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今天是情人節,堂主祝天下所有情侶都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堂主下班去補番了。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請問堂主,現在很多人普遍認為,搞輕型快速機動的機動旅要好,重型化的履帶化機械部隊反應慢、價格高、訓練時間長、保養難度高。更有人說,這因為些履帶化的坦克步戰車一類,在戰場上連續跑個八十公裡就不行了,所以更加應該集中力量來搞這種快速機動旅!堂主你怎麼看!
那戰場上你的輕型快速機動旅,遇到敵軍的裝甲部隊的時候咋辦?
跑80公裡就不行,那是二戰時期的坦克,還得是戰時偷工減料的,而且還是在野外跑80公裡就不行,輪式部隊根本就沒法在同等標準下的野地裡完成展開、作戰。
圖:輪式裝甲車地面壓強高,對地質要求就高,鬆軟地面容易陷下去。
履帶式的機械化部隊,是在戰略戰役機動性上比輪式部隊差,但是戰術機動性上是更強的,能在野外完成作戰任務。輪式機械化部隊則只能在公路附近很窄的戰線作戰,根本形成不了完整戰線,真打起來很容易就被包抄了。
圖:裝甲部隊戰略機動的主要方式是鐵路和海運,這兩對貨物重量都不是很敏感,50噸和30噸一樣運。
而且坦克的重防護也不是輪式車輛可以抗衡的,打起來很容易就高損失比直接打穿。貝當元帥有句話:「平時總嫌炮彈太重,戰時總嫌炮彈太輕」,在部隊裝備水平上也是如此,能用重裝部隊,沒人會希望自己換成輪式。
圖:這個樣子看起來很威風,但是薄弱的裝甲哪怕被T34打中也能一發入魂,而且戰場不都是這樣的平地,想想春天的蘇德戰場,路有多不好走。
圖:被燒毀的斯特瑞克。輪式裝甲車一般重20噸左右,少數到30噸,而履帶式的30噸、50噸比比皆是。重量大就意味著裝甲厚火力強,交戰的時候自然優勢就大。
而且現在履帶式車輛可靠性也提高很多了,履帶行軍四、五百公裡還保證基本90%以上車輛都能馬上投入作戰,還有大量的坦克運輸車可以使用,效果好了很多。
圖:要論機動性,這種高機動車顯然更好,價格也更低,但連炮彈彈片都扛不住,給你你願意開著它往彈幕裡鑽嗎,願意頂著敵人的12.7機槍強行衝擊嗎?你怕死,其他人也怕啊。
問:想請教堂主,舊日本海軍戰列艦設計的2個流派,藤本喜久雄和平賀讓關於設計想法上的衝突,究竟誰更能代表當時戰列艦的設計潮流?在我看來,長門、陸奧無非就是個擴大版的厭戰級,設計思路一脈相承。面對當時非常現實的空中威脅,為何日本人設計不出「北卡」級這樣跨越時代式的創新,究竟是因為沒錢進行創新,還是沒勇氣進行創新,才去跟隨戰略更保險?
大胸弟,看看時間……
長門、陸奧是海軍假日之前的戰艦,對應的是美國人的科羅拉多之類的,真要算跨時代的創新,那明顯長門比科羅拉多要先進啊,長門的航速都快趕上當時的戰列巡洋艦了,是當時世界最強的快速戰列艦,跟龜速的厭戰完全是兩碼事好吧。
圖:長門級戰列艦模型,最高航速25節,和日德蘭海戰中雙方的戰列巡洋艦航速相當或略低,後者的航速也不過25-27節。
至於快速戰列艦有多重要,看看日德蘭海戰就好了,託馬斯手裡面那四條伊莉莎白,簡直就是日德蘭海戰中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放到二、三十年代,長門、陸奧其實都算世界最強戰列艦了。
圖:厭戰號模型,是伊莉莎白級的2號艦。它和長門的主炮塔都是4個雙聯裝布置,但厭戰的主炮是15英寸/381毫米的,而長門是410號毫米。
北卡羅來納這種條約戰列艦,是30年代後期才開工的,技術上比20年代初先進了差不多20年,那就有點F-22對F-15的架勢了。
圖:改裝為博物館的北卡號,最高航速28節,3座3聯裝406毫米艦炮,1937年開工1941年服役。
圖:和北卡同年開工、同年服役的日本戰列艦是大和號,這也是27節航速的新一代戰列艦。
問:堂主,朱姆沃爾特是對地支援為主,155炮做核心,難道垂髮飛彈的投送量和投送精度不如它嗎,美軍打敘利亞不也是戰斧開道,也沒有打炮啊。如果是為了補充電磁炮流產的坑,那原來預期的電磁炮在那麼遠的射程上,又如何保障精度呢?
