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獵空電球:二戰德軍「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簡史

2021-02-10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5600字,配圖40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二戰時期,空地支援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作戰形式,諸如Ju 87、伊爾-2等對地攻擊機型的出現在加強地面部隊戰鬥力的同時,也將野戰防空的嚴峻課題擺在各國陸軍面前。作為空地支援作戰的先行者,德國陸軍早在戰前就在作戰部隊中編入防空單位,執行野戰防空任務,它們最初使用牽引式輕型高射炮,後來又將高炮安裝在各種機動載具上,研發了型號繁多的自行高射炮。本文介紹的「球形閃電」就是戰爭後期德軍研製的一型履帶式自行高射炮,雖然僅製造了寥寥數輛,幾乎沒有參與實戰,但其獨具特色的設計影響了戰後各國自行高射炮的研發,是一款饒有趣味的野戰防空戰車。

在1942年以後,二戰的局勢對於德國愈發不利,過度消耗的德國空軍漸漸失去了在各個戰場的制空權,尤其在北非前線,盟軍飛機的低空炸傷讓非洲軍團吃盡苦頭,這一點在影片《刺殺希特勒》中有真實的反映,影片開頭就有英軍飛機洗地的場面,阿湯哥扮演的施陶芬貝格也就此成了殘疾(請點擊下方視頻觀賞)。德國陸軍痛苦地意識到,指望那個胖子提供防空掩護愈發不現實,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地撐起有效的保護傘,對於防空武器的需求變得十分迫切,同時為了保證機動性和反應速度,自行化成為野戰防空武器的必要指標之一。

德軍早在法國戰役之後就將20毫米或37毫米高射炮安裝在機動底盤上,改裝了多種自行高射炮,用於伴隨野戰部隊作戰。二戰時期的德軍自行高射炮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安裝在Sd.Kfz. 7型牽引車底盤上的半履帶型號,二是採用坦克底盤的全履帶型號,後者被德軍稱之為Flakpanzer,從字面上可以譯為「防空坦克」,此類型最早的型號是利用I號坦克底盤改裝的Flakpanzer I。這些早期型號的自行高射炮多少滿足了德軍機動野戰防空的需要,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為了獲得開闊的射界均採用敞開式炮位,除了火炮防盾外炮組成員缺乏防護,結果在與低空飛機對抗時往往遭遇重大傷亡。

■ 這兩幅由沃斯泰德繪製的模型封繪展現了德軍的兩種自行高射炮,上圖是安裝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的Sd.Kfz. 7/1型自行高射炮,利用Sd.Kfz. 7型半履帶牽引車改裝而成;下圖是Flakpanzer I型自行高射炮,利用I號坦克底盤和20毫米高射炮結合而成。上述兩種自行高射炮都缺乏有效的防護。

鑑於履帶式底盤在越野機動性上的優勢,德軍要求新型自行高射炮最好使用現有的坦克底盤來生產,當時I號和II號坦克的底盤已顯老舊,承載能力也十分有限,III號坦克底盤主要被用於生產突擊炮,供應緊張,因此只能選擇IV號坦克或「黑豹」坦克的底盤,而「黑豹」坦克本身就產量不足,所以IV號坦克底盤就成為唯一可行的載具方案。

基於IV號坦克底盤,德意志鋼鐵公司於1943年開始了Flakpanzer IV型系列自行高射炮的研製,第一種型號就是1944年3月投產的「家具搬運車」(Möbelwagen),該車安裝1門Flak 43型37毫米高射炮,戰鬥射速達150發/分,對空有效射程4200米,在炮位四周安裝4塊裝甲圍擋,可以為成員提供一定的保護,但在射擊時必須將圍擋放平以擴大射界,結果炮組依然處於無防護狀態,而且收放擋板也需要時間,影響了反應速度。「家具搬運車」製造了240輛,其在戰鬥時無防護的設計不為軍方所喜。

