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山地作戰研究

2021-02-13 外臺軍研究

這篇文章也是應讀者的要求找的,之前有不止一個讀者讓我幫忙找一些高寒山地作戰的資料,找了一圈資料非常多。這篇是另一個讀者在超大論壇上找到的一篇稿子,我能找到的最早來源是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2017年發的一篇文章,編譯者是揚羽

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以下是正文。

高海拔地區通常難以到達、不適於人類居住,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價值,但仍有國家願意為佔有這些地區而戰鬥。

長久以來,爆發在海拔1萬-2.3萬英尺(3050米-7015米)地區的戰爭和衝突都無比血腥和殘酷,而且這類戰鬥過去如此,現在仍舊如此。

過去50年裡,非洲、亞洲、南美洲等地都曾爆發過慘烈的高海拔山地戰爭:

1953~1958年,英軍在肯亞中部高原的阿布戴爾山脈,與反殖民統治的「茅茅黨人(Mau-Mau separatists)」激戰數載;

1962年,中國與印度在喜馬拉雅山脈邊境地區爆發短暫的戰爭;

1979-198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在其境內的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 Mountains)與聖戰者伊斯蘭聯盟(Afghan Mujahideen)打了十年;

上世紀80年代,秘魯政府軍與左派反政府遊擊隊組織「光輝道路(Sendero Luminoso)」在安第斯山脈的衝突也持續了十年之久;

至於持續時間最長、海拔最高的山地戰爭,當屬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Kashmir)的對峙,自1948年兩國在該地區爆發衝突以來,至今仍有零星衝突和戰鬥,其中較為劇烈的戰鬥發生在1984年4月,雙方為爭奪錫亞琴冰川(Siachen Glacier)的歸屬爆發了血戰;

此外,與哥倫比亞政府軍交戰逾40年的哥革命武裝力量(FARC),以及新近爆發的數次車臣戰爭,也分別發生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和中亞高加索山脈。

相比之下,美國陸軍並沒有真正的高海拔山地作戰經驗,其山地作戰手冊仍聚焦於低、中海拔地區的作戰行動,並強調使用直升機進行作戰。

然而由於地理環境因素,在超過1.3萬英尺(3965米)的海拔後,稀薄的大氣將使直升機引擎無法提供足夠動力輸出,令其戰術性能顯著降低;而且高海拔山區的氣象條件非常不適於直升機升空,因此美軍傳統的直升機戰術並不足以應對這種作戰環境。

高海拔山區的作戰顯著不同於低、中海拔地區作戰,需要不同的部隊結構和定位,而其他國家所經歷的真正的高海拔山地戰爭可提供有價值的引導和知識。

地理學上,通常將600-1500米高程稱為低海拔、1500-3500米高程稱為中海拔、3600米以上高程稱為高海拔。

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是位於亞洲腹地、綿延約1500英裡的喜馬拉雅山脈,前10座世界最高峰中有9座位於那裡;而位於它附近、長度超過500英裡的興都庫什/喀拉崑崙山脈,其最高峰也高達2.825萬英尺(8616米)。

至於南美洲,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脈綿延5000餘英裡,擁有眾多高達2.2萬英尺(6710米)的山峰。分隔亞歐的高加索山脈,長約700英裡,多座山峰高度達到了1.5萬英尺(4572米)。

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其主峰高達2.9萬英尺(8844.3米),也是世界最高峰。

儘管高海拔地區佔據了相當一部分地表,卻並不適宜人類生存和居住。

當一個人到達海拔0.8-1萬英尺(2440-3050米)或更高的地方時,為適應當地大氣壓力和氧含量的變化,人體生理機能也會發生變化,以便使身體得到滿足生理活動的氧氣。

這些生理變化在世代久居高海拔、嚴寒地區的人們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與住在低海拔地區的人們相比,他們的身材較為粗壯、矮小,四肢既短且粗,胸部厚實胸圍寬廣;其心臟較大,搏動緩慢而有力,毛細血管也較粗大,體內紅血球含量比低地地區的人們高出約20%;為儘可能的吸收氧氣,其肺泡的伸展程度也比低地的人們大;為了抵禦高寒低壓以及雪地反射的耀眼強光對視力的影響,他們的雙眼周圍形成了富含脂肪的厚重眼袋。

此外,為減輕高海拔地區對身體造成的不適並緩解壓力,他們還經常食用致幻類鎮靜劑,如古柯葉或雌性大麻開花頂端提煉出的純丁香,這些都屬於麻醉劑或毒品。

高海拔地區除低壓對人類造成影響外,還具有嚴寒、風雪、雷暴、濃霧、氧氣稀薄、強紫外線輻射以及天氣變化頻繁等不適宜人類活動的特點,有時高海拔地區劇烈的暴風雨雪天氣甚至會切斷當地與外界聯繫達數周或更久,而雪崩、巖體滑落垮塌也時常發生。