堂主之前好像也說過這個題目,這就是適用和不適用的問題了。
現在美國空軍的航空炸彈,都搞出來了水泥航彈,這都不是追求爆炸威力,而是刻意的要求炸彈壓根就沒有爆炸威力,而是靠彈著以後四處飛濺的水泥塊殺人了。
圖:最理想的狀態是這樣的,如果能確保這麼高的精度,完全可以不裝炸藥。
為啥還嫌彈藥威力?這其實就是附帶殺傷的問題。炸彈威力大殺傷大,很多時候是好事,問題是如果兩軍步兵在隔著百把米駁火,前沿呼叫後方支援直接炸對方咋辦?這時候哪怕最小威力的炸彈或者遠程飛彈,飛過來一炸彈片亂飛,安全界都是幾百米,這個距離上很可能把敵人滅了,也順帶把自己的前沿步兵滅了。
圖:戰斧的戰鬥部,重454公斤,其中炸藥得有200多公斤,殺傷半徑非常巨大。
圖:突擊步槍有效射程不超過400米,雙方交戰距離經常是200米左右,也就是說只要步槍手進入有效交戰距離,那一枚戰斧下來雙方很可能全滅。
豬姆沃爾特的155毫米艦炮,執行的是前沿支援任務,也就是支援犬牙交錯戰場上的陸戰隊員,要是陸軍的機械化部隊也就罷了,貼著炸也無所謂,彈片對坦克沒啥影響,而陸戰隊基本都是肉包鐵,必須要附帶殺傷小的武器才能有效的支援前沿。
圖:朱姆沃爾特的艦炮射程185公裡,使用的是常規火炮和增程滑翔炮彈,而不是電磁炮的標準,電磁炮還要遠。這種炮就是支援登陸部隊用,所以打擊敘利亞那種戰役打擊任務用不上。
圖:按照美國人在本世紀初的設想,V-22或者MH-53從朱姆沃爾特的大甲板上起飛,向海岸線上百公裡外投送兵力,然後艦炮提供火力支援,讓一個特戰排可以打贏第三世界國家一個步兵營。這樣一艘朱姆沃爾特就可以執行小規模特戰任務,而不是必須出動兩棲攻擊艦編隊。
問:堂總,想問一下古代是如何測繪,如何製作地圖的?古代地圖精度這麼差,但為什麼好像沒聽說過有什麼軍事行動中軍隊走錯路的?
李廣聽到你這話那得哭死了……他老兄不就是屢次失期、迷路,最後把老命都賠了麼。
圖: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還真怨不得別人。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徵匈奴本部。李廣隨衛青出擊,但迷路失期,並因此自刎。
古代地圖繪製原則跟現代區別比較大,大部分時候並不是以直接距離為單位計算,而是以行程計算,比如說兩個地方,一個400公裡遠一個200公裡遠,但是因為道路條件都是需要走10天,那在地圖上都是標定的10個單位距離,而不是兩倍的差異。
圖:明代《籌海圖編》裡的溫州地圖。
圖:清乾隆《溫州府境全圖》,這種也就能當個示意圖用,當不了地圖。
圖:同時其西方製作的地圖就能看了,東西方技術差異在此就很明顯。
古代地圖就是根據人走的經驗來繪製,精度自然不算太高,但是戰略層面還是可以起參考作用。作戰的時候往往是要依靠嚮導的,嚮導熟悉當地道路,尤其是偏僻的道路,所以你看古代小說裡面經常有這樣的描述。
圖:直到抗戰時期,日本人在國內做了那麼多年測繪,也是需要在當地找嚮導的,這種一般就是當地的漢奸。放牛英雄王二小也是被抓去當嚮導時,把鬼子引進了包圍圈。
問:堂主,二戰中日本軍國主義者那麼熱衷侵略他國,甚至都不顧政府的反對,那麼這些軍官除了可以加官進爵,還有什麼實際的好處,貌似他們也沒有暴富?另外,中下級軍官背著軍部發動事變,士兵為什麼會服從,日本為什麼沒有發生軍閥混戰?
