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惡鬥失民意 不藍不綠得人心 ——「侯友宜現象」給臺灣政治的啟示

2021-02-22 東方財經雜誌


新北市幅員廣闊,人口眾多,中南部北上打拼、定居的不在少數,等於是臺灣的縮影。侯友宜能在民調大幅領先,證明他淡化藍綠色彩,能爭取到中間選民,是正確的路線

新北市

正當臺灣藍、綠等各黨派在為年底的縣市長換屆選舉擺開架勢奮戰之際,政壇上豁然出現一個不同凡響的景致,觸發黨派、政客、學者和媒體議論紛紛,堪稱奇觀,這就是「侯友宜現象」。

侯友宜為何方神聖?他,1957年生於嘉義縣樸子市,「中央」警官學校刑事系畢業後當警察,早年曾負責策劃一清項目掃黑行動,亦曾偵破多起重大刑案。2003年6月任「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局長。2006年1月,不到50歲升任警政署署長,成為臺灣史上最年輕的警政署長。2008年轉任「中央」警察大學校長。是臺灣警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2010年12月,應新北市首任市長朱立倫之邀,出任新北市副市長。2015年10月,朱立倫參加「總統」大選期間,曾代理新北市長3個月。今年2月,他辭去副市長一職,宣布投入年底新北市長選舉。

■   4月6日,國民黨新北市長初選民調公布,侯友宜確定代表國民黨決戰2018新北市長選舉。圖為侯友宜(右)接受傑出校友頒獎。

島內評論指出,年底市長選舉藍綠之戰,新北市是關鍵一役,即使並非有史以來最激烈,卻是藍綠最具象徵意義、能夠牽制國民黨、民進黨全局的對決戰,且將牽動2020大選。在臺北市,兩黨都難以推出有含金量的「領頭羊」,素人柯文哲已然連任在望。因此,藍綠於新北市之戰的影響力將大幅超越臺北。新北是國民黨目前唯一執政的直轄市,丟了新北可能成滅頂之災。反觀民進黨,掌控臺北市無望,若無法奪回新北市,加之蔡英文政府民望低下,困擾重重,2020大選能否連任,難免被打上問號。 

侯友宜表示,之所以投入選舉,是看不下去臺灣藍綠對立惡鬥、內耗。他參選「只做自己」,只看是非黑白,不分顏色,希望能讓臺灣團結在「對的事情」之下。

初選期間,侯友宜主打市長朱立倫任內公託、託老、動健康、三環三線等各種軟硬體建設,強調好政策要延續,接棒後會做得更好。競選團隊也多半「朱規侯隨」。但侯友宜畢竟不是朱立倫,侯充分發揮自己草根、庶民的特色,閃耀出「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素人光芒。

初選期間,侯友宜主打市長朱立倫任內公託、託老、動健康、三環三線等各種軟硬體建設,強調好政策要延續,接棒後會做得更好。

在電視政見發表會上,侯友宜以「安居樂業」「新北轉大人」「城市光榮感」作為3段主軸,折射出7年來副市長任內對於新北市的深厚感情,搭配著相關照片與有力的手勢,具體描繪他當選後將如何建設新北市的構想與願景。他坦言,來新北市後,從掃蕩色情、違法網咖、賭博性電玩,到拆除八大行業,「被罵到沒有一項好處」,但他不後悔,能做對的事,他一定堅持,若當選會用同樣的勇氣跟魄力推動市政。

當了七年副市長,曾經遭質疑,得罪很多人,面對選舉是否有壓力?侯友宜回答,臺灣需要朋友不需要敵人,錯的事情才是敵人,對的事情都是朋友,他永遠對事不對人,做事情理法兼顧,不會不近人情、不講義理。

