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中,北極熊是頂級獵食者。
北極熊體型巨大、兇猛、敏捷,而且極其聰明,能夠長期生活於北極冰川地帶。
但是因為生態環境以及氣候的變化,北極熊的生存環境日趨嚴峻,總群變得極其脆弱、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邊緣。
國際環境中,吃瓜者會把體格龐大、風格剛猛的俄羅斯比作北極熊。然而如今的俄羅斯,正如北極熊一樣在變脆。
用一個字評價當今俄羅斯,脆。
這裡的脆——
可以理解為脆弱
也可以理解為剛而易折
01 鬧拜登上臺之後的第3天,俄羅斯突然熱鬧起來,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鄂木斯克、伊爾庫茨克、託木斯克、烏蘭烏德等多個城市爆發反當局示威。
示威者冒著嚴寒走上街頭。
最近這些年,地球村的街頭運動並不少,但俄羅斯還是比較有特色。
香港街頭運動,示威者比較兇,警察比較弱。
華盛頓街頭運動,警察比較兇,示威者比較弱。
一方比較弱,很容易平息。但俄羅斯是警察和示威者都比較兇,懟起來是針尖對麥芒。沒辦法,斯拉夫人自古以來就比較剛,不會走迂迴路線。
既然鬧起來,那一定有因果。
俄羅斯指責是美國幹預其內政:
理由一,美國大使館發了示威地圖,很多示威者對著地圖找示威人群。美國的理由是提醒美國遊客規避風險,俄羅斯認為美國在煽風點火。
理由二,很多示威者用推特等社交媒體傳遞信息,推特假裝沒看見。就在不久之前,推特還以散播暴力為由封殺了川普與其大量支持者的帳號。
理由三,拜登競選時就把俄羅斯列為美國主要威脅。
美國立刻發布涉俄關係的聲明,開頭就「強烈譴責」俄羅斯對抗議者使用「暴力」。然後又一系列指責俄羅斯的種種不是,要求俄羅斯立刻釋放納瓦爾尼。
最後還強調,不管是在俄羅斯還是其他地方,美國將和盟友和夥伴們肩並肩,捍衛人權!
那個高舉人權大旗(或者說大棒)的美國,又回來了;還是熟悉的配方。
拜登剛上臺,俄美之間火藥味就冒出來了;還是熟悉的味道。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扯不清。但可以確定的是,俄羅斯和伊朗一樣,內部有著天然的親西方勢力。納瓦爾尼就是焦點。
02 導火索此次示威的導火索,是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被逮捕。
示威者要求當局釋放納瓦爾尼,歐美要求普京接納反對者。
資深吃瓜者都明白,這位45歲的納瓦爾尼可不簡單,堪稱普京的資深政敵。要知道普京在俄羅斯隻手遮天已經20年,當他的政敵本身就很難,當其資深政敵更難。
10年前,納瓦爾尼因反對普京坐過牢。
4年前,納瓦爾尼因反梅德韋傑夫坐過牢。
2020年8月份,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爆發反普京大遊行,抗議當局逮捕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行政長官、民主黨的「明星」人物謝爾蓋·福格爾。
納瓦爾尼趁機去遠東調查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的腐敗問題。他的這個選擇很敏感,因為俄羅斯腐敗問題一直是政壇頑疾。
在白俄幹了27年的盧卡申科當年就是通過調查腐敗問題上位的,給所有想上位的反對派豎立了一個逆襲的典範。俄羅斯當局對反對派調查貪腐非常警惕,對納瓦爾尼全程監控。
如果沒有中毒之事,那麼納瓦爾尼遠東之行也就是一個類似蹭熱度的旅程。
事情發生在8月20日,納瓦爾尼離開託木斯克市(西伯利亞的教育與科研中心),準備乘飛機返回莫斯科。
登機之前,他和團隊成員喝了杯茶,沒想到就出了問題。
飛機起飛不久,納瓦爾尼感到身體不適,去了洗手間,無法正常出來。
飛機被迫在鄂木斯克緊急降落,納瓦爾尼神秘中毒了!
究竟是誰下的毒?無非三種可能:
納瓦爾尼自導自演政治「碰瓷」
俄羅斯敵對勢力構陷普京
普京欲除掉政敵
俄羅斯當局的聲音很簡單,不是俄羅斯特工幹的;如果是特工幹的,納瓦爾尼一定活不了。但納瓦爾尼的團隊及支持者,傾向於認為是當局幹的。
美國和歐洲輿論,也認為是俄羅斯幹的。
這種情況下就牽扯到多方博弈,或者說扯皮。
03扯最早收治納瓦爾尼的鄂木斯克醫院斷定,納瓦爾尼體內沒有發現毒物痕跡,從而基本排除被人故意下毒的可能。但納瓦爾尼及其支持者不認可。
經過一番扯皮之後,普京特批納瓦爾尼前往德國柏林醫療。
德國醫院很快給出納瓦爾尼「被人下毒」的診斷。
隨後西方輿論界一致譴責普京又在搞「政治暗殺」,搞得普京很被動。
普京如果要幹掉納瓦爾尼,直接在俄羅斯境內動手就成了。
普京如果不想惹麻煩,在俄羅斯境內給納瓦爾尼治好,然後宣稱他政治碰瓷,也簡單。
所以部分吃瓜者不明白:普京為什麼要放納瓦爾尼去德國醫療?
