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所需資源總量、集成水平、飛機數量來看,「黑旗」與美空軍久負盛名的「紅旗」演習級別相當。後者是該軍種最重要的空戰演習,美國的盟國和夥伴國自1975年起受邀參與。「紅旗」演習採用紅藍對抗方式,其中藍軍為友方,紅軍為敵方。「紅旗」演習中的紅軍一般由美空軍第57聯隊的三個假想敵中隊扮演,採用俄式集中指揮與管制戰術,作戰飛機也統一採用俄軍塗裝。
「紅旗」演習的目的是不斷錘鍊飛行員的空戰技巧,「黑旗」演習則提供了一個一體化試驗環境。參與方不僅有美空軍,還有未來聯合作戰的其他夥伴,包括陸軍、海軍和太空軍等。試驗對象不僅有各型裝備,也有非裝備解決方案。
「紅旗」演習旨在提升戰備水平,「黑旗」演習則聚焦強化作戰能力:「黑旗」演習允許在單次演習中開展多項作戰試驗和戰術開發活動,同時也有利於充分測試和驗證空軍高層在武器和戰術年度會議(WEPTAC)上提出的戰術改進提案(TIP),確保作戰人員擁有最先進、最致命的戰術。「黑旗」演習是一種試驗驅動的衍生品,旨在推動武器裝備研製面向實戰化。用凱利的話來說,「紅旗」演習是「訓練內容對標實戰」(即「像作戰一樣進行訓練」),「黑旗」演習則是「試驗內容對標實戰」(即「像作戰一樣進行試驗」)。
「黑旗」演習並非全新概念。美軍作戰試驗(OT)部門長期以來的任務是在逼真的大規模部隊環境中評估平臺和系統。為作戰試驗舉辦旗艦級活動的想法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中期的「伊拉克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 Freedom),美軍最初就想將其命名為「黑旗」(Black Flag)。因此,美軍現在的「黑旗」演習實際上是對此前相關活動的繼承和發揚。
2018年美海軍、空軍也開展過「黑旗」演習。2018年3月13日至23日,美海、空軍飛行員參加了「黑旗」演習,其重點是加強兩個軍種之間的聯合空戰能力。
現在,美軍已將「黑旗」演習提升至全新高度,意圖建立一套一體化的試驗活動,真實地測試其所規劃的聯合作戰方式。
二、「黑旗」演習將通過「深端試驗」發掘美軍高端武器裝備極限能力「黑旗」是美空軍寄予厚望的全新大規模試驗演習。美軍正在轉型其向部隊交付作戰能力的方式,而「黑旗」演習構成這種轉型的一個核心支柱,旨在儘快將新能力交付前線部隊。美空軍第53聯隊負責監督實施這一可能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演習。該演習展示了美空軍將如何在隱蔽和高度苛刻的試驗場景中對其先進技術和全新戰術進行全面試驗鑑定,這種場景更像是與對手開展一場能力相當的高端空戰,而不是傳統意義上過於理想化的開發環境。1. 美空軍第53聯隊針對多域戰,提出「深端試驗」理論近年來,美軍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武器裝備試驗鑑定工作,提出試驗鑑定不僅可以試出裝備「能」做什麼,還可以試出其「不能」做什麼。比如,在2018年5月美國國防工業協會舉辦的第33屆國家試驗鑑定年會上,美空軍第53聯隊試驗管理組指揮官登普西上校針對「多域戰」提出一種實施一體化試驗鑑定的「深端」(「Deep-End」)理論。該理論強調3點:交付能力的綜合方法;按照希望的最終狀態度量性能,而非規範符合性;藉助大數據倉庫的一體化試驗管理策略。按照此理論重新定義的試驗方法如圖1所示,它是一種一體化/混合試驗方法。圖 1 重新定義試驗方法(作者製圖)
圖 2 一體化/混合試驗(作者製圖)