黨內初選時,參選人周錫瑋找侯友宜作政策辯論,侯迴避了。不是害怕對手長於口才辨給、言詞犀利不敢應戰,而是侯友宜明白,辯論過程,攻防之間,彼此難免受傷。目前臺灣六都當中,國民黨僅剩新北一都,作為藍營最後堡壘,如果失守,就不是「斷手、斷腳」的問題,而根本是直接「斷頭」。因此,不論藍營最終推出的參選人是誰,初選過後必須團結,一旦黨內出現「初選裂痕」,正式選舉將大大不利。況且,該說的,平時也可以說,無需透過辯論才說。鑑於此,侯友宜在整個初選過程中,從未出言傷及其他參選人。而面對民進黨的新北市參選人,侯友宜一定願意與之辯論,該戰就戰。

有朋友建議侯友宜發動支持者,為其廣泛宣傳。他搖頭稱,現階段在拜訪議員等活動當中,把要做的事跟市民報告,這方式就足夠,初選階段不要給朋友帶來困擾,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讓選民認識他,這才最重要。

媒體詢問侯友宜怎麼挑選幕僚?他說,大部分是市府前團隊的年輕朋友,平均年齡不到30歲,就跟著我出來一起打選戰,年輕人有想法有夢想,就讓他們有感去作夢,我們來幫他們實現夢想,為市政府而努力。他感性地說,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參加選舉,只想踏踏實實做事,希望大家能給他機會,讓新北市更進步、更安居樂業。

侯友宜辭去副市長,表態參選2018年新北市長,證明他在參選時行政資源的公平性。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勳表示,侯友宜此舉,讓黨內外的對手恨得牙癢,卻也不得不為其稱讚。加上本身的鐵漢形象,都為侯友宜的政治能量加分。

有報導指出,侯友宜雖是參與地方選舉的初哥,但他淡化政黨色彩,跨越意識形態,忠誠服務社會造福市民的要求,完全不同於政客傳統模式、獨特的選舉姿態,不斷贏得藍綠選民的好感。辭官投入黨內初選後,奔走於議員之間尋求支持,其聲勢大漲,被民進黨新北市議員稱為「最強的對手」。連民進黨大佬、前副「總統」呂秀蓮都承認,「朱立倫與前副手侯友宜,在新北市8年確實做得不錯,民進黨要戒慎恐懼」。

■   前「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表示,選舉素人侯友宜初試啼聲順利勝出,足證他不分顏色、市民優先的「單純力量」,在民進黨執政失利下深獲民心,儼然成為超越藍綠的新天王。

一個時期以來,綠營頻頻以陳年的「鄭南榕自焚案」,質疑侯友宜當時的執法問題,惡意將侯友宜塑造成迫害鄭南榕的主謀形象。蔡英文選戰操盤手、「總統府」秘書長陳菊的大將陳金德揚言,雖然三十年前侯友宜只是警官,但是三十年後要出來參選,就必須對當時的「奉命行事」給個說法;「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跳出來,在「言論自由日」研討會致詞中,竟然加上一句,因拒捕而自焚的鄭南榕,就是「國民黨政府派侯友宜去逮捕的」。鄭南榕基金會則發新聞稿稱,侯友宜最應當受到批判的是,將鄭南榕的家屬牽扯進來;鄭南榕女兒批侯友宜,指迴避面對過去才是二度傷害。在綠營眼中,侯友宜彷佛已成為該事件的首惡。

對此,輿論界很不以為然。前「立委」孫大千在臉書表示,明明要選出的是帶領迎向未來的縣市首長。為什麼要經常的翻出一大堆陳年往事,來進行政治考核?還要交待當時的內心世界,「這樣做會不會太扯了一些啊?」用「鄭南榕自焚案」來苛責侯友宜是不公道的。事件發生時,侯友宜只不過是中山分局的刑事組組長,一個奉命行事、執行勤務的中階警官,要他負起什麼樣的政治責任啊? 

新北市府前副發言人葉元之調侃道,陳菊、賴清德想要介入國民黨初選,也不需要這樣來「消費」鄭南榕吧!有這麼怕侯友宜嗎?鄭南榕事件發生時,掌權者是李登輝,民進黨不要發號施令的人「給個說法」,卻點名聽命行事的基層執行者,這是哪招?

