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派系作為民進黨政治運作的重要特色,長期以來一直影響著民進黨內部的權力結構安排,對民進黨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2020 年"二合一"選舉之後,民進黨內派系政治出現新的動向 "新潮流系"仍是實力最強的派系 "英系"也儼然成軍。黨內大致形成"新系+蘇系+綠色友誼連線"與"英系+正國會+湧言會"兩大陣營勢均力敵的局面,派系間的權力平衡暫時得以維繫。隨著 2022 年"九合一"選舉和2024年"大選"的逐漸臨近,派系間的分化組合將更趨激烈,各派系的博弈日漸加劇。在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情勢下,民進黨派系政治發展無疑將會對島內政局及兩岸關係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民進黨;派系政治;影響
作者簡介∶陳先才,男,廈門大學南強重點崗位教授,臺灣研究中心、臺灣研究院教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執行長;胡雪兒,女,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來源:臺灣研究集刊2021 年第4期
基金項目∶2019 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研究"(19ZDA128)
派系的歷史可謂悠久,不過關於它的定義,學術界尚未取得共識。其中拉斐爾·扎裡斯基(Raphael Zarisk)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對派系概念的界定,在學術界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指出"派系是政黨內部一種明確的組合或集團,其成員具有相同的認同感以及共同目的,並且組織起來期望以集體行動實現自己的目標。"事實上,派系的出現具有非常深刻且複雜的原因,可能受到社會分裂的影響,也可能由諸如選舉制度等政治因素,或者政黨本身的結構所導致。政黨內部派系圍繞政黨權力、政黨政策、政黨領導幹部、學說與財權展開激烈競爭,影響政黨內部的政治與決策過程。對派系的存在,傳統觀點一般認識比較負面,有觀點將派系視為政黨內的暴力、自私、分裂或暗碓.認為政黨會因內部派系玩弄各種"否決遊戲"而導致癱瘓。近來,學界對派系的看法逐漸開始轉向,出現了一些較為正面的觀點,比如"單一政黨如果能夠容許內部存在派系的話,那麼黨內就有可能出現多元形態,派系可以代表黨內不同利益,促進選擇競爭,從而實現'黨內民主'。"此外,派系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一黨獨大所導致的負面印象。不過,雖然派系之於政黨已屬普遍現象,但是不同政黨內部的派系程度也有所不同。就臺灣地區兩大主要政黨來看,民進黨與國民黨就呈現截然不同的特點。民進黨的內部結構向來屬於權力共治模式,派系長期以來個人政黨事務、選舉事務以及政治權力其他事務。 如此的派系鬥爭肇始於"黨外時期",當時"黨外運動"以"雞兔之爭"為標誌,山頭林立,意識形態尖銳對立。雖然為實現組黨的目標 "公政會"和"編聯會"曾有攜手, 但是建黨之後二者很快分手,出現公開化的派系組織對壘。民進黨的內部派繫結構一直具有"強組織"的特點,採用制度化的方式公開運作。雖然 2006 年民進黨決議解散派系之後有出現一些"弱組織"運作的跡象,但是派系短期之內並無消失可能。派系政治在現在以及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將是影響民進黨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當前民進黨派系最新發展狀況
