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獨大將相繼離世 如何看臺灣藍綠政治光譜變化

2021-02-08 一朵跳脫的雲

3月最後幾天,臺灣島內兩位重量級統派人士相繼離世。

3月30日,曾任臺「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長」的郝柏村病逝,享嵩壽102歲。而前一天,29日,曾任臺「國防部」副部長的退役二級上將王文燮,自駕車車禍不幸身亡。

兩位先生都是戎馬一生,特別是見證了兩岸百年風雲的郝柏村先生,橫跨黨政軍三界,如其子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所言:出生入死,奉獻一生。大陸方面對兩位先生的離世,表示深切哀悼。國臺辦發言人指出,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民族情懷深厚,堅決反對『臺獨』,致力國家統一,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貢獻良多,贏得兩岸同胞廣泛讚譽和敬重」。

 郝柏村、王文燮兩位老先生都是敢於直言「反獨」,也從不諱言自己統一立場的人。

郝柏村一生反對「兩國論」,他曾直指「搞臺獨會是一條死路」,被島內媒體稱為「反獨大將」。2018年,在「中華民族抗戰歷史教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上,百歲高齡的郝柏村還表示,「臺獨」不會成功,兩岸出路唯有堅持「九二共識」。郝柏村對兩岸關係的交流和發展功不可沒。他在擔任臺「行政院長」期間,批准成立臺灣陸委會和海基會,為大陸與臺灣開闢「三通」建立了相互聯繫和協調的管道,而當時,島內的政治氛圍正是李登輝執政推動廢除「國統綱領」「拒統謀獨」。郝柏村與李登輝、陳水扁公開翻臉,與民進黨的恩怨延續多年。

王文燮生前多次公開表示,兩岸都是中國人,遲早會統一。他自2010年參與兩岸黃埔軍校同學會共同發起的「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經常往返兩岸參加交流活動。曾在論壇上多次採訪過王先生,他一直認為「九二共識」才是維護臺海和平的定海神針。他還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兩岸間動用武力,美國絕不會為臺灣犧牲一兵一卒。

在臺灣,很多事情似乎都與政治光譜脫不了干係。

島內各界追憶兩位先生,視角各有不同。蔡英文在臉書發文,稱「感謝郝前院長一生為國家的付出,特別是在八二三炮戰中守護國土有功,足堪後世感念」。話語簡單,且單單強調保衛臺灣的功績。

觀察島內政治生態,通常以藍綠劃分。在以往概念中,多是簡單的把藍綠的分界線與統獨劃等號。但事實上,藍綠政治光譜並不是簡單的二元色。藍綠與統獨有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

像兩位先生這般,敢於高喊「反獨促統」的,被稱之為「深藍」。「深藍」在歷次選舉中,往往是以國民黨為代表的藍營鐵票。傳統意義上,軍公教以及眷村是「深藍」選民的主體。這部分人,多是49年以後隨國民黨退守臺灣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子女。像郝伯村、王文燮兩位老先生,他們自己就有在大陸生活的經歷,對兩岸之間不可分割的血脈和情感聯繫,無需論述。還有二代,他們雖然是在臺灣出生,可是從小聽著父母說家鄉話,對「一中」的認同也是潛移默化。

我有一個忘年交,出生在臺北眷村,到如今,幾近六十年,並未有機會去過大陸。可是他一直自稱是安徽人,每次在臺北小聚,也定然要找個安徽風味館子,覺得唯有這樣吃著家鄉的味道,才能彌補他自己不善烹飪不能家宴的遺憾。

時光荏苒,49年至今,已經一甲子的時光。見證過那段兩岸間悲歡離合的人們,終歸無奈歲月,日漸凋零。敢於理直氣壯的高喊「反獨促統」的統派人士似乎越來越少。臺灣的藍綠政治光譜,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泛藍陣營,依政治立場大概可以分為「反獨促統」、「反獨不統」和「不獨不統」。不難看出,「不獨」成了最大公約數。泛綠陣營,依政治立場大概可以分為「緩獨」、「急獨」或是「鐵桿臺獨」、「機會臺獨」、「務實臺獨」等等。泛綠陣營看起來最大公約數是「獨」,但細分析起來,情況卻很複雜。

2016年大選以及此次尋求連任,蔡英文競選主軸基本是「維持現狀」。但什麼是「維持現狀」?蔡英文一系列字斟句酌的相關表述,卻並沒有回答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這與當年陳水扁通過電視直播,公開宣稱「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與大陸,一邊一國」已經有很大的區別。