「總統府」前副秘書長羅智強說,綠營拿「鄭南榕案」攻撃侯友宜,這樣的攻擊有道理嗎?綠營人士責怪一個聽命行事的刑警,卻擁抱當時發號施令的人,不覺得自己人格錯亂嗎?綠營想把侯友宜比喻成納粹的底層成員,儘管聽命行事,依然被判有罪,那顯然李登輝就是希特勒了,綠營為什麼要擁抱希特勒呢?

《聯合報》黑白集指出,今年「言論自由日」格外熱鬧,主角除了鄭南榕,還多了個侯友宜。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許景河指侯友宜「逼死鄭南榕」,鄭南榕家人則說侯「二度傷害」,連賴清德都點名侯友宜是當年負責逮捕鄭南榕的人。奇怪的是,侯友宜在警界「三級跳」,正是受到民進黨政府的拔擢。侯友宜升任警政署長時,「行政院長」是蘇貞昌,副院長是蔡英文,鄭南榕的遺孀葉菊蘭則是代理高雄市長。當年他們同在政府共事,不曾聽說民進黨有人譴責過侯友宜,如今的圍剿又從何而來?原因無他,當年侯友宜確是「警政英雄」,而今卻是國民黨提名的新北市長參選人,是民進黨最強勁的對手,當然必須對他下重手。

對於綠營的無理質疑,侯友宜接受媒體專訪時豁達地表示,「鄭南榕自焚案」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救援」,對關心此案的人,他都理解、包容、尊重,謝謝大家關心。侯友宜心裡明白,他所以受到賴清德們的「關注」,是因為選舉。現在臺灣民粹泛濫,藍綠互相指責,政治人物指鹿為馬,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賴神」會講出這樣的言論,毫不出奇。

■   4月14日,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首度與侯友宜同臺造勢,兩人都將矛頭對準民進黨。

初選階段,侯友宜就不斷面臨黨內「正藍」的質疑。參與初選的金介壽批評,前副市長侯友宜去年11月在市黨部黨慶活動上拒拿「國旗」,沒資格代表國民黨參選。在電視初選辯論會上,金介壽還詢問侯友宜,是否曾提一個皮箱找扁嫂吳淑珍?1996年民進黨前「立委」彭紹瑾被砍殺,時任臺北市刑警大隊隊長的侯友宜,有沒有在破案壓力下,要求幫派交人等。

媒體披露,國民黨內對侯友宜的質疑,還包括「藍皮綠骨」「陳水扁拔擢」「319槍擊案」、初選「閃躲對手、拒絕辯論」等。民調之前,侯友宜與國民黨12位年輕議員參選人所組成的「藍色新力量」開了一場記者會,被許多黨內人士暗諷「劍指『黨中央』」,侯將取代吳敦義,成為藍營新共主。

初選揭曉,侯友宜因事先答應赴新北市議會黨團記者會,因而未能親自出席市黨部的「大團結」造勢會,又被藍營部分支持者質疑,面對這場選戰,侯友宜是「為自己找政治舞臺」「延續朱立倫執政」,或者「為國民黨攻城略地」?

2004年大選前的「319事件」,時任刑事局長的侯友宜因為負責偵辦「兩顆子彈」的案件「有功」,升任為警政署長,被藍營罵得臭頭;2008年政黨輪替後,侯友宜卸任署長,連警大校長的位子都沒了,是2010年當選新北市長的朱立倫,延攬侯友宜擔任副市長,他才「正式踏入政壇」。由於侯友宜是綠營執政時升官,藍營掌權時落魄,正藍圈子有人不免對他的忠誠有所疑慮。

凡此種種,侯友宜全部採取冷處理。他說,自己內心坦蕩蕩,接受大家的檢驗,社會自有公評。

社會輿論則為侯友宜憤憤不平。孫大千感嘆,侯友宜到底是招誰惹誰了,不過是要參選個新北市長,怎麼就忽然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了。對於「319槍擊案」,政府和民間都動用了大量的資源和專家進行調查,仍然無法真相大白,居然被說得好像也都是侯友宜的責任一樣。侯友宜明明是靠著出生入死、表現優異而被長官不啻拔擢,也要被影射是提著皮箱進入官邸買來的。連參加國民黨黨慶活動時,有沒有拿黨旗和「國旗」,也要被拿出畫面回放,放大解讀一番。