如圖2所示,該一體化試驗/混合試驗模式允許針對多重目標收集彼此的數據,它相對傳統的研製試驗可暴露於更多更複雜的多域環境。作戰試驗人員的持續早期參與有助於更早實現希望的最終性能。在此「困境」下識別的任務關鍵局限性問題,可以在專門的作戰試驗/部署前通過糾正嚴重缺陷的集中改進工作加以解決。此理念是顯示系統「不能做什麼」(即試不能),與傳統試驗模式的證明系統「能做什麼」恰好相反。美軍通過強化試驗邊界條件的探索,推進作戰試驗與研製試驗的一體化,加強各類試驗的相互融合等方式,將「試不能」的理念貫徹到試驗鑑定的設計、實施和評估等各個環節中。隨著這一創新理念在美軍裝備試驗鑑定領域運用的逐步深化,正在為美軍武器裝備試驗鑑定工作帶來新的變化。「黑旗」演習就是美空軍貫徹這一新理念的一個最新的體現。2. 「黑旗」為美軍戰術和能力創新提供「深端試驗」平臺第53聯隊參謀長兼「黑旗」演習項目負責人邁克•貝尼特茲中校表示,「作為通過集成進行創新的競技場,「黑旗」最終是一個利用現役和新興裝備創建和發現能力的「深端」試驗平臺」。「『黑旗』最大的好處是,它是一個具有戰略影響的戰術舉措。作戰人員很清楚,創新往往發生在武器和戰術集成的交叉點上。」根據空戰司令部指揮官(COMACC)21計劃給出的定義,「黑旗」演習將會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戰術綜合試驗活動,將使空軍作戰部隊(Combat Air Force,CAF)能夠具備以下能力:通過深層次的一體化試驗進行創新,以發掘戰鬥機、轟炸機、情監偵飛機等的新能力和協同作用,以給對手造成多重困境;
滿足美空軍指示(AFI)和空軍手冊(AFMAN)的試驗要求;
增強與武器和戰術會議(WEPTAC)的關聯性和責任感;
培養「像作戰一樣試驗「文化,增強「像作戰一樣訓練「文化;
對聯合全域作戰(JADO)和國防戰略(NDS)產生影響。
3. 「黑旗」落實美軍武器和戰術會議(WEPTAC)的戰術改進提案美軍武器與戰術年度會議(WEPTAC)每年1月在內利斯空軍基地舉行,由空戰司令部牽頭,由常駐該基地的空軍作戰中心主辦,為期兩周,旨在作為討論戰術改進提案(TIPs)的論壇,提供聚焦未來一年的一套非裝備解決方案。在這裡,美軍高級領導人有機會聽取前線人員關於關鍵作戰問題的意見。WEPTAC是美軍關鍵戰術改進提案(TIP)的重要推動力,這些提案旨在使空軍中隊的作戰方式發生重大變化。TIP並不是單獨引進新的硬體或軟體,更多的是發覺已有裝備的最大潛力,並確保在作戰環境中,大量新老裝備並肩作戰時,所有裝備都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TIP是「黑旗」演習背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活動是「深端試驗」新方法的一部分,可以更快地將有價值的新戰術交付空軍中隊。以往,WEPTAC遇到的一些主要問題是,一方面會上提出的許多建議特別注重特定機型,而且沒有完全綜合;另一方面,以往這些建議得不到適當的資源資助。每年會上列出的優先順序表因得不到資源,只能紙上談兵,無法真正落實。2020「黑旗」演習事件帶來的最大變化是WEPTAC會上加入了一支新團隊——資源與試驗管理組,負責考察會上提出的各種戰術改進提案,並為每項提案確定最可能的投資成本。這意味著由四星上將同意的前15項戰術改進提案實際上可以獲得空戰司令部和其他一級司令部提供的資源。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美軍在2020年仍落實了15項戰術改進提案中的12項。「黑旗」的加入讓美軍可以提前做出計劃。