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為何變脆?

2021-02-15 天朝軍機處


動物世界中,北極熊是頂級獵食者。

北極熊體型巨大、兇猛、敏捷,而且極其聰明,能夠長期生活於北極冰川地帶。

但是因為生態環境以及氣候的變化,北極熊的生存環境日趨嚴峻,總群變得極其脆弱、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邊緣。

國際環境中,吃瓜者會把體格龐大、風格剛猛的俄羅斯比作北極熊。然而如今的俄羅斯,正如北極熊一樣在變脆。

用一個字評價當今俄羅斯,脆。

這裡的脆——

可以理解為脆弱

也可以理解為剛而易折

01 鬧

拜登上臺之後的第3天,俄羅斯突然熱鬧起來,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鄂木斯克、伊爾庫茨克、託木斯克、烏蘭烏德等多個城市爆發反當局示威。

示威者冒著嚴寒走上街頭。

最近這些年,地球村的街頭運動並不少,但俄羅斯還是比較有特色。

香港街頭運動,示威者比較兇,警察比較弱。

華盛頓街頭運動,警察比較兇,示威者比較弱。

一方比較弱,很容易平息。但俄羅斯是警察和示威者都比較兇,懟起來是針尖對麥芒。沒辦法,斯拉夫人自古以來就比較剛,不會走迂迴路線。

既然鬧起來,那一定有因果。

俄羅斯指責是美國幹預其內政:

理由一,美國大使館發了示威地圖,很多示威者對著地圖找示威人群。美國的理由是提醒美國遊客規避風險,俄羅斯認為美國在煽風點火。

理由二,很多示威者用推特等社交媒體傳遞信息,推特假裝沒看見。就在不久之前,推特還以散播暴力為由封殺了川普與其大量支持者的帳號。

理由三,拜登競選時就把俄羅斯列為美國主要威脅。

美國立刻發布涉俄關係的聲明,開頭就「強烈譴責」俄羅斯對抗議者使用「暴力」。然後又一系列指責俄羅斯的種種不是,要求俄羅斯立刻釋放納瓦爾尼。

最後還強調,不管是在俄羅斯還是其他地方,美國將和盟友和夥伴們肩並肩,捍衛人權!

那個高舉人權大旗(或者說大棒)的美國,又回來了;還是熟悉的配方。

拜登剛上臺,俄美之間火藥味就冒出來了;還是熟悉的味道。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扯不清。但可以確定的是,俄羅斯和伊朗一樣,內部有著天然的親西方勢力。納瓦爾尼就是焦點。

02 導火索

此次示威的導火索,是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被逮捕。

示威者要求當局釋放納瓦爾尼,歐美要求普京接納反對者。

資深吃瓜者都明白,這位45歲的納瓦爾尼可不簡單,堪稱普京的資深政敵。要知道普京在俄羅斯隻手遮天已經20年,當他的政敵本身就很難,當其資深政敵更難。

10年前,納瓦爾尼因反對普京坐過牢。

4年前,納瓦爾尼因反梅德韋傑夫坐過牢。

2020年8月份,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爆發反普京大遊行,抗議當局逮捕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行政長官、民主黨的「明星」人物謝爾蓋·福格爾。

納瓦爾尼趁機去遠東調查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的腐敗問題。他的這個選擇很敏感,因為俄羅斯腐敗問題一直是政壇頑疾。

在白俄幹了27年的盧卡申科當年就是通過調查腐敗問題上位的,給所有想上位的反對派豎立了一個逆襲的典範。俄羅斯當局對反對派調查貪腐非常警惕,對納瓦爾尼全程監控。

如果沒有中毒之事,那麼納瓦爾尼遠東之行也就是一個類似蹭熱度的旅程。

事情發生在8月20日,納瓦爾尼離開託木斯克市(西伯利亞的教育與科研中心),準備乘飛機返回莫斯科。

登機之前,他和團隊成員喝了杯茶,沒想到就出了問題。

飛機起飛不久,納瓦爾尼感到身體不適,去了洗手間,無法正常出來。

飛機被迫在鄂木斯克緊急降落,納瓦爾尼神秘中毒了!

