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矢車菊凋謝在多瑙河畔:黨衛軍第22「瑪麗亞·特蕾莎」騎兵師簡史

2021-02-13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5600字,配圖2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騎兵作為古老的兵種在二戰時期已經隨著裝甲兵的興起而趨於沒落。在二戰爆發時,德國陸軍僅有一個騎兵師,在1941年11月改編為裝甲師,此後很長時間裡陸軍中不存在師級騎兵部隊。與之相對,在武裝黨衛軍的38個師裡居然存在過3個騎兵師的建制,而本文的主角黨衛軍第22志願騎兵師就是其中之一。該師於1944年春季在匈牙利組建,其兵員主要是德裔匈牙利人,曾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與蘇軍激戰,最後覆滅於布達佩斯包圍圈中。

■ 這幅模型封繪展示了在東線作戰的黨衛軍第8騎兵師的騎兵,在黨衛軍序列中先後有3個騎兵師,第22師就是其中一個。

黨衛軍騎兵部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9年9月組建的營級規模的黨衛軍「髑髏」騎兵團,該部在波蘭佔領區執行警戒任務。之後,「髑髏」騎兵團幾經改編,於1941年2月組建了黨衛軍第1、2騎兵團,五個月後又擴編為黨衛軍騎兵旅,在東線後方進行反遊擊作戰,在1941年至1942年冬季也參與了一線戰鬥,並在1942年6月正式升級為師級部隊,即黨衛軍第8「弗洛裡安·蓋耶」騎兵師,下轄黨衛軍第15、16、17騎兵團。希特勒的情婦愛娃·布勞恩的妹夫赫爾曼·菲格萊茵少將曾任該師師長。

1943年12月,黨衛軍第17騎兵團接到命令,準備從黨衛軍第8騎兵師中調出,作為組建新騎兵師的骨幹。1944年4月29日,黨衛隊作戰總局正式批准新建騎兵師,並授予黨衛軍第22志願騎兵師的番號。隨後,黨衛軍第17騎兵團被調往匈牙利西北部的小貝爾進行組建工作。黨衛軍第22騎兵師以第17騎兵團為基幹,編入三個新建騎兵團及炮兵團、偵察營、裝甲殲擊營等支援單位。

■ 黨衛軍第8騎兵師(左)和黨衛軍第22騎兵師(右)的師徽。

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主要兵員是新徵召的德裔匈牙利人,其中大部分人是根據德國和匈牙利之間達成的協議,從匈牙利陸軍轉移到黨衛軍部隊的現役軍人,具有一定的軍事基礎,應該說兵員質量還算不錯,只是很多匈牙利人雖為德裔,但已經不會說德語了。匈牙利籍官兵佔該師人員的比例達到70%,後來更增加至90%,基本上可以算是一支外籍軍團。

■ 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一名士兵的軍人證,該師的大部分成員是德裔匈牙利人。

黨衛軍第22師的首任也是唯一的師長是奧古斯特·岑德爾少將,他在1935年就加入了黨衛隊特別任務部隊,曾在「帝國」師指揮一個摩託車營,1941年6月底在東線作戰時負傷,傷愈後調入黨衛軍騎兵旅,擔任黨衛軍第2騎兵團團長,1943年3月10日因作戰有功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

■ 黨衛軍第22騎兵師師長奧古斯特·岑德爾少將,這幅照片攝於1943年3月他榮獲騎士十字勳章時,當時為黨衛軍中校軍銜。

在1944年春夏的幾個月中,黨衛軍第22騎兵師主力在匈牙利境內的小貝爾、傑爾和布達佩斯等地進行訓練,配屬的炮兵團則在其他地方組建訓練。配備給該師的武器裝備、補給品和車輛大多來自匈牙利的軍需倉庫,馬匹也是從匈牙利當地採購的。到1944年6月時,黨衛軍第22師的兵員規模已經達到4900人。有意思的是,新騎兵師的組建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設在小貝爾的該師師部對外偽裝成一家機動車銷售公司。一些官兵最初以為自己有幸參與到「奇蹟兵器」之類的絕密項目中,後來才恍然大悟,所以他們有時會自嘲部隊是「奇蹟兵器第22師」。