美軍現在已經建立了可以引入這些戰術改進提案(TIP)的競技場,這意味著其不必等待分配到資源之後才能執行。所有這些消除衝突的工作都可以提前完成,這樣可以進行更長期的規劃,從而簡化TIP的吞吐量。美軍在2020年1月從WEPTAC中選出了前15項,並研究了空戰司令部的優先事項,以及如何在一體化環境中角逐這些優先事項,將其構建為與作戰相關和聚焦戰術的「試驗如作戰」。內利斯空軍基地的武器學校以特定的學習目標為訓練驅動,可以使用「黑旗」來確保最新的武器訓練課程(WIC)畢業生帶著最新的數據回到他們的中隊。」「黑旗」演習以模擬高威脅環境並進行大規模兵力運用、開展作戰試驗和戰術開發為核心。它屬於美軍新的聚焦試驗的三位一體大型兵力演習(LFE)之一。美軍稱之為「試驗旗複雜組織體」,包括「黑旗」、「橙旗」和「翠旗」。其中, 「橙旗」演習於2017年啟動,在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舉行,致力於與「藍色補丁」(blue patch)試飛員在大型兵力場景下合作開展研製試驗,側重於「確保武器系統符合軍種規定的規範和要求」。位於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空軍試驗中心於2019年12月10日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舉行了「橙旗」演習,參加演習的人員來自全美9個基地,包括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海軍航空武器站中國湖、內利斯空軍基地、空軍國民警衛隊和空軍預備役測試中心、戴維斯-蒙山空軍基地、奧弗特空軍基地、廷克空軍基地、戴斯空軍基地、特拉維斯空軍基地,馬奇空軍儲備基地和布利斯堡。互操作性是現代戰爭的關鍵。在此次演習中,美軍成功測試了各軍種網絡和系統集成的能力。「翠旗」演習於2020年12月啟動,在第53聯隊所在的埃格林空軍基地舉行,它結合了研製試驗和作戰試驗,針對多域作戰,測試的是信息如何通過多域結構,或者如何傳遞到空中、陸地或海上運行的武器裝備上,也是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 DARPA)等其他系統和承包商的試驗活動場所。2020年12月1日,美空軍開始在佛羅裡達州的埃格林試驗與訓練場舉行「翠旗」多域試驗演習,並持續到了12月5日。這是美軍首次在埃格林基地進行這一演習。此次演習是一項多軍種合作的工作,有超過25個機構參加,包括美空軍研究實驗室彈藥部和軍械部、空軍第53聯隊和第96聯隊等,演習的重點是增進聯合領域作戰人員的效能。美軍地面、太空、網絡空間和空中平臺都參加了演習,並在演習中測試彼此之間的聯通,以改善信息流動和提高傳輸速度/。此次演習旨在極大地提高了美軍在印太戰區執行聯合任務的能力。「黑旗」在內利斯空軍基地附近的內華達試驗訓練靶場舉行,「側重於對作戰人員的效用。「黑旗」是關於如何在複雜的作戰相關場景中進行整合,確保武器系統滿足作戰人員的需求。「黑旗」更像一個旗艦級演習舞臺,既能單獨舉行,也可以把其他幾個演習融在一起,讓其他演習部隊扮演戰略對手。美空軍已經在2020年舉行了「試驗版」的黑旗,稱之為「大型兵力試驗活動」20.03。未來的目標是每季度舉辦一次重要的黑旗演習。隨著「黑旗」的加入,美空軍打造出一套三合一的高端試驗演習品牌,試驗如何最好地整合能力。所有演習的底線是,研製試驗和作戰試驗團隊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因為個性化訓練活動中的試驗速度太慢,無法跟上作戰使用要求。研製試驗與作戰試驗界都明白,有必要與其他武器系統進行一體化試驗,以了解相互關係。