究竟是誰下的毒?無非三種可能:

納瓦爾尼自導自演政治「碰瓷」

俄羅斯敵對勢力構陷普京

普京欲除掉政敵

俄羅斯當局的聲音很簡單,不是俄羅斯特工幹的;如果是特工幹的,納瓦爾尼一定活不了。但納瓦爾尼的團隊及支持者,傾向於認為是當局幹的。

美國和歐洲輿論,也認為是俄羅斯幹的。

這種情況下就牽扯到多方博弈,或者說扯皮。

03扯

最早收治納瓦爾尼的鄂木斯克醫院斷定,納瓦爾尼體內沒有發現毒物痕跡,從而基本排除被人故意下毒的可能。但納瓦爾尼及其支持者不認可。

經過一番扯皮之後,普京特批納瓦爾尼前往德國柏林醫療。

德國醫院很快給出納瓦爾尼「被人下毒」的診斷。

隨後西方輿論界一致譴責普京又在搞「政治暗殺」,搞得普京很被動。

普京如果要幹掉納瓦爾尼,直接在俄羅斯境內動手就成了。

普京如果不想惹麻煩,在俄羅斯境內給納瓦爾尼治好,然後宣稱他政治碰瓷,也簡單。

所以部分吃瓜者不明白:普京為什麼要放納瓦爾尼去德國醫療?

原因之一,俄羅斯和德國關係不錯。

川普和歐洲各國,因為錢的問題搞得很不愉快;和默克爾從沒有和諧過。

與此同時,默克爾和普京的關係看起來還不錯。

兩人頂著美國的壓力,共同推動「北溪-2號」能源項目。這個項目搞成之後,對俄羅斯和歐盟是雙贏。

歐美各國,德國和俄羅斯在交往中態度比較務實,德國對俄羅斯的態度相對溫和。當然按道理俄羅斯與德國的關係,還沒有親密到讓普京把政敵放到那裡的程度。

原因之二,俄羅斯需要和歐洲對話。

話說歐巴馬時代,美國在烏克蘭搞顏色革命成功,把烏克蘭成功拉走。

烏克蘭倒向西方對俄羅斯是巨大打擊。

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基地就在烏克蘭的克裡米亞。

烏克蘭和俄羅斯翻臉,不僅讓黑海艦隊無家可歸,同時相當於讓俄羅斯失去在黑海的影響力,回到葉卡特琳娜二世(她拿下了克裡米亞)之前的時代。

那是俄羅斯不能承受之重。

於是俄羅斯學著西方的模樣,通過迅速出兵佔領、再搞公投的方式,拿回克裡米亞。

俄羅斯付出的代價,就是被歐美制裁。

由於俄羅斯經濟本就結構單一,被制裁後的日子很不好過。

加上前幾年(2013-2020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俄羅斯財政吃緊。

又碰上2020年疫情,俄羅斯沒能很好控制,可謂雪上加霜。

這種情況下,普京在努力與歐洲和解。考慮到川普對俄羅斯並無明顯的敵對情緒,讓歐盟很不爽。普京特批納瓦爾尼去德國治病,其實是想通過這個事和歐洲改善關係。

然而普京的如意算盤全盤落空。

04 變局

最大的變化源自於川普敗選。

拜登的主張和歐巴馬類似,視俄羅斯為最大威脅。

拜登獲勝之後,普京一直不願對其表示祝賀。因為雙方早已撕破臉。當初烏克蘭顏色革命,其實就是拜登在背後操盤。

關鍵時刻,和普京關係不錯的默克爾也隱退了。

相當於在一夜之間,普京又站到了歐美的對立面。

1月21日下午,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歐盟立即同俄羅斯停止「有爭議」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

要知道該項目已經接近尾聲,財政緊張的俄羅斯已經投入大量真金白銀,川普政府威逼利誘都沒能把它攪黃。

歐盟這麼幹,相當於示好拜登。

去年普京批准納瓦爾尼去歐洲治病,原本是釋放善意;如今演變成送給歐美一個小辮子,自然很惱火。

這種情況下,納瓦爾尼從德國回俄羅斯,剛下飛機就被逮捕。

矛盾就這麼點燃了!