儘管高海拔地區也會有茂盛的植物,但一旦海拔超過1~1.15萬英尺(3000~3500米),就再難覓得植物的蹤跡。

在這樣的條件下,氣候和地理環境往往比敵人的火力更加致命。一些在低海拔地區的輕傷,如子彈或彈片對人體的擦傷在高海拔地區可能很快就加重為致命的傷勢;而在這些地區,單兵劇烈的戰術動作也有可能造成骨折、肌肉挫傷、內傷及體表的大裂口。

即便不直接參加戰鬥,持續停留在高海拔地區也危險重重,凍傷和低溫過低會伴隨始終;來勢兇猛的高山病、高原肺水腫、腦水腫也時刻威脅著生命;此外,體重持續減輕也很常見。在精神方面,持續的壓力和生理上的不適常會導致病態人格、行為失常等。由於高海拔地區大氣稀薄,太陽光強度和紫外線輻射大增,不加掩蔽易導致曬傷,如果當地常年覆蓋積雪,還會引起雪盲等不適。在生存方面,海拔地區的掩蔽所常使用煤油爐加熱,封閉環境中的煤油爐燃燒常散布出厚重煙塵,使人體感到不適。

在高海拔地區,生存尚且不易,各類裝備就更加如此了。在這種條件下,裝備要麼失效,要麼性能大打折扣。平均而言,車輛在海拔地區會損失20%-25%的運載能力,耗油量卻增大75%以上。

軍用發電機和車輛通常使用柴油動力,但在1萬英尺(3050米)的海拔時,柴油機由於氧氣稀薄也常損失功率甚至停止運轉。由於大氣稀薄,炮兵的射擊表也不再準確,炮彈在這種環境中由於空氣阻力變小往往飛得更遠。至於由於嚴寒導致潤滑油凍結、氣象條件不允許直升機起飛,以及環境對汽油動力車輛的限制,更增加了物資需求和後勤補給的難度、強度。

在高海拔地區,由於大氣壓力稀薄且氧氣含量低,人們會感到呼吸困難。在選擇執行高海拔山區任務的士兵時,應根據他們身體對高海拔山區的適應性進行篩選。

他們應當有優秀的身體素質,健康的心肺功能。矮個、身材瘦長的士兵比高個、肌肉結實的士兵更能適應高海拔環境,被挑選的士兵也必須擁有超出平均智商的智能,以使其能更快的適應極具考驗性的環境。而那些接受過放射狀角膜切開術以矯正視力的士兵不應被挑選到高海拔山區服役,因為在當地的環境中,他們的視力可能受到永久性的損害。

所有符合條件的人在真正走上高原前,都應接受適應性訓練,強化其心血管和呼吸功能以使其儘快習慣新的環境。一名生理條件合適的士兵可在3周內適應嚴寒環境,2周內適應高海拔的低壓和低氧條件。在適應性訓練階段,其體內將產生更多的紅血球,如巴基斯坦山地部隊的適應階段超過7周,前3周他們在1萬英尺(3050米)海拔的地區停留,讓士兵們逐漸習慣嚴寒,並在這一高度進行包括登山、攀巖、索降及山地生存在內的日常身體素質訓練;後4周,士兵們要學會並掌握更高級的登山技巧,他們需要反覆跋涉不同高度的山地並安全返回,如最開始是1.4萬英尺(4270米)的高山,接著是1.7萬英尺(5185米)的高山,最後是1.9135萬英尺(5836米)的高山。

儘管高海拔適應性訓練較為有效,但這一階段的訓練應嚴格控制在1.8萬英尺(5418米)以下,而所有在這一高度附近或以上海拔的訓練都要被嚴格控制並周密指導。此外,在高海拔山區進行適應性訓練的人員也需要周期性的調整,其周期約為10~14天。如印度陸軍的高海拔適應性訓練日程為14天,前6天在一個海拔的地區進行訓練,中間4天到高一些的地方,最後4天則到達更高的海拔;期間,印度陸軍的典型性做法是組織接受適應性訓練的部隊在轉換海拔時,由後勤終端長途跋涉至下一高度的集結地點。至於適應性訓練的最短時間,所有擁有豐富的高海拔山區作戰經驗的軍隊也都認為不應低於10天。然而,一名初步經歷了適應性訓練的士兵還不是熟練的登山者,經驗認為只有在繼續進行2個月以上的登山訓練後,才能使其初步具備高海拔山地作戰的素質。甚至有一些國家的軍隊,如義大利,認為要培養出真正有經驗和戰鬥力的高海拔山地戰勇士,10年以上的時間也不長。

在高海拔山區,一切節奏都緩慢下來,這是由當地後勤保障的特點所決定的。高海拔山地戰爭,後勤補給成為關鍵,物資集散地的位置則成為作戰行動的關節點。後勤終端(山地環境下,能夠依靠機械動力進行物資運輸的終點)到戰線前哨站之間距離的長短,直接決定了前哨站可配置的部隊數量。前哨站距後勤終端約3-14天徒步步行的距離,如果這一距離再長些,就需要更多的部隊來維持前哨站的駐軍。高海拔山地的作戰行動中,後方營地常配置在後勤終端附近,再往前由於無法使用地面車輛,人員和物資需要通過中轉站輸送到前沿的前哨站點。這段路途上,直升機、搬運工或役騾都可用於輸送。儘管現代戰爭中,人們想方設法希望用技術來「縮短」這段距離,但真正有效的輸送、搬運工具仍是經過訓練的役騾。當然,要完成這類任務,役騾也需要照料和訓練,美國陸軍在培養和訓練高海拔役騾方面也有經驗。但是一旦到了更高的海拔,連役騾也拒絕前行時,就不得不依靠人力了。

