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不止一位讀者要求解讀「吃雞」裡的「P1911」,也就是柯爾特M1911手槍。這支手槍在美國擁有傳奇一般的地位,伴隨著美軍參加了一戰、二戰、韓戰和越南戰爭,服役了大半個世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被伯萊塔92F手槍(「吃雞」裡的P92)取代。在美國民用槍械市場上,柯爾特M1911對很多美國人來說是一種情懷,喜愛它是不需要理由的,直到今天各武器公司還在推出M1911的各種改裝型號。
柯爾特M1911手槍的設計師是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摩西·白朗寧,這位大師最輝煌的時期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設計了一大批著名的槍械。當時,早期的自動手槍比如毛瑟C96、曼利夏M1894等正在歐洲逐步興起,逐漸取代過去轉輪手槍的地位,但是這些自動手槍結構還很不完善,缺點還很多;而當時大西洋彼岸的美軍仍在裝備0.45英寸口徑柯爾特M1873轉輪手槍和0.38英寸口徑柯爾特M1887轉輪手槍,技術水平已經落後於歐洲,為此,設計新型自動手槍取代老式轉輪手槍已成為當務之急,而這種需求也成就了白朗寧在自動手槍領域的輝煌。
柯爾特M1911的前身——柯爾特M1900自動手槍
1900年,由白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柯爾特M1900自動手槍(需注意這裡指的是柯爾特公司生產的槍管短後原理的M1900,和同樣是白朗寧設計,比利時FN公司生產的M1900也就是「槍牌擼子」不是同一種槍,後者是自由槍機原理的)誕生了,這種手槍的樣槍設計工作其實要追溯到1896年。在這支手槍上,白朗寧率先使用了「套筒」概念,就是將槍機結合在一個倒U字型的滑蓋裡,這個滑蓋在槍身上方滑動,完成抽殼、推彈上膛和擊發時封閉後膛的作用。「套筒」這個概念的出現,奠定了後世絕大多數自動手槍的基礎。
取下套筒的柯爾特M1900,可以看到槍管中部
柯爾特M1900的結構剖視圖,槍管的鉸鏈有前後兩個
柯爾特M1900手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槍管偏移閉鎖,發射當時美軍制式的.38柯爾特轉輪手槍長彈。在自動方式和閉鎖方式上,柯爾特M1900已經奠定了後世M1911的雛形,擊發時槍管通過上方的3道環形凸起和套筒內對應的凹槽扣合閉鎖,擊發後槍管通過鉸鏈向下偏移,環形凸起從套筒內脫出,解除和套筒的鎖定,但是和後世的M1911所不同的是,柯爾特M1900的槍管鉸鏈有兩個,前後各一,而後來的M1911隻有後方一個。
柯爾特M1900定型當年,美國陸軍採購了100支發到部隊進行試用,同年海軍也採購了20支。部隊試用過程中評價M1900槍身太長,重心明顯靠前,希望增加握把長度便於握持,同時可以增加彈容量;除此之外,還反映套筒防滑紋太靠後、擊針銷容易斷裂、擊錘頭部太小不易扳動等缺陷。針對這些缺陷,柯爾特公司拿出了柯爾特M1902手槍,這種手槍可以看做是M1900的改進型,針對部隊試用中反映的缺陷進行了一些小修小補,還是發射.38柯爾特轉輪手槍長彈。
但是在這個時期,美軍出於美菲戰爭的經驗,對.38柯爾特轉輪手槍長彈的停止作用不信任,認為應當使用口徑更大的彈藥,比如更早的.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而當時無煙火藥技術的發展,使得使用更短的藥筒、更小的裝藥量也能滿足一樣的威力,所以柯爾特公司與聯合金屬彈藥公司開發了一種全新的0.45英寸自動手槍彈,在進行了一些細節改進後,這種彈藥被定名為.45ACP彈,也就是0.45英寸柯爾特自動手槍彈。
改用.45ACP手槍彈的柯爾特M1905手槍
有了新彈以後,柯爾特公司又設計了柯爾特M1905手槍,它改為發射這種全新的.45ACP彈,還是槍管短後坐原理,槍管偏移閉鎖,這可以看做是改用.45ACP彈的M1902。
柯爾特M1907,比之前的型號增加了握把保險,握持時虎口將其往下壓才能扣動扳機擊發。
1906年,柯爾特M1905參加了美軍自動手槍選型,在選型中擊敗了薩維奇M1907、德國魯格M1907(魯格為美軍選型設計的.45英寸口徑魯格手槍)等國內外手槍,得到了軍方的初步青睞。但是軍方還是提出了一系列改進意見,比如要增加自動保險,增加膛內有彈指示裝置等,柯爾特公司都一一採納,加以改進。隨後又經歷了M1907、M1909、M1910等改進型樣槍的研製,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槍管前後雙鉸鏈被改為後方單個鉸鏈,離最後定型版M1911越來越接近,最終,定型版樣槍於1911年3月3日再次交給軍械司進行測試。這次的測試很苛刻,包括6000發耐久性測試,極端環境測試、強裝藥彈測試等,柯爾特公司的樣槍過五關斬六將,全部通過,最終獲得了美國軍方的認可,被正式定型為M1911軍用手槍,至此一代名槍正式定型。
柯爾特公司為美國軍方生產的一支M1911,套筒上有柯爾特公司立馬的標誌
下一期,將介紹柯爾特M1911定型後的演變,即重要改進型M1911A1的出現,敬請期待。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彩雲的機械整備間。公眾號以淺顯的科普短文為主,介紹槍炮彈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