日本當時已經不是暴動的問題,而是恰飯的問題。
一戰和二戰期間,米騷動是經常出現的。第一次米騷動是一戰勝利的1918年,作為戰勝國能享受戰爭紅利的情況下,女工平均日工資是4角8分,男工也只有9角2分,而米價達到了每升5角3分,也就是女工的工資還不夠買兩斤米,恰飯都不夠。
圖:根據大阪堂島米會所的記錄,1918年1月的米價為每石15日元,到了6月就已漲到了每石20日元。東京市內1到5等白米的零售市價在7月25日基本維持在每石34至39日元,8月10日各等白米的平均價格已經達到了每石45日元上下,當時日本人每月工資一般為18至25日元。
這個問題隨著時間推移還愈演愈烈,大家日子沒法過,而看著上層腐敗,那自然更加不滿,尤其是226的主力第一師團是駐紮在東京的,還都是東京本地人,東京物價最高生活最困難,自然要命。
圖:日本軍閥與財團勾結,彼此都發了大財,而底層則苦不堪言。士兵也是人,也有家人需要養活。當自己的家人都活不下去時,不造反難道還給當官的賣命嗎?
近代化國家是不可能出現軍閥混戰的,因為軍閥混戰的基礎就是僱傭兵集團的獨立性,義務兵都是想著退伍回家,誰會給你賣命;而且兩年兵役,軍官也很難控制士兵。
問:堂主,最近看了日本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裡面有幾個不明白的想請教一下:日本大本營和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有什麼區別?陸軍三長官裡面教育總監是個什麼職務,在陸軍中很有影響力嗎?
大本營是日本軍隊的指揮機關,以天皇為最高統帥,實際負責人是陸軍的參謀總長和海軍的軍令部長,內部人員都是軍隊的。
圖:日本大本營御前會議。大本營是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期間,大日本帝國陸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能夠以大本營命令(大本營陸軍部命令或大本營海軍部命令)形式發布天皇敕命,是直屬於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營會議由天皇、參謀總長和次長、軍令部總長和次長、參謀本部第1部長(負責作戰事務)和作戰課長、軍令部第1部長和作戰課長組成;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列席會議,但沒有發言權。大本營下轄的機構大部分是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的機構,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負責在大本營和政府之間協調。
而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則是軍隊-政府的聯席會議,包括了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首相、外相、陸相、海相等六人,主要是負責把軍隊的要求落實到國家行政層面。
圖:1945年1月天皇出席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是二戰末期的日本最高戰爭決策機構。1944年8月5日,由小磯國昭內閣設置,以取代僅作為連絡機關的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目的在於「統一調整戰爭指導的根本方針和政戰兩略」。成員有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首相、外相、陸相、海相等六人,其他內閣大臣和大本營高級將領根據需要列席,幹事由內閣書記官長、陸軍軍務局長、海軍軍務局長擔任。由於軍部拒絕政府干涉作戰指導,實際上未能解決國務與統帥政令不一的矛盾。
教育總監的三長官地位,是因為它跟參謀總長、陸軍大臣一樣,都是直接對天皇負責的御前大臣。陸軍教育部門的其他人員要對天皇上奏,都必須要教育總監轉奏,而權力的基礎是軍校都歸他管。日本軍官的晉升第一條就是看軍校期間的成績,後面戰功、考績之類都是很不重視的,所以教育總監很容易利用權力團結一批人,不過他對國政的影響力遠不如另外兩個長官。
圖:田中義一大將。日本陸軍三長官會議為陸軍大臣、參謀總長、教育總監會議。1924年1月清浦奎吾組閣時,擬以陸軍大將福田雅太郎繼田中義一為陸軍大臣,但田中卻推薦宇垣一成,並以前陸軍大臣的身份與參謀總長河合操、教育總監大庭二郎在其官邸聚會,商定基於三長官一致意見,推薦宇垣為後任陸軍大臣。此後則形成由三長官會議推薦陸軍大臣的慣例。
圖:陸軍三長官裡,陸軍大臣管軍政,也就是行政管理和武器研製;參謀總長管軍令,指揮作戰。教育總監管的是人事,也就相當於現在的HR,這個職務基本都是老闆的狗腿和背鍋,負責牽制行政和業務人員,免得他們造老闆的反。
迷你踢館
問:堂主之前說過,喬巴姆結構的複合裝甲對同一區域的多次打擊防禦效果差,那美國m1的貧鈾裝甲在對同一區域抗打擊能力如何,結構和喬巴姆有什麼區別?
貧鈾裝甲就是用貧鈾加強的喬巴姆,問題都是差不多同樣的,只是貧鈾不像陶瓷會碎,所以要好很多。
問:塘主,得益於大量的FPS遊戲的泛濫,也因為遊戲中過分的神話標槍和毒刺這類單兵飛彈,導致大量的人產生了一種單兵分分鐘滅坦克和直升機的錯覺,塘主能否說說步兵正確的擼坦克、直升機的方法呢?一般來說步兵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消滅一輛坦克或者直升機?