在高海拔山區的作戰行動中,機動量往往按時間而不是按距離來計算,下面表1就顯示出受過訓練、適應了當地環境的人員和動物平均機動時長。


表1:高海拔環境下受訓人、畜的平均機動時間

機動地域的地形陡峭程度,人員的身體素質以及部隊對高海拔山區的適應性則決定了機動的距離。表2列出了受訓的高海拔部隊機動的平均速度。


表2:高海拔環境下,部隊平均機動速度

高海拔山區的行軍也極其危險,天氣變化頻繁,行軍縱隊在暴風雨、雪或濃霧中易迷失方向,前方部隊留下的路標可能很快消失在積雪中,有時腳下看似安全的雪地可能會突然崩塌併吞噬掉攀行人員。印、巴在克什米爾高海拔的錫亞琴冰川交戰時,就曾發生過整支巡邏隊無影無蹤消失在巡邏路上的事件。

在這類山地地形上,視線內的直線通信質量非常好,而一旦被阻隔,比如山峰一側與另一側聯繫則變得非常困難。因此,通信站點的選擇必須非常慎謹,這些站點也常成為關鍵地點。這種環境中,具有自動跳頻、加密和猝發功能的甚高頻(VHF)無線電作用明顯,但其配用的常規電池在嚴寒環境中可能很快失效,因此為其配備鋰離子電池必不可少。通常,這些高山之顛密布國有、軍用、商用、電視發射及中繼臺站,因此也是國家通信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這些重要的地區需要軍隊保護,排級部隊常駐守在這些通信發射、中繼站點,以防備遊擊隊等非常規武裝的攻擊。

發生在高海拔山區的戰爭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情況是兩國對接壤的邊境地區存在爭議,並沿爭議地區中的分界線駐紮軍事力量,守衛實際控制區域(如印、巴之間在克什米爾和錫亞琴冰川的防線,中印之間在卡門邊區兩側的對峙)。在這種場景下,衝突雙方根據邊界線配置防禦力量,並沿此防線在相對固定的位置展開陣地戰,至於防線所處的高度並不在考慮當中。

第二種情況中,戰鬥並沒有相對分明的陣地和防線,通常是小規模的遊擊隊、武裝走私集團、匪徒或鄰國武裝力量沿山體橫斷面一側建立前進營地,隨時與遭遇到的敵方力量進行戰鬥。這種情況下,戰鬥通常發生在林木線(分隔植物因氣候、環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長的界線,在該線以內,植物可如常生長;然而一旦逾越該線,大部份植物均會因風力、水源、土壤及/或其他氣候原因而無法生長)以下雙方遭遇的地域,並非自然地集中於邊境地區。如「茅茅黨人」的起義、蘇聯侵阿戰爭、秘魯政府軍與「光輝道路」武裝的衝突、車臣戰爭以及哥倫比亞政府軍與革命武裝力量(FARC)、全國解放軍(ELN)等反叛組織的衝突等,都屬於此類。

對於在高海拔山地交戰的雙方軍隊來說,首要的敵人是其所處環境,其次才是對手。在這類作戰環境中,高地並不總會成為雙方關注的重要地域,通常,雙方指揮者更關注利於機動通行,或靠近補給線路、後勤終端和中繼補給站的地域。至於戰鬥的主要力量,則是輕步兵和山地炮兵為主。

高海拔山地作戰中,進攻性作戰行動包括滲透、伏擊、突襲、巡邏、火炮攻擊、有限的空中突擊和攻擊作戰等,至於追擊則很少進行;包圍是最常見的策略,正面進攻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才會展開。防禦性作戰行動則包括反滲透、伏擊、巡邏和陣地防禦等。至於原地換防等行動,通常也只限於低一級單位。