蔡英文在競選過程中刻意模糊表述,就是為了讓臺灣民眾能夠接受,並且以此回應大陸和美國的關切,政治操作的痕跡明顯。可見,對於包括民進黨在內的泛綠陣營而言,「獨」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究竟「獨」到什麼程度,選票才是最大考量因素。

不可否認,四年一次的臺灣大選,是觀察臺灣政治光譜、藍綠陣營政治觀點變化的最好平臺。每一次大選,兩大陣營的對決,兩岸議題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兩岸議題的闡釋,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認同和兩岸關係認同的闡釋。貼近臺灣社會觀察,你會發現,整個臺灣的政治環境,基本是建立在臺灣是什麼以及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上。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藍營候選人在大選中,競選主軸也逐漸移向「維持現狀」。「統獨」之爭,似乎已經不再是臺灣政治生活的核心議題。兩岸議題不再只集中在「統獨」議題,藍綠政治光譜也有逐漸出現交叉重疊區域的趨勢。這個重疊區域就是「維持現狀」。

政黨競選主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社會民意的揣測。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多家島內媒體的民意調查顯示,在兩岸關係上,主張維持現狀的比例近六成,創下自2009年以來新高。調查同時顯示,在統獨傾向以及自我認同上,世代差異已經成為最主要因素。

兩岸關係進入「深水期」以後,兩岸亟待解決的議題因為更多的集中在政治議題,推進的過程會更加複雜。而類似自我認知、兩岸關係認同這樣的議題,也成了不能不面對的問題。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不容否認,但是兩岸由於歷史原因的長久隔離以及綠營為了獲取選票而進行的長期惡意政治操作,都造成了民意的分裂,只有了解和接受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才能更好的謀求兩岸民眾的共同福祉。

「維持現狀」取代「統獨」對立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在兩岸關係認知上顯現出的世代差異,同樣有其主客觀原因,我們不妨理性看待。

其一,臺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在兩岸關係認同上的分裂,與民進黨去「中國化」、刻意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連接,密不可分。民進黨利用教科書去「中國化」從未停止過,蔡英文當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教科書裡充斥「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現代化是日本殖民功勞」等觀點。試問,讀著這些長大的一代人,不知三國唐宋,會有什麼樣的自我認知可想而知。

其二,綠營惡意政治操作「恐中」心理,也讓有些人不得不把「維持現狀」當作了可能的最好選擇。在過去若干年裡,綠營為了維護「臺獨」選票,不斷操縱中美關係議題,甚至是香港議題,煞有介事論證一旦兩岸統一,民眾生活從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到生活方式會發生巨大變化,讓社會民眾普遍生出焦慮。那麼,當面對變與不變的選擇時,「維持現狀」不改變,自然也就成了最保險的選擇。這個選擇,可能相當程度上,跟政治立場並無關係。久而久之,"不統不獨"、"維持現狀"似乎成為臺灣安全的代名詞。在這種社會語境下,如果想要在選舉中獲得更多選票,不論藍綠,都會迎合這部分選民的心理,選擇不提或少提「統獨」,挖空心思玩文字遊戲來閃躲臺灣主權問題。

其三,臺灣民眾生活在一種類似「國家」的社會形態中,這種生活經歷也或多或少起著一些心理暗示作用。比如「總統」選舉以及行政機構的各種稱呼。島內的有些「獨」派勢力又長期有意識的利用生活經驗,操作形塑「臺灣現狀已經是獨立國家」的觀念。他們通過一系列所謂「為臺灣正名」、「加入國際組織」等活動,又試圖把「獨」與標榜的「民主」聯繫起來。那麼,在一部分人看來,統獨議題也就都沒有了討論的意義,「維持現狀」已經不是選擇題。

「維持現狀」的心理形成原因複雜,但不可否認,有一部分的心理還是基於對「統」之後的不確定性的焦慮,這與少數追求「臺獨」為目的的「不統」還是有根本不同的。因此,無論臺灣政治生態發生了怎樣變化,解決兩岸問題,說到底還是要兩岸當局多關照民眾福祉,兩岸間還是要不斷增加交流,增進了解,消除雜音,方是長久之計。