孫大千表示,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主流新興選民其實早已完成進化升級,只剩下後知後覺的政治人物仍在原地踏步。如此赤裸裸的霸凌,只會不斷地累積侯友宜的政治能量,而這些自以為聰明的政治人物,卻是扮演了侯友宜「最佳助選員」的角色。

《中國時報》筆震在專論中嚴厲批評,有人以負面抹黑的方式選舉,屢屢說「很多基層對侯有藍皮綠骨的質疑」「不能接受不藍不綠的人」。侯友宜忠心耿耿在朱立倫身旁服務七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任何一個理性、環抱正能量的人,都不應在沒有任何證據下行如此嚴厲「不忠」「顏色不純」的指控。這與某些綠營人士,成天質疑臺灣人民「不愛臺灣」的獵巫行徑,有何不同?

侯友宜的政治色彩可否「跨越藍綠」,臺北市長柯文哲則認為,侯友宜是警察出身,軍警本來就沒分藍綠,誰執政就聽誰的,比較像是常務官,所以侯友宜「不是跨越藍綠,而是沒有藍綠」,這點至少不扣分。

■   雖然柯文哲在市議會受到藍綠議員的夾擊,但是柯文哲不管在和國民黨候選人一對一的選戰,或者民進黨加入後的三搶一戰局,都遙遙領先。

島內輿論指出,「打破藍綠」這樣的要求並非今日才有。過去20年,隨著藍綠對抗給臺灣的傷害不斷增加,第三勢力的呼聲從不曾間斷,但臺灣的政治仍然被藍綠兩大黨所把持。不過,當前的政治氛圍已不同以往,特別是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與2020年的「總統」大選,打破藍綠的可能性正在快速增加。

一個最明顯的指標現象,就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人氣居高不下。雖然柯文哲在市議會受到藍綠議員的夾擊,但是柯文哲不管在和國民黨候選人一對一的選戰,或者民進黨加入後的三搶一戰局,都遙遙領先。柯文哲的魅力從何而來?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成為社會大眾「打破藍綠」的希望投射點,大家受夠了藍綠對抗帶來的這20年焦土般的磨難。柯文哲雖然常失言,領導團隊也頻有爭議,但這些在社會大眾「打破藍綠」的高度期待下,都成為可以容忍的缺點。而柯文哲自己也標榜打破藍綠,即便沒看到有多麼具體的作為,可單單這一宣示,對於臺灣政治「新的可能」就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柯文哲挾著高人氣,民調始終位居第一,氣勢壓過藍綠參選人。第十二屆兩岸和平論壇在臺中登場,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胡祖慶以「柯文哲因素對臺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影響」為題進行演講。他表示,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論述,獲得超越地區的擁戴,他的影響力將成為2020年大選之重要變量,甚至有可能成為臺灣的馬克龍(現任法國總統)。目前民進黨支持度持續滑落,國民黨也不見起色,在藍綠這種態勢下,柯文哲的「白色風暴」尤其引人關注。胡祖慶認為,柯文哲不僅民調領先,「好感度」更超越藍綠領導人,影響力擴及兩岸關係領域,不可小覷。

資深媒體人黃暐瀚在《ETtoday新聞雲》中表示,其實柯文哲可能更希望綠營推人一戰,唯有如此,才能真的「一次擊敗藍綠」,證明自己「最大尾」的身價與能力。柯文哲在「左拆公投盟,右打八百壯士」後,已建立起「不藍不綠、白色力量」的中間形象。中間選民、年輕選民、淺綠選民、淺藍選民,都是柯P的基本盤。臺北市一向被視為「全臺最藍、鐵板一塊」,打著「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看在藍營選民的眼中,簡直比「同志還同志」。

