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機、瞄準、擊發 這是很多少年的夢想
一戰起步,空戰時代到來從1914年10月,法國「瓦贊」307式飛機用側面安裝的哈奇開斯機槍擊落德國「阿維亞蒂克」雙座飛機開始,到1956年AIM-9B「響尾蛇」飛彈取得首個戰果結束,42年間,機槍與機炮是空戰的絕對主角。儘管今日機炮已淪為空戰武器中最不起眼的那個,絕大多數四代戰機(F-22、F-35、蘇-57)仍未將其捨棄。【軍武研究員】系列文章將為您呈現百年來,航空機炮(槍)的發展歷程,並介紹其中典型代表。
一戰到二戰 逐步由機槍過渡到機炮
軍事上,一般將20毫米彈丸口徑作為槍與炮的分界線,低於20毫米被稱為槍,如56式14.5毫米高機,20毫米及以上,被稱為炮,如厄利空20毫米高炮。空戰初期,受飛機動力限制,機身強度和裝甲防護有限,中口徑機槍(常見有7.62、7.9、7.7)即可勝任,隨著技術發展,大口徑機槍也被搬上飛機。經過1930年代局部衝突,軍隊對更大口徑航空武器提出需求,飛行員也發現空戰中無需將敵機打爆,打著即可(進而引燃油料和彈藥),20毫米是有效引燃飛機油料的最小口徑。於是,二戰前,多個歐洲國家已列裝瑞士厄利孔和法國西斯潘諾20毫米機炮,穿甲燃燒、殺傷爆破燃燒等具備燃燒效應的炮彈被大量應用。
二戰中後期 攔截轟炸機成為德國空軍首要任務
二戰爆發,機炮快速發展二戰初期,德國空軍使用的機載武器是7.92毫米MG15、MG17機槍,13毫米的MG131機槍,以及厄利孔20毫米MG-FF機炮。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近5年間,盟軍對德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略轟炸,護航與攔截成為歐洲空戰的主要內容。轟炸機的結構較戰鬥機更為堅固,要擊落盟軍4發重型戰鬥機,需命中n發12.7 毫米槍彈,為戰鬥機配備大威力機炮成為當務之急,1942年德國航空部提出20毫米是空戰武器的最小口徑。德國確實在攔截戰鬥機和機載武器方面花費大量心血,戰時共研發16種20毫米以上口徑機炮,20毫米MG151和30毫米MK-108機炮成為標配。
為MG151型20毫米機炮裝彈
德國在二戰末期的實驗表明,1發30毫米炮彈就可將戰鬥機打爆,但擊落一架四發重型轟炸機,至少需要命中4發30毫米炮彈。受此啟發,德國為噴氣新銳Me-262配備了4門MK-108。以今天的眼光,MK-108機炮外形短粗,很像30毫米榴彈發射器。可不要小看它的威力,1944年9月的一次空戰中,6架Me-262噴氣式戰鬥機,耗時6分鐘就擊落15架B-17轟炸機!
德國Mk-108機炮
二戰經典1:德軍MK-108機炮
德國人設計武器,往往過於精巧,卻不利於生產和維護,虎式、豹式堪稱坦克標杆,卻敗於簡單、可靠、量大的T-34、謝爾曼。MK-108機炮是一款非典型的德國武器,系出名門萊茵金屬,卻追求實用,80%零件衝壓而成,儘量減少活動部件,具備結構緊湊、重量較輕(58千克,像BF-109之類的輕型戰鬥機也能裝備)、非常可靠和易於生產等優點,加上威力巨大,成為戰爭後期德國空軍戰鬥機的標準武器。缺點是炮管較短,炮口初速較低(僅540米/秒),目標較遠時,命中率低。
搭載50毫米炮的Me-262
儘管MK108機炮性能已屬上乘,德國人對其威力還不甚滿意,在大口徑機炮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先後在Bf-110G-2/R1 和Bf-110G-4a/R1安裝了37毫米BK3.7機炮,在Me-410A-2/U4 和Me-410B-2/U4上安裝50毫米BK5機炮;還為新銳的Me-262換裝毛瑟Mk214A型50毫米炮(原是反坦克炮),不過由於該炮過重(半噸、備彈45發),後坐力過大,破壞了Me-262機頭平衡,僅試裝2架。
二戰前期英國戰機標配 白朗寧7.7毫米中口徑機槍