■ 今日收藏於博物館內的「家具搬運車」自行高射炮,可見在37毫米高射炮周圍豎起的裝甲圍擋。

■ 在這幅照片中「家具搬運車」火炮後方的圍擋已經放下,在戰鬥狀態下所有圍擋都要放平以擴大射界。

1944年中期,Flakpanzer IV型自行高射炮的改進型「東風」(Ostwind)和「旋風」(Wirbelwind)問世,相比「家具搬運車」的最大變化就是將收放式裝甲圍擋整合為頂部敞開的多邊形旋轉炮塔,即便在戰鬥狀態下也能為炮組成員提供一定的防護。「東風」裝備的是單裝Flak 43型37毫米高射炮,而「旋風」裝備了四聯裝Flakvierling 38型20毫米高射炮,前者具有較大的射程和威力,後者擁有射速和火力密度上的優勢,兩者可以分別負責中空和低空的防空任務,組成多層次的防空圈,堪稱是二戰時期最佳的野戰防空組合。然而,「東風」和「旋風」的戰鬥室頂部是敞開的,在防空戰鬥中依舊存在危險,德軍希望軍工部門開發具有全封閉式戰鬥室的自行高射炮,由此促成了「球形閃電」(Kugelblitz)的誕生。

■ 「東風」自行高射炮的彩繪,該炮裝備1門37毫米高射炮,並配有頂部敞開的半封閉炮塔。

■ 今日保存在加拿大博登軍事基地內的「旋風」自行高射炮,同樣採用頂部敞開的半封閉炮塔。

作為Flakpanzer IV型系列自行高射炮的終極型號,「球形閃電」的命名非常有趣,在德語中Kugel是球,Blitz是閃電,直譯「球形閃電」沒毛病啊,可見德語構詞還真是簡單粗暴,不過這個名字倒是非常貼切,因為該型自行高射炮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球形炮塔設計。

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於當時的自行高射炮而言,「全向裝甲防護」和「全向射界」是兩個相互矛盾的設計指標,為了使兩者得到統一,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將火炮和炮塔整合為能夠聯動的整體結構,最終工程師們提出一個可以旋轉和仰俯的球形炮塔方案。為了確保對空射擊的威力,火炮的口徑是無法進行妥協的,因此最終完成的球形炮塔座圈直徑達到1900毫米,與虎式坦克的炮塔座圈直徑相當,而IV號坦克的炮塔座圈直徑為1680毫米,炮塔座圈的擴大要求對車體結構進行相應的修改。

■ 行進中的德軍IV號C型坦克,注意車體頂部裝甲前端有明顯下傾,這是IV號坦克的重要外觀特徵。

從IV號A型開始,IV號坦克車體頂部裝甲的前半段就存在非常明顯的下傾角,這塊下傾的裝甲板會延伸到炮塔座圈前緣,而且IV號坦克有些「歪脖」,炮塔並非位於車體中心軸線上,而是略微向左側偏置。在改裝為「球形閃電」時,由於球形炮塔的座圈尺寸擴大,其前緣遠遠超出之前車體頂部傾斜裝甲與水平裝甲的結合線,所以需要將車體前上部的裝甲改為水平,沒有任何角度變化。此外,「球形閃電」的炮塔位於車體正中,由於炮塔尺寸較大,在旋轉時會與之前安裝在車體前上部的駕駛員及無線電員艙蓋發生幹涉,因此這兩個艙蓋也必須移動位置,相對於中心軸線做一定的偏轉。

■ Flakpanzer IV型「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的概念圖,該車是利用IV號坦克底盤改裝的系列自行高射炮中的最後型號。

隨著車體前上部傾角的取消,首上裝甲及戰鬥室側面裝甲的上緣都向上延長,形成一個四方的箱形結構,這是「球形閃電」在車體結構上的獨有特徵,除此以外,其底盤與IV號J型坦克沒有區別,其機動能力也與標準的IV號坦克相當,戰鬥全重23噸,時速約38公裡/小時,作戰行程約200公裡。正如筆者一直認為的那樣,「形式服從功能」在武器設計中的體現非常明顯,「球形閃電」的設計就是非常好的範例。

■ 上兩圖為Flakpanzer IV型「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的線圖,注意其車體前部頂部裝甲改為水平,取消了下傾設計。