民進黨高層之所以對柯P不敢直接切割、公然宣戰,就是因為若搞到柯P憤而參加2020「總統」大選,小英幾乎就註定成為臺灣民主化以來的首位「一任『總統』」。而柯P之所以繼續黏搭小英,則是因為柯P理解「不藍不綠」的中間路線,仍舊具有厚實的民意基礎,如果與小英也劃清界線,那就不符合不藍不綠的形象。換言之,小英與柯P各取所需,不敢完全撕裂的確符合雙方利益。

其實,綠營也出現了不藍不綠的政治人物。民進黨執政的臺南、高雄市完成了黨內初選,分別由「立委」黃偉哲與陳其邁以相當的差距勝出。兩人有個共通點,他們是民進黨內少數不避諱上偏藍政論節目的實力派人物。有評論強調,這點很重要,甚至很關鍵。由於在偏藍政論節目上論述,不能採取綠營同儕在偏綠政論節目慣用的偏激、極端方式,長期下來,反而成功地在泛藍選民心中塑造溫和、理性的形象,這對爭取淺藍、中立選民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陳其邁以35.9%遙遙領先第二名的趙天麟,但不表態的有33%,不能說非常符合上述假設。而黃偉哲以41.58%,勝出另一派勢力集結力挺的陳亭妃(28.17%),不表態的僅有15%,可見黃偉哲在綠營支持者之外,也囊括了大量色彩傾藍或中立的支持者。民調證明能吸納中間和淺藍的票,幾乎篤定可以在「藍綠通吃」的優勢下,取得臺南市長選舉的絕對優勢。

■   綠營裡不藍不綠的政治人物黃偉哲取得臺南市長選舉的絕對優勢。

4月6日,國民黨新北市長初選民調公布,侯友宜支持度大幅領先其他對手,確定代表國民黨決戰2018新北市長選舉。在對比式民調方面,國民黨鎖定民進黨最強的前臺北縣長蘇貞昌,結果侯也以平均約20%的差距完封對手。

「輸了就是輸了」,周錫瑋展現風度表示:新北市是全局指標性龍頭選區,打贏民進黨是極大挑戰,「放下過往的一切,國民黨一定要團結」,第一時間宣告全力挺侯,讓新北完成整合、一致對外。周辦隨後發新聞稿表示,周錫瑋將信守承諾不會脫黨參選,做一個具有高度、風度及氣度「三度」的人。另一參選人金介壽表示,祝福侯友宜勝選,他也不會脫黨參選。

侯友宜強調,初選勝出覺得責任更重大,未來選戰非常艱辛,但一定全力打贏這場選戰,目標是當選市長、議員席次過半、裡長大幅勝選;他將拜訪周錫瑋和金介壽討論未來如何合作。他說,從臺北縣到新北市,大家齊心齊力讓它不斷蛻變,他願帶領大家創造新北成為光榮城市,讓新北市越來越好。

有論者分析,時勢已讓侯友宜在贏得初選後,站上藍軍先鋒角色,面對綠營傾全黨之力助選,新北市長一戰,已不是侯個人人生第一場選舉那麼簡單,藍綠在新北過招的每處機鋒,都可能牽動整體選舉氣勢。

在「總統府」秘書長陳菊登門遊說、蔡英文親自徵召之下,蘇貞昌已確定作為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挑戰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宜。對此,侯友宜辦公室響應說,看起來民進黨是使盡洪荒之力了,侯友宜會繼續努力把事做好。這將是一場決戰,鹿死誰手?懸念十足,扣人心弦。

不過,論者認為,國、民兩黨高層大概都有一個認知:那就是不藍不綠會繼續在2018年發酵,也比較符合社會期待。不藍不綠所代表的是對於執政黨不滿的賭爛票,也是中產階級與更年輕的8年級生都可以接受的路線。但對於兩黨高層來說,即使這是一個對的選戰策略,若真要實施必然遭到正綠與正藍的威脅與反撲。

