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颱風戰機出了兩檔子大新聞,一是英國人派出颱風戰機前往日本,參加了軍演,據稱取得7:0的優秀成績。更早之前,德國空軍的「颱風」據稱在阿拉斯加戰勝了美國空軍 F-22,據報導,「颱風」多次擊落 F-22,德國佬甚至聲稱「颱風」在視距內空戰上能輾壓 F-22,而此之前,只有 EA-18G 電子戰鬥機憑耍流氓一樣的電子戰能力曾模擬擊落過 F-22,這種飛機值得我們好好打量一下。
颱風其實就是颶風換了個馬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叫颱風,在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上叫颶風,1699年,英語裡才有這個詞彙,這是音譯,最早是從阿拉伯人、印度人嘴巴骨碌出來的廣東話,歐洲人下東洋時的小帆船常常被颱風吹得七零八落,因此印象深刻。
上圖:颱風眼,颱風眼是颱風中心數十公裡內的無風的地方。在北半球,颱風逆時針旋轉著橫掃一切。颱風張牙舞抓,颱風眼裡卻是一顆溫柔的心,颱風眼掃過的地方,會有一陣子風和日麗, 沒經驗的人因此放鬆警惕,等下半場颱風來襲時措手不及吃了大虧。世界氣象組織從周邊國家採集到140個名字,順序循環給颱風用,2006年,越南名字「桑美」颱風闖了大禍,這倒黴名字就被剔出去,永不續用。
歐洲颱風戰鬥機是一種雙引擎多用途戰鬥機,由四個國家三個大公司聯合製造,主要用於奪取制空權,也可用於對地攻擊,是歐洲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上面這個花花綠綠圖表,是颱風的生產商和用戶,最上面義大利、英國、西班牙和德國,他們是颱風的合伙人,最下面除了上述四位還有沙特、阿曼、科威特、奧地利這是颱風的主要用戶,至2013年,總產量571架。
颱風的研發始於1983年,最早的名字是歐洲未來戰鬥機計劃,參與國除了上面老四位,還有三心二意的法蘭西,法國人還一如既往地想拿二等票乘頭等車,要求花更少的錢得到更大的發言權,遭到同學們的抵制,索性拂袖而去單幹,專心鼓搗出了陣風戰鬥機。1986年8月6日,颱風的第一架技術演示飛機首飛。1994年3月27日,原型機首飛,1998年量產型首飛並被命名為颱風戰鬥機。
2003年,經過二十年磨一劍,颱風戰機正式形成戰鬥力,其實優秀飛機的研發往往都是一代甚至二代人心血的結晶,三四十歲的技術骨幹,運氣好的能熬到飛機成熟使用。
颱風的主要使命是空戰,但也用來對地攻擊,但是,對於這種身價過億的飛機,用來對地攻擊的話,有點浪費。
上圖,科威特的颱風戰機,目前看來用得起颱風的都非富即貴,不是老牌貴族就是石油大亨,象阿三那樣的土鱉,也就裝模作樣問問價,用不起也不敢用的。
颱風戰機的敏捷性非常好,可以說就是為了狗鬥而設計的,後期的量產開始逐步增加對地攻擊的要求,隨著電子設備的改進的,中距空戰能力不斷增強。颱風的第一次參戰,是2011年的推翻卡扎菲的利比亞幹涉,當時英國和義大利出動了颱風戰機,法國也出動了陣風戰機,都想來打怪攢經驗,都表示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二戰之前,歐洲曾是航空工業的中心,二戰之後才開始末落,但工業基礎和文化背景還是很深厚的。颱風戰鬥機採用靜不穩定設計,超音速和亞音速機動性都很突出,採用數字電傳控制系統,比較好飛,其實就是由電腦自動化操作飛機,相當於汽車手動檔和自動檔的區別,颱風戰機飛行員不再象上一代戰機那樣小心翼翼,只到把自已意圖傳遞給飛機,飛機就心令神會地去飛行了,不過這種人機合一的境界需要不斷磨合,各種極端條件下的大量飛積累數據才能較好掌握。颱風採用鴨式三角翼,就是前面一對小翅膀。歐洲這一代戰鬥的機的三劍客,颱風、陣風和鷹獅,都是這種格局,鴨式三角翼遠離重心,伸在乾淨的氣流裡,能更快改變機頭指向。
颱風有兩套獨立的液壓系統,液壓系統是飛機的心臟和血管,戰機高速機動時,作用在翼面上的力非常大往往以噸計,沒有好液壓系統的超機動就是耍流氓,颱風的液壓系統壓力為4000PSI,約合28兆帕或280個大氣壓,在上下翻飛的飛機上,這是個挺嚇人的數字,相當於一頭大象踩在阿三的丁丁上,PSI是磅力平方英寸的意思,4000磅啊。
好的飛機除了眼花繚亂的指標,其實一些內在功能更重要,颱風採用GPS和慣導組合導航,安裝有自動著陸系統(ILS)用於惡劣天氣著陸,該機還延續了上一代狂風戰機的地形跟蹤告警系統,所以颱風貼著地皮飛並不全是因為飛行員們技術高超,而是自身先進的功能,現代的先進的戰機其實離不開戰場網絡,颱風安裝有數據鏈,與美制的16號數據鏈兼容。
颱風安裝一套禁衛官 (Praetorian)集成化作戰系統,相當複雜也很強大,這套系統能自動監測各種威脅並給飛機員提建議,整個系統包括飛彈預警、雷達預警和雷射預警,對抗手段包括電子對抗套件、可收放拖帶式誘餌,16個相控陣更和10天線罩遍布全身。