高海拔山地作戰中的進行行動多集中於通過封鎖道路通行、阻止敵人獲取補給並控制輸送線路、俘獲敵方營地及中繼補給站點、摧毀輸送力量等方式,來阻斷敵方的後勤補給。前線進攻部隊如果僅殲滅敵方巡邏隊、突擊敵炮兵陣地等,雖能為媒體製造話題鼓舞已方士氣,但卻很少能達到攻擊敵方後勤體系所能起到的那種長期的效果。由於地形對後勤補給的限制,高海拔山區的進攻性作戰通常由小規模的部隊展開,這樣易於補給和保障,太多的部隊反而會妨礙行動。部隊在這類地形機動時,多採取小隊集群步行前進,以避免出汗和大口呼吸出的水汽在嚴寒環境中迅速凝結造成凍傷。由於攻擊位置離營地很近,目標近在咫尺,所以進攻一方在到達攻擊位置的過程中並不會被長途跋涉耗盡體力,並且減少了遭遇山地多變的惡劣天氣的可能。而在組織其他地形的作戰行動中,經常設置的出發集結地域,也不會出現在高海拔山地戰場上,進攻部隊往往從前沿陣地直接出擊。如果已方壓制火力不足或對方在反斜面構築防禦設施,進攻部隊必須採用小規模編隊,實施多波次攻擊。由於冰雪堆積、道路變化,高海拔地區山體的地圖也常常與實際相出入,因此進攻方案應簡潔清楚,可將整個進攻目標劃分成多個子目標,分階段實施攻擊行動。部隊的機動也要根據交戰地域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攻擊發起後預備隊要儘快投入戰鬥,因為部隊機動速度較慢,如投入過遲便無法起到持續擴大攻擊成果的作用,且第一梯隊與預備隊之間也難以相互支援;而且因為機動速度慢,機動的距離也有限,有時根據當地天氣和敵方的狀況,機動和調防的力量從1-2人,到整個營級規模的部隊不等。

由於人員、物資有限,以及後勤補給困難,高海拔山地防禦作戰行動同樣艱難。在沿邊境布防時,一個營的防禦正面通常可延伸至7000-8000碼(6400-7315米),一個連的防禦正面約為1500碼(1372米),形成了寬正面、淺縱深、大間隙的防禦態勢。此外,一個整營在實際防禦行動中,很少同時進入陣地,以一個連為例:通常只有一個排佔據整個連防禦正面,剩餘其他部隊則作為預備隊駐紮在一線陣地後方較低海拔的營地內,這樣有利於減緩惡劣環境對戰鬥力的影響。一個排通常只能在高海拔山地防線駐守10~14天,之後便應輪換調防其他排級單位,而整個連每3~4個月也應輪換設防到更低海拔地區進行休整和恢復。這意味著高海拔山地寬正面的線性防禦陣地,主要是以一連串配備有機槍等自動火力的堅固據點作為支撐。至於在反斜面修築的防禦設施,則主要在正斜面觀測站的配合下,以曲射火力殺傷正面敵軍,這種防禦樣式更是高海拔山地防禦戰中的首選;當然建立在反斜面上的防禦設施由於缺乏頂部掩蔽設施,也易遭受敵方空爆彈藥的打擊。

對於在高海拔山地進行防禦的部隊來說,大量的日常勤務是防止積雪完全覆蓋防禦陣地,淹沒掉通行的小路。通常,前沿的永久性掩蔽所,比如可攜式玻璃纖維制臨時營房,就非常必要;而低海拔地區防禦作戰所主要依託的永備築壘工事,在高海拔地區則行不通,其原因在於用作築壘的建築材料,如水泥,沙石、鋼筋及木材等,本身就難以運送到高海拔地區。正因防禦地域廣大,傳感器在這裡非常有用,而且它們還不易被積雪所覆蓋。此外,由於道路經常因天氣等原因而封閉,以及輸送不便,這些地區的防禦工事、陣地,除具有防禦用途外,還應能儲存一定物資,以供守備部隊獨立固守陣地數日。當敵軍由遊擊隊等非正規武裝組成時,這些防禦陣地則作為防禦地域的支撐點,據此反擊敵方的突襲、伏擊和巡邏。

高海拔山地進攻和防禦行動都包括有山地巡邏,但是小組人員的巡邏較為危險,通常以排級規模的部隊編成巡邏分隊;而單個巡邏分隊在山地環境下也意義不大,更常見的是編成多個巡邏分隊分批出巡。每個巡邏分隊出發時,當地的嚮導和前衛偵察組必不可少,還要制定詳盡的巡邏計劃,並指定預備隊和響應部隊。至於擔負偵察任務的雙方巡邏部隊常在途中相遇,使得遭遇戰成為巡邏分隊主要的作戰樣式。

突襲戰術也是高海拔山地進攻和防禦作戰中經常使用的戰術,經過周密計劃的行動部隊突襲對方據點,完成任務後迅速撤離。正因為這類突襲不以長時間佔據敵方目標為目的,因此也是為俘獲敵方人員和裝備、搗毀敵軍設施、誘騙吸引敵軍注意、打擊對方軍心士氣的臨時性手段;而且由於作戰持續時間短,其後勤擔負也遠小於一次預有準備的進攻行動。成功的山地突襲行動通常編組一支攻擊部隊、一支火力支援群以及一支可擔負增援、支援和牽制等任務的安全單位。