之前組建的大多數黨衛軍師都有名譽稱號,比如「警衛旗隊」師、「帝國」師、「髑髏」師等,在很多文獻資料中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別稱為「瑪麗亞·特蕾莎」師。

這一名稱源自18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傑出君主瑪麗亞·特蕾莎,她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及皇帝弗蘭茨一世之妻,身兼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波希米亞女王等諸多頭銜,並在長達40年時間裡執掌著帝國的實際統治權。瑪麗亞·特蕾莎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和女強人,她睿智果敢、意志堅強、善於權謀、勤於政事,推行開明專制,與列強爭鋒,有效維持了奧地利的強國地位。可能由於瑪麗亞·特蕾莎曾為匈牙利女王,而黨衛軍第22騎兵師又以匈牙利人為主,故而選擇女王之名作為該師別稱。不過,這一別稱從未出現在官方正式文件中,但在該師老兵及軍事愛好者中間廣為流傳。

■ 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畫像,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別稱就源自這位著名君主。

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師徽為帶有白色矢車菊圖案的黑色盾章。選擇矢車菊作為師徽的原因已不可考,有一種說法是瑪麗亞·特蕾莎非常喜歡矢車菊。矢車菊師徽也出現在黨衛軍第22師的右領章上,搞笑的是,當新領章發放到部隊時,師裡很多人竟然看不出師徽到底是什麼植物,甚至有人猜測是雛菊。後來向後勤部門詢問,才知道這其實是矢車菊。

■ 黨衛軍第22騎兵師特有的矢車菊右領章。

按照黨衛軍騎兵師的標準建制,師部下轄3個騎兵團,每團下轄6個騎兵連,支援部隊包括炮兵團、裝甲偵察營、裝甲殲擊營、防空營、工兵營、通信營等,滿編人數為12900人。黨衛軍第22騎兵師基本按照上述編制組建,其編制單位如下:

黨衛軍第17騎兵團

黨衛軍第52志願騎兵團

黨衛軍第53志願騎兵團

黨衛軍第54志願騎兵團*

黨衛軍第22炮兵團

黨衛軍第22裝甲偵察營

黨衛軍第22裝甲殲擊營

黨衛軍第22工兵營

黨衛軍第22通信營

黨衛軍第22補充營

*有資料顯示,黨衛軍第17騎兵團後來更改番號為黨衛軍第54騎兵團,另編有黨衛軍第55志願騎兵團,但該團從未組建;該師的防空單位被包括在炮兵團當中;有資料顯示,黨衛軍第22裝甲殲擊營在1944年10月接受了「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同時還裝備了少量義大利坦克;還有計劃組建黨衛軍第22突擊炮營,但沒有付諸實施。

■ 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年輕士兵,注意他的右領章。

可以肯定的是,黨衛軍第22騎兵師從未達到過滿編狀態。雖然名為騎兵師,但該師基本不會實施傳統的騎兵作戰,更多作為騎馬步兵使用,即以騎乘方式進行機動,抵達戰區後下馬作戰,該師所屬火炮也以馱馬牽引為主。

1944年8月初,蘇軍向羅馬尼亞展開大規模攻勢,德羅聯軍遭遇潰敗。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命令駐匈牙利德軍各部抽調部隊增援羅馬尼亞戰區,正在組訓的黨衛軍第22師也不例外。該師以第52志願騎兵團為主,加強了炮兵、防空、偵察和後勤單位,組成規模為1000人的韋德曼戰鬥群,開赴前線,而黨衛軍第17騎兵團和其他單位繼續留在匈牙利進行訓練。