颱風全身上下都是眼線:1、雷射告警接收機;2、紅外幹擾彈;3、幹擾雷達的箔條彈;4、飛彈來襲告警接收機,飛彈的尾煙能吸收紫外線所以可以發現;5、電子幹擾吊艙;6、右翼尖吊艙裡的可收放誘餌。
颱風機身上的各種電子設備示意圖。
颱風戰機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機身82%是複合材料構成的,複合材料只是一個通稱,具體還有細分,該機的複合材料中約70%為碳纖維複合材料,12%為玻璃纖維複合材料,機身設計壽命為6000飛行小時(蘇-27戰機為2000小時,F-15E約為8000小時),允許使用壽命3000小時。
模型測試中。
超低空壓馬路,颱風雷達具有地形跟蹤能力,一般人別學。
生產中的颱風,其實航空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大堆圍著飛機爬上爬下是常態。
參加展覽時的颱風。
安裝中。
機身大量使用複合材料。
飛機其實挺嬌貴,需要精心的維護保養,不然就會象阿三一樣經常往下掉。
阿三在參觀颱風戰機。
飛行員。
颱風戰機的駕駛艙。
還採用中心駕駛杆設計,人機工程只能說在三代機裡一般般,比起陣風要差一大截,筆者認為法國人的陣風戰機駕駛艙是人機工程的樣板。
這位拍了一張好照片。
駕駛艙的視角,颱風的垂直機動性能相當優秀。
颱風的採用語音輸入,寬角抬頭顯示器、前向紅外探測器、頭盔顯示器、多功能數據輸入終端等設備.。
部分飛機機身左側有內置登機梯(德國版本沒有)。
圖中可見駕駛艙前面的黑眼球是前向紅外搜索裝置。飛行員採用馬丁貝克 Mk.16A 彈射座椅。
Mk.16A 彈射座椅。
頭盔瞄準具。
該機有飛機員自救功能,只有按下一個鍵,能迅速把飛機狀態糾正為安全狀態,把飛機自動改為水平,溫柔的以450公裡每小時(300節)慢慢爬升,直到飛行員再回過神來接管飛機,該機也有全自動低速低攻角恢復功能,可以預防低速失速。
颱風之眼,先進的雷達。
抓捕者雷達。
颱風戰機應用了全自動的電子輻射信息控制系統(EMCON) ,減少任何不必要的電磁波輻射信號。抓捕者雷達有三種工作模式,一種用於電子幹擾和電子壓制,後期通過軟體升級為抓捕者M型,進一步增強的空對空作戰能力。颱風除了先天隱身設計不足,在電子設備方面是不弱於F-35一類的四代機的。
上圖紅色區域為典型固定安裝的相控陣雷區域,抓捕者雷達腦袋可以轉一轉,這樣可視的範圍增大了不少。
該雷達具備地形測繪和掃描功能,所以人家鑽山溝是挺安全的。
雷達是戰機的眼睛,颱風的眼睛是具備世界上最先進水平的。
颱風戰機可以配備狙擊手光電瞄準吊艙,騰訊軍事講武堂裡面介紹過這種吊艙。多功能戰機相當於組合家具,通過加裝功能模塊實現不同使命 ,狙擊手吊艙就是對地攻擊時用的輔助模塊,這吊艙用一個大眼睛供紅外、夜視、可見光同時使用,比其它國家領先一二十年,其它國家往往得配三個眼睛才能實現類似的功能。
颱風戰機的被動式紅外偵察設備,可以工作在 3–5微米和8–11微米雙波段,採用製冷紅外頭,對海面和地面目標能自動識別和跟蹤,儘管沒有明說,但暗示最大發現距離可以達到80海裡。這也是對付隱身飛機的利器,最好的隱身飛機也不能可能做到完全紅外隱身。
該機的頭盔顯示器。
通過頭盔顯示器,飛行員可以看現多個目標,通過語音進行鎖定。
開了各種外掛的彈藥。
颱風可以攜帶多種彈藥,就不一一列出。只提幾個比較嚇人的Meteor 流星超視距空對空飛彈。
這種飛彈歐洲人研究了幾十年,剛剛成熟,採用主動雷達、衝壓式發動機,射程據稱可以達到300多公裡而且可以設計彈道突然襲擊,這種飛彈採用模塊化組合設計思想,可以在飛彈發射前,再把一些模塊組合在一起,降低全壽命費用。
模塊化是飛彈發展的一種新思路,就是飛彈界的變形金剛。
上圖,紅色的是現有先進中距空對空飛彈(沒明說,應當是指AIM20)不可逃避區,灰色是流星。
颱風五花八門的掛載方案。
一門27毫米機關炮
主要性能指標:
成員:1人或2人
機長: 15.96米
翼展:10.95米
空重:11,000 kg
正常起飛重量:16,000 kg
最大起飛重量: 23,500 kg
動力:兩臺 Eurojet EJ200渦輪風扇發動機
單臺推力:60千牛 (13,490磅力)
加力推力:大於90千牛(20,230磅力)
內部油量:5,000 kg (11,020升)
最大速度:2馬赫(2495公裡每小時)
海平面最大速度:1.25馬赫(許多超音速飛機是不敢海面超音速的,強度不夠會散架)
航程:2900公裡
作戰半徑:600-1000不等;
推重比:1.15
本文源自騰訊天天快報「阿庫拉」
玩遊戲送軍武商城30元代金券,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