綠營高層知道有這樣的困境,因此他們樂見的折衷方案,便是推出淺綠與溫和的市長參選人,最近剛從初選民調中出線的市長參選人臺南黃偉哲與高雄陳其邁便是如此。國民黨其實也有一個可以同時滿足正藍與不藍不綠的市長人選——韓國瑜。雖然外省二代在高雄選市長勢必陷入苦戰,但韓式的敢言與妙言絕對能吸引許多隱性選民。蔣萬安也是這種正藍與不藍不綠支持者都可以接受的絕佳人選。

不少論者認為,島內主要政黨接班梯隊的人選,不僅對陣營內部權力競合、派系消長有意義,對臺灣民主發展過程,更有不容忽視的面向,需要認真關注。尤其從侯友宜的崛起——黨內、黨外遙遙領先對手的「侯友宜現象」,其背後代表的涵義,值得深入探究。

新北市幅員廣闊,人口眾多,中南部北上打拼、定居的不在少數,等於是臺灣的縮影,侯友宜能在民調大幅領先,證明他淡化藍綠色彩,能爭取到中間選民,是正確的路線。

前「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表示,選舉素人侯友宜初試啼聲順利勝出,足證他不分顏色、市民優先的「單純力量」,在民進黨執政失利下深獲民心,儼然成為超越藍綠的新天王。華夏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高哲翰進而指出,侯友宜鄉下小孩出身,極為一般的家世,市井話語特色,加上警界英雄形象,「不藍不綠」的行政風格,近似柯P的政治素人屬性,預料不但能贏得新北市長寶座,未來可望成為藍軍共主,帶領藍軍奪回執政地位。

評論分析,從侯友宜到黃偉哲,給臺灣政治的啟發是什麼?或許可以簡單歸納:2014年「柯文哲現象」異軍突起,代表選民對藍綠激化的厭倦。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施政無方,以「轉型正義」為名,追殺軍公教、清算國民黨,到日前二二八「獨派」青年到慈湖陵寢潑紅漆,整個社會陷入藍綠更加撕裂,對立更加惡化,令選民深惡痛絕。所以,臺北市長柯文哲,市政建樹不見得有多亮眼,但他超越藍綠的「白色」力量,卻仍吸引多數選民支持他。也因此,侯友宜與黃偉哲,能在民調中完勝黨內同志與黨外對手。

在藍綠對抗的思維中,臺灣養成了一種「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論事習慣。在聽一個人的意見之前,必先審視這個人的「顏色」,黨同則合,黨異則伐,不僅把社會帶進了理盲濫情的惡性循環,也讓人民的情感不斷地被撕裂,使整個社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藍綠惡鬥」的亂象不立即破除,臺灣衰敗的險局就在咫尺。

評論強調,臺灣社會應認真反思「統獨」對立的惡果,積極尋找解決之道,讓社會回歸理性。經過民進黨兩度執政,「臺獨」基本已經是假議題,無論個人或政黨,激進言行的背後,都是出於政治策略的需要,也就是選舉利益的需要。選民不需要分藍綠,柯文哲自稱墨綠卻主張「兩岸一家親」,可稱「非綠非藍、既綠亦藍」。進入新時代的兩岸關係,不應再陷於「臺獨」假議題。民進黨、時代力量、國民黨、新黨加在一起,黨員數不會超過公民數的5%,臺灣沒有必要再被藍綠政黨綁架,要把選票投給能讓臺灣人民過好日子、能穩定兩岸關係的政治人物,臺灣才能走出藍綠惡鬥泥淖,走出新路。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財經雜誌(ID:dfcj-bj)