四、LFTE20.03初步驗證了「黑旗」方案的有效性第53聯隊通過在2020年8月和11月開展的「大型兵力試驗活動」(LFTE)20.03證明了「黑旗」方案的有效性。第53聯隊作為美空軍唯一的作戰試驗與戰術開發聯隊,自2020年8月至11月圍繞「黑旗」概念展開了一系列內部試驗。在2020年8月份的演習中,美空軍出動了B-2隱身轟炸機,以及F-35戰鬥機,和第44偵察中隊的RQ-170隱身無人機,演練了穿透敵方防空實施縱深打擊的任務。11月份的演習側重對敵防空壓制和摧毀,並確保己方大型非隱身平臺如加油機在此類作戰中的安全。其實,9-10月期間,「黑旗」演習還與「橙旗「演習部隊進行了聯合行動,來演練未來盟友之間的協作。澳大利亞空軍的F-35參加了此次行動。美空軍大型兵力試驗活動的一個場景(美空軍圖片)
LFTE 20.03是由第53聯隊主辦的首要聯合作戰試驗活動,旨在驗證與作戰有關的環境中的戰術。LFTE 20.03集成了十種武器系統,包括F-35,F-22,F-15E,F-16,A-10,E / A-18G,HH-60G,EC-130H,KC-46和KC- 135,於2020年11月17日由美空軍和海軍聯合進行,以測試四個戰術改進提案以及各種高優先級試驗。第53聯隊設計了該LFTE,以在競爭環境中驗證戰術,使用更新的功能進一步完善電子攻擊策略,並使用屬於美空軍和海軍的防空區外電子攻擊平臺來優化第4代和第5代戰鬥機之間的大型部隊互操作性。EC-130H在保留Link-16的同時,對敵方數據鏈進行電子攻擊;
四代機和五代機壓制敵方防空,使之威力範圍縮減;
A-10攻擊機與HH-60直升機戰鬥搜索和救援( CSAR)結果管理以及進攻性反空中的CSAR;
四代機對五代機、五代機對四代機的電子攻擊有效性。
高優先級試驗包括:
F-15E「鷹」被動/主動告警生存能力系統(EPAWSS);
F-16戰機的APG-83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
對敵方無源探測系統的反戰術,包括紅外搜索和跟蹤(IRST)傳感器。此次LFTE在Link16性能降級情況下,最終以20架飛機的多任務設計系列(MDS)聯合破壞性壓制了敵方防空系統。
如同美式橄欖球一樣,每次進攻和防守都有不同的戰術和代號。「黑旗」演習就像美式橄欖球的超級碗總決賽,將平時演練的各種戰術在一個高度緊張激烈的對抗環境中全部應用出來。美空軍發言人指出:「LFTE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並不專注於某一種平臺,而是重視協同和互聯。因此,它重點並不是F-35的對敵防空壓制能力,而是各種平臺如何協同完成任務。這次活動也是美空軍探索F-35在多域作戰指揮控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機會。LFTE突出了F-35對老式飛機以及其他高端資產的綜合集成能力,通過隱身穿透、電子攻擊、信息共享以及其他措施的組合完成任務並提高生存能力。」五、內華達試驗訓練靶場——「黑旗」演習成功實施的前提條件內華達試驗訓練靶場(NTTR)作為美國防部的一個重大靶場試驗設施基地(MRTFB),支持國防部高級合成兵力訓練、戰術開發和電子戰試驗。NTTR除了承擔各種試驗和戰術開發任務外,每年還主辦眾多「紅旗」演習和美空軍武器學校演習。NTTR 為作戰人員開展試驗和戰術開發以及高級訓練提供了靈活逼真的多維作戰空間。NTTR 還為「西部綠旗」演習提供儀器儀表和靶標維護保障。「西部綠旗」是一個逼真的空-地一體化作戰訓練演習,涉及美國及其盟國的空軍,主要是與在加州歐文堡的美國陸軍作戰訓練中心聯合開展。