高海拔山區的戰場環境對軍用攻擊機的炸射支援火力限制較強,戰機駕駛員很難在這種環境中找到藉助自然偽裝或隱匿的敵方目標;同時,天氣、高大山體或巖石的陰影以及環境都不利於飛行員目視觀察。此外,山地環境下,進出某一地域的通道較少且固定,同時這些通道都沿著山體走向而建,這也易於設置對空防禦或便於步兵集中火力對空攻擊。在這種氣候和地形限制下,使噴氣式飛行難以用俯衝和低飛這類常規支援戰術來尋找攻擊機會。而且,山地地面部隊進行嚴格的偽裝、對行動節奏進行控制,以及針對性的設置多層對空防禦體系等,也都是防範高性能噴氣式戰機的有效措施。與固定翼飛機相比,直升機的機載火力對地面部隊的威脅就大得多,但高海拔也限制了它的有效性,而輕型直升機可用於炮兵校射觀察。但是,所有的航空兵在高海拔環境下都易受到惡劣多變天氣的影響,濃霧、大風和暴風雨雪等氣象條件常常會使航空力量無法升空,至於極地高海拔地區因刺目白色反光造成飛行員方向不明、界線不清等情況,更是對飛行安全的極大威脅。

在這種環境下,全天候火力支援的重任只以由地面炮兵擔負。但高海拔作戰環境對炮兵的運用也有頗多限制,如急彎、陡坡及山地路況總體上會影響炮兵,特別是拖曳式火炮的機動,而且山地地形適宜修築炮兵陣地的地點也有限,所以炮兵單位很少成建制的部署,一、兩門火炮或飛彈發射陣位在高海拔山地作戰中非常常見。即便如此,有時這些只能容納少量火炮的陣地數量也不足,因此這些陣位也多成為永久性火炮發射點。炮兵部隊在山地機動時,為躲避敵方炮兵和航空兵打擊,多選擇夜間進行轉移,然而,夜間行動的風險較大且易出事故。此外,炮兵陣地的修築也要考慮到為其發射人員提供抵禦地面攻擊的能力。發射位置多選擇在背對敵方的、且儘可能接近的山體頂峰的反斜面陣地,這樣儘可能靠近頂峰以便有更好的射界而且還可遮蔽發射時的閃光;至於單門火炮的陣位選擇,則應挑選地形曲折或易於隱蔽之處。在各種作戰行動中,地面炮兵將在後勤封鎖、壓制敵方炮兵以及為前沿提供火力支援等方面,扮演主要的角色。炮兵在進行前沿防禦時,如果使用空爆彈藥對敵方駐紮的開闊地域進行炮擊,更可能造成對方的重大傷亡。迫擊炮等輕型火炮在山地作戰中有時比榴彈炮或其他火炮更加有效,它們易於攜帶和轉移,能更好地攻擊處於其他火炮攻擊死角的反斜面之敵,還可最大程度的靠近敵方前哨。

在高海拔山地作戰中,決定火炮、迫擊炮和炮兵攻擊支援範圍的因素主要由運輸因素決定,由於炮兵的機動需要道路,因此在無路的條件下,很難將火炮機動至所需位置,而發射陣位也通常選擇在易於機動和輸送彈藥的山谷、村莊和後勤終端。

獨特的地形和戰場環境,使得後勤保障成為在高海拔山地順利進行軍事行動的關鍵。後勤總是推進著戰爭的進程,在高海拔地區尤其如此,如果沒有良好的鐵路及公路設施,後勤物資集散點無法順利地向前方輸送補給,部隊機動也會耗費更多時間,高海拔山地戰場所需的後勤需求比其他地面戰場上輕步兵戰鬥的類型都要多。在海拔低一些的地區,卡車、直升機、運輸機器人以及滑雪車等都是維繫山地後勤保障的重要方式;一旦海拔超過1.3萬英尺(3962米),後勤保障的重擔就落在騾子和搬運工的肩上;而在更高的海拔,則只能依賴部隊自身或專門的搬運工輸送補給。這也是高海拔山地後勤保障分發體系之所以複雜、混亂的關鍵,而且在戰時,即便像使用人工和騾子這類明顯有局限性的後勤輸送模式,也常常面臨人員或役騾數量不足的境況。

對於平常的後勤保障體系來說,卡車是最重要的輸送工具,而且汽油動力也明顯優於柴油動力。然而,當卡車需要穿行於高海拔山區時,空氣中的氧含量降低,其引擎效率將顯著下降,這導致越野和爬坡性能下降,而燃料消耗量卻劇增。因此,如果要在高海拔山區使用動力車輛,柴油引擎必須加裝渦輪增壓器,而汽油引擎則須調整其化油器。表3中顯示出隨著海拔升高,動力車輛須增加的燃料消耗量。

表3:每百千米動力車輛平均燃料消耗量(單位:升)

在山地作戰中,首選利用直升機進行後勤補給,但高海拔山地卻並不太適宜直升機作業。隨著海拔增加,空氣密度降低同樣會降低飛機引擎效率,同時山區紊亂的氣流對飛行安全也極具威脅。而且直升機在野外山地難以找到合適的機降地點,如果靠敵方太近,還易遭到敵方迫擊炮或輕武器的覆蓋射擊。有時,直升機必須根據當地地形特徵飛行,比如須沿山谷進出某一地域,這增加了敵方預判航空器飛臨方位的準確性,同時增大了機組人員的風險。而大霧、暴風雨雪、冰凍以及多變的風向都會迫使直升機停止作業,山地地形也會干擾空-地或空-空通信聯繫。因此籌劃在高海拔山區使用直升機遂行任務時,需要詳細周密的計劃組織、快速的聯絡,在平時就要加強空、地部隊的聯合訓練,以提高聯合行動時的默契。高海拔山區飛行危險重重,對此,印度、巴基斯坦、哥倫比亞、阿根廷以及瑞士等國軍方,還對其直升機駕駛員開設了山區特種飛行的課程。