「球形閃電」的炮塔設計很有創意,它是一個由多塊弧形裝甲構件組成球體結構,當然並不是完全的球狀,炮塔頂部有些凹陷部分,用於設置艙口。炮塔整體半埋在車體內,外露的部分在火炮水平時的高度僅有約60釐米,同時在炮塔周圍還裝有一個截錐體形狀的裝甲圍殼,以保護炮塔基部。球形炮塔通過樞軸懸掛在圍殼內,然後整體吊裝到炮塔座圈上,構成一個封閉結構,相對於之前的敞開式結構無疑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可以為炮組成員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 「球形閃電」的炮塔實物照片,該炮塔是英軍在戰爭末期繳獲的,並在運回英國後向公眾展示。

■ 「球形閃電」的炮塔剖視圖,其球形殼體結構通過樞軸安裝在裝甲圍殼上。

■ 上兩圖是「球形閃電」炮塔正面及後面的特寫照片,其球形炮塔半埋於車體內,並有裝甲圍殼遮蔽,外露的部分其實非常少。

火炮安裝在炮塔正中,由炮組成員操縱仰俯,同時輔以炮塔的水平旋轉,從而將炮口指向目標所在的方位。在炮塔內可以容納3名炮手,其座席分別位於火炮左右兩側和後方,其中左側為旋迴手兼裝填手,右側為仰俯手兼裝填手,後方為車長兼射手。值得一提的是,成員座席與火炮是聯動的,隨著火炮的仰俯而仰俯,這一設計非常便於對空觀測和追蹤目標,炮組成員不必像在「東風」和「旋風」中那樣仰起腦袋,坐井觀天似地觀察空情。除了炮塔內的三名成員外,「球形閃電」的車組還包括駕駛員和無線電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座席上。

■ 「球形閃電」炮塔內的成員座席是與火炮聯動的,隨著火炮仰俯而仰俯,從而利於追蹤目標,從圖中可見車長座席略高於裝填手座席。

因為設計較為倉促,「球形閃電」的炮塔雖然是封閉結構,但沒有水密和氣密功能,而且裝甲也非常薄弱,球形殼體為10~20毫米,裝甲圍殼為30毫米。為了能夠追蹤快速機動的空中目標,德軍計劃在量產時為「球形閃電」的炮塔配備液壓驅動旋轉裝置,使炮塔旋轉速度最快可達60度/秒,但是現存的炮塔實物顯示仍由人力操縱旋轉,旋迴速度較為緩慢。「球形閃電」的炮塔可以360度旋轉,火炮的仰俯範圍在-7~+80度之間。與其他德國裝甲戰鬥車輛一樣,「球形閃電」的內部安裝了車內通話裝置,鑑於全車沒有氣密設計,所以車內還配有毒氣過濾裝置和呼吸器,以備在毒氣戰條件下作戰。

■ 「球形閃電」各部分裝甲厚度示意圖,其球形炮塔的防禦比較薄弱,但總算做到了全向防禦。

■ 「球形閃電」的木製模型,炮塔呈高仰角射擊狀態。

「球形閃電」的炮塔上設有三個艙口,在左右裝填手前方各有一個艙門,用於進出和補充彈藥,在車長座席上方還有一扇左右開閉的艙門,每個艙門上還開有圓形小門,可能用於直瞄射擊或安裝某種觀測設備。在車長艙門上還裝有潛望鏡,德軍還計劃為「球形閃電」安裝車長指揮塔,以改善車長的觀察條件,但未能付諸實施。「球形閃電」的炮塔艙口設計並不合理,人員出入不便,在大仰角射擊時車長艙門甚至會被炮塔圍殼的後緣阻擋而無法開閉。

■ 「球形閃電」炮塔頂部的特寫照片,注意開啟的車長艙口和數個小型開口。

由於資料缺失,現在已經無從得知「球形閃電」的車長使用何種光學裝置進行瞄準,這一工作很可能通過一個雙鏡頭的瞄準/測距裝置完成,其物鏡為潛望鏡式的,鏡頭從炮塔頂端兩個縱向的矩形開孔伸出。兩門火炮分別由車長腳下的射擊踏板控制開火,既可以齊射,也可以單獨射擊。火炮的仰俯、旋轉和射擊分別由三名炮組成員完成,而不像早期的自行高射炮那樣均由一人操縱,因此對炮手的訓練水平和車長的指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炮塔左側裝填手艙門的特寫,注意上面還有一個可以旋轉開啟的圓形小門。

