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黨成立能否改變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

2021-02-21 華夏經緯網

臺灣民眾熱衷政治,善於組團結黨。如今在新的政治形勢下,臺灣在「政黨法」通過一年後又出現新一輪組黨熱,「喜樂黨聯盟黨」、「臺灣維新黨」、「一邊一國行動聯盟黨」、「鄉鎮基層聯盟黨」與「臺灣民眾黨」等紛紛成立。尤其以柯文哲出任黨主席的臺灣民眾黨的成立最受關注。那麼,頗受各界關注的臺灣民眾黨會成為臺灣真正的第三勢力嗎?能改變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嗎?外界抱有期待,也有懷疑,筆者也不看好,臺灣民眾黨發展也會呈現「短多長空」態勢,難以取代國、民兩黨的政黨地位。

    

臺灣新興政黨的不斷成立與出現,是臺灣政治發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民主政治的普遍現象。然而,臺灣政治民主化30多年來,已有300個多政黨,但除了百年政黨中國國民黨與1986年成立並開啟臺灣民主政治時代的民進黨之外,一直沒有出現能夠持續發展壯大的新政黨,不論是一時興盛的新黨、親民黨,還是臺聯黨、時代力量黨,還沒有那一個政黨能夠取代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地位。其中,第三大黨先後在新黨、親民黨、臺聯黨與時代力量黨四個政黨之間輪換,但與第一、第二大黨國民黨或民進黨的實力相差甚大,不僅無法問鼎臺灣領導人大位,就是縣市長選舉除極個別縣市外也無法問鼎,進入「立法院」的政黨不多,一直在5個左右。目前第三大黨時代力量黨在當年同盟軍民進黨禮讓下才獲得五席,在日前林昶佐投靠民進黨與洪慈庸退黨之後只剩三席,目前已處於四分五分裂狀態,已走上了衰落之路。

    

在臺灣穩固的藍綠二元社會政治結構下,長期以來不少政治人物企圖以第三勢力的名義開創一片新的政治天空,但一次次努力均告失敗。目前雖然有多個新政黨成立,尤其是柯文哲主導的臺灣民眾黨成立,但要打破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挑戰國民黨或民進黨的政黨地位,還是有很大困難,未來發展前景並不看好。

    

目前臺灣民眾黨的民調支持率確實頗高,已超越時代力量黨。其原因主要是,臺灣民眾黨有臺北市長柯文哲的政治光環,並有意與郭臺銘、王金平等勢力結盟的號召,讓許多中間選民、經濟選民、知識選民以及既不滿國民黨又反民進黨的選民支持。但柯郭王政治結盟還存在變數,三人的政治光譜與支持群眾基層也不一樣,未來發展同樣是「短多長空」,即近期看好,長期不樂觀。

    

關鍵在於一個政黨的發展必須有明確清晰的政治主張、中心思想與政治路線,才能凝聚黨員群眾,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而臺灣民眾黨的黨綱與政治理念十分空泛,迴避了許多關鍵性的問題。黨主席柯文哲強調臺灣民眾黨的成立是希望在藍綠之外讓臺灣人民有另一種選擇的機會,組黨是要扛起改變臺灣政治文化的責任,執行「清廉、勤政、愛民」的理念,中心思想就是「臺灣整體利益與人民最大福祉」,「對外關係上則採取務實路線以及爭取臺灣最大之生存空間,確保主體性」。看似理想、中立、務實的政黨理念,符合近期民意,但卻迴避了臺灣藍綠二元社會政治結構,迴避了臺灣政治發展主張,迴避了兩岸關係論述,也就脫離了臺灣社會政治現實。然而,就一個政黨長遠發而言,兩岸或統獨問題迴避了一時,迴避不了永遠,遲早是要面對的,特別是該黨參加重大選舉後,一定是迴避不了的,其政治立場與兩岸論述必然要在「友中(陸)」還是「反中」、承認「九二共識」還是否認「九二共識」以及是「傾獨」還是「傾獨」之間做出選擇。

    

依過去臺灣政黨發展經驗與結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一些政黨迴避政治立場特別是兩岸關係問題,強調社會正義、稅收改革或環保等議題,但均無法發展壯大,最後泡沫化。如泛紫聯盟就是以稅改為代表的政團,蘇煥智的「臺灣維新黨」目標是以建構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為目標,一定會泡沫化。另一種是公開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兩岸關係論述,最後不是歸於泛藍,就是泛綠,如新黨、親民黨等歸於泛藍,臺聯黨、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等歸於泛綠,一樣不能發展壯大,因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治光譜確定之後,政治論述尤其是兩岸關係政策立場只能二選一,沒有第三條道路可選。

    

臺灣民眾黨迴避敏感的政治議題,迴避至關重要的兩岸立場與論述,顯然是一種政治投機做法。如果出於目前一時選舉需要可以理解,但長期而言,特別是要發展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黨而言,未來要角逐「總統」大位而言,「九二共識」問題或統獨問題則是無法迴避的,到時就會露出馬腳,不是歸於泛藍就是歸於泛綠,也就能發展壯大。否則,臺灣民眾黨依模糊立場,玩政治文字遊戲,無法吸引足夠多的支持群眾,同樣難發展壯大。