現在俄羅斯和西方相互指責,口水戰打得不亦說乎。當然這樣的局面也不一定是壞處,畢竟疫情之下,大家日子都不好過,需要向外轉移矛盾。

對美歐來說,向俄羅斯和中國轉移矛盾,就像印度找中國碰瓷一樣自然而然。

當然這些並不是全部,更深層的矛盾源自於地緣與經濟壓力。

05 壓力與邏輯

當年蘇美冷戰,勢同水火。

後來蘇聯解體,試圖把自己的體制改得和歐美一樣,從而和歐美和解。

但是歐美並沒有接納俄羅斯,而是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北約不斷東擴,已經到了俄羅斯家門口。

從地緣格局上看,俄羅斯幾乎已經退無可退。

所以普京不顧一切拿下克裡米亞,看似很硬,其實很無奈。

從蘇聯到俄羅斯,根源都在經濟層面。蘇聯之所以解體,實際是經濟陷入泥潭。戈巴契夫與葉爾欽反覆折騰,經濟越來越差,最後還是普京穩住局面。

普京在第一次總統就職演說中指出,「俄羅斯有淪為二三流國家的風險」,同時又豪情萬丈地表示,「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他的聲音把紅場群眾感染得熱淚盈眶。從2002年開始,一首名叫《嫁人就要嫁普京這樣的人》的歌曲在俄羅斯社會流行。

如今20年之約已到,當年喊著要嫁給普京的年輕女士如今已經成了中年阿姨。俄羅斯似乎還在當年的原點,依然是經濟一團糟,依然是軍事強大,普京的支持率依然很高。

2018年5月7日,普京在第四次就職典禮結束後,立刻籤署總統令,宣布「6年後,使俄羅斯進入全球前5大經濟體(排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之後)」。俄羅斯人又小小激動了一下。

為展示決心,普京讓梅德韋傑夫靠邊站。

但現在看,普京發展經濟的宏圖大業,已經很難實現。

新興經濟版圖上,基本看不到俄羅斯的身影。因為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依然建立在能源和武器上,顯然已經落伍。