■ 從炮塔內部拍攝的用於安裝光學設備的固定架。

「球形閃電」的主要武器源自空軍裝備的MK103型30毫米機關炮,該炮是萊茵金屬公司研發的多用途自動航炮,採用導氣式結構和電擊發技術,彈道平直且射速較高,採用彈鏈供彈,配用穿甲彈和高爆彈,在發射穿甲彈時初速達940米/秒,射速達420發/分。MK103型30毫米機關炮最早裝備於亨舍爾Hs 129型對地攻擊機上,並幫助該機贏得了「坦克開罐器」的美譽,由此可見MK 103型機炮的威力。30毫米炮彈的殺傷力遠非20毫米炮彈能比的,在攻擊B-17等重型轟炸機時,只需命中4發30毫米炮彈就能摧毀目標,而20毫米炮彈需要擊中20多發才能擊落,而對於戰鬥機一類的目標,30毫米炮彈基本上一發入魂。

■ 萊茵金屬MK 103型30毫米機關炮的外觀照片,該炮具有射速快、威力大、彈道平直的優點。

■ 德國空軍地勤人員在為Hs 129型攻擊機裝備MK 103型機炮裝填彈藥。

雖然MK 103型機炮的性能非常優良,但存在體積、重量較大的缺陷,很難裝備在單發戰鬥機上作為主要武器使用。在戰爭後期,德國空軍在面臨盟軍轟炸機愈發嚴重的威脅時嘗試在Fw 190戰鬥機上搭載MK 103型機炮,以執行截擊任務,有資料表明曾進行了搭載試驗,但最終未能投入實戰,究其原因在於機炮帶來的增重將嚴重影響飛行性能。在德國空軍的戰鬥機中以Mk 103作為固定武器的型號僅有Do 335,其他飛機只能攜帶航炮吊艙,但也十分罕見,多為試驗用途,該型機炮依然主要作為對地攻擊武器使用。後來,德國空軍在MK 103基礎上進行減重處理,不惜犧牲性能,研發出結構簡單的MK 108型機炮,從而滿足了作為戰鬥機武器的要求,但其彈道性能十分低劣。

■ Do 335是唯一將MK 103型機炮作為固定武器的德軍戰鬥機,在機鼻和兩翼翼根內裝備3門該型機炮。

■ 安裝在Fw 190型戰鬥機上的MK 103型機炮吊艙。

除了德國空軍外,德國海軍和陸軍也對MK 103型機關炮充滿興趣,這種大威力、高射速的武器非常適合作為防空武器,而在艦艇和地面平臺上使用時其體積和重量將不再是問題。海軍計劃將MK 103型機炮安裝在潛艇的防空塔內,而陸軍選擇該型火炮作為「球形閃電」的主要武器。

■ MK 103型30毫米機炮的地面型號Flak 38/103型30毫米高射炮,它是由MK103型機關炮與Flak38型20毫米高射炮的炮架結合而成。

「球形閃電」使用的MK 103型機炮的車載改型,被稱為MK 103Pz,炮管長度由機載型的1.34米延長到2.3米,在對空射擊時有效射高為5700米,在對地射擊時射程可達3700米,其彈道性能介於20毫米高射炮和37毫米高射炮之間,可以有效應對各種中低空目標。「球形閃電」配備2門MK 103型30毫米炮,以雙聯裝形式安裝在球形炮塔內,並在炮口上安裝了外形扁平的炮口制退器,為了防止炮口焰在齊射時交織在一起,影響彈著觀測,左右炮的制退器會各自偏轉一定角度。「球形閃電」內可攜帶1200發30毫米炮彈,分裝於6條200發彈鏈中,如果不加節制的射擊,這些彈藥將在射擊90秒後消耗殆盡,空彈殼會落入火炮下方的收集器中。除了30毫米機關炮外,「球形閃電」在車首無線電員席前方裝有1挺MG 34型7.92毫米機槍作為輔助武器。

■ 「球形閃電」配備2門MK 103型30毫米機關炮的車載型,威力、射程和射速俱佳。

總體來說,「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的設計理念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並對後世自行高射炮的研發產生了深遠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其出色的炮塔設計是由老牌軍火商戴姆勒-奔馳公司完成的,但並非出自專業設計師之手。

