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平型關大捷, 到底殲滅了多少日軍? 說出來你不信

2021-02-13 每日熱點動態

自從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全國的抗戰力量逐漸集中在一起,與日軍展開了膠著的戰鬥。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我軍從最初期的劣勢逐漸站穩腳跟,並且在戰爭中不斷擴充軍力,可以說每經歷一場大戰,我軍就有一些進步,就這樣,慢慢的扭轉了劣勢,在全國人民的團結協作下,終於在幾次大型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最後一共經歷了八年,將小日本全部趕出了中國。可以說,這份勝利,屬於全國人民,也屬於每一位將士。說道抗日戰中的一些著名戰役,就不得不說說我軍主戰的幾場決定性的大捷。都與哪些重大勝利呢?

歷史上我軍最著名的幾場大捷有平型關勝利,百團大戰,雁門關大捷和陳莊戰鬥等。這其中,最具意義而且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莫過於是平型關戰鬥了。也正是經過這場戰鬥,八路軍的軍威和番號才能響徹祖國大地,還堅定了全國人民反抗日軍侵略保家衛國的決心。不但給囂張的妄圖迅速結束戰鬥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又使得日軍原本妄圖深入山西腹地的計劃徹底破滅。大家都知道這場戰鬥我方取得了大勝,但是誰知道這場大勝究竟殲滅了多少日軍?只有給出一個確切的數字,才能在人民心中更具體的反應出這場大勝的意義。

當時日軍派出的主力部隊是日軍久負盛名的第五師團第一部隊,而負責迎戰的則是八路第一一五師。當時的日軍第五師團,使用的是最為先進的美式武器,機械化程度十分完善,日軍第五師團的指揮長官是板垣徵四郎,第五師團在他的帶領下,接連拿下了南口,廣陵和淶源等重要縣城,乘著勝利之危一路行軍準備直接拿下平型關這一戰略要地。當時負責備戰的是中國的第二戰區,我方高度重視平型關這一關口的重要性,於是派出10萬餘人的軍隊,計劃分別由南和北兩個方向包抄準備突破平型關的日軍,打算在此全殲這個在中國臭名昭著的板垣師團。

當時由國民黨軍負責的是全國性的正面戰場,我軍的一一五師接到了八路軍指揮總部的命令,進軍到平型關的東南方向的地區,這裡有日軍必經的公路,周圍又是四面環山的山地地形,十分利於在此設置埋伏,我軍準備在此消滅途徑在這條公路的所有日軍,然後再向平型關關口進行攻擊,配合主力部隊全力打擊平型關的所有日軍。但是在次日上午準備好向平型關發起進攻的一一五師,突然發現了有兩隊日軍從相反的方向同時進入了我軍的包圍圈內,我軍將領深知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馬上變下令向這兩股相向而行的日軍部隊發動奇襲,果然經過一番戰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的兩股日軍全部被我軍殲滅,沒有俘虜一個人。

至於這場戰鬥的所有細節中,有一點是經過了很多現代人的研究和討論的,也就是我上文中提出的問題,這場大捷我軍到底殲滅了多少個鬼子?這個問題在這半個世紀以來都是頗具爭議的。根據我軍以及當時民間的記載,都寫得清楚是此戰我軍共殲敵1000餘人,沒有俘虜,全部殲滅。至於這些日軍的兵種和番號呢,全部是來自於第五師團無疑,但是清楚的史料寫明這些人大多是第五師團一部的士兵,有的說他們大多是正規部隊的,也有的人說他們都是輜重部隊的,到底具體是什麼兵種,這點記載裡也沒有詳細的描述。

不過對於殲敵人數和敵方兵種有很大爭議的這件事的原因,是因為我軍的史料和民間記載並不是十分具體,所以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日軍的史料是怎麼記載這次戰鬥的。可以為我們的討論提供不少參考。至於日軍的資料對於這次戰鬥的部隊就有了很清晰的記載,畢竟是吃過大虧的,這也正常。據說,進入一一五師的包圍圈的共有兩支部隊,這和我方的資料別無二致,這其中一支部隊呢,是屬從與第五師團的輜重部隊,共帶著一百多匹馬,還有七十多輛車隨性,人員總數共計二百人以上,這個記載也印證了被殲滅的部隊中有輜重部隊的說法,但還不全面,讓我們來看看第二支部隊都是什麼人。這另一支部隊則是板垣師團的汽車部隊,共計主要有八十多輛大卡車,開頭的是一輛有長官乘坐的小汽車,這支部隊總共有三百多人。