■ 1944年秋季,開進羅馬尼亞境內的蘇軍部隊。黨衛軍第22師的首次作戰就是增援羅馬尼亞前線。

韋德曼戰鬥群乘火車抵達羅馬尼亞西部的阿拉德,被配屬給第57裝甲軍,奉命在重鎮德布勒森設防。9月30日,戰鬥群主力轉移到阿拉德附近,與匈牙利第4步兵師一道組成了環城防禦圈。當時的形勢非常混亂,蘇軍部隊已經滲透到阿拉德周邊地區,黨衛軍第52騎兵團一部剛下火車就意外地碰到了一個正在做飯的蘇軍野戰廚房,他們一鼓作氣把蘇軍炊事兵們給趕跑了,繳獲了所有廚房設備和食物,飽餐了一頓。

■ 1944年秋季部署在德布勒森的德軍「黑豹」坦克,黨衛軍韋德曼戰鬥群也曾在該城布防。

在意識到德軍增援部隊到達後,由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的蘇軍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的前鋒部隊於10月2日開始向阿拉德發起進攻,與守城部隊展開激戰,黨衛軍騎兵和匈牙利部隊並肩作戰,城郊的幾處居民點多次易手。正面進攻受挫的蘇軍轉而從南北兩翼進行迂迴包抄,將韋德曼戰鬥群及匈軍部隊包圍。戰至10月6日,形勢依然沒有好轉的跡象,黨衛軍騎兵們決定突圍。

通過審訊俘虜,德軍得知在蘇軍戰線上存在缺口,於是在10月6日晚間進行突圍,以黨衛軍第52騎兵團一部為先鋒,目標是佔領哈爾馬斯河上的橋梁,與河對岸的友軍會合。然而,偵察兵們帶回一個糟糕的消息——橋梁已經被炸毀了,蘇軍防空部隊就部署在渡口附近,防守嚴密。在河流北岸駐防的德軍是第25高炮團,他們正疲於應付蜂擁而至的蘇軍第63坦克旅和大批步兵的進攻,自顧不暇,幫不上忙。

■ 描繪1944年夏秋羅馬尼亞戰役激烈場面的繪畫,韋德曼戰鬥群在戰鬥中被分割包圍,最後成功脫困。

10月8日,德國空軍第2「殷麥曼」轟炸機聯隊在傳奇王牌魯德爾的帶領下,對哈爾馬斯河渡口的蘇軍實施空襲,試圖驅散守衛渡口的蘇軍部隊,但遭遇猛烈的防空火力,只得退出戰場。在地面上苦苦掙扎的韋德曼戰鬥群也在混戰中被蘇軍切為兩段,指揮官韋德曼少校陣亡。戰鬥群中人數較多的一部分在安東·范迪肯上尉的帶領下一路殺到河邊,組成人鏈強行渡河,居然奇蹟般地取得了成功,只有少數人落水身亡,大部分官兵都安全抵達對岸,與第25高炮團建立了聯繫。

戰鬥群中人數較少的一部分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隨著蘇軍的推進愈發深入,他們被困在蘇軍後方。這一小群黨衛軍騎兵大約有160人,由綽號「託尼」的安東·阿梅瑟爾上尉領導,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返回德軍戰線。他們在白天設法隱蔽起來,只在晚上行軍,採取迂迴路線,尋找蘇軍防線上的薄弱環節伺機通過,期間多次與蘇軍爆發戰鬥。在經歷了28天、行程超過200公裡的苦旅之後,阿瑟梅爾帶領部下最終穿過了多瑙城堡附近的蘇軍防線,在10月30日返回了布達佩斯以南的德軍控制區,此時這個小戰鬥群僅剩48人。

鑑於範迪肯和阿梅瑟爾在羅馬尼亞前線的英勇表現,他們兩人均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

■ 率領韋德曼戰鬥群成功突圍的兩名軍官範迪肯(左)和阿梅瑟爾(右),均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

當韋德曼戰鬥群在羅馬尼亞出生入死之際,留在後方的黨衛軍第22騎兵師主力也沒有閒著,抓緊時間整訓部隊,到10月間,黨衛軍第53騎兵團也已組建,充實了該師的力量。10月中旬,黨衛軍第22騎兵師接到密令,做好戰鬥準備,但他們的敵人不是蘇聯人,而是匈牙利人。