自2020 年"二合一"選舉結束以來,民進黨的派系政治變化較大。特別是 2020 年 5 月的縣巿黨部主委選舉,以及 7 月黨代會進行的中執評委暨中常委選舉,民進黨內各大派系角逐激烈,其中過程可謂紛繁複雜。經過多重派系間的角力,民進黨內派系格局有新的動向。雖然整體而言,黨內仍是維持了以"新潮流系"( 簡稱"新系')、"湧言會"("海派')、"英系"、"正國會"、"蘇系"和"綠色友誼連線"六大派係為主,其餘派係為輔的基本格局,但是具體派系的基本實力有所變動,一些派系力量削弱,一些派系地位上升,更有個別老牌派系意外迴轉頹勢。
首先從"立法委員"的層面來看,"新系"拔得頭籌,以 22 席位居黨內第一。值得一提的是,盡n管"新系""立法委員"數量與上一屆相同,但所佔比重有所提高,相比 2016 年選後的 32%,上升至如今的 35.5%。"正國會"緊隨其後,包括陳亭妃、陳茂松等在內的 12 人當選"立法委員",而日"正國會"精神領袖遊錫堃本已進入政治暮年,此次卻也通過名列不分區名單成功當選,進而擔任新一屆立法機構負責人。當然"英系"的表現也令人矚目,斬獲了9 席"立法委員",有蔡英文嫡系陳明文的"子弟兵"蔡易餘等人當選。'湧言會"("海派')、"蘇系"和"綠色友誼連線"就"立法委員"數量而言未拉開差距,分別是5席、3 席、2 席。"湧言會"("海派")當選的是王定宇、林楚茵、莊瑞雄、管碧玲和趙天麟 "蘇系"當選的是吳秉睿、張宏陸以及蘇貞昌的女兒蘇巧慧,"綠色友誼連線"則是何志偉、羅美玲二人。
其次,縣市黨部主委關乎派系基層實力。"正國會"在這方面擁有較大優勢,其所控制的縣市黨部總數遠超其他派系,臺中巿、宜蘭縣、苗慄縣、彰化縣、雲林縣、基隆市和金由縣7 個縣市黨部均被納入"正國會"版圖。排在第二的是"英系",獲得了嘉義縣、澎湖縣、臺東縣與花蓮縣四地的黨部主委。就縣市黨部主委來說,上述兩大派系甚至超過"新系"。"新系"在 2020 年 5 月的選舉中表現欠佳,雖然成功佔據了桃園市、臺南市以及屏東縣黨部主委的位置,同時卻丟失了南部重鎮——高雄。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湧言會",自從由"海派"更名正式開局轉型之路以來 "湧言會"實行派系和基金會兩大形式的雙軌並行發展模式,表現強勢,不僅成功將新北市黨部主委收入囊中,趙天麟更是突破陳菊在高雄多年經營的勢力,戰勝"新系"的高度,搶下高雄黨部主委的位置。"綠色友誼連線"作為黨內維持時間較為長久的派系,表現依然比較穩定,獲得南投、嘉義兩地黨部主委。至於"蘇系",則顆粒無收。
重頭戲是在民進黨中常委、中執委和中評委的分配,這是民進黨內權力核心職位。作為 2020 年 7 月第十九屆中執評委暨中常委選舉的最大贏家 "新系"當選的中常委、中執委和中評委人數均獨佔鰲頭,其中∶民進黨中常委佔3 席,比起黨內最大競爭對手"英系"和"正國會"均多出 1席;中執委當選人數佔 36.7%,獲 11席,幾近過半;中評委獲4 席,而且主委也獲得"新系"力挺的康裕成擔任。"英系"和"正國會"的表現不相上下,唯一的差別就是"英系"多 1席中執委。"英系""國策顧問"黃承國、"立委"蘇震清都身兼中常委、中執委,還有蔡易餘、蘇治芬、廖本煙以及洪健益當選中執委,張芬鬱、陳明文當選中評委。不過,陳明文未能如先前預判的那樣擔任中評委主委,爆出最大冷門"正國會"方面,陳亭妃、陳茂松順利當選中常委、中執委,另外還有3 人當選中執委. 2人當選中評委。"湧言會'("海派")和"綠色友誼連線"各佔1席中常委、3 席中執委、1 席中評委。"蘇系"表現欠佳,雖然中常委、中評委都與"湧言會"('海派")一樣,但中執委僅獲2席。
就此,以"新系"為首的六大派系佔據了民進黨所有"立法委員"議席的 85.5%,島內縣市黨部主委的94.7%,更全盤包攬中常委、中執委和中評委。不止於此,2018年"九合一"選舉過後,民進黨僅剩的6 位縣市執政首長,其中2/3 屬於上述六大派系。 所以,毫不誇張地說,擁有絕對優勢的六大派系牢牢把控著民進黨派系政治的發展趨勢。即使六大派系的實力僅僅出現微弱變化,也時刻牽動著民進黨派系政治發展,加之 2022 年"九合一"選舉和 2024 年"二合一"選舉日益臨近,各大派系實力更是關乎未來,是值得觀察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二、當前民進黨派系政治的主要特點
2020 年大選後,民進黨內派系鬥爭激烈,博弈加劇,派系間的分化不斷加強。從總體上觀察,當前民進黨的派系政治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派系分化組合加劇