不同於德國人對大口徑、大威力的執著,英美兩國更偏愛航空機槍。二戰前期(如不列顛空戰),英國颶風、噴火戰鬥機均裝備維克斯公司生產的白朗寧M1919型7.7毫米中口徑機槍,這主要是因為二戰期間,維克斯槍廠一直在高強度生產此槍,貿然改換產品可能影響產量。再者,英軍認為空中接觸時間極短,射速指標更具意義(該槍射速高達1150發/分);儘管有飛行員質疑其威力過小,但並非主流。噴火總師去世後,副總師操刀對噴火進行改進,增加了2門西斯潘諾20毫米機炮,但此炮體積龐大,炮管長長探出機翼,成為噴火後期型的識別特徵。1942年後,英國機載武器也進入機炮時代,新入役的8種戰鬥機均裝備機炮。
噴火後期型 長長的機炮炮管
蘇聯飛行員支援西班牙內戰時,就得出結論,大口徑機槍已不能滿足未來空戰需求。1940年,蘇軍在蘇芬戰爭繳獲了一些拉茲 Lathi 20毫米機關炮,蘇聯據此研發出12.7毫米別列津Berezin UB航空機槍和20毫米B-20機炮。隨後在其基礎上擴大口徑,研製了著名的vya-23毫米機炮,發射23×115炮彈,因後坐力巨大,主要裝備伊爾-2強擊機。蘇聯還大量裝備20毫米Shvak施瓦克機炮,此炮由7.62毫米的施卡斯ShKAS機槍放大而來。該機槍是二戰中射速最快的航空機槍,射速超過1500發/分鐘。
美機標配12.7毫米AN/M2航空機槍 正在裝彈
二戰,美軍標準機載武器是12.7毫米AN/M2航空機槍(綽號.50、老乾媽),並且一直沿用到50年代,第一代戰鬥機經典F-86就裝備了6挺M3航空機槍(AN/M2改進型)。.50之所以成為絕對主力,除性能優異、拆(轟炸)機任務不重,或許還因為缺少一款靠譜的20毫米機炮,飛行員從未體驗過一發銷魂的快感。美軍並非沒有20毫米機炮,擊落山本五十六的P-38閃電戰鬥機就採用20毫米機炮+12.7毫米重機槍的火力搭配,但其可靠性堪憂,頻頻掉鏈子。
B-17轟炸機自衛武器射界
空中堡壘絕非浪得虛名
德國空軍之所以壓力山大,是因為其對手絕非魚腩,而是四處吐火的刺蝟。以美軍著名的B-17轟炸機為例,機身前後共安裝了16挺12.7毫米機槍,再加上抗揍的機體,綽號「空中堡壘」(波音還註冊了商標)。
二戰經典2:美軍.50機槍
AN/M2型航空機槍由M1919白朗寧輕機槍改進而來,射速有較大提升,約750-850發/分,改進型M3射速進一步提升到1200/分。空槍重38kg,發射12.7x99重彈,機械擊發,初速890米/秒。總產量超過200萬挺。
F-86與米格-15棋逢對手 巔峰也是跌落的起點
「寡頭」壟斷,優秀機炮一統江湖二戰後,隨著對地攻擊武器的發展,飛彈(如小牛、硫磺石)、制導炸彈逐漸取代了機炮和無控火箭,除少數「舔地神器」(下篇會專門介紹「舔地神器」的發展史),機炮再次聚焦「主業」——打飛機。由於戰機是非常典型的系統工程,具備戰機研發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這些國家負責機炮系統的單位也相對固定。如果某款機炮比較靠譜,就會被同一陣營多款戰鬥機共用,甚至長期使用,很難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於是過去50年間,主流機炮款式並不多。
GSh-23L
紅色雙雄:Gsh-23L與GSH301機炮
GSh-23L使用德國工程師卡爾·加斯特1916年發明的雙管氣退式原理,簡稱加斯特原理,一個炮管開火時,其後座力通過一個槓桿裝置來帶動另一個炮管裝填及發射炮彈,並循環往復。如此設計的好處在於:結構簡單緊湊(全重僅51千克)、可靠性高、射速高,特別是初始射速,甚至超過採用外驅動力的加特林轉管炮。Gsh-23L被蘇聯米格-21(後續型號)、米格-23、米格-27戰鬥機、米-24武裝直升機、圖-22轟炸機等飛機使用,連伊爾-76的尾炮塔中也裝有2門GSh-23L機炮。
GSH301機炮
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經典三代機米格-29與蘇-27相繼服役,它們裝備的是新式Gsh301型30毫米機炮。火炮採用輕量化設計,備彈150-200發,提供3-4次射擊機會,因備彈較少無需配備大型彈鼓,使用火藥燃氣驅動,較「火神」節約了動力馬達,火炮僅重50公斤,擠佔空間也小。缺點是因採用輕量化設計,炮管壽命較短。
殲-10開火
