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最後幾天,臺灣島內兩位重量級統派人士相繼離世。
3月30日,曾任臺「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長」的郝柏村病逝,享嵩壽102歲。而前一天,29日,曾任臺「國防部」副部長的退役二級上將王文燮,自駕車車禍不幸身亡。
兩位先生都是戎馬一生,特別是見證了兩岸百年風雲的郝柏村先生,橫跨黨政軍三界,如其子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所言:出生入死,奉獻一生。大陸方面對兩位先生的離世,表示深切哀悼。國臺辦發言人指出,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民族情懷深厚,堅決反對『臺獨』,致力國家統一,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貢獻良多,贏得兩岸同胞廣泛讚譽和敬重」。
郝柏村、王文燮兩位老先生都是敢於直言「反獨」,也從不諱言自己統一立場的人。
郝柏村一生反對「兩國論」,他曾直指「搞臺獨會是一條死路」,被島內媒體稱為「反獨大將」。2018年,在「中華民族抗戰歷史教育與抗戰精神傳承研討會」上,百歲高齡的郝柏村還表示,「臺獨」不會成功,兩岸出路唯有堅持「九二共識」。郝柏村對兩岸關係的交流和發展功不可沒。他在擔任臺「行政院長」期間,批准成立臺灣陸委會和海基會,為大陸與臺灣開闢「三通」建立了相互聯繫和協調的管道,而當時,島內的政治氛圍正是李登輝執政推動廢除「國統綱領」「拒統謀獨」。郝柏村與李登輝、陳水扁公開翻臉,與民進黨的恩怨延續多年。
王文燮生前多次公開表示,兩岸都是中國人,遲早會統一。他自2010年參與兩岸黃埔軍校同學會共同發起的「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經常往返兩岸參加交流活動。曾在論壇上多次採訪過王先生,他一直認為「九二共識」才是維護臺海和平的定海神針。他還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兩岸間動用武力,美國絕不會為臺灣犧牲一兵一卒。
在臺灣,很多事情似乎都與政治光譜脫不了干係。
島內各界追憶兩位先生,視角各有不同。蔡英文在臉書發文,稱「感謝郝前院長一生為國家的付出,特別是在八二三炮戰中守護國土有功,足堪後世感念」。話語簡單,且單單強調保衛臺灣的功績。
觀察島內政治生態,通常以藍綠劃分。在以往概念中,多是簡單的把藍綠的分界線與統獨劃等號。但事實上,藍綠政治光譜並不是簡單的二元色。藍綠與統獨有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
像兩位先生這般,敢於高喊「反獨促統」的,被稱之為「深藍」。「深藍」在歷次選舉中,往往是以國民黨為代表的藍營鐵票。傳統意義上,軍公教以及眷村是「深藍」選民的主體。這部分人,多是49年以後隨國民黨退守臺灣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子女。像郝伯村、王文燮兩位老先生,他們自己就有在大陸生活的經歷,對兩岸之間不可分割的血脈和情感聯繫,無需論述。還有二代,他們雖然是在臺灣出生,可是從小聽著父母說家鄉話,對「一中」的認同也是潛移默化。
我有一個忘年交,出生在臺北眷村,到如今,幾近六十年,並未有機會去過大陸。可是他一直自稱是安徽人,每次在臺北小聚,也定然要找個安徽風味館子,覺得唯有這樣吃著家鄉的味道,才能彌補他自己不善烹飪不能家宴的遺憾。
時光荏苒,49年至今,已經一甲子的時光。見證過那段兩岸間悲歡離合的人們,終歸無奈歲月,日漸凋零。敢於理直氣壯的高喊「反獨促統」的統派人士似乎越來越少。臺灣的藍綠政治光譜,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泛藍陣營,依政治立場大概可以分為「反獨促統」、「反獨不統」和「不獨不統」。不難看出,「不獨」成了最大公約數。泛綠陣營,依政治立場大概可以分為「緩獨」、「急獨」或是「鐵桿臺獨」、「機會臺獨」、「務實臺獨」等等。泛綠陣營看起來最大公約數是「獨」,但細分析起來,情況卻很複雜。
2016年大選以及此次尋求連任,蔡英文競選主軸基本是「維持現狀」。但什麼是「維持現狀」?蔡英文一系列字斟句酌的相關表述,卻並沒有回答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這與當年陳水扁通過電視直播,公開宣稱「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與大陸,一邊一國」已經有很大的區別。
蔡英文在競選過程中刻意模糊表述,就是為了讓臺灣民眾能夠接受,並且以此回應大陸和美國的關切,政治操作的痕跡明顯。可見,對於包括民進黨在內的泛綠陣營而言,「獨」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究竟「獨」到什麼程度,選票才是最大考量因素。