選後民進黨的派系之爭並未歸於平靜,各大派系之間廝殺不斷。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各派系既有合作,也有對抗,不斷分化組合,其目的是追求派系自身的利益。
首先是"新蘇聯"(指"新系"與"蘇系"的聯合)顯現裂痕。"蘇系"採取分裂結盟模式在"新系"與"英系"之間搖擺,企圖作為關鍵砝碼獲取政治利益。"蘇系"原已日漸衰退,長期以來都是依附"新系"進行派系運作,隨著蔡英文啟用蘇貞昌接任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才有迴轉之勢。由於擔憂自己的連任問題,以及為"蘇系子弟兵"未來鋪路搭橋的考慮,疫情期間蘇貞昌大力炒作"謝絕酬庸",藉機換掉多位"新系"公營事業公司董座,其中甚至包括與鄭文燦關係密切的桃園航勤郭榮宗。此外"蘇系"不斷強調蘇貞昌政績作為超過前任賴清德, 更是引發"新系"不滿 "新蘇聯"的結盟關係已然不復如初。"蘇系"的最新策略是遊走在"新系"和"英系"之間,試圖在二者的競爭中發揮影響力。典型表現就是此次中執評委暨中常委選舉 "蘇系"在中常委和中評委選舉中分別同"英系"與"新系"結盟,最終"蘇系""立委"吳秉睿依靠"英系"黃承國的投票得以保住中常委席位,而在中評委的主委人選問題上"蘇系"推舉"新系"支持的康裕成,致使"英系"的陳明文落選。
其次就是"湧言會"對其他派系的強勢挑戰。"湧言會"作為具有較大野心x的新生派系,選後扮演著"攪局者"角色,不斷在綠營內部攻城略地,勢必侵犯到其他派系的利益,因此與其他派系或多或少都有所衝突。比如2020 年 7 月的中常委選舉無法如以往一般同額選舉,關鍵問題正在於"湧言會"和"英系"間的矛盾。黃承國的派系轉換,造成"湧言會"和"英系"的票源重疊,而日"湧言會"並不滿足於1 席中常委,因此雙方鬥爭激烈。再如臺北市黨部主委選舉 "湧言會"的王孝維和"綠色友誼連線"支持的薛凌互相攻訐,最後導致暫停選舉。更早"湧言會"擔任臺內務部內主管的徐國勇曾因陳家欽而與蘇貞昌正面開戰,矛盾可見一斑。
最後值得關注的是傳統派系日趨沒落,被進一步整合,同時也有新的派系正在形成。選後,黨內部分傳統老牌派系進一步式微,落得被其他派系蠶食的地步。典型者如"謝系",因謝長廷派駐日本,姚文智競選臺北市長失利後退出政壇"謝系"隨之衰微,之前還有林耀文擔任中執委,此次新一屆中執評委暨中常委名單已然不見"謝系"蹤影"謝系"主要成員基本已被其他派系收編,如加入"英系"的蘇治芬等,部分成員,比如"立委"管碧玲、趙天麟等,已屬於"湧通言會"系統,高雄市議員康裕成則轉投"新系"中下。在傳統派系式微的同時,黨內也有新興派系初見雛形。民進黨前任黨主席卓榮泰和前任秘書長羅文嘉組合形成"卓羅系統",積極串聯,很多年輕黨工與不分區"立委"已被招攬。"卓羅系統"更是在此次中執評委暨中常委選舉中試圖扮演關鍵力量。
(二)黨內反"新潮流系"氛圍仍濃
當下,民進黨內部派系政治的另一顯著特徵就是反"新潮流系"的氛圍仍然濃厚。"新系"長期獨大,自 2016 年民進黨重返執政以來更是收割了豐富資源,佔據了蔡英文當局不少重要公職,甚至多數公營事業單位董座寶座。民進黨內的其他派系自然眼紅,甚至瀰漫著一股對"新系"的牴觸情緒。2020 年"大選"結束後,黨內反"新"情緒未見消退,反有進一步上升的跡象。這主要是因為"新系"開始拋棄"老二哲學",想從"抬轎者"角色轉化為"坐轎者"。目前來看,民進黨 2024 年"大選"候選人已經擺在檯面上的有賴清德、鄭支燦和林佳龍等數人,賴、鄭二人均屬"新系"。
由於縣市黨部主委選舉涉及縣市勢力,中執評委和中常委又是民進黨中央權力核心,所以黨內派系要竭力壓制"新系"發展幾成共識,不讓"新系"獲益過多,以避免其進一步做大做強。此次高雄巿黨部主委選舉便是最佳例證。陳菊作為"新系"的大姐大,深耕高雄多年,擁有豐富在土地資源,此次推出自己的"子弟兵"、現任高雄市議員高閔琳參選,並由"立委"劉世芳親自壓陣。然而 "湧言會"推出趙天麟與高閔琳對決。趙天麟最終擊敗高閔琳,使得"新系"失去高雄這一重要據點,導致民進黨派系在高雄的政治版圖實現了重新洗牌。
(三)媒體介入派系運作力度加大