■ 正在進行訓練的黨衛軍騎兵,在戰鬥中他們基本上下馬作戰,與步兵無異。

自從德軍在東線戰場上連遭挫敗,頹勢漸明後,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米克洛什就密謀與西方盟國聯繫,設法退出戰爭,引起了希特勒的警覺。1944年3月,德軍發動「瑪格麗特」行動,趁希特勒邀請霍爾蒂前往會晤之際,德軍部隊進駐匈牙利,控制了局勢,雖然保留了霍爾蒂的執政地位,但全國都處於德軍的監控下。霍爾蒂仍不死心,委派兒子小霍爾蒂為代表,暗地與蘇軍接洽媾和。德軍獲得密報後,決定發動一場軍事政變,徹底解除霍爾蒂的權力。因為解救墨索裡尼而名聲大噪的奧託·斯科爾茲內少校被派到布達佩斯負責直接指揮,行動代號為「鐵拳」。

■ 1944年10月奉命在布達佩斯指揮「鐵拳」行動的奧託·斯科爾茲內少校(左二)。

10月15日,斯科爾茲內首先設下圈套,誘捕了小霍爾蒂,威逼霍爾蒂,後者決定孤注一擲,在當天下午通過廣播向全國宣讀了休戰聲明。然而,在德軍幫助下親德的匈牙利箭十字黨控制了電臺,宣布休戰聲明無效。同時,斯科爾茲內召集包括黨衛軍第22師在內的德軍部隊,在4輛來自第503重裝甲營的「虎王」坦克引領下兵臨布達的城堡山。霍爾蒂深知無力對抗德軍的重裝甲部隊和優勢兵力,下令不予抵抗,但部分警衛部隊未接到命令,與德軍交火30分鐘,毫無懸念地被擊潰了。迫於無奈,霍爾蒂宣布退位,遭到軟禁,直到戰後才獲釋。箭十字黨黨魁薩拉希·費倫茨成為匈牙利首相,組織親德政府,使得匈牙利留在軸心國陣營中繼續進行無望的戰爭。

■ 黨衛軍士兵在布達佩斯城堡山收繳匈牙利警衛部隊丟棄的武器。

■ 在布達佩斯街頭的德軍「虎王」重型坦克,來自第503重裝甲營。

在德國人陰謀推翻霍爾蒂的同時,戰火已經逼近布達佩斯。在羅馬尼亞取得重大勝利的蘇軍越過邊界,席捲匈牙利東部。蘇軍指揮部誤以為布達佩斯防守空虛,計劃在行進間奪取這座古老的都城,不料卻在城下遭遇黨衛軍部隊的頑強阻擊。

■ 在布達佩斯城郊嚴陣以待的德軍75毫米反坦克炮,黨衛軍第8、22騎兵師參加了布達佩斯防禦戰。

11月初,黨衛軍第22騎兵師主力從小貝爾開赴布達佩斯,受命守衛該城東南長約20公裡的防線,與該師同舟共濟的是其老部隊黨衛軍第8騎兵師,此後這兩個師就成為布達佩斯守軍的主力。11月5日,黨衛軍第22師的陣地遭到蘇軍的猛烈衝擊,該師隨即與第8師共同實施反擊,與蘇軍激戰終日,雙方均有重大傷亡,德軍收復部分失地。此後直至11月底,蘇德兩軍在城郊反覆拉鋸,黨衛軍第22師的陣地經常遭到蘇軍整營整團的波次進攻,防線屢屢被突破,但每次都組織兵力實施反擊,封堵缺口。11月22日,黨衛軍第8、22師都歸入黨衛軍第9山地軍指揮。11月30日,該師報告稱,自5月1日組建以來已有1503名官兵陣亡、受傷或失蹤,尚有兵力8000餘人,但已經沒有馬匹,作為步兵參與防禦作戰。