    

目前這個問題已經浮現。柯文哲的「白色力量」原本是「太陽花學運」的政治產物,為了共同的敵人,即將國民黨趕下臺,以綠色青年軍為主體,以反權貴為號召,白綠結合,讓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其中,其基本支持群眾是綠色青年人,而且與時代力量黨關係十分密切,柯為時代力量黨兩次重要選舉大力站臺與支持。當柯文哲認同「兩岸一家親」理念及與大陸友善互動後,就引起了時代力量黨的內部矛盾,「挺柯」與「反柯」成為爭執的焦點。反柯者是政治理念的差異,挺柯者則是選舉利益的考慮。如今,柯文哲成立臺灣民眾黨,要走中間路線,從民調支持度看已成為未來的第三黨,也會進一步衝擊時代力量黨。不過,臺灣民眾黨的群眾支持基礎也會發生變化,綠營選民尤其是綠色青年選民減少,只能夠吸引部分中間選民與經濟選民。目前柯的粉絲量出現減少就是警訊。

    

總之,臺灣民眾黨的成立確實讓外界再次對臺灣第三勢力的發展抱有期待,近期會有所發展,特別是在明年初「立委」選舉中有不少收穫,但長遠看,未來發展前景並不樂觀,未來衰落似不可避免。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臺灣政治的新特徵
    其實,今年選舉的三張票均可反映出島內政治結構的某種變化,但政黨票的分布更能反映其目前的實情:  第一,「綠大藍小」結構和「綠長藍消」態勢有新的擴張性變化,不僅體現在民進黨對國民黨的優勢,而且體現在綠營小黨對藍營小黨的優勢。
  • 「無色覺醒」能否突破「綠色恐怖」?
    在這一群體意識反彈力度不斷強勁之際,親藍媒體主打「無色覺醒」便存在一定的可為空間。除了這次臺灣旺中媒體民調顯示,自認為「政黨中立」的臺灣民眾有56.6%外,事實上,在不少島內民調機構均顯示,表態「政黨中立」的比率確實佔一定比重。比如,臺灣TVBS民調中心3月上旬民調顯示的44%;臺灣山水民調4月中旬的32.2%;親綠媒體《美麗島電子報》4月下旬民調的34.7%等等。
  • 數據解讀 臺灣政治版圖是否從此大洗牌?
    從選前民調來看,國民黨預料將下野,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可能成為臺灣首位女性領導人。「藍」下「綠」上並不是一場突然發生的變化。地方基層選舉往往被視為臺灣領導人大選的前哨站,從最近兩次地方選舉,明顯可以看出臺灣政治版圖已發生變化,不同於2008年馬英九勝選帶領國民黨站上高峰。
  • 政黨惡鬥失民意 不藍不綠得人心 ——「侯友宜現象」給臺灣政治的啟示
    現在臺灣民粹泛濫,藍綠互相指責,政治人物指鹿為馬,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賴神」會講出這樣的言論,毫不出奇。■   4月14日,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首度與侯友宜同臺造勢,兩人都將矛頭對準民進黨。初選階段,侯友宜就不斷面臨黨內「正藍」的質疑。參與初選的金介壽批評,前副市長侯友宜去年11月在市黨部黨慶活動上拒拿「國旗」,沒資格代表國民黨參選。
  • 仇長根:臺2020選舉小黨動向與走向觀察
    尤其,臺北市長柯文哲任主席成立的「臺灣民眾黨」備受注目。以往代表第三政治力量的小黨,從未像現今來勢洶洶,其動向與走向如何?以及對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的影響?值得關注。 1、小黨紛紛成立搶奪「政黨票」。《政黨法》規定,只要提滿10席「區域立委」參選、「政黨票」超過5%門檻,就可依得票率分配「不分區立委」。
  • 反獨大將相繼離世 如何看臺灣藍綠政治光譜變化
    他在擔任臺「行政院長」期間,批准成立臺灣陸委會和海基會,為大陸與臺灣開闢「三通」建立了相互聯繫和協調的管道,而當時,島內的政治氛圍正是李登輝執政推動廢除「國統綱領」「拒統謀獨」。郝柏村與李登輝、陳水扁公開翻臉,與民進黨的恩怨延續多年。王文燮生前多次公開表示,兩岸都是中國人,遲早會統一。
  • 「老綠」「青綠」掐得狠,臺灣年輕族群出現「崩世代」
    據臺灣《聯合晚報》12日報導,外界一般以「大綠」和「小綠」形容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的關係。
  • 臺灣「一邊一國行動黨」力挺陳水扁,可能影響「立委」選情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大華網絡報」19日發表評論說,繼「喜樂島聯盟」與「臺灣民眾黨」之後,挺陳水扁色彩鮮明的「一邊一國行動黨」日前正式成立,評論認為,該黨對民進黨「立委」選情可能影響,但對蔡英文代表綠營參選臺當局領導人,應該不致造成威脅。
  • 「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敢在臺灣舉紅旗才有用
    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 備戰2020:藍綠忙不停