所以說俄羅斯目前動蕩,境外推手只是誘因;本質問題還是俄羅斯社會結構變得很脆。

納瓦爾尼引發的動蕩,目前還不至於動搖普京的根基。

但普京也無法解決俄羅斯社會經濟結構的弊端。

變脆的俄羅斯,會繼續脆下去。這就好像兇猛的北極熊面臨生存危機的邏輯一樣。

相關焦點

  • 北極熊瀕臨滅絕?本世紀末北極熊將無處生存!
    2008年,根據《瀕危物種保護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北極熊被列為瀕危物種。 2015年,生物學家的一份評估報告稱:隨著冰蓋持續消融,北極熊數量會顯著下降。到2050年,北極熊數量將會減少超過30%。
  • 南極有北極熊嗎?
    格陵蘭島是北極熊理想的家園。北極熊主要以捕食海豹為主。每年的3 -5月,北極熊為了覓食輾轉奔波於浮冰區,過著水陸兩棲的生活;嚴冬季節,北極熊外出活動大大減少,進入局部冬眠狀態。(2)夏眠的理由與氣候變化對北極熊的生活空間、食物來源的影響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氣溫上升,北極冰層加速融化,北極冰蓋退縮,浮冰數量減少,北極熊棲息的空間範圍變小;北極航道開通,北極油氣開發,漏油、船舶垃圾和廢棄物的隨意排放造成一定的水汙染,食物來源減少;北極熊的棲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 天下尋找北極熊
    「我們會24小時派人在駕駛臺用高倍望遠鏡觀察,一旦發現了北極熊,立即廣播,叫醒大家,只要你不貪睡。」他掌握了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中文也會來幾句,很風趣,不斷寬慰著大家。北極的夏季全是白晝,沒有黑夜。話雖這麼說,但能不能找到北極熊,看到北極熊,心裡還真沒數。
  • 北極熊之都加拿大邱吉爾鎮:一天看不見北極熊渾身難受!
    世界三分之二的北極熊在加拿大,位於馬尼託巴省北部的邱吉爾 (Churchill)小鎮,被稱為「世界北極熊之都」,這個鎮每年吸引的北極熊觀看者超過12000人次。北極熊向人「靠近」北極熊生活在北極的原始環境中,一向靠在北極的雪原和浮冰上狩獵為生,然而,近年來北極熊在逐漸向人「靠近」。
  •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會讓血管變「脆」嗎?吃吃停停,可以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會讓血管變「脆」嗎?首先,這個說法毫無邏輯,大錯特錯。這個說法在心腦血管疾病行業傳的就是最為猛烈,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證明。之所以會傳出所以謠言,是因為大家認為阿司匹林進入人體,血小板凝聚時間變短,升高出血風險,最終作用於血管,影響健康。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阿司匹林壓根就不作用於人體血管內壁,其原理是為了進入血液後,延長血小板凝聚時間,達到預防斑塊掉落,血栓形成的目的。
  • 全球變暖,北極熊還好嗎?
    因此,夥食與海冰息息相關的北極熊不得不越來越多地開始在陸地、乃至「上天」尋找食物:2010年,有科學家報告稱,加拿大北部的北極熊為了吃海鳩的蛋而爬上了巖壁;2011年,俄國北極地區的遊客也曾看到北極熊從海鷗棲息的懸崖上爬下來,估計也是剛吃了鳥蛋。
  • 被錯認北極熊送到北極,結果冷到發抖+被北極熊暴打!
    話說,加拿大靠近北極,時常有北極熊過來翻垃圾找點零食...遇到這樣的北極熊,當地政府或動保組織通常是將北極熊麻醉後,再運回北極~故事就這樣發生了,有一頭叫「喬伊」的棕熊,它得了白化病...那隻熊就只好主動送它一條魚當口糧,讓它在旁邊乖乖待著,也不敢揍它,因為怕的北極熊爸媽出來報仇...
  • 你不知道的加拿大:北極熊監獄
    這兒設有一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北極熊監獄」,這使的小鎮名聲大震。在夏季的多數時間內北極熊都在睡覺。到了10月份,它們就開始向哈得遜灣遷徙,那裡是北極熊獵取海豹的區域。邱吉爾鎮就處在北極熊北移的必經之路上。北極熊四肢健壯,力大無比,是冰雪世界中的勇士。平時它們還比較溫柔,可在飢餓時卻變得異常兇殘。北極熊闖到邱吉爾鎮上四處覓食,曾經發生過餓熊吃人的慘事。
  • 北極熊瀕臨滅絕前你應該再次看看這篇文章 | 我終於去了北極熊的首都
    最擅長遊泳的北極熊居然只死於溺水,或者餓死在沒有浮冰的環境中。如果持續這樣下去,未來的40年內北極熊將迎來滅絕。看到這個新聞讓我想起之前Jolie經過長途跋涉飛到北極熊首都看北極熊的那次經歷。事實上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感覺到了一些危險的信號,比如北極熊的數量明顯下降,體型也變得消瘦。也許再過個幾十年,人類再也看不到這麼可愛的生物了。
  • 你見過世界上唯一的北極熊監獄嗎?