原因之一,俄羅斯和德國關係不錯。
川普和歐洲各國,因為錢的問題搞得很不愉快;和默克爾從沒有和諧過。
與此同時,默克爾和普京的關係看起來還不錯。
兩人頂著美國的壓力,共同推動「北溪-2號」能源項目。這個項目搞成之後,對俄羅斯和歐盟是雙贏。
歐美各國,德國和俄羅斯在交往中態度比較務實,德國對俄羅斯的態度相對溫和。當然按道理俄羅斯與德國的關係,還沒有親密到讓普京把政敵放到那裡的程度。
原因之二,俄羅斯需要和歐洲對話。
話說歐巴馬時代,美國在烏克蘭搞顏色革命成功,把烏克蘭成功拉走。
烏克蘭倒向西方對俄羅斯是巨大打擊。
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基地就在烏克蘭的克裡米亞。
烏克蘭和俄羅斯翻臉,不僅讓黑海艦隊無家可歸,同時相當於讓俄羅斯失去在黑海的影響力,回到葉卡特琳娜二世(她拿下了克裡米亞)之前的時代。
那是俄羅斯不能承受之重。
於是俄羅斯學著西方的模樣,通過迅速出兵佔領、再搞公投的方式,拿回克裡米亞。
俄羅斯付出的代價,就是被歐美制裁。
由於俄羅斯經濟本就結構單一,被制裁後的日子很不好過。
加上前幾年(2013-2020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俄羅斯財政吃緊。
又碰上2020年疫情,俄羅斯沒能很好控制,可謂雪上加霜。
這種情況下,普京在努力與歐洲和解。考慮到川普對俄羅斯並無明顯的敵對情緒,讓歐盟很不爽。普京特批納瓦爾尼去德國治病,其實是想通過這個事和歐洲改善關係。
然而普京的如意算盤全盤落空。
04 變局最大的變化源自於川普敗選。
拜登的主張和歐巴馬類似,視俄羅斯為最大威脅。
拜登獲勝之後,普京一直不願對其表示祝賀。因為雙方早已撕破臉。當初烏克蘭顏色革命,其實就是拜登在背後操盤。
關鍵時刻,和普京關係不錯的默克爾也隱退了。
相當於在一夜之間,普京又站到了歐美的對立面。
1月21日下午,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歐盟立即同俄羅斯停止「有爭議」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
要知道該項目已經接近尾聲,財政緊張的俄羅斯已經投入大量真金白銀,川普政府威逼利誘都沒能把它攪黃。
歐盟這麼幹,相當於示好拜登。
去年普京批准納瓦爾尼去歐洲治病,原本是釋放善意;如今演變成送給歐美一個小辮子,自然很惱火。
這種情況下,納瓦爾尼從德國回俄羅斯,剛下飛機就被逮捕。
矛盾就這麼點燃了!
現在俄羅斯和西方相互指責,口水戰打得不亦說乎。當然這樣的局面也不一定是壞處,畢竟疫情之下,大家日子都不好過,需要向外轉移矛盾。
對美歐來說,向俄羅斯和中國轉移矛盾,就像印度找中國碰瓷一樣自然而然。
當然這些並不是全部,更深層的矛盾源自於地緣與經濟壓力。
05 壓力與邏輯當年蘇美冷戰,勢同水火。
後來蘇聯解體,試圖把自己的體制改得和歐美一樣,從而和歐美和解。
但是歐美並沒有接納俄羅斯,而是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北約不斷東擴,已經到了俄羅斯家門口。
從地緣格局上看,俄羅斯幾乎已經退無可退。
所以普京不顧一切拿下克裡米亞,看似很硬,其實很無奈。
從蘇聯到俄羅斯,根源都在經濟層面。蘇聯之所以解體,實際是經濟陷入泥潭。戈巴契夫與葉爾欽反覆折騰,經濟越來越差,最後還是普京穩住局面。
普京在第一次總統就職演說中指出,「俄羅斯有淪為二三流國家的風險」,同時又豪情萬丈地表示,「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他的聲音把紅場群眾感染得熱淚盈眶。從2002年開始,一首名叫《嫁人就要嫁普京這樣的人》的歌曲在俄羅斯社會流行。
如今20年之約已到,當年喊著要嫁給普京的年輕女士如今已經成了中年阿姨。俄羅斯似乎還在當年的原點,依然是經濟一團糟,依然是軍事強大,普京的支持率依然很高。
2018年5月7日,普京在第四次就職典禮結束後,立刻籤署總統令,宣布「6年後,使俄羅斯進入全球前5大經濟體(排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之後)」。俄羅斯人又小小激動了一下。
為展示決心,普京讓梅德韋傑夫靠邊站。
但現在看,普京發展經濟的宏圖大業,已經很難實現。
新興經濟版圖上,基本看不到俄羅斯的身影。因為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依然建立在能源和武器上,顯然已經落伍。
所以說俄羅斯目前動蕩,境外推手只是誘因;本質問題還是俄羅斯社會結構變得很脆。
納瓦爾尼引發的動蕩,目前還不至於動搖普京的根基。
但普京也無法解決俄羅斯社會經濟結構的弊端。
變脆的俄羅斯,會繼續脆下去。這就好像兇猛的北極熊面臨生存危機的邏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