■ 在布達佩斯前線作戰的黨衛軍士兵,很可能屬於黨衛軍第22騎兵師。雖然名為騎兵,該師實際上基本作為步兵師參戰。

在11、12月間,蘇軍連續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都未能達成割裂德軍防線並包圍布達佩斯的目的。在此期間,黨衛軍第22師一直在布達佩斯外圍與蘇軍苦戰,多次擊退蘇軍的攻擊。12月20日,蘇軍烏克蘭第2、3方面軍同時展開進攻,摧垮了德軍防線的兩翼,向縱深突破,在布達佩斯城外堅守的黨衛軍第22師迫於蘇軍的壓力,收縮兵力,向城內退卻。12月23日,該師接受了最後一批來自維也納的補充兵。幾天後,布達佩斯陷入合圍,包括黨衛軍第8、22騎兵師在內的70000餘人被圍困在城中。殘酷血腥的城市巷戰持續了一個多月,交戰雙方都付出了高昂的生命代價。

■ 1945年1月,在布達佩斯城內與德軍展開巷戰的蘇軍士兵,殘酷的巷戰給交戰雙方都造成了大量傷亡。

1945年2月1日,黨衛軍第22師師長岑德爾少將因為堅守布達佩斯的功績成為第722位獲得橡葉飾的德國軍人。然而,德軍連續三次解圍作戰均以失敗告終,蘇軍包圍圈越來越緊,布達佩斯的失守只是時間問題,這份榮譽對於岑德爾及其手下的黨衛軍騎兵而言只能聊作心理安慰而已。在蘇軍的連續攻擊下,黨衛軍第22師殘部且戰且退,穿過佩斯,渡過多瑙河,最後困守於布達的城堡山陣地。戰至2月10日,城防部隊僅剩20000餘人,在解圍無望的情況下決定冒死突圍。2月11日,德軍開始突圍,但很快就陷入了一場大屠殺,據說屍體填滿了城邊的反坦克壕,包括岑德爾在內的很多黨衛軍官兵都倒在突圍的路上,最終僅有785人幸運地逃離了包圍圈,其中包括來自黨衛軍第8、22師的170餘人,兩個黨衛軍騎兵師至此全軍覆滅。

■ 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一名中尉在有幸從布達佩斯突圍後留下了這張驚魂未定的照片,他曾獲得了一級鐵十字勳章和近戰勳飾,顯然久經戰陣。

曾參與布達佩斯解圍作戰的第1騎兵軍軍長古斯塔夫·哈騰內克騎兵上將後來不無惋惜地寫道:「如果那兩個黨衛軍騎兵師沒有被用來死守布達佩斯,而是充分發揮作為騎兵師的作用,那我的騎兵軍後來跟隨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作戰時,情況可能會大為不同……」布達佩斯就是黨衛軍騎兵部隊的史達林格勒。

從1944年5月組建到1945年2月覆滅,黨衛軍第22騎兵師只存在了9個月,其間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經歷了最嚴酷的考驗。在該師短暫的戰鬥生涯中,有5人榮獲騎士十字勳章,包括1名橡葉飾獲得者,此外還有11人獲得金質德意志十字獎章,2人獲得陸軍榮譽勳飾,1人獲得金質近戰勳飾,對於一支新編部隊而言,能夠獲得這些高級榮譽本身就是戰鬥力的證明。

除了有幸逃離布達佩斯的少數人外,黨衛軍第22騎兵師還有部分人員沒有陷入包圍,他們連同黨衛軍第8騎兵師的剩餘人員一起被用於組建第3個黨衛軍騎兵師,即黨衛軍第37「呂佐夫」志願騎兵師。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防空單位則被調入黨衛軍第32「1月30日」志願擲彈兵師。當然,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中,這兩個師都未能完成組建,僅以小規模戰鬥群的形式參與了戰鬥。

■ 黨衛軍第37騎兵師(左)和黨衛軍第32擲彈兵師(右)的師徽。

在黨衛軍第22騎兵師的倖存者中有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最高統帥部長官威廉·凱特爾元帥的長子,維爾納·馮·勃洛姆堡元帥的女婿,卡爾-海因茨·凱特爾。他生於1912年,身高1.9米,儀表堂堂,早在1934年就加入陸軍,1944年8月轉入黨衛軍並調入黨衛軍第22騎兵師任職,同年10月以黨衛軍少校軍銜開始指揮黨衛軍第17騎兵團,在戰鬥中曾獲二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金質德意志十字獎章。1944年12月12日,凱特爾在戰鬥中受傷,獲得黑色戰傷勳章,並可能因此被送往後方,免於被困布達佩斯。1945年3月,凱特爾被任命為「呂佐夫」師的黨衛軍第93騎兵團團長,指揮該團的2000多名官兵戰鬥到戰爭結束,1945年5月在奧地利向美軍投降,於1962年去世。

