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通,可以說第五師團非常了解中國軍隊。
在山西,板垣師團一路風捲殘雲,所到之處的守軍不是投降,就是還未見到板垣師團的士兵,就早早棄城逃跑了。只有極少數的軍隊敢和板垣師團做抗爭,但最後都被消滅了。
此時板垣師團從將軍到士兵,各個都認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根本考慮中國軍隊會主動攻擊,一路殺到底就能奪取山西。
思想上輕敵的日軍,在軍事上面的表現就越加猖狂。4000多人的部隊在前往平型關的路上,絲毫不避諱被敵人發現,車隊進入難走的小路時,也不遵守軍規,和步兵、騾馬輜重部隊搶路。混亂的交通情況,最終導致軍隊在小路上行軍速度極為緩慢,給了八路軍破敵的好機會。
總體上來說,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的發揮是極為出色的,八路軍無論是軍事部署,還是思想動員,都是非常成功的。八路軍用極少的代價取得勝利,換來的不僅是平型關的大捷,更重要的是,八路軍用行動證明了日本人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啟興,文史哲學愛好者,喜歡研究中國史、世界史。願與你翱翔在歷史的天空,遊蕩於歷史的長河。
微信號|百年人物誌
長按識別二維碼|每日深度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