民進黨早期為打破國民黨壟斷的媒體生態,一直高喊"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口號。因此,雖然民進黨各派系及其政治人物歷來與媒體關係親密,但始終注意保持一定距離,媒體並不直接介入派系政治,只在外圍發揮相應輔助作用。2020 年"二合一"選後,這一慣例顯然已被打破,媒體介入派系運作力度前所未有。
人稱"海董"的三立董事長林昆海持續不斷地招兵買馬,組成黨內活躍的新興派系"海派",之後將其轉型為"湧言會",大力擴張政治版圖,積極介入 2020 年5 月的縣市黨部主委以及 7 月的民進黨中常委、中執委和中評委改選。因為背靠三立電視臺這一媒體資源, 具備宣傳及攻擊管道,"湧言會"因而成為黨內一股重要政治勢力,實現"政媒雙棲"。很多黨內人士直言對"湧言會"又愛又恨,派系及所屬成員不得不對其禮,讓三分。正是隨著"湧言會"的崛起,越來越多具有媒體背景的人士開始出任黨內黨外公職,比如新任的不分區"立法委員"林楚茵就曾是三立新聞臺主播;目前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任委員何博文,作為政治記者曾任職於《民眾日報》《新新聞》《中國時報》等;經林皇海親自點名加入"湧言會"的新北市議員、第十九屆民進黨中評委張志豪,曾經擔任過"綠色和平電臺"主持人;就連現任中執委、臺鹽實業公司董事長陳局豐,都擁有民進黨中央黨部機關報的編輯採訪經歷 "正國會"在選後也開始發力,積極尋找媒體加持,拓寬媒體資源。臺灣數科董事長廖紫岑與林佳龍交情頗深,數科就申請旗下頻道變更為新聞臺,差點闖關成功。此舉引發民進黨內其他派系的顧慮,在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蘇貞昌的施壓下,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最終收回決策,其背後就與派系角力有關,派系都不願意"正國會"多增一個媒體管道。
(四 "英系"正式成形
儘管"英系"這一提法早已有之,但之前並不算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民進黨派系,不過從 2020 年"大選"後,尤其是7 月民進黨"全代會"的黨內權力改組來觀察"英系"儼然已經成軍。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原本"英系"成員多散布於其他派系,比如"海派'"謝系""蘇系"新系"等,但是在最新的派系整合中,此類人員已經基本回歸,黃承國就是其中典型。他與"海派"徹底分手,結束在"海派"和"英系"之間的游離生涯,正式加入"英系"。
"英系"之所以由原來的散養式發展到後來的派系運作,當然有其不可明的原因。蔡英文2024 年即將卸任,卸任後如何維護自身政治影響力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蔡英文想在卸任後繼續發揮其對民進黨的影響力,那麼擁有派系就是一個必要之舉。民進黨是派系政治生態,如果缺乏派系支撐,個人無法在黨內擁有影響力。對蔡英文而言,本身就已有"英系"的存在,而且擁有執政資源可供利用,藉此機會擴充"英系"實力,將"英系"做大做強無疑是務實策略。同時,蔡英文周圍還聚集著一批綠營政治人物,比如嘉義縣"立法委員"陳明文、剛卸職的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秘書長蘇嘉全、操盤蔡英文競選的洪耀福,以及現任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還有"國策顧問"黃承國等,他們強烈需要在蔡英文結束臺灣地區領導人任期之後擁有足夠的舞臺,以便實現、維護自身利益。
當前"英系"組織不僅龐大,人員構成也較為複雜,其成員大致有以下五種類型;一是收編的原"謝系"部分人馬,比如當選中執委的"立委"蘇治芬、臺北市議員洪健益;二是追隨陳明文的一些人士;三是蘇嘉全系統人員;四是過去"美麗島系"的部分人馬,例如洪耀福就曾任"美麗島系"辦公室組織部主任;五是蔡英文的政治幕僚,典型的有號稱蔡英文"頭號文膽"的姚人多。當前"英系"可謂兵多將廣,人才濟濟,無論是選舉操盤,還是政策論述,都有可資利用之人。此外"英系"目前還擁有自己的縣市地盤,嘉義縣就由"英系"的翁章梁擔任縣長。這些已經能夠滿足該派系的正式運作需求。