■ 卡爾-海因茨·凱特爾(左)與匈牙利軍官進行交談,他是凱特爾陸軍元帥的長子,曾在黨衛軍第22騎兵師服役。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本文原文發表於軍事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歡迎關注。


了解更多戰爭史上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戰艦》最老女王剪彩英國巨艦,人艦同名其中另有玄機

《軍人志》永恆的榮耀:1945年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紅旗的故事

《閃電戰》血色獻禮:1945年4月柏林國會大廈攻防戰始末

《戰艦》四聯裝情結:法國海軍戰列艦為何偏愛四聯裝主炮?

《軍人志》他是豪門闊少、花花公子、年輕有為的美帝一哥,而美軍特種部隊因為一件事對他世代崇敬

《閃電戰》德國戰車性能優良舉世聞名,卻有一個致命弱點難以克服

《戰艦》勇氣隨波逝去:德國海軍「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的末路

《閃電戰》獵空電球:二戰德軍「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簡史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ISO系統用戶如有意打賞,請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閃電戰》飛翼步兵:二戰德國陸軍第22機降師簡史
    第22步兵師其餘直屬部隊的番號都是22,其分布情況如下:第22通信營和第22反坦克營駐不萊梅;第22工兵營駐威悉河畔的寧堡;第22醫療營位於不萊梅,各醫療分隊分散在代爾門霍斯特、呂訥堡、蒙斯特、寧堡、奧登堡和費爾登;此外,隸屬於該師的第10運輸營則位於漢堡。在戰爭爆發前,第22師還得到了第52機槍連,並組建了第22補充營,駐呂訥堡的第13騎兵團則提供人員組建了第22偵察營。
  • 母親特蕾莎:人會同情弱者,卻只追隨贏家,我要為弱者奮鬥
    ———————進入正文——————— 德蕾莎修女生於1910 年8月27日
  • 塔爾諾波爾解圍戰中的德國黨衛軍SS第10「弗倫茨貝格」裝甲師(上)
    這種長文一般公眾號是不會也不敢推送的,我們就敢弄,也請大家多多關注和推薦我們背景:德國黨衛軍SS第10「弗倫茨貝格」裝甲師在幾支黨衛軍裝甲師中名氣較小,出名也是同「霍亨施陶芬」裝甲師一樣同SS第9師一樣,SS第10師的軍官和士官來自各黨衛軍一線部隊,黨衛隊軍官、士官學校、警察單位、希特勒青年團,甚至還有普通黨衛隊和衝鋒隊。   1943年4月,在最早賦予榮譽稱號的時候,德國人使用的是「Karl der Grosse」,即SS第10「查理大帝」裝甲擲彈兵師。      一開始,SS第10師曾歸屬過第1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節制。
  • 《閃電戰》三色旗下的鐵十字:戰鬥在盟國陣營的德制戰車(法國篇)
    比如國防軍第503重裝甲營第2連在試圖逃出法萊斯包圍圈時,就將一輛燃油耗盡的虎式後期型遺棄,車組成員使用兩包炸藥對其進行了爆破,導致炮塔和引擎艙的鋼板撕裂變形。途經此地的加拿大第2師發現這輛坦克無法使用後,就將其推下路溝,以清空道路。在諾曼第戰役結束時,在維穆蒂耶爾附近集中了約60輛被德軍拋棄的裝甲車輛,包括虎式、「黑豹」、III號、IV號坦克等等,後來自由法國軍隊從這些破爛中掏了不少洋落。
  • 迎擊黨衛軍精銳裝甲師:近衛第1坦克旅在庫爾斯克