高海拔山地本身是排斥技術的。在這種環境中,役騾倒成為進行後勤保障的不二之選。騾子可以通行於狹窄的小徑,負重也超過人工,能夠長距離跋涉且食量一般,是非常好的役畜。美國的騾子可在負載其體重20%重量(150-300磅)的情況下,每日在山區行走15-20英裡,體型小一點的騾子其負重能力也相對小一些。世界上,單位負重能力最強的則是阿根廷騾,其體形比美騾小一些,但負重達200-250磅左右。然而,這只是騾子在低、中海拔山區的負重情況,在高海拔山區,最高負重應低於200磅。在畜力的選擇上,有組織的役騾運輸隊優於臨時僱用的由當地人驅趕的畜力運輸車,不過當地的騾子較徵調配屬的好。

美國陸軍使用役騾的歷史悠久,二戰期間,役騾曾是緬甸和義大利美國遠徵軍中的一員;上世紀70年代,美國提供的役騾更成為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抵抗前蘇聯的重要後勤力量。直到現在,在不少國家的高海拔山地部隊中,役騾仍是當地駐軍中的重要成員,而不少國家軍隊在有需要時,也會徵召當地的騾隊服役。然而,騾子也有其局限,比如道路上積雪過厚時,這些大傢伙就會拒不前行。

騾子消耗也較小,以美國騾為例,它每天需要10磅谷料和14磅乾草,這些重量也須算在保障的份額內,而小一些的阿根廷騾每日只需8磅谷料和8磅乾草。除食物外,騾子每天還要消耗1盎司鹽和25-30升飲水,如在沙漠地區則需50升水。像人一樣,役騾也需要時間來適應高海拔地區的環境。騾夫和役騾通常需要一個月的訓練時間來適應3000米海拔以上的環境,但到4000米以上時,役騾和人一樣也容易疲勞並需要經常休息。此外,為適應戰場環境,役騾還要經過訓練以適應槍炮爆炸時巨大的聲響,防止因受到驚嚇而失控。

役騾易受到疝痛、中暑衰竭、傷痛等困擾,但大部分的傷痛都是由於役使器具使用不當造成的,比如未經調整的鞍具、背負負載包裹不當以及不適合的挽具等,而沿途的巖石、道路上的殘骸也會磕傷騾蹄。在高海拔地區,外地役騾更容易患上當地的疾病,而本地騾則具有免疫能力;此外,幾乎所有騾子似乎都有敏銳的感覺,它們常在風暴來臨之前尋找掩蔽所,這一特性也能為人們所用。役騾雖然適合用於高海拔山地作戰中的後勤輸送,但它們本身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照料和訓練。要維持一支役騾運輸隊,騾夫、蹄鐵匠、鐵匠和獸醫等保障人員必不可少,但在過去幾十年裡,不少大量使用役騾的軍隊卻少有這些保障人員。在服役期間,一隻役騾每30天就需要更換一次蹄鐵,而且在雪地和冰面上,則需要特製的騾用蹄鐵。表4描述了要維持一支171人規模的輕步兵連,在高海拔山地遂行為期6天的行軍、進攻和防禦行動時,所需攜帶的物資及役騾數量。由於大多數給養集中於物資集散點和沿途補給站,連指揮官需隨時保持並掌握運輸能力。


表4:171人輕步兵連6天任務所需物資重量和運輸需求

搬運工則可從當地民眾中招募,他們熟悉當地環境,對高海拔稀薄的空氣也能較好的適應。雖然搬運工負重能力遠不如役騾,但他們能到達役騾所無法涉足的高海拔地區。但是,當地民眾應徵為搬運工後可能不願意隨軍到遠離其家園的地方執行任務,而且使用當地搬運工也需考慮安全方面的因素。表5是搬運工與士兵在不同海拔地區負重能力的對比。


表5:不同海拔山地,搬運工與士兵的負重能力

1994年,秘魯和厄瓜多為爭奪位於兩國邊境上的孔多爾山脈(Condor Cordillera)而爆發了衝突,秘魯陸軍僅靠在當地民眾中徵召的搬運工進行後勤保障。雖然戰鬥發生在不超過2500米的中海拔山嶽叢林中,但由於陡峭的山體密布灌木和叢林,通往作戰地區也很少有現成的小路,加之秘魯軍隊缺乏受過訓練的役騾和騾夫,使其主要由搬運工構成的後勤體系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秘魯軍隊不得不招募當地壯年民眾組成運輸隊,將補給品從一個村莊運送到下一個村莊,直到輸送到孔多爾山前線。