相關焦點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臺灣政治的新特徵
    第三,除了前述原因外,更應回頭查看、分析臺灣內部這些年到底發生了哪些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臺灣政治有了新的演變規律和軌跡,大幅度推使本次選舉出現了這樣的結果。換言之,這些變化是多年來就形成的,並不是僅在這次選舉中產生的;它們有些可能對選情及其結果產生直接影響,有些也可能只起了一些間接作用,但在總體上可視為理解當下臺灣政治、包括選舉操作的大的背景。
  • 臺灣民眾黨成立能否改變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
    目前臺灣民眾黨的民調支持率確實頗高,已超越時代力量黨。其原因主要是,臺灣民眾黨有臺北市長柯文哲的政治光環,並有意與郭臺銘、王金平等勢力結盟的號召,讓許多中間選民、經濟選民、知識選民以及既不滿國民黨又反民進黨的選民支持。但柯郭王政治結盟還存在變數,三人的政治光譜與支持群眾基層也不一樣,未來發展同樣是「短多長空」,即近期看好,長期不樂觀。
  • 當跨越藍綠已成老梗,臺灣島內又興起「無色政治」?
    要說臺灣島內存在多年的藍綠政治惡鬥,都產下什麼樣的怪胎?
  • 馬促"極獨"、蔡造"急統"?臺灣統派一年間大爆發!
    不過,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好像讓外界看到了統派力量的集中爆發——無論是愛國人士魏明仁新年伊始在島內升起五星紅旗,還是統派人士激烈抗議竄訪臺灣的「港獨」分子,都令輿論震撼。實際上,自去年「5·20」以後,臺灣網絡上出現許多「統派社團」,許多人在瘋傳「希望武統」一類的文字,與1996年臺海危機時許多人瘋狂移民出走的恐懼完全不同。有人甚至總結說「馬英九促成極獨、蔡英文造成急統」。
  • 張立齊:如何認識臺灣的「割據政權」?
    我們都知道臺灣已解除戒嚴和動員戡亂,兩岸不再劍拔弩張進入有序的和平交流交往階段,共同為我們的生活幸福和兩岸的經濟發展做出努力。但從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後,臺灣「割據政權」再度破壞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首先是故意抹黑和曲解「九二共識」成為藍綠兩黨的政治共識,其次就是全面否定「一個中國」的內涵,一步一步利用「中華民國」招牌推進「和平臺獨」的進程。
  • 政黨惡鬥失民意 不藍不綠得人心 ——「侯友宜現象」給臺灣政治的啟示
    侯友宜表示,之所以投入選舉,是看不下去臺灣藍綠對立惡鬥、內耗。他參選「只做自己」,只看是非黑白,不分顏色,希望能讓臺灣團結在「對的事情」之下。初選期間,侯友宜主打市長朱立倫任內公託、託老、動健康、三環三線等各種軟硬體建設,強調好政策要延續,接棒後會做得更好。競選團隊也多半「朱規侯隨」。
  • 用量化看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
    由於後兩個模型的曲線呈U型,可見政黨光譜介乎中間,也就是淺藍淺綠的縣市對同婚的反對聲最小,而在光譜兩端、也就是深藍深綠的縣市同婚反對聲反而都大。前者如雙北、臺中、新竹市,都會區偏多,對於社會議題傾向包容的聲音也更大,而後者中,深藍如外島、苗慄、南投、花東,深綠如嘉義縣、屏東,都屬於韓國瑜口中的「又老又窮」,對待社會議題相對保守。可見,此次民進黨對同婚的立場,在深綠板塊的失分不少。
  • 「反滲透法」給臺灣各色政客提供了表演的舞臺
    即使在臺灣戒嚴時期,蔣介石也從未將大陸看成為「交戰國」,就算陳水扁試圖搞「臺獨」也不敢以「交戰國」稱呼大陸。現在民進黨的「反滲透法」中用「我國」和「交戰國或武力對峙的國家」稱呼兩岸,這是赤裸裸宣稱「臺獨」,是向臺灣社會發出明確的「中國」和「臺灣」是兩個「國家」的信號。
  • 臺灣《聯合報》:上焉者開創時勢,中焉者追隨,下焉者糟蹋
    國民黨的掙扎,是在保留韓國瑜參選機會的前提下,如何維持初選制度的尊嚴。民進黨的苦惱,則是如何在蔡英文和賴清德之間作出抉擇,既不破壞黨內團結,又維持明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及民代選舉的最大勝算。在選情逐漸回歸「藍綠對決」的形勢後,以「白色力量」為號召的柯文哲聲勢顯然大不如前,但他參選的決心依然很強。