■ 沃斯泰德的這幅封繪描繪了「球形閃電」進行防空作戰的場面。

隨著「球形閃電」的問世,德國陸軍自認已經得到了理想中完美的防空戰車,於是忙不迭地制定量產計劃,最初預定在1944年9月完成5輛,從1944年12月開始達到月產30輛的水平,用於取代「東風」。然而,對於戰爭末期深陷困境的德國來說,這項計劃完全是脫離現實的野望,後來「球形閃電」的生產計劃削減為「1945年2月和3月每月製造10輛,4月製造40輛」,即便是縮水的生產計劃最終也沒有得到實施。根據資料,可能僅有3輛「球形閃電」在戴姆勒-奔馳公司完成組裝,其最終產量可能不超過6輛。

■ 上面這幅照片攝於1944年10月16日,地點是庫默斯多夫武器試驗場,一群軍人在參觀Flak 38/103型30毫米高射炮,通過放大可以看到背景中一輛「球形閃電」,但不清楚是實車還是等比例模型。

德國計劃在1945年6月停產IV號坦克及其底盤,此後「球形閃電」的炮塔將安裝在38(t)型或38(D)通用底盤上。德國人還計劃在「球形閃電」的炮塔上加裝2門20毫米高射炮,用於幫助MK 103型高射炮進行校射,當然這些發展和改進計劃都未能付諸實施。在「球形閃電」開始量產之前,盟軍就佔領了負責加工該車裝甲構件的德意志鋼鐵公司,這徹底讓「球形閃電」的量產變成了無米之炊。

儘管「球形閃電」的量產計劃無法得到落實,但德軍還是認真考慮了其作戰編制問題,並擬定了一個特種裝甲防空連的編制計劃,該連將混編「球形閃電」、「東風」和「旋風」自行高射炮,下轄3個排,第1排編有6輛「球形閃電」,第2排編有6輛「東風」,第3排編有4輛「旋風」。從理論上說,這個特種防空連的16輛自行高射炮如果同時開火,將組成多層密集彈幕,基本做到射程之內無活物,但是這種火力密度只能持續1~3分鐘,隨後就需要開始補充彈藥,而在實戰條件下這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對於封閉式炮塔的「球形閃電」來說更是困難。

■ 二戰末期德軍擬定的特種裝甲防空連編制,混編了當時德軍性能最好的三種自行高射炮。

顯然,要保證這些高射速防空武器的彈藥供應需要大量的人手,因此在1945年3月關於編成特種防空連的計劃中特別提到了抽調空軍地勤人員的問題,反正在戈林元帥的英明領導下,德國空軍那時已經沒有幾架飛機能飛上天了,很多空軍富餘的地勤人員被編入地面作戰部隊,但戰鬥力差勁的空軍野戰師很多情況下都是炮灰的角色,既然如此不如讓空軍地勤們給「球形閃電」補充彈鏈,也算做回他們的老本行,人盡其才。

■ 關於德軍特種裝甲防空連的戰鬥陣型讀者可以通過這個戰地小場景自行腦補一下。

由於生產數量稀少,加上資料散失,「球形閃電」的服役和作戰情況已經沒有確切的記載,唯一可考的戰鬥發生在1945年4月1日,在奧爾德魯夫附近的斯帕騰山附近,1輛「球形閃電」在與美軍第4裝甲師的交火中被徹底擊毀,炮塔被炸飛,落入路邊的森林中,車體留在原地。後來,車體被當地人拆毀回爐了,炮塔殘骸則在1999年被發現,並被運到德勒斯登的一家軍事博物館內保存,但並不對外公開展示。

■ 1999年在斯帕滕山發現的「球形閃電」的炮塔殘骸,這是證明該型戰車曾經參與實戰的有力證據。

在戰爭結束時,無論盟軍還是蘇軍都沒有得到一輛完整的「球形閃電」,僅有部分球形炮塔被繳獲,至於車體也僅留有一張照片能夠證明其曾被蘇軍繳獲。有種說法聲稱,「東風」曾計劃使用與「球形閃電」相同的大直徑炮塔座圈的車體,但這項計劃很快就被取消了。現在「球形閃電」唯一的遺物收藏在基爾的德國防空軍事歷史展覽館內,這是一個完整的球形炮塔,是英軍在戰爭末期繳獲的,後來運回英國進行研究,於20世紀70年代被交還給西德,其保存狀態相當好,從而讓後人能夠了解這種奇特戰車的細節。