前線戰鬥人員每天也需要補充彈藥、食物、飲用水及取暖燃料。表6是一名士兵每天需要的給養和薪材。


表6:戰鬥人員每日消耗的水及燃料

山區作戰行動中,營級規模的特遣隊通常攜帶、儲備足夠1-2周持續作戰的給養,這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沿主要供應線建立物資堆積點。無疑,供應線越短,保護其不被中斷也越容易。如果後勤供應所必需的公路、道路和小徑等通路,都在敵方的控制之下,部隊的補給就僅限於依靠直升機來完成,而直升機在高海拔山區所受限制亦是難以避免的。至於高海拔地區冬季的後勤保障就更為困難,有時甚至導致因補給不繼而被迫撤離。

在高海拔地區,因傷後撤也經常遭遇難題。天氣和載重限制可能使直升機無法運載傷員。傷員經常需要用擔架抬到低一些海拔、直升機可以抵達的地區。前蘇聯在阿富汗山區的作戰經驗表明,高海拔山區要後送保障1名傷員,常需要13-15名人員,而且後送過程也充滿艱辛,擔架隊也必須派額外兵力用於保衛。傷員之所以需要後送到低海拔地區,是由於在高海拔地區很多疾病和傷患都無法有效治療和康復。

高海拔山區地形險峻、崎嶇,部隊機動速度被拖慢且環境對人員健康也不利,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單兵的身體素質始終都顯得很重要。從歷史到當代,發生在高海拔地區的戰爭從未間斷,而且也不可能因環境不適於作戰而避免。高海拔山地作戰訓練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輕步兵訓練,環境適應性訓練和特種訓練都非常必要。

在高海拔山地作戰行動中,指揮官的領導才能也非常重要——艱苦的生存環境、人員體質的弱化以及心理上的壓抑,都需要卓越的領導者。成建制且內部關係經過多年磨合的軍隊在山地戰中比較容易處理領導力問題。此外,高海拔山地作戰主要由營、連以下分隊實施,因此班、排級指揮官也承擔著更多的職責。

高海拔山地的火力支援同樣也困難重重。火炮射擊表在此環境下也不再準確,火炮機動也非常不易。如果條件允許,利用直升機掛載火炮實施戰場機動是最好的選擇。至於搬移火炮和彈藥也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在較低海拔地區,武裝直升機是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較為理想的火力來源。而對於構築於反斜面的敵方設施,則使用迫擊炮曲射彈道攻擊效果較好,但不足的是迫擊炮射程有限。

由於向高海拔地域輸送給養需要專門、特殊的方法,後勤保障則是作戰中需首要關注的因素。維持這種環境下的作戰需要耗費異乎尋常的精力和努力。至於小規模分隊的行動,只要任務不持續過長時間,則不會像大規模行動那樣對後勤造成沉重負擔。