(四)各大派系紛紛進行世代交替
觀察民進黨新上任的縣市黨部主委,以及中執評委暨中常委名單,可以發現很多派系已經開啟世代交替進程,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開始上位,逐步走向權力核心。從民進黨第十八屆和第十九屆中nR)19g4_)07nhttp://www.cnki.net rights reserved.執評委暨中常委的平均年齡來比照和觀察,不少派系都呈現出年齡下降的趨勢。其中"新潮流系"最為顯著 "新系"中常委與中執評委的平均年齡均有下降,如梁文杰、許淑華等 70 後開始進入民進黨的權力核心b "英系"的中常委和中執委的年輕化趨勢也非常明顯,第十八屆中常委陳明文、鄭寶清均為 50 後,而第十九屆的黃承國和蘇震清都是1960 年代生人,中執委層面更是出現了1981 年出生的蔡易餘。"英系"的中評委平均年齡陡然上升,主要是因為陳明文"回流",想要搶佔中評委主委的位置。另外變化比較明顯的是"綠色友誼連線",1944 年出生的陳勝宏交棒給 1982 年出生的何志偉。此外,"蘇系""湧言會"的中評委年齡亦引人矚目,其中甚至出現 90 後人士。
三、民進黨派系政治未來發展趨向
民進黨的派系生態一直處於持續變化發展中。派系實力的消長與派系佔取的資源多寡有較為直接的關係。未來,民進黨派系發展趨向分述如下。
(一)"英系"有可能成為各派系防範的重要目標
派系之間存在競爭的根本原因在於爭奪政治利益。長期以來,民進黨各派系都把"新潮流系"視為防範的首要目標,隨著政局變化,未來一段時間 "英系"很有可能捋成為民進黨內各大派系防範的重點。"英系"未來面臨的挑戰不小。
面對蔡英文任期結束的壓力"英系"需要抓緊時間,利用機會大力擴充人馬,壯大實力,否則難逃逐步衰落的命運。那麼,2022年"九合一"選舉搶佔更多縣市首長位置便是"英系"接下來的第一要務。縣市首長屬於稀缺資源,非此即彼,因此"英系"若大肆擴張,勢必擠壓其他派系的利益間,無疑會招致黨內其他派系的抵制與反彈。此外,由於蔡英文掌控民進黨中央黨部 "英系"無疑手握民進黨中央的提名權,更令其他派系擔心"英系"在 2022 年及 2024 年的選舉中坐大。蘇嘉全請辭一事即已初現端倪。"英系"在民進黨"全代會"力挺蘇嘉全,比如安排其侄子蘇震清當選中常委,加之蔡英文和蘇嘉全已是多年政治盟友,早在 2012 年兩人就曾作為搭檔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派系自然憂心"英系"會在 2024 年力挺蘇嘉全"接班"。結果,蘇嘉全先是被指與蘇震清到印尼見高層謀私利,之後其外甥張仲傑被爆涉弊而請辭,接著蘇震清又涉入 SOGO 受賄案被檢方調查。一連串事件之下,蘇嘉全只得請辭。解決蘇嘉全只是民進黨內派系削弱"英系"的第一步,未來只會繼續加大打擊力度。
(二)2022 年和 2024 年兩場選舉可能引發派系惡鬥
選舉是黨內派系重新劃分勢力範圍與地盤的重要機會。2022 年和 2024 年的兩場選舉,關平派系實力發展,極有可能再度導致派系之間的撕裂。
對於派系來說,掌握執政縣巿,不僅可以擁有基本政治地盤,汲取發展所需的資源和養分,而且可以為未來的選舉奠定基礎。民進黨在 2018 年"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僅剩 6 席縣市首長席位,國民黨則實現"綠地變藍天"的翻轉,成功拿下 15 席。然而經過 2020 年臺灣地區"大選",國民黨聲勢低迷,後又身陷改革泥沼,無疑大幅提振了民進黨在 2022 年"九合一"選舉中從藍營手中搶奪位置的信心。以臺北巿為例,作為臺灣地區的政治中心,拿下臺北對於派系發展來說無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22 年"九合一"選舉 "正國會"的林右昌就有可能轉戰臺北,而"新系"也是虎視眈眈,吳思瑤就是"新系"的人選之一,二者或將形成對壘之勢,鬥爭不可避免。