這還不是全部參戰的日軍人數,因為自打戰鬥打響後,平型關方面的日軍收到消息後還派遣了一股增援部隊前來支援這兩支進入包圍圈的部隊,記載趕來支援的日軍是一個大隊的兵力。而據日軍的資料記載啊,這次殲滅戰中,先進入包圍圈的兩支部隊共死亡了一百六十六人,趕來支援的這個大隊呢則是死亡了百餘人,也就是說這場戰鬥大概共計死亡三百人左右,馬車和汽車共損毀了一百五十多輛,以及隨行運輸的彈藥槍枝,糧食物資等物品。

這個答案聽起來恐怕沒人願意信了,這麼有名的平型關大捷,居然才殲敵三百人左右!但是不管是這次作戰殲滅了一千人還是三百人,這次戰鬥的戰鬥結果遠遠沒有這場大捷的歷史意義來的重要。再然後,戰爭的情報和戰後數據的收集一般都是自情自報的原則,所以廣為流傳的是我方記載的殲敵一千人的數據,就算和日軍的資料有所出入也無關緊要,畢竟日方連修改日本國內現代教科書的事都能做出來,一些失敗戰鬥的死亡人數也不是完全可以確信的,智者見智吧。

相關焦點

  • 平型關大捷為什麼不等於平型關戰役?
    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大敗日寇,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也隨之名聲大振。然而,時至今日,有許多人還是沒有搞清楚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之間的關係,經常將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混為一談。
  • 答同學有關平型關大捷問題
    另外,你查資料就會知道,平型關大捷其實是當時忻口會戰的一個部分。平型關那個戰場本來有國民黨軍作戰,他們打了敗仗,後來八路軍擊敗日軍後,日軍殘部也是衝破了附近國民黨軍陣地才跑掉的——林彪還為此埋怨國民黨軍太不能打了,幫我們收拾下殘敵都打不好。這是當時國民黨第二戰區制定的平型關戰役作戰計劃的一部,你可以看見其中的「第八軍」,講的就是八路軍出動了兩個師115師和120師參戰。
  • 日軍為何出現在平型關?平型關大捷和平型關戰役有什麼區別?
    很多人都把平型關大捷和平型關戰役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件事情。儘管戰事都發生在1937年9月間的平型關地區。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華北地區的日軍先佔領平津,又於8月轉兵西進山西,攻佔大同,隨即直取山西省會太原。以閻錫山為司令長官的第二戰區隨即調集了8個軍近十萬人的部隊,在平型關一線阻擊日軍。
  • 靈丘平型關大捷 | 勝利號角從這裡吹響!
    站在平型關城垣上,烈烈風聲從耳畔呼嘯而過。硝煙散盡,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內,循環播放著《義勇軍進行曲》,參觀者絡繹不絕。紀念館裡,一張對比表詳細地列出了當時兩軍兵力的差距:「兵力,我軍1萬餘人,日軍2.2萬餘人;手槍,我軍3821支,日軍9476支;輕機槍,我軍274挺,日軍541挺……」「在敵我武器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如何打贏這場仗?
  • 平型關大捷後林彪消失之謎
    此時,侵華日軍已經攻佔了山西北部重鎮大同及周圍各縣,20日侵佔靈丘,並沿著平綏線向華北緊逼。對此,八路軍 115師根據總部指示,在平型關一帶設伏,於9月25日殲滅日軍板垣師團的輜重部隊近千人。這便是「平型關大捷」。
  • 平型關大捷前,林彪為何反對毛主席戰略?結果一打完,就徹底服了
    平型關大捷是中國抗日戰場上第一次取得對敵作戰的勝利,在這場戰鬥中115師果斷出擊,給野蠻霸道橫行的日軍當頭一棒,平型關大捷取得了勝利,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抗戰信心,鼓舞了作戰打仗官兵們的鬥志,這次平型關大捷也讓林帥一戰成名。
  •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抗日首勝,舉國震驚,林彪元帥是如何完成的?
    我所說的強,是說他們的步兵也有戰鬥力,能各自為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戰後只見戰場上屍體遍野,卻捉不著活的。敵人射擊的準確,運動的隱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對此種敵人作戰,如稍存輕敵觀念,浮躁行動,必易受損失。我們的部隊仍不善作疏散隊形之作戰,特別是把敵人打坍後,大家攏在一起,喧嚷『老鄉啊,繳槍呀!』
  • 石牌戰役殲敵遠超平型關大捷,為何被刻意隱瞞?金一南:正視歷史
    在現行中學教材中,關大捷作為我軍抗日戰爭的第一次偉大勝利,一直被列為重點學習內容。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帥霖、聶帥的指揮下,在平型關伏擊了日軍,取得了消滅敵人1000餘人的偉大勝利。這場戰役也擊破了日軍的無敵神話,可以說是起到了提振士氣的重要作用。
  • 平型關大捷之後,日本的反應是什麼樣的,八路軍為何沒有慶祝勝利