■ 上兩圖是戰爭末期被盟軍繳獲的「球形閃電」的炮塔構件及裝甲圍殼構件。

■ 這幅照片是1945年在柏林拍攝的,幾名蘇軍士兵坐在一輛德軍戰車殘骸上留影,通過其行走裝置的特徵可以判定是IV號坦克底盤,結合車體頂部裝甲前端水平的特點,這正是「球形閃電」的底盤,這也是唯一能夠確定是該車車體的歷史照片。

■ 今日保存在基爾德國防空軍事歷史展覽館內的「球形閃電」炮塔。

■ 模型愛好者製作的「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的模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本文原文發表於軍事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歡迎關注。

了解更多二戰德國軍事技術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閃電戰》神之侍女:德軍「卡爾」臼炮配屬的IV號彈藥運輸車

《閃電戰》眾神之錘:二戰德軍「卡爾」超重型臼炮(技術篇)

《閃電戰》眾神之錘:二戰德軍「卡爾」超重型臼炮(作戰篇)

《閃電戰》重坦屠夫: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簡史

有序乘車:圖解二戰德國公路車輛鐵路運輸分級制度及標識

擎天重劍:二戰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小史

桶中乾坤:二戰德軍20升軍用油桶圖鑑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 也可利用下面這個二維碼,進入《閃電戰》雜誌微信公眾號。