2024 年"二合一"選舉對於各大派系更是極具誘惑。蔡英文連任屆滿,各大派系無需面對現任優先的束縛,無不對地區領導人位置有所垂涎,想要推舉自己屬意的候選人。目前站上檯面的已有鄭文燦、賴清德、林佳龍。鄭文燦是民進黨的政治明星,擔任桃園巿長 8 年,黨內聲望頗高,而且又是"新系"總召,極有可能獲得"新系"鼎力支持。賴清德雖然因為之前的初選提名問題與"新系"漸行漸遠,但賴清德深得"獨派"看重,而且蔡英文的打壓反而對其有一定的同情加分。另外,新近崛起的"湧言會"包含很多原"謝系"的成員"謝系"又與"新系"長期不和,所以很可能在 2024 年選舉中支持賴清德。至於林佳龍,毫無疑問將會獲得"正國會"的全力輔助。此外,還有一些尚未浮出水面的選手,比如二度回烜"閣揆"的蘇貞昌,借著聲勢上漲,也有暮年衝刺地區領導人位置的意願。至於"英系",原本可能的候選人蘇嘉全已經出局,那麼未來是否會推出自己派系的候選人,還是聯合其他派系,尚有待考量。民進黨 2024年選舉的候選人爭奪情勢複雜,各大派係為了讓自己支持的參選人出線,一定會開局一系列政治操作。近在眼前的就是 2022 年民進黨"全代會",由於事關 2024 年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與"立法委員"的提名,屆時派系鬥爭必將異常慘烈,刀刀見骨。
(三)民進黨派系惡鬥的外溢效應日益明顯
隨著民進黨的派系政治風暴臨近,它的外溢效應也將日益凸顯,甚至可能左右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走向。
民進黨黨代會實現民進黨中央權力改選,勉強維持了派系平衡,黨內各大派系的實力都難達到"過半數",蔡英文藉助地區領導人的行政資源優勢,尚可左右大局。但是,隨著派系惡鬥加劇以及蔡英文的任期走向尾聲,沒有足夠威信和政治聲望的蔡英文如何壓住陣腳,平息派系相爭局面?黨內人心不齊,爭權奪利,蔡英文成為一名"跛腳"領導人勢成必然。黨內派系鬥爭,往往會以各種政治話題、事件為外在幌子,互相攻擊指責,那麼蔡英文當局的人事安排、政策出臺等極可能受到各種挑戰。
當然,民進黨的派系鬥爭更會衝擊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派系鬥爭常無所不用其極,各派係為了獲取"基本教義派"的支持,必然高舉"臺獨"這張"神主牌",大肆炒作"臺獨"議題,藉以拉抬人氣。這無疑會加劇臺海局勢的緊張,惡化兩岸關係,激化兩岸的對立對抗。除此之外,也無法排除各大派系基於自身利益,紛紛針對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開炮發聲,指手畫腳,不斷加大民進黨內部在兩岸政策上的分歧,更有可能使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越來越朝向保守方向發展。
(四)民進黨派系政治客觀上有助於舒緩其執政壓力
在臺灣政治生態中,執政必然會有包袱。目前民進黨儘管全面執政,但由於施政效能不佳,也引發了較大的民意反彈,尤其是蔡英文連任後推動的"美豬"開放政策,更是在臺灣社會引發較大爭議。從臺灣各類民調數據來看,反對開放"美豬"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的派系政治文化發揮了幫助蔡英文當局減少社會輿論壓力的作用。例如 '綠色友誼連線"的何志偉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公開發出不同聲音,雖然被黨內其他派系批"不講政治",甚至還遭到"死小孩"的惡言攻擊,但這種對政策態度的不同調,展示了民進黨內部在"美豬"問題上的分歧,並使之成為臺灣社會輿論關注的話題,透過話題效應轉移了媒體及輿論關注的焦點。因此,現階段民進黨的派系政治有助於紓解蔡英文當局的執政壓力,在某種程度上對民進黨維護其政黨利益、擴展其政黨實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結 語
雖然早在 2006 年 7月,民進黨就已通過關於解散派系的提案,但是派系政治並未就此終結,而是始終如影隨形。2020 年"二合一"選舉以來,民進黨各大派系互相鬥爭,儘管錯綜複雜,但仍然可以理出大致脈絡。山雨欲來風滿樓,隨著 2022 年的"九合一"選舉以及 2024 年的"二合一"選舉日漸臨近,各大派系早已摩拳擦掌,磨刀霍霍,屆時民進黨內派系的廝殺自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