相關焦點

  • 當跨越藍綠已成老梗,臺灣島內又興起「無色政治」?
    柯文哲、管中閔一位政治色彩偏藍的臺大準候任校長,因為顏色不對,被臺前後兩任教育部門主管以數道「金牌」由卡到拔,簡直成了最新的悲劇英雄,就差被拱參選臺北市長。大綠、小綠常年上演反轉的恩愛秀、分手秀,臺灣民眾當笑話看一看,忍了;綠營上臺後對藍營政治力量從精神到肉體全面追殺,人們當悲劇看待,也忍了;而當「白色力量」附庸於綠色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後,臺灣民眾對顏色政治的厭惡
  • 臺灣民眾黨成立能否改變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
    如今在新的政治形勢下,臺灣在「政黨法」通過一年後又出現新一輪組黨熱,「喜樂黨聯盟黨」、「臺灣維新黨」、「一邊一國行動聯盟黨」、「鄉鎮基層聯盟黨」與「臺灣民眾黨」等紛紛成立。尤其以柯文哲出任黨主席的臺灣民眾黨的成立最受關注。那麼,頗受各界關注的臺灣民眾黨會成為臺灣真正的第三勢力嗎?能改變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嗎?
  • 外媒稱臺灣地方選舉「機關算盡」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對於當年所言,接受徵召重披戰袍參選新北市長的蘇貞昌前陣子回應說:「我如果有這樣講,那是當年不夠歷練,經一事長一智,那樣講不對。」儘管「老縣長」試圖為自己找下臺階,蘇貞昌的年紀和誠信仍不免持續受到外界質疑。更加諷刺的是,當年敗給蘇貞昌的謝深山,其子謝政達如今就是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宜辦公室主任。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臺灣政治的新特徵
    應該看到,臺灣政治中「綠大藍小、綠長藍消」的結構意味著某種政治極化的情況,而在此同時,近年來島內政治中也湧現著某種政治泛化現象,即在藍綠陣營之外出現了多種泛在的力量,但它們不是第三勢力,也不是中間力量。
  • 數據解讀 臺灣政治版圖是否從此大洗牌?
    從選前民調來看,國民黨預料將下野,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可能成為臺灣首位女性領導人。「藍」下「綠」上並不是一場突然發生的變化。地方基層選舉往往被視為臺灣領導人大選的前哨站,從最近兩次地方選舉,明顯可以看出臺灣政治版圖已發生變化,不同於2008年馬英九勝選帶領國民黨站上高峰。
  • 藍營新北最強人選侯友宜終表態 網友湧入支持綠營焦慮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在萬眾期待中,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昨天(2月28日)下午在臉譜網(Facebook)上宣布參選2018新北市長。作為「國民黨新北最強勁人選」,他的文章下面吸引眾多網友支持,「我準備30年來第一次投國民黨!」與此同時,民進黨卻遲遲推不出人選,綠營基層深感焦慮。
  • 臺灣政治不完全史
    第二,蔣經國受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和無產階級影響,他知道戒嚴黨禁最終會亡黨,他不想成為黨國罪人。第三,蔣經國自知身患重病,時日不多,加上社會各界要求民主改革的呼聲日益增高,雖未了卻君王天下事,但也想贏得生前身後名,便順應民意,解除戒嚴。
  • 烏克蘭局勢演變對臺灣問題解決的啟示
    民粹政治在烏克蘭的橫行,讓社會形成了只問橘藍不問是非的思潮,橘色代表融入歐美,脫離俄羅斯的派別主要代言烏克蘭西部,藍色代表加強與俄羅斯關係並主張發展與西方關係的派別主要代言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在臺灣,則是只問藍綠不問是非。藍色代表的是主張加強與中國大陸關係,認同九二共識且維持對美關係的派別主要代言臺灣北部,綠色代表追求臺灣獨立,不認同九二共識且完全投靠美國的派別主要代言臺灣南部。
  • 侯友宜宣布參選新北市長 民進黨或召蘇貞昌迎戰強敵
    警界出身的侯友宜,曾偵辦包括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被綁架等多起重大刑案,也曾參與民進黨籍前總統陳水扁319槍擊案的調查,後來被陳水扁提拔為警政署長,成為臺灣史上最年輕的警政署長,但也因此被部分藍營人士視為「藍皮綠骨」。