它是由美空軍空戰中心和內利斯空軍基地管理,由第549作戰訓練中隊進行的近空支援和聯合演習。黑旗將主要在內華達測試訓練靶場(NTTR)上運行,該靶場毗鄰內利斯空軍基地。在這裡,除了全套外軍裝備開採(FME)資產(外國武器)可用外,NTTR還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資產,可供試驗訓練使用。(註:外軍裝備開採(FME)是對外國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相關軍事系統的逆向工程,有助於美國更好地了解潛在對手的能力。)NTTR在承擔美軍一系列試驗與訓練演習任務中遇到了多方面挑戰。NTTR 試訓任務要求擴大第4和第5代飛機的領空,以及與相鄰靶場同時運行的聯合演習。在靶場上使用的各種各樣的儀器系統為高保真聯合任務的實時顯示帶來了兼容性問題。主要挑戰包括:將增強功能集成到現有試驗訓練系統中;將新型儀器系統集成到現有的環境中;保持/加強監測和分析能力;解決 「新的」 試驗試訓練要求;信息保證 (IA);與真實、虛擬和構造( LVC) 環境(包括網絡和體系架構)的互操作性等。美國國防部試驗資源管理中心(TRMC)監管的三大試驗鑑定投資計劃為解決NTTR的上述問題和挑戰提供了有效途徑。這三大投資計劃分別是:試驗鑑定科技計劃(T&E/S&T)、試驗鑑定核心投資計劃(CTEIP)和聯合任務環境試驗能力(JMETC)計劃。通過利用三大投資計劃持續滾動投資開發的工具和基礎設施能力,如試驗與訓練使能體系結構(TENA)中間件、InterTEC、「增強遙測綜合網絡」(iNET)、「通用靶場綜合儀器系統(CRIIS)」和真實、虛擬和構造(LVC)仿真基礎設施等,使NTTR在其現有能力中可以提供更好的互操作性,更容易重用其他靶場的投資以及提供更逼真的試驗和訓練環境。其中,TENA是NTTR分布式試驗與訓練能力的一項核心支撐技術。TENA 旨在提供必要的整個複雜組織體範圍內的體系架構和通用的軟體基礎設施,以實現靶場、C4ISR 和跨多個靶場、硬體在迴路(HWIL)設施和研製實驗室使用的仿真系統間的互操作性;利用整個國防部靶場內的靶場基礎設施投資,以跟上試驗和訓練靶場需求;可持續地促進靶場資產的再利用並降低未來開發成本。TENA用戶支持團隊和 JMETC技術團隊已為內利斯空軍基地和NTTR提供了直接支持,支持多種分布式事件,並提高他們提供更逼真的試驗和訓練環境的能力。聯合任務環境試驗能力等計劃概況(美國防部圖片,作者漢化)
「黑旗」演習是美軍加快新裝備和戰術部署的廣泛計劃的一部分。第53聯隊參謀長兼「黑旗」演習項目負責人貝尼特茲表示:「從歷史上看,戰術開發是一個線性過程,可能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但得益於新技術的發展,美軍在2020年「黑旗」演習的前身試驗中成功地將這個過程縮減到了15個月。隨著軟體升級的加快,美空軍有了一個資源充沛的平臺,可以開發多個入口,以便有機會試驗新軟體,以及它們如何應用於武器系統,來增強整個軟體包的作戰能力。這種加速正在迫使美空軍改變向空軍作戰部隊提供文件和發布指令的方式。貝尼特茲表示:「我們希望『黑旗』能改變我們編寫和更新[3-1]戰術手冊的模式。隨著我們轉向快速試驗和快速集成,飛機上的敏捷軟體和『黑旗』發現新的使用方法,每隔幾年重寫一份紙質手冊將落後於作戰。我們制定戰術的速度將超過我們公布戰術的速度,因此我們公布戰術的方式將不得不改變。」從2021年的時間表來看,第一次「橙旗」和小規模「黑旗」聯合演習的出現是因為其目標相當一致。美軍將主要再次研究低可探測飛機,以及如何測試針對它們的反空戰術。根據資源配置和時間安排,美軍每年將舉行兩次大規模「黑旗」演習,外加兩次「規模較小」的「黑旗」演習。美空軍大型兵力試驗活動的另一個場景(美空軍圖片)