    加拿大北極圈內的邱吉爾鎮有一所著名的「北極熊監獄」,這大概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動物監獄。闖進邱吉爾鎮的北極熊,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嚴重的生命威脅,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餓熊食人的慘劇,上圖為小鎮一角布滿十字架的無人墓地,就是那些被北極熊撞上而屍骨無存的不幸人們的衣冠冢。
  • 攻略丨我的世界危險的北極熊 一觸即發的戰鬥
    我的世界危險的北極熊,一觸即發的戰鬥。
  • 加拿大發生北極熊吃人事件!倆孩子親眼看到父親被吃!
    而這頭體型碩大的北極熊緩緩的走向他們,孩童們還在快樂的玩耍,艾倫不經意的察覺,使得艾倫一顫抖。「快跑!上船!不要回頭!」這是艾倫看見北極熊加快了腳步緊急之下對孩子們說出的話。看著自己的孩子僵住,而北極熊的腳步卻在不斷地加速,還張開了它的血盆大口。
  • 俄羅斯新地島被一波飢餓的北極熊入侵,當地居民不敢出門
    據了解俄羅斯環境部門已經派遣了一個專家小組前往幫助趕走北極熊。俄羅斯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法律禁止射殺北極熊。然而,官員們警告說,如果無法趕走它們,可能有必要進行捕殺,以確保當地居民的安全。(圖片來源網絡)北極熊「入侵」俄羅斯表明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隨著氣候變暖,北極的升溫速度是地球其它地區的兩倍,冬季氣溫正在上升,北極熊的主要棲息地正在萎縮。
  • 這周氣溫巴黎爆表,「北極熊」居然還敢來法國抗議氣候變暖?
    因為他們不是普通的北極熊,他們是充氣北極熊!之後幾天,在巴黎各大地鐵站的排風口處將會陸續出現65隻充氣「北極熊」。這些北極熊都是巴黎人——奧利維爾的作品。他希望通過這些屹立在地鐵排風口的北極熊能夠喚醒人們對於氣候變暖的重視:各位,氣候變暖的嚴重後果已經在向人類走來的路上了!
  • 全球變暖加速:挪威群島出現有史以來最高氣溫,北極熊或將滅絕?
    斯瓦爾巴特群島是挪威北部唯一有人居住的群島,距離北極約1000公裡,以北極熊的存在而聞名於世。氣象學家克裡斯汀·吉斯勒佛斯(Kristen Gislefoss)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挪威北部群島周圍的氣象記錄站已經連續二天錄得21.2℃的極端高溫,並於周六下午首次錄到創紀錄的21.7℃ 極值,超越了1979年的21.3℃,且遠遠高於5-8℃的正常水平。
  • 二戰期間德國建立的秘密氣象站 是如何被北極熊摧毀的?
    在「尋寶獵人」站滑雪的德軍。德國人在食用他們獵殺的北極熊時,遭到了寄生蟲的感染。研究表明,90%的北極熊肉都被寄生蟲所感染,為了保證這種肉的食用安全,需要持續3-4小時的熱處理。換句話說,只有進行長時間高溫燜煮後,這種肉才適合食用。搭載有醫療分隊的FW200運輸機在亞歷山德拉島的降落非常失敗。FW200不適應臨時機場的環境,在泥土中損壞了起落架。當醫療分隊對氣象站人員進行檢查時,飛行員向基地報告,該機無法起飛。
  • 北極圈恐怖故事:在拿刀的因紐特人面前,你和北極熊都只是一道菜
    他們常年面對面對長達數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禦零下幾十度的嚴寒和暴風雪,掙扎於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和地球上最龐大的鯨魚拼搏,與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北極熊較量。他們,就是北極的獵人民族:因紐特。。。。。。對了,哈士奇就是那邊出的
  • 二戰美軍M1步槍子彈打完一聲脆響
    ▲志願軍手中的M1加蘭德  M1步槍射速最快可達40到50發/分鐘,一般戰場條件下也能到30發/分鐘,射速遠超使用手動步槍的德日軍隊,後世學者一般認為美軍步兵班的火力約等於1.5個德軍步兵班和2.5個日軍步兵班,但讓加蘭德名揚天下的,恐怕不是加蘭德的射速,而是加蘭德射完彈藥,漏夾彈出時那一聲「叮」的脆響
  • 「北極熊」的報復來了,美商務代表滯留機場6小時,白宮強烈抗議
    不過,忍氣吞聲並不是「北極熊」的特點,面對美國的欺壓,俄羅斯必定會做出強硬的回擊。最近,「北極熊」的報復來了。據俄羅斯塔斯社11月23日的報導,一支赴莫斯科交流的美國商務代表團,因為籤證問題,被迫滯留莫斯科機場整整6個小時。據了解,這支美國商務代表團在出發前已經辦好了入境俄羅斯的籤證。
  • 抗美援朝70周年 | 首戰端掉美軍「北極熊團」指揮部
    其中,27軍中有一支「特種部隊」,入朝首次作戰就端掉了「北極熊團」的指揮部。志願軍老兵李昌言就來自這支部隊。「我們沒見過帳篷,就知道那是個篷子。」回憶起70年前的那場戰鬥,李昌言坐在家中的床上向記者講述起那個夜晚。儘管今年已有92歲的高齡,但他仍思路清晰,記憶猶新。1950年9月,正在上海駐紮的李昌言跟隨部隊北上。11月,部隊進入朝鮮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