■ 也可利用掃描這個二維碼,添加為好友後,由本服務號邀請您進入本公眾號微信群,與小編和廣大讀者交流。

相關焦點

  • 《閃電戰》巨型防空塔變身奢華酒店,擁有客房136間,2021年開張迎客
    這座即將華麗變身的巨型防空塔位於漢堡的菲爾德大街上,是二戰時期在漢堡修建的兩座防空塔之一,最初被命名為防空塔IV號。漢堡是德國北部最大的港口,同時也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和工業中心,是德軍潛艇的主要建造地和石油工業集中的地區,因此成為英美戰略轟炸的主要目標之一。
  • 第一款真正意義的防空裝甲 球形閃電
    作為空地支援行動的先驅,德國陸軍在二戰前已編入作戰部隊專門執行野戰防空任務。他們最初使用牽引式輕型高射炮,後來在各種機動車輛上安裝高炮,開發了多種類型的自行高射炮。今天要介紹的「球狀閃電」便是戰爭後期德國軍隊開發的履帶式自行高射炮。
  • 球形閃電自行高炮小考證一則(瑞鶴)
    家具搬運車,這樣需要放倒的圍擋顯然不能滿足理想「裝甲自行高射炮」的要求。 因為設計較為倉促,球形閃電炮塔雖然是封閉的結構,但並沒有水密和氣密的功能,而且裝甲也非常薄弱,球形部分10-20mm,而裝甲圍殼是30mm。為了能跟上快速機動的空中目標,德軍計劃在量產時為球形閃電的炮塔配備液壓驅動裝置,配備該裝置後,炮塔每秒最快可旋轉60度,但現存的炮塔還仍然是由左側炮裝填手手搖轉動,旋轉速度較為緩慢。
  • 《軍人志》波蘭運河驚現二戰最強炸彈,一旦引爆方圓20公裡全遭殃
    英國皇家空軍開發「高腳櫃」炸彈的目的是摧毀德軍的巨型混凝土工事,比如潛艇洞庫和大型地下掩體。「高腳櫃」炸彈在深入地下爆炸時,強烈的衝擊波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引發地震效應,從而破壞地下目標,因此也被稱為「地震炸彈」。
  • 《閃電戰》重坦屠夫: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簡史
    二戰時期,德國裝甲車輛性能之優、聲譽之隆是盡人皆知的,可謂高顏值、有內涵。除了廣大軍迷耳熟能詳的「虎」式、「豹」式、III號、IV號等主戰坦克外,德軍還裝備了大量自行火炮,與坦克一道構成德軍裝甲部隊的作戰主力。早在1940年法國戰役期間,德軍就將利用履帶式底盤改裝的自行火炮投入戰場,隨著戰爭的推進,德軍自行火炮的數量和型號都逐漸增多,到戰爭末期達到頂峰。它們通常使用與坦克相同的底盤,但裝備威力更大的火炮,以滿足特定的作戰需求。
  • 困惑的埃米爾:關於《二戰德國128毫米試驗型自行火炮簡史》一文的更正和探疑
    部分歷史照片顯示,128毫米自行火炮的車體前部有兩個位置對稱的箱形裝甲塔,文中對此介紹為:左側裝甲塔為駕駛員的觀察塔,這點可以從正面、側面的觀察縫和頂部的艙門加以證明,應無疑義,而右側裝甲塔為無線電員的觀察塔。這一說法並非原文存在,而是編輯依據二戰德軍裝甲車輛的車組構成和成員位置的通常情況進行的推斷。
  • 《閃電戰》矢車菊凋謝在多瑙河畔:黨衛軍第22「瑪麗亞·特蕾莎」騎兵師簡史
    騎兵作為古老的兵種在二戰時期已經隨著裝甲兵的興起而趨於沒落。在二戰爆發時,德國陸軍僅有一個騎兵師,在1941年11月改編為裝甲師,此後很長時間裡陸軍中不存在師級騎兵部隊。與之相對,在武裝黨衛軍的38個師裡居然存在過3個騎兵師的建制,而本文的主角黨衛軍第22志願騎兵師就是其中之一。
  • 倔強的埃米爾:二戰德國128毫米試驗型自行火炮簡史
    實際上,在「獵虎」問世兩年前,德軍最強坦克殺手的桂冠曾短暫地戴在另一種戰車的頭上,它安裝了一門由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61倍徑128毫米火炮,底盤來自亨舍爾公司流產的VK3001(H)中型坦克項目,並在東線戰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戰績。這種自行火炮之所以鮮為人知,因為它僅是一種試驗車型,總共僅製造了2輛。關於它的命名在德國官方文件中有多種說法,但更便於記憶的是它的暱稱「倔強的埃米爾」。
  • 《閃電戰》血色獻禮:1945年4月柏林國會大廈攻防戰始末
    在蘇軍進攻前,德軍已經將國會大廈、歌劇院、內政部大樓和瑞士大使館等堅固建築物改造成堡壘,除少數出口外,大多數門窗都被磚頭封死,只留下射擊孔,臨街地下室的通風口也都被改成機槍火力點。國王廣場北部是一個積水的大陷坑,德軍由陷坑南緣開挖了一條縱貫整個廣場的反坦克壕,同樣灌滿了水,在壕溝兩側挖掘了密集的戰壕和交通壕,還部署了3處88毫米高射炮陣地。
  • 閃電戰的前世今生(3):一戰,西線德軍一道不夠突然不夠猛烈的閃電