    所以近衛第1坦克旅在坦克性能方面的優勢大大降低,與黨衛軍精銳裝甲師的戰鬥將是軍事技能和戰鬥意志的殊死較量。在坦克前方列隊的蘇軍坦克兵戰役爆發當天,近衛第1坦克旅就接到命令:前往別爾哥羅德州的雅科夫列沃村附近。蘇軍的偵查顯示,黨衛軍第1裝甲軍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正在向那裡挺進。
  • 黨衛軍陣容最強戰鬥,關鍵一戰後黨衛軍和希特勒決裂
    黨衛軍陣容最仲強戰鬥,關鍵謝一戰後黨衛軍昝和希特勒決裂韓當第二次世界蘇大戰打到1945年的時候魯,就是瞎子也闕能看出軸心國宿將要失敗,但全德國參謀部仍薛然沒有放棄作鬱戰的希望
  • 納粹國防軍和黨衛軍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五、黨衛軍構成相對複雜,主要包括武裝黨衛隊、特別行動隊、蓋世太保、看守營。其中,武裝黨衛軍(ss):與德國正規武裝力量的國防軍一起並肩作戰,不同的是,作為納粹黨的精銳軍隊,嚴格聽從希特勒指揮,誓死效忠元首,軍事素養也很高,是一支作戰勇猛精銳之師,湧現出許多「王牌部隊」,但也因參與過諸多納粹組織的戰爭罪行而飽受詬病。
  • 《閃電戰》血色獻禮:1945年4月柏林國會大廈攻防戰始末
    趁此機會,一隊黨衛軍士兵和國民衝鋒隊被集合起來向橋頭髮起反擊,他們首先打出綠色信號彈,示意防空塔停火,隨後衝上橋面,將蘇軍擊退到北岸。毛奇橋北面的柏林火車總站潛伏著德軍第9傘兵師的少數部隊,他們的後路已經被蘇軍切斷,於是利用橋頭激戰的時機,從蘇軍背後發起突圍,在橋頭德軍的接應下經由毛奇橋撤到南岸。同時,第9傘兵師的另一支小戰鬥群奉命開赴國會大廈方向,被部署到內政部大樓,強化外圍防禦。
  • 世界軍服百科:希特勒的精銳部隊,武裝黨衛軍
    (上圖)武裝黨衛軍第2裝甲團副官,1944年。老式軍帽戴著很舒服,也非常受歡迎。它沒有添加加固襯料,給人一種柔軟的觸感,下顎帶可以卸下。此外,帽簷進行過硫化處理,但不是特別堅硬。武裝黨衛軍成員的軍銜徽標一般位於其制服領章和肩章上。其中肩章為黑色,並帶有兵種色滾邊。他們的兵種色也遵循陸軍體系——白色代表步兵,紅色代表炮兵,黑色代表工程兵,檸檬黃代表化學部隊,粉紅色代表裝甲兵(但武裝黨衛軍所轄裝甲擲彈兵通常使用步兵的白色,而摒棄了陸軍中同類部隊的草綠色),黃色代表騎兵和偵察部隊,淺藍色代表後勤部隊,深藍色代表醫務兵,橙色代表憲兵,淺綠色代表山地部隊。
  • 《閃電戰》」7·20「政變鎮壓者:奧託·恩斯特·雷默
    1912年8月18日,奧託·恩斯特·雷默作為長子出生在德國新布蘭登堡(Neubrandenburg)的一個多子女的天主教徒家庭。雷默很小的時候便立志要成為一名軍官。1933年4月,20歲的雷默以候補軍官身份加入了駐紮在科爾貝格(Kolberg)的第4(普魯士)步兵團,後在1935年被授予少尉軍銜。
  • 繆斯慕之旅|多瑙河畔的巴洛克珍珠—梅爾克修道院
    可少有人知道在多瑙河山谷裡的一片淨土上深藏著世界頂尖的巴洛克建築的文化遺產。梅爾克這個城市以修道院圍城而建,德語:Stift Melk,它高聳於山巖上,俯瞰多瑙河,毗鄰瓦豪河谷。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修道院之一。
  • 《軍人志》馬踏太陽旗:1942年美軍第26騎兵團之巴丹戰記
    該團的主要人員來自於第25野戰炮兵團和第43步兵團,這兩個單位都屬於駐菲美軍的主力部隊菲律賓師。第26騎兵團在組建後的20年間一直常駐菲律賓,與駐菲美軍的其他部隊一樣,該團既有來自本土的美國士兵,也有從當地徵召的菲律賓士兵,但軍官基本是美國人,僅有少數曾在西點軍校接受過培訓的菲律賓軍官。第26騎兵團的座右銘最初是「使命第一」,後來改為「我們的力量寓於忠誠」。
  • 納粹德軍空降作戰簡史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的傘兵和滑翔機部隊組成了第7航空師;同時,陸軍第22步兵師改編為第22空降師,即士兵通過搭乘運輸機飛到被佔領的機場上而投入作戰。針對這些部隊在進攻行動中將要扮演的角色,德國空軍和陸軍展開了辯論。德國空軍傾向於使用空降部隊對特殊目標進行「突擊隊」式的突襲,而陸軍則傾向於將其作為主力部隊攻擊敵人的後方。在1940年,這兩種方式都將得到成功的運用。