不可否認,四年一次的臺灣大選,是觀察臺灣政治光譜、藍綠陣營政治觀點變化的最好平臺。每一次大選,兩大陣營的對決,兩岸議題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兩岸議題的闡釋,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認同和兩岸關係認同的闡釋。貼近臺灣社會觀察,你會發現,整個臺灣的政治環境,基本是建立在臺灣是什麼以及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上。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藍營候選人在大選中,競選主軸也逐漸移向「維持現狀」。「統獨」之爭,似乎已經不再是臺灣政治生活的核心議題。兩岸議題不再只集中在「統獨」議題,藍綠政治光譜也有逐漸出現交叉重疊區域的趨勢。這個重疊區域就是「維持現狀」。
政黨競選主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社會民意的揣測。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多家島內媒體的民意調查顯示,在兩岸關係上,主張維持現狀的比例近六成,創下自2009年以來新高。調查同時顯示,在統獨傾向以及自我認同上,世代差異已經成為最主要因素。
兩岸關係進入「深水期」以後,兩岸亟待解決的議題因為更多的集中在政治議題,推進的過程會更加複雜。而類似自我認知、兩岸關係認同這樣的議題,也成了不能不面對的問題。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不容否認,但是兩岸由於歷史原因的長久隔離以及綠營為了獲取選票而進行的長期惡意政治操作,都造成了民意的分裂,只有了解和接受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才能更好的謀求兩岸民眾的共同福祉。
「維持現狀」取代「統獨」對立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在兩岸關係認知上顯現出的世代差異,同樣有其主客觀原因,我們不妨理性看待。
其一,臺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在兩岸關係認同上的分裂,與民進黨去「中國化」、刻意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連接,密不可分。民進黨利用教科書去「中國化」從未停止過,蔡英文當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教科書裡充斥「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現代化是日本殖民功勞」等觀點。試問,讀著這些長大的一代人,不知三國唐宋,會有什麼樣的自我認知可想而知。
其二,綠營惡意政治操作「恐中」心理,也讓有些人不得不把「維持現狀」當作了可能的最好選擇。在過去若干年裡,綠營為了維護「臺獨」選票,不斷操縱中美關係議題,甚至是香港議題,煞有介事論證一旦兩岸統一,民眾生活從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到生活方式會發生巨大變化,讓社會民眾普遍生出焦慮。那麼,當面對變與不變的選擇時,「維持現狀」不改變,自然也就成了最保險的選擇。這個選擇,可能相當程度上,跟政治立場並無關係。久而久之,"不統不獨"、"維持現狀"似乎成為臺灣安全的代名詞。在這種社會語境下,如果想要在選舉中獲得更多選票,不論藍綠,都會迎合這部分選民的心理,選擇不提或少提「統獨」,挖空心思玩文字遊戲來閃躲臺灣主權問題。
其三,臺灣民眾生活在一種類似「國家」的社會形態中,這種生活經歷也或多或少起著一些心理暗示作用。比如「總統」選舉以及行政機構的各種稱呼。島內的有些「獨」派勢力又長期有意識的利用生活經驗,操作形塑「臺灣現狀已經是獨立國家」的觀念。他們通過一系列所謂「為臺灣正名」、「加入國際組織」等活動,又試圖把「獨」與標榜的「民主」聯繫起來。那麼,在一部分人看來,統獨議題也就都沒有了討論的意義,「維持現狀」已經不是選擇題。
「維持現狀」的心理形成原因複雜,但不可否認,有一部分的心理還是基於對「統」之後的不確定性的焦慮,這與少數追求「臺獨」為目的的「不統」還是有根本不同的。因此,無論臺灣政治生態發生了怎樣變化,解決兩岸問題,說到底還是要兩岸當局多關照民眾福祉,兩岸間還是要不斷增加交流,增進了解,消除雜音,方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