  • 【青年聲音】柯文哲會成為臺灣的馬克龍嗎?
    曾任職社會黨內閣經濟部長的馬克龍以中間派身份參選,在傳統的左右翼政治勢力都出現危機、需要共同阻擊極右翼的背景下當選,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馬克龍現象」被用來形容傳統政黨式微的背景下,非典型政治人物的崛起。將這一角色放在臺灣,柯文哲是最可能的角色。
  • 2020年臺灣"大選"後民進黨派系政治發展
    他指出"派系是政黨內部一種明確的組合或集團,其成員具有相同的認同感以及共同目的,並且組織起來期望以集體行動實現自己的目標。"事實上,派系的出現具有非常深刻且複雜的原因,可能受到社會分裂的影響,也可能由諸如選舉制度等政治因素,或者政黨本身的結構所導致。政黨內部派系圍繞政黨權力、政黨政策、政黨領導幹部、學說與財權展開激烈競爭,影響政黨內部的政治與決策過程。
  • 學者聲音 什麼是現在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太陽花學運」是臺灣政治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她標誌著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遇到了臺灣社會主流民意不認同的客觀事實。那從「太陽花學運」後,究竟什麼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呢?根據我近年的觀察,我覺得主要有這樣幾點:  1、「臺灣的未來由2300萬臺灣人民共同決定」?
  • 不分區名單預示臺或將進入「蔡英文時代」
    超越民進黨傳統政治派系格局的政治束縛,蔡英文這份34人的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展現了蔡英文準備執政且重視民生經濟議題的政治企圖心,既不用擔心缺乏政治領袖天王的領軍而造成政黨票支持誘因下降的政治疑慮,也不至於因為黨內派系的可能反彈而引發政治內訌爭議傷及政黨形象
  • 為什麼有人喜歡嘲諷臺灣的民主制度?
    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定量模型:按照領導人的權力大小:法國>美國=臺灣>英國 3、2、2、1按照單個政黨力量對立法、行政機構的影響力:臺灣>英國>美國>法國 4、3、2、1按照行政體系與政治的相關度:臺灣>法國>美國=英國 3、2、1、1美國前三項得分5;英國前三項得分5;法國前三項得分6;臺灣前三項等分9按照民意對於領導人的任免相關度
  • 黃順傑:超自然「館長」現象
    ,而這條不成文的「規定」向來被戲稱為「面試」。慢慢地,直播內容也從健身指導擴大到暢談人生,即使厭惡政治卻忍不住天天評論時事,加上他作風剽悍、出口成「髒」,不一會兒功夫就培養出一大票「館粉」。有分析形容,館長是「臺灣民眾情緒的破口」,許多庶民放工回家看館長罵人,可抒發一整天的怨氣。截至目前,館長面簿粉絲將近98萬,直播最高8.8萬人同時觀看,是臺灣當今數一數二的網紅。
  • 學術分享|網絡輿情中泛政治化現象的動力機制與因應策略研究
    [方法/過程]通過文獻研究和案例分析,利用傳播學、政治學相關理論,在闡釋網絡輿情「泛政治化」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歸納出該現象所呈現的三大現實表徵:誤解甚至反向認知政治主體、質疑詆毀政黨、惡意拷問體制;指出網絡輿情「泛政治化」現象形成的正向動力因素是傳播權力轉移、信息碎片化傳播、官方回應能力不足以及公眾對政治議題的認識失當與表達的非理性;而對網絡輿情「泛政治化」現象起消解作用的逆向阻力因素是政府科學性的網絡監管
  • 反獨大將相繼離世 如何看臺灣藍綠政治光譜變化
    他還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兩岸間動用武力,美國絕不會為臺灣犧牲一兵一卒。在臺灣,很多事情似乎都與政治光譜脫不了干係。島內各界追憶兩位先生,視角各有不同。蔡英文在臉書發文,稱「感謝郝前院長一生為國家的付出,特別是在八二三炮戰中守護國土有功,足堪後世感念」。話語簡單,且單單強調保衛臺灣的功績。觀察島內政治生態,通常以藍綠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