與此同時,第53聯隊正在重組一些單位,以在其廣泛的職權範圍內接受更敏捷的作戰試驗方法。它正在合併以前分開的試驗鑑定大隊(TEG)和試驗管理大隊(TMG)。在內利斯的第53 試驗鑑定大隊將專注於空戰司令部所屬的所有戰鬥機、無人機和救援機型的試驗管理和執行。在埃格林的第53試驗管理大隊將成為第753試驗鑑定大隊,其重點是對全球打擊司令部的所有轟炸機資產的試驗和管理。其中將包括第31試驗鑑定中隊,該中隊將專注於B-21「空擊者」隱身轟炸機項目。未來幾個月還將看到更多清晰的例子,說明第53聯隊如何走向真正的研製試驗和作戰試驗相結合。對此,第53聯隊司令官萊恩·梅塞爾表示,計劃在埃格林完成首架F-15EX戰鬥機的初始試驗鑑定工作,隨後在5月將其加入「北方利刃」演習中進行作戰試驗。「北方利刃」旨在複製印太地區典型作戰場景,並將作戰訓練與新興能力試驗進行對接。「北方利刃」演習進一步表明,第53聯隊在其典型的日常環境的限制下,其工作已不再局限於鑑定一種裝備型號或一件武器裝備,而是走得更深、更遠。美空軍的作戰試驗正在進一步挑戰極限,在加快總體進程的同時,所關注的環境更加多樣化和綜合化。美空軍認為,這些舉措對其在與中國、俄羅斯的大國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至關重要。在確保完整性和殺傷力的同時,以越來越敏捷的方式部署新的戰術和技術,已經成為一個絕對必要的命題。「黑旗」演習將提供一個高端競技場,美空軍作戰部隊所具備的最新、最強的能力,無論是公開的還是機密的,都將在這裡接受終極試煉。這就是「黑旗」演習的意義所在。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一帶一路 | 電磁武器 | 網絡戰 | 臺海局勢 | 朝鮮半島 | 南海問題 | 中美關係大政方針:十三五 | 兩會 | 國家戰略 | 經濟 | 軍事 | 科技 | 科研 | 教育 | 產業 | 政策 | 創新驅動 | 信息化建設 | 中國製造 | 政策法規 | 產業快訊 軍民融合:民參軍 | 協調創新 | 成果轉化 | 軍工混改 | 重大項目 | 國防工業 | 第三方評估前沿技術:人工智慧 | 顛覆性技術 | 無人系統 | 機器人 | 虛擬實境 | 腦機接口 | 可穿戴設備 | 3D/4D列印 | 生物科技 | 精準醫療 | 智能製造 | 雲計算 | 大數據 | 物聯網 | 5G通訊 | 區塊鏈 | 量子通信 | 量子計算 | 超級計算機 | 新材料 | 新能源 | 太赫茲 | 航天 | 衛星 | 北鬥 | 航空發動機 | 高性能晶片 | 半導體元器件 | 科技前沿應用 | 創新科技裝備發展:航空母艦 | 潛航器 | 水面艦艇 | 無人機 | 新型轟炸機 | 先進雷達 | 新型飛彈 | 新型坦克 | 反導 | 高超聲速武器 | 武裝直升機 | 裝備 強軍動態:軍隊改革 | 軍事戰略 | 人才培養安全縱橫:綜合安全 | 經濟安全 | 軍事安全 | 科技安全 | 信息安全 | 太空安全 | 發展安全 | 網絡安全其他:未來戰爭 | 大國博弈 | 貿易戰 | 國際新秩序 | 習近平 | 馬化騰 | 馬斯克 | DARPA | 蘭德研究報告 | 潘建偉 | 梅宏 | 吳曼青 | 李德毅 | 施一公 | 金一南 | 顧建一 | 盧秉恆 | 鄔江興 | 王鳳嶺 | 鄔賀銓 | 沈昌祥 | 名家言論 |國防建設 | 外軍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