  • 為帝國而生,為元首而死 ——從武裝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師全史看嚴酷的第三帝國青年教育
    在整個「希特勒青年團」師的組建訓練的過程中,黨衛軍的教官們也不斷地向青年們灌輸「他們是一支精銳部隊」的思想。不過,這裡必須一提的是,該師的骨幹軍官均抽調自黨衛軍編制序列前3的裝甲師,其中武裝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輸血最多,因此,「希特勒青年團」師堪稱「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的影子。當然,國防軍也為這支部隊貢獻了不少指揮人才。無論是來自國防軍還是黨衛軍的軍官或士官,他們均來自前線,具備豐富的作戰經驗,這也是這支娃娃師團能夠迅速具備戰鬥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 黨衛隊旅隊長兼武裝黨衛軍少將-奧託·庫姆
    這樣他們可以向南部繼續進攻以包圍一個蘇軍騎兵師。在向東進攻兩小時後,庫姆團長下令部隊旋轉90度向南發起進攻。在Ssakunowo村的血戰中,該團殲滅了敵第5騎兵師大部,斃傷敵人1000人以上。* 在此期間的連續作戰中,「元首」團一直在行軍和作戰中。由於俄國的道路狀況非常糟糕,該團幾乎一直是不分晝夜的徒步行軍。
  • 德軍中的哥薩克騎兵:戰場投敵賣力掃蕩戰後被英軍重拳出擊
    身穿蘇軍軍服和德軍軍服的科諾諾夫 8月22日,科諾諾夫帶著他的叛軍來到德軍戰線,受到申肯多夫將軍的歡迎。八天後,科諾諾夫去了莫吉列夫的戰俘營招兵買馬,德國戰俘營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加上戰爭初期蘇聯連連失利,當即招募了500人。接著,他又去了博布魯克、奧爾沙、斯摩稜斯克、普羅斯科和戈梅利的戰俘營,招募了更多的戰俘。
  • 二戰初期所向披靡的德國閃電戰,卻是法國戴高樂首創
    孫子兵法《軍爭》閃電戰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孫子兵法》;二戰納粹德國的閃電戰深得孫子兵法的真意。(德國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所謂閃電戰就是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速度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二戰德軍三大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狂飆元帥」曼斯坦因;都是使用閃電戰的高手。)
  • "東方德蕾莎"證嚴法師:富可敵國的「苦行僧」
    當被救助者因感動而對他們表達萬分感謝之時,他們往往會說:「不不,應該表示感謝的是我們,因為你們給了我們一個做功德的機會……」這個組織早已經在全世界如雷貫耳,令所有政府非政府組織尊重,令所有佛教非佛教團體欽佩,她就是——釋證嚴佛教慈濟功德會,其創始人和領導者是一位女尼,人稱「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的證嚴法師——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的志願者,每天有近100萬的義工在世界各地為大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