    平型關大捷之後,日本的反應是什麼樣的,八路軍為何沒有慶祝勝利我們都知道,平型關大捷是中國自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勝利。
  •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主要指揮官名單一覽
    平型關大捷是指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15師於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並取得抗日首勝的戰鬥,是「二戰」期間平型關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勝利,振奮了全國人心,加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同時通過此次戰鬥,八路軍進一步明確了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才是唯一正確的戰略方針。
  • 平型關大捷一戰成名,如今他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解放軍報記者 譚靚青特約記者 海洋 通訊員 詹麗紅一戰成名,用來形容「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最為恰當。83年前,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都記住了平型關大捷,記住了「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當時,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在《每日先驅報》中評價道:「一部分進攻的日軍在平型關遭受慘敗。
  • 歷史解釋 | 趙俊:平型關大捷隸屬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
    2018年使用的八上統編歷史教材,將平型關大捷列入敵後戰場,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所以2019年又明確將之歸入正面戰場。本文試著從歷史解釋的角度出發,梳理抗日戰爭兩大戰場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流定義,研究史實,界定概念,解決認知衝突,對新教材的新表述作出合理的解釋。
  • 平型關大捷是錯誤戰略思想的產物?聶榮臻說:「事事請示,就會貽誤戰機.」
    但也有論者認為,平型關戰鬥是錯誤的戰略指導思想的產物,同黨中央的戰略方針背道而馳。平型關戰鬥是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違背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分散遊擊戰」的方針。袁旭撰文指出,以上對平型關戰鬥的否定意見失之偏頗。平型關戰鬥的歷史意義是不可抹煞的:第一,它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初步穩定了華北混亂潰敗的戰局。
  • 真正的「抗戰第一大捷」被塵封?
    平型關大捷」。最後李杜和救國軍領導王德林、孔憲榮達成一致:都不公布這一輝煌戰績。而日軍為了維護「皇軍不可戰勝」的謊言,更是秘而不宣。  「鏡泊湖連環戰」斃傷日軍數量,遠比馬佔山的「江橋抗戰」大得多,甚至比「平型關大捷」還大,但如此大的戰績,為何當時未產生大的震動,且記載的資料也很少呢?
  • 林彪 平型關大捷為何能取得勝利?
    在全國同胞熱烈的期望下,我們於9月25日在平型關與日軍接觸了。不負全國民眾與友軍的期望,不負第八路軍十年來的榮譽,我們這次的第一次交戰獲得了偉大的勝利!這一仗的確給了日軍以重創,提高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的信心,特別是更加提高了第八路軍的威信!在這次初步與日寇交鋒的戰鬥中,我們更獲得了不少抗戰的經驗。
  • 從日本檔案中看看:百團大戰到底殲滅了多少日軍
    (轉自有關檔案)  戰後,八路軍「百團大戰總結戰績」中提到「該戰役斃傷日軍20645,俘虜日軍281人...」。目前的軍事愛好者和一些軍事專家對當時的戰績持懷疑態度。我認為,即使有虛的成分,但在當時戰時情況下,誇大自身戰果能鼓舞抗戰軍民士氣,提高抗戰必勝的信心。我查看了一些日本的檔案,匯總出來,那麼日軍自報到底損失多少呢?
  • 三個人一把槍的八路軍,如何在平型關,戰勝號稱剛軍的板垣師團?
    人數上超過日軍3倍的八路軍,為何依舊使用遊擊戰術呢?原來。在山西的日軍是八路軍全軍人數的數十倍,從全局考慮,八路軍想要在山西立足,就要懂得細水長流,在戰鬥時儘可能的保全自己的隊伍。面對這樣的情況,在八路軍出兵山西前,主席就再三囑咐八路軍說:「八路軍在前方一定要毫不動搖,堅決地執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原則』,千萬不可以認為自己的兵力多,就和日本人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