    因為它可較為全面客觀反映臺灣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支持度、喜好度,由此方式產生的候選人無疑是該黨「最強棒」,從而有助「重現藍天」。反對意見則認為,全民調很容易被民進黨策略性「灌票」而導致結果失真,且沒有黨員參與,將使政黨凝聚力、向心力流失,黨員對政黨的認同感下降。他們主張,初選必須有黨員投票程序,甚至有人主張黨員投票佔比應達50%。此外,還有人主張仿照美國初選制度等。
  • 當跨越藍綠已成老梗,臺灣島內又興起「無色政治」?
    柯文哲、管中閔一位政治色彩偏藍的臺大準候任校長,因為顏色不對,被臺前後兩任教育部門主管以數道「金牌」由卡到拔,簡直成了最新的悲劇英雄,就差被拱參選臺北市長。大綠、小綠常年上演反轉的恩愛秀、分手秀,臺灣民眾當笑話看一看,忍了;綠營上臺後對藍營政治力量從精神到肉體全面追殺,人們當悲劇看待,也忍了;而當「白色力量」附庸於綠色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後,臺灣民眾對顏色政治的厭惡
  • 臺官方:戴上臺灣袖標 政壇醜聞花落民眾黨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今天表示,針對臺灣網傳世界衛生組織之中國(大陸)代表發言片段宣稱「臺灣研發成功快篩,中國在WHO搶收割~ 」,經查並不符合事實,為「錯誤」訊息。她質疑,勞動部門是否實際了解「減班休息」能否落實,還是躲在象牙塔裡玩文字遊戲?臺灣官方製作袖標給華僑 以區別於大陸國民黨主席、「立委」江啟臣10日質詢提到,目前排華狀況嚴重,現在國外對華裔、亞裔都另眼看待?「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答覆說,的確有僑胞反應,在歐洲、美國都不敢戴口罩,可能被辱罵、攻擊。
  • 民進黨20年「老巢」綠變藍,蔡英文辭黨主席職務/臺灣九合一選舉 民進黨潰敗 國民黨大翻盤贏15縣市
    臺灣九合一選舉 民進黨潰敗 國民黨大翻盤贏15縣市2014年被民進黨擊潰的國民黨這次除了力保原本執政的六個縣市,更一舉拿下另外九個,包括綠營「囊中物」高雄市,以及四年前的失地臺中市,完全翻轉上屆選舉頹勢。分析指出,民進黨此次慘敗是臺灣民眾對中央執政,尤其軍公教年金以及勞工工作時數等改革不滿所致。
  • 柯文哲組黨的真正原因
    由柯文哲主導並準備發起的「臺灣民眾黨」,將在8月6日正式召開黨員大會,媒體報導的焦點大概集中在下面兩個層面的觀察:一是看準柯文哲已有心理準備參與
  • 慶祝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成立72周年
    在愛國民主人士的熱情支持和贊助下,臺灣問題研究會成立新臺灣出版社,發行《新臺灣叢刊》,楊克煌、蘇新任編輯和主筆,莊希泉和在港進步人士劉雪漁為此做了大量工作。《新臺灣叢刊》是臺盟早期革命活動的歷史見證,也是臺盟創建初期的機關刊物,雖然只在香港不定期出版了6期,但臺盟的政治主張對臺灣民眾及海外華僑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 三足鼎立 臺灣民眾黨宣布徵召吳益政參選高雄市長
    提示:點擊上方"海研智庫"↑免費訂閱本刊23日晚間,臺灣民眾黨發布消息稱
  • BCC: 臺灣大選過後 政治計算才開始
    馬英九執政8年,國會多數黨都是國民黨,但是馬、王不合,馬英九還是指揮不動立法院,服貿協議照樣沒通過,還搞得民心盡失。諸侯喊話 分權分錢蔡英文要面對的,不只是馬英九拋出的「多數黨組閣」,她還要面對來自民進黨內部各政治勢力的競逐,除了立法院正副院長群雄並起、內閣人事待她一一敲定之外,民進黨的地方諸侯,也開始向她「要權、要錢」。
  • 臺灣民進黨的前世今生
    蔣經國此時設想的三個改革目標:一、國民黨需要徹底改造才能在完全公開的政治制度裡競爭。二、推動「全面政治民主」,也就是取消「戒嚴」 政府需要回歸到憲法層面去施政,允許民眾自由組黨、「國會」全面改選、解除「報禁」。三、「兩岸統一」。這是他最明確、最強烈的一點,顯示他見到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有機會獲致名義上的統一。  1986年9月民主進步黨成立。
  • 臺灣鐵桿統派:最好王師明天就來,我們裡應外合...
    但除了國民黨外,其它的一些藍統派組織人數少,影響弱,所以這也是大陸方面維護統一的主要工作對象就是國民黨的原因。如果說藍統派有什麼統一的組織的話,那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可以算做一個,這是國民黨聯合各小黨成立的一個跨黨派政治聯盟。
  • 一堆臺灣80後、90後年底都要選!
    今年是臺灣選舉年,各縣市都有年輕新人投身議員選戰。臺灣政壇藍、綠惡鬥多年,選民早已「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