    施裡芬計劃,閃電戰,要想打出理想的效果,必須要有兩個前提: 一,先發制人,趁法國、俄國沒有準備,還沒有進行動員就下手。二,閃擊法國,一定要兵力佔據絕對優勢,攻擊要足夠猛烈,這樣的攻擊才能足夠的快,趁法國還沒反應過來,一道閃電直接劈死。很可惜,這兩點德軍都沒做到,直接導致了一戰的失敗。
  • 《閃電戰》非洲軍的另一半 :二戰北非義大利陸軍的裝備與編制(炮兵後勤篇)
    卡車底盤自行火炮如前所述,北非意軍炮兵部隊需要承擔反裝甲任務和機動火力支援任務,而在高度機動化的沙漠作戰中,行動遲緩的牽引式火炮難以勝任這兩項任務。為此,意軍在仿效德軍開發履帶式底盤自行火炮的同時,也將各型新舊火炮置於各種輪式卡車底盤上,改裝為輪式自行火炮以應對作戰需要。
  • 《閃電戰》敲門磚部隊:「巴巴羅薩」行動前夕的德軍反坦克炮兵
    與自行反坦克炮部隊的建立相適應,德軍於1940年3月在溫斯多夫裝甲兵學校組建了一個教導連,為I號自行反坦克炮培訓車組人員,此後「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的車組也都出自這裡。在自行反坦克炮的裝備方面,德軍在1941年夏季僅有兩種型號可供使用,即I號自行反坦克炮和I號35R型自行反坦克炮,均安裝一門47毫米PaK 38(t)型反坦克炮,前者採用I號坦克底盤,在1940年3月到1941年2月改裝了202輛;後者採用繳獲的法制雷諾R 35坦克底盤,在1940年5月到1941年10月改裝174輛,但R35底盤性能不佳,使得改裝的自行反坦克炮的作戰能力也很有限。
  • 《閃電戰》眾神之錘:二戰德軍「卡爾」超重型臼炮(技術篇)
    1938年3月9日,武器局四處的領導人卡爾·貝克爾炮兵上將審查了040設備的設計方案並給予肯定。他認為應同時使用多門該型火炮攻擊敵方工事,決定除了樣車之外再製造6輛同型自行臼炮。■ 最後,以「卡爾」超重型臼炮的軍武娘形象鎮樓,不服來一發!歡迎關注本文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
  • 《閃電戰》三色旗下的鐵十字:戰鬥在盟國陣營的德制戰車(法國篇)
    編者按:說起德軍裝甲部隊,軍迷們一定會想到二戰時虎豹成群、狂飆突進、以閃電戰戰術橫掃歐陸的德意志裝甲軍團,在當時德制戰車是世界上設計最精良、性能最先進的裝甲戰鬥車輛,至今在軍迷中仍享有盛譽。1945年3月初,貝尼耶獨立中隊已經裝備了十餘輛德制戰車,多是諾曼第戰役後德軍遺棄的裝備,其中包括2輛「黑豹」坦克(命名為「多菲納」和「王太子」號)、2輛虎式坦克、11輛IV號坦克、1輛「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命名為「洛林」號)、2輛III號突擊炮和1輛IV號坦克殲擊車。該中隊的「布列塔尼」號虎式坦克還在聖納澤爾包圍戰中與德軍坦克發生了交火。
  • 《閃電戰》面對T-34危機,德軍從倉庫搬出一戰老炮應急,還是法國造!
    德國空軍計劃將部分75毫米野戰炮改裝為高射炮,但沒有實施。德國海軍打算將數百門75毫米野戰炮安裝在艦艇上,在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中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另有數百門炮被分配到準備參加「海獅」計劃的陸軍部隊中,以加強火力配置,但是大部分繳獲的75毫米野戰炮及其配件都被運回德國作為儲備武器,計劃用作要塞炮或者用於訓練。
  • 二戰德國的「閃電戰」,到底要怎樣破解?
    他倆不知道,這就是德國納粹獨創的戰爭模式,它的名字叫閃擊戰,更口語的稱呼是「閃電戰」在烏雲密布、山雨欲來的天空,突然響起一聲驚雷,一道閃電同時劃破長空,叫人肝膽俱裂、心靈為之震撼、恐懼,根本無法應對,只能下意識尋找地方躲避。
  • 《閃電戰》隆美爾之盾:德國非洲軍反坦克/防空部隊的裝備與編制
    談起北非戰場上德軍的反坦克作戰,軍迷們一定會想到下面的場景:在黃沙漫捲的戰場上,位於半埋式掩體內的88毫米高射炮連續射擊,點殺2000米外的英軍目標,在88炮面前英軍坦克的裝甲猶如熱刀切黃油般被撕裂。用88毫米高射炮獵殺坦克堪稱隆美爾在法國戰役中的成名之作,在北非更是屢試不爽,不過上面的場景在沙漠戰場上並不常見。
  • 德軍閃電戰的巨大成功離不開冰毒,納粹瘋狂打造「超級士兵」!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電式入侵波蘭,二戰爆發,軍隊對柏飛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基本上每一個在前線作戰的士兵都在食用柏飛丁,每周的柏飛丁消耗量達到數百萬,德國的泰勒姆製藥公司把大部分的柏飛丁送上戰場,柏飛丁的戰果果然不出蘭克所料,納粹在大戰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