由於我國長期使用蘇制戰機,三代機也是從引進蘇-27系列起步,機炮從生產到使用秉承蘇俄路線,不追求超高射速,更重視彈丸威力。50年代引進了蘇聯23毫米機炮,仿製為23-1型機炮,配備國產殲-5。80年代初,我國成功仿製了GSh-23L並命名為23-3型雙管機炮,裝備殲-7 Ⅲ、殲-8Ⅱ、殲轟-7、殲-10等戰機。後來,Gsh301型機炮隨蘇-27進入中國,國產殲-11、殲-15、殲-16均安裝1門國產化GSh-301。
永遠的火神M61
雄鷹利爪:永遠的火神M61
50年代的空戰,棋逢對手的米格-15與F-86是最大看點,「米格走廊」上,面對火力強大的米格-15(1門N-37型37毫米炮+2門NR-23型23毫米炮,備彈40+80X2=200枚),火力還停留在二戰水平(6挺AN-M3 型12.7毫米機槍,備彈267X6=1602發)的F-86絲毫佔不到便宜,1枚37毫米或2枚23毫米炮彈就能擊毀一架F-86。
米格-15火力組合
空戰結果讓自詡世界第一十分沒面子,之後美軍在機炮方面花了很多功夫,於是就誕生了一款截至目前最經典的機炮--M61「火神」。M61沿襲了美軍自二戰以來堅持的小口徑、高射速、多備彈之路,採用6管加特林原理,配備2個驅動馬達,為炮管和彈鼓提供動力,射速高達6000發/分。從此美軍機炮進入加特林轉管炮時代,並誕生了炮霸GAU-8,裝備A-10攻擊機,在海灣戰爭中大顯神威。
吊裝機炮
轉膛雙雄:BK27與GIAT30
二戰後期,戰鬥機飛行速度大幅提高,空戰中交匯的時間非常短暫,提高射速和增大機炮口徑變得同等重要。12.7毫米機槍之所以在美軍站穩腳跟,超過1000發/分的射速是一大優勢。傳統滑動機心式機炮射速提高潛力有限,德國工程師另闢蹊徑研發了MG213C型轉膛炮,理論射速高達1200發/分,幾乎是當時最靠譜的20毫米MG151機炮的2倍。轉膛炮有一個可以旋轉的彈膛,射擊時火藥氣體帶動鼓輪旋轉,鼓輪上的炮彈對準炮管即可擊發,原理與左輪手槍相似。
毛瑟BK27
儘管MG213C研發時間較晚,並未大量裝備,但其設計給後人很大啟發,轉膛機炮家族先後誕生了美國20 毫米M39、英國ADEN阿登、法國德發和瑞士厄利孔302RK等航空機炮。1976年,德國毛瑟公司開始為狂風戰鬥轟炸機研發新一代單管轉膛炮,定位「四高」--高初速、高射速、高精度、高可靠性,1979年研製成功,這就是毛瑟BK27。為配合陣風項目,法國武器工業集團於1988年研發了GIAT基亞特30M791單管轉膛機炮(別名德發791B),改用7條膛線和電子擊發裝置,創造了2500發/分的單管射速記錄。
GIAT基亞特30M791單管轉膛機炮
保留VS取消?這是個問題1956年,以「響尾蛇」為代表的格鬥空空飛彈取得首個戰果,空戰進入飛彈時代。1992年12月27日,一架美國空軍F-16C戰鬥機使用AIM-120A 飛彈擊落伊拉克空軍米格-25,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如今,四代機紛紛服役,以AIM-9X為代表的新世代格鬥飛彈性能卓越,先進頭盔瞄準具配合大離軸角發射的格鬥飛彈,理論上威力秒殺機炮。四代機是否還需要保留機炮設計?這是擺在設計師面前無法迴避的問題。
與F-35A的高調相比 F-22機炮頗為神秘
現役四代機中,F-22、F-35A(空軍型)、蘇-57均保留了固定機炮,F-35B和F-35C並未安裝固定機炮,像F-4一樣使用機炮吊艙應對不時之需。軍迷尋遍殲-20圖片和有關資料,未見機炮蹤影,網傳殲-20具備安裝機炮的能力,但暫未安裝。
F-35A內置機炮開火
來源: 頭條/軍武研究員
聲明:本平臺發布部分內容來自公開資料或者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如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第一時間處理!
親愛的戰友(朋友)閱讀完請點右下方「在看」。如覺得文章不錯,也請轉發到朋友圈和微信群,把好的軍事知識分享更多的人,為我國的武器裝備更好更快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