相關焦點

  • 【資料上新KFIP2020-555】山地作戰和寒冷天氣作戰指揮官手冊
    資料名稱:山地作戰和寒冷天氣作戰指揮官手冊目錄
  • 關於美軍炮兵山地作戰的思考
    一、炮兵山地作戰的必要性美軍未來作戰對象要麼是新興國家和實力相近的對手,要麼是跨國活動的恐怖分子集團,或者二者兼有,但無論對手如何千變萬化,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未來作戰多半在敵對國或敵對分子熟悉的環境中發生,對手會試圖以「地利」抵消美軍的技術優勢。
  • 徒步穿越山地環境&高海拔雪山攀登的注意事項
    行進中的步伐將會影響你的呼吸系統,進而影響到你在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情況。良好的行走節奏,還能減少思想負擔、減輕心理壓力、節省大量體能。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
  • 如何徒步穿越山地環境與高海拔雪山攀登技能
    行進中的步伐將會影響你的呼吸系統,這可能直接導致你在高海拔地區是否會高反。良好的行走節奏,還能較少思想負擔、減輕心理壓力、節省大量體能。路線選擇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
  • 印度山地師有多強?曾在高海拔冰川擊敗巴鐵,以美軍為師裝備精良
    假定和外國邊境線上起了衝突,那麼首先投入戰鬥的是邊境警察部隊《印度時報》報導,印度內政部通過一個決議,要在所有邊境高海拔哨所的安全部隊配置雪車。印度為啥這麼重視山地部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1962年的邊境戰爭中的丟人臉面。所以在1962年之後印度的山地作戰能力一直在穩步上升。在一些領域,印度確實取得成果。1984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錫亞琴冰川爆發戰鬥。印度使用空軍和山地炮兵,並對其進行科學應用,結果取得勝利。一直到現在,印度控制著這個冰川大部分地區和地理位置較高的哨所。這場武裝衝突是世界上最冷,而且海拔最高的一場戰鬥。
  • 印度將軍稱,印軍在高海拔寒冬更有戰鬥力!這一點真不是光吹牛
    確實,印度在錫亞琴冰川戰鬥積累了大量高海拔冬季作戰經驗。在錫亞琴冰川戰鬥當中,印度陸軍就開始一點點擴大控制區,現在,印度陸軍已經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錫亞琴冰川地區設置了上百個哨所,常駐6000~7000名作戰人員,海拔最高的一個哨所甚至達到了6749米,奪取所有關鍵山口和所有制高點。巴基斯坦軍隊已經被擠壓到通過哥央拉山口控制一小部分地區。
  • 看特戰兵哥哥高海拔實彈考核如何逆襲
    神槍手為何紛紛「啞火」空降兵某特戰旅高海拔練兵向實戰聚焦近日,正在川西高海拔強訓的特戰旅某營在陌生地域的實彈考核中取得了
  • 新型國產突擊車亮相,十分適合高原山地作戰
    原因很簡單,即便印度這些年宣稱其山地部隊的規模以及武器已經發展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但是,我們在這幾年也沒閒著,要知道,解放軍陸軍在這幾年的裝備更新速度也是呈現下餃子的狀態的,單論裝備品質,我們的裝備總體上來說是比我們南亞次大陸的鄰居更能具備山地作戰的適應能力。
  • 高海拔環境對士兵的影響
    高海拔可能會導致士兵視覺、味覺、情緒和個性等出現變化,並且非常常見。這些影響與海拔高度直接相關,在3048米高度以上更為常見。有些影響發生較早且是暫時性的,而有些影響可能在士兵對所在海拔高度產生習服或已經結束部署回到低海拔地區後還會持續較長時間。視覺受高海拔影響最大(2438米以上),士兵對於黑暗的適應能力會顯著降低,這可能會直接影響軍事行動。
  • 印軍摩託車部隊抵達拉達克,大馬力山地摩託車:6萬一輛靈活快速
    這是一種大馬力山地摩託車,價格也同樣非常昂貴,要大約5.8-6萬人民幣。就是在高海拔山區也同樣具有很強的動力。皇家恩菲爾德牌摩託車參與了一戰和二戰中幾乎所有的英軍戰役,是一家老牌摩託車公司。印度軍隊也一直都有裝備皇家恩菲爾德牌摩託車的傳統。
  • 中印洞朗危機的戰術問題02-山地作戰的炮兵應用
    昨天的《洞朗危機的戰術問題》受到廣大博友好評;今天,我們進一步談談戰術的細節:山地作戰的炮兵應用。
  • 從南懷化到松山——淺析地形因素對正面戰場山地攻防作戰的影響
    在隨後的一次演講中,他提到:今後戰場,已由平原而轉入山地……各級指揮官須有獨對專行之膽識,與巧妙利用地形之能力,而部隊爬山習慣之養成,尤為山地戰之基本條件……期於山地戰樹立轉敗為勝之基礎。作為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強調了山地作戰的重要性,也下發了相關的戰術教材。那麼,實戰效果如何?本文以太原保衛戰和松山攻堅戰為例,嘗試從地形角度談談山地對那些發生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攻防作戰的影響。
  • 印度T-72坦克零下40度堅持作戰:沒有空調暖風系統,士兵曾被凍死
    近日,據《印度時報》網站報導,印度已經在拉達克地區部署了一支名為「火與怒軍團」的作戰部隊,這個軍團實際上就是印度山地師和裝甲部隊整合而成的一支陸軍部隊,號稱是「印度,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在高海拔山區惡劣環境中作戰的機械化部隊」,並且再配合印度裝備的C-17A戰略運輸機,這支重型機械化部隊甚至在短時間內被投送到南美洲地區執行作戰任務
  • 印度剛剛撤軍,又緊急採購高原山地作戰裝備,捲土重來?
    就在不久前,印度國防部統管軍事事務的國務部長謝利帕德·納伊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印度軍隊已經在根據「現有的中國軍事威脅以及中國軍隊的技戰術水平」,開始緊急批量採購適用於高原山地作戰的各種全天候武器裝備
  • Flotherm---高海拔風扇PQ的轉換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需要經常和客戶交換仿真模型,有的客戶甚至是國外的大廠的工程師經常會問為什麼我的仿真模型裡的風扇PQ和風扇規格裡的PQ曲線不一樣,為什麼在高海拔下風扇的
  • 解放軍中印邊境演練 被指已裝備高海拔備戰武器
    軍事分析人士稱,這些演練表明,解放軍已經制定專門針對高海拔火炮使用的全面訓練標準。央視11月24日播放的畫面顯示,新疆軍區的步兵在海拔5,200多米的喀喇崑崙高原進行了精確打擊演練。報導稱,演練中展示了一系列常規武器,從狙擊步槍到車載遙控武器系統、迫擊炮、榴彈發射器和反坦克飛彈。
  • 關嶺特警「嶺狼突擊隊」開展山地作戰 野外生存、叢林搜索偽裝等 綜合性戰術訓練
    關嶺特警「嶺狼突擊隊」開展山地作戰
  • 難得好消息:山地大猩猩數量在增加
    今年8月,發表在倫敦動物學會旗下刊物《動物保育》(Animal Conservation)上的一篇論文,對維龍加山地(Virunga Massif)山地大猩猩種群數量在2010至2016年間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