步兵的核心問題不是怎麼反坦克,而是怎麼跟上坦克的速度。二戰時期的反坦克炮要是正好碰上坦克,那也很容易擊毀,問題是根本就很難碰上。
圖:以前看戰史,說抗美援朝時大致要一個步兵排才能完成對單輛坦克的反擊任務。其中1個火箭筒小組不過2、3個人,但是吸引坦克注意力、引誘它朝特定路線開需要更多人,這些人就是用生命去當誘餌。反坦克飛彈、單兵防空飛彈增大了打擊範圍、降低了打擊難度,但目前缺乏大規模交戰記錄,敘利亞比較接近,但是政府軍又太潮了。
問:塘主,都說p-51野馬戰鬥機是螺旋槳戰鬥機的巔峰之作,它牛逼在哪?
P-51的優勢是在滿足空戰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還有很大的航程,這樣能為轟炸機全程護航。單純說空戰性能,並不算很強。
圖:二戰歐洲戰場上,P47打出和P51一樣的戰績戰損比只有後者的一半,但是P47航程短,沒法全程護航,在P51出現之前,護航戰鬥機經常飛到半路就要返航,導致轟炸機組經常被德軍戰鬥機屠殺,最後以戶口本為單位往本土寄陣亡通知書。
問:殲-16是不是還是不能匹配使用全部的國產掛載武器,貌似從沒看過掛雷射制導等武器吊艙啊,不會還是用電視制導這種單一的制導武器吧?感覺沈霍伊真的快要壽終正寢了,除了在蘇-27啃到關門就出不了其他東西
殲-16應該是可以用雷射制導炸彈的,不過也蠻彆扭的,掛雷射照射吊艙還只能用進氣道下的重掛點,有點浪費。
圖:蘇-27掛吊艙的方式,為了不被機身遮擋只能放在進氣道下。
圖:殲15發射反艦飛彈,殲15可以攜帶雷達制導飛彈和反輻射飛彈,殲16應該也可以攜帶。
問:樓主你好,問一個歷史問題。民國時期各軍閥向日本、美國、英國等借的貸款,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蘇聯、美國向國民黨的貸款還了嗎?如果沒還,最後如何處理了?
軍閥借的錢,一般是用鹽稅、鐵路之類抵押,當時民國鹽稅鐵路都是洋人監管的,收了錢先還債,而且往往還有超高折扣。比如說借10000塊,只能到手兩千多,最後還得按照10000還,所以很容易盈利。只是49年後我們不還了,他們才虧了本(實際上都還未必虧),現在都還有不少人收買了這些債券到處鬧著要我們還債。
問:請問堂主,二戰時期的雙發戰鬥機和單發戰鬥機的優劣區別有哪些呢?為什麼各方後期主要選擇了單發戰機呢?
雙發戰鬥機因為質量分配在機翼上,所以慣量大、滾轉機動性差、敏捷性差,近身格鬥的時候很容易完蛋。
圖:戰鬥機哪怕在水平面改變航向,也要先滾轉然後做俯仰機動,因為這樣是用機翼而不是小小的垂直尾翼進行控制,速度才快。而要滾轉快,飛機重量顯然越集中在中部越好。
問:前幾期,堂主提到過渦輪發動機動平衡的事情,有幾個細節想問一下。1.動平衡是靠發動機的設計製作極其精良,所以元件拼起來就能平衡,還是說一樣得拼好後找平?雖然我心裡覺得是後者,但在渦輪上噹噹卡個鐵片的場景,畫美不看.2,如果需要做動平衡的話,是每一級渦輪單獨做動平衡再拼起來,還是整體一個發動機一起做?作為航空工業大國、發動機的頂級玩家,這種最沒技術含量的工藝環節,堂主一定了如指掌吧?
動平衡哪兒能靠卡鐵片……卡的鐵片轉起來不就飛了麼。這主要看安裝工人的技術水平,當然零件質量越好,安裝越容易。一個發動機一般是雙轉子,每一個轉子都要動平衡,然後裝在一起以後還要再調整動平衡。
問:英俊的堂主,是否需要為054a研發一種巡航飛彈,感覺中國海軍的能發射的海基巡航飛彈的艦艇數目還是太少,30艘的054a不能發射巡航飛彈太浪費了,好像連052d都不能配備巡航飛彈
圖:054的發射架不是現在的標準架,只能裝紅旗16和反潛飛彈,要裝巡航彈就必須適應它的尺寸和重量限制。紅旗16太小太輕,做不出大的巡航彈,弄個小的也可以,但是海軍當前主要任務也不是對地打擊,而是爭奪制海權,所以需求不強。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