  • 雁默:什麼才是臺灣真正的危機?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臺灣主要政黨在兩岸問題上長期採取的僥倖心態是:臺海乃中美勢力恐怖平衡的邊界之一,只要美國國力不衰,或確保日本作為東亞幹城的心態不變
  • 明天美國與臺灣將進行政治軍事對話透露出哪些信號?
    在臺灣竭力渲染蔡英文元旦講話釋放出了「善意」、「低調姿態」、「願意與大陸談判」的聲音中,在大陸有的專家,甚至有關機構人士在新舊年交替之時,大唱「和平統一」、明裡暗裡批「武力統一」的氛圍中,這次美臺政治軍事對話信息透露哪些信號?我們需要如何應對?值得關注!
  • 數據解讀 臺灣政治版圖是否從此大洗牌?
    本周六(1月16日),臺灣將舉行領導人換屆選舉和立法委員選舉。從選前民調來看,國民黨預料將下野,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可能成為臺灣首位女性領導人。「藍」下「綠」上並不是一場突然發生的變化。地方基層選舉往往被視為臺灣領導人大選的前哨站,從最近兩次地方選舉,明顯可以看出臺灣政治版圖已發生變化,不同於2008年馬英九勝選帶領國民黨站上高峰。
  • 今日聚焦:臺灣F-16V接裝典禮,湊啥熱鬧?一場以武謀獨的政治表演!
    近年來,在美國大力支持下,臺灣民進黨當局加快了以武謀獨、以武拒統的步伐,每年投入巨資從美國購買大量軍火。提升臺空軍現有F-16戰機戰力,採購新的戰機,是其中重要內容。1992年,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向臺灣出售150架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三代機F-16A/B型戰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戰機,兩岸軍事力量明顯向臺灣傾斜。
  • 「藍綠大戰」在臺立法機構火爆上演,然而背後並不簡單
    場上民代們不僅掄拳勾脖、推擠互毆,還用鮮明的「服裝政治學」,生動詮釋了臺灣島內藍綠政治對立的現狀。據臺媒報導,民進黨內原本「反柯」的情緒就較為高漲,因此綠營民代相約在今天一起穿上螢光綠的T恤衫,為姚文智的「機蛋大遊行」行前記者會站臺,誰知議場內突然爆發衝突,雙方乾脆直接在場內大戰,從而形成難得的「綠袍」與「藍袍」大戰。
  • 【解局】剛當選連任,蔡英文就開始「政治追殺」韓國瑜了
    罷免韓國瑜的主力軍是「獨」派團體,民進黨只需從暗處推波助瀾即可,但民進黨顯然已經得意忘形,公開炫耀起追殺政治對手的計劃。 高雄「獨」派團體去年上半年就已發動罷韓案,去年12月26日,「大選」前夕,罷韓團體將第一階段3萬份罷免提議書連同罷免理由書送至臺灣「中選會」,罷免程序由此啟動。
  • 蔡英文走上強硬「拒統抗中搞獨」路線的政治圖謀
    蔡英文自「新年談話」及隨後一系列重要言論,可知蔡當局徹底走向了更為強硬的「拒統抗中搞獨」路線,預示了未來兩年內兩岸關係形勢依然複雜險峻。新年迄始,蔡英文沒有給島內政治與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新氣象、新希望,卻一連發出一系列更為強硬的「拒統抗中搞獨」的對抗路線。蔡英文很不尋常的搶先發表「新年談話」,提出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所謂「四個必須」與「三道防護網」。
  • 中國對臺灣動手了!收網行動開始,大戰之前的最強前奏!
    近來不少臺灣媒體不斷給自己鼓氣,宣稱一旦大陸「來犯」,美國肯定會出手相助。真的是這樣嗎?從上個月開始,就有美國政客和高官的表態有了微妙變化。在涉華議題上最惡毒的參議員盧比奧,開始在態度上往回撤,稱臺灣終將是大陸的「紅線問題」,在必要時刻大陸將會動武,美國必須小心謹慎行事。
  • 當偏好與預期出現落差:兩難型政治立場及其影響
    另一方面,隨著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持續執政,臺灣當局通過媒體、教材深化臺灣地方認同,試圖強化臺灣的政治自主立場。民進黨在2020年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顯示臺灣青年世代的「臺灣主體意識」逐漸提高,島內形成了支持政治自主的暗潮。在這樣的形勢下,臺灣民意慢慢浮現出「統一」與「自主」兩種力量抗衡的趨勢。相關研究指出,隨著兩岸情勢的變化,臺灣民眾對兩岸交流抱持複雜且矛盾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