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經典的空戰武器 航空機槍與機炮

2021-02-14 裝備技術動態

駕機、瞄準、擊發 這是很多少年的夢想

一戰起步,空戰時代到來

從1914年10月,法國「瓦贊」307式飛機用側面安裝的哈奇開斯機槍擊落德國「阿維亞蒂克」雙座飛機開始,到1956年AIM-9B「響尾蛇」飛彈取得首個戰果結束,42年間,機槍與機炮是空戰的絕對主角。儘管今日機炮已淪為空戰武器中最不起眼的那個,絕大多數四代戰機(F-22、F-35、蘇-57)仍未將其捨棄。【軍武研究員】系列文章將為您呈現百年來,航空機炮(槍)的發展歷程,並介紹其中典型代表。

一戰到二戰 逐步由機槍過渡到機炮

軍事上,一般將20毫米彈丸口徑作為槍與炮的分界線,低於20毫米被稱為槍,如56式14.5毫米高機,20毫米及以上,被稱為炮,如厄利空20毫米高炮。空戰初期,受飛機動力限制,機身強度和裝甲防護有限,中口徑機槍(常見有7.62、7.9、7.7)即可勝任,隨著技術發展,大口徑機槍也被搬上飛機。經過1930年代局部衝突,軍隊對更大口徑航空武器提出需求,飛行員也發現空戰中無需將敵機打爆,打著即可(進而引燃油料和彈藥),20毫米是有效引燃飛機油料的最小口徑。於是,二戰前,多個歐洲國家已列裝瑞士厄利孔和法國西斯潘諾20毫米機炮,穿甲燃燒、殺傷爆破燃燒等具備燃燒效應的炮彈被大量應用。

二戰中後期 攔截轟炸機成為德國空軍首要任務

二戰爆發,機炮快速發展

二戰初期,德國空軍使用的機載武器是7.92毫米MG15、MG17機槍,13毫米的MG131機槍,以及厄利孔20毫米MG-FF機炮。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近5年間,盟軍對德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略轟炸,護航與攔截成為歐洲空戰的主要內容。轟炸機的結構較戰鬥機更為堅固,要擊落盟軍4發重型戰鬥機,需命中n發12.7 毫米槍彈,為戰鬥機配備大威力機炮成為當務之急,1942年德國航空部提出20毫米是空戰武器的最小口徑。德國確實在攔截戰鬥機和機載武器方面花費大量心血,戰時共研發16種20毫米以上口徑機炮,20毫米MG151和30毫米MK-108機炮成為標配。

為MG151型20毫米機炮裝彈

德國在二戰末期的實驗表明,1發30毫米炮彈就可將戰鬥機打爆,但擊落一架四發重型轟炸機,至少需要命中4發30毫米炮彈。受此啟發,德國為噴氣新銳Me-262配備了4門MK-108。以今天的眼光,MK-108機炮外形短粗,很像30毫米榴彈發射器。可不要小看它的威力,1944年9月的一次空戰中,6架Me-262噴氣式戰鬥機,耗時6分鐘就擊落15架B-17轟炸機!

德國Mk-108機炮

二戰經典1:德軍MK-108機炮

德國人設計武器,往往過於精巧,卻不利於生產和維護,虎式、豹式堪稱坦克標杆,卻敗於簡單、可靠、量大的T-34、謝爾曼。MK-108機炮是一款非典型的德國武器,系出名門萊茵金屬,卻追求實用,80%零件衝壓而成,儘量減少活動部件,具備結構緊湊、重量較輕(58千克,像BF-109之類的輕型戰鬥機也能裝備)、非常可靠和易於生產等優點,加上威力巨大,成為戰爭後期德國空軍戰鬥機的標準武器。缺點是炮管較短,炮口初速較低(僅540米/秒),目標較遠時,命中率低。

搭載50毫米炮的Me-262

儘管MK108機炮性能已屬上乘,德國人對其威力還不甚滿意,在大口徑機炮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先後在Bf-110G-2/R1 和Bf-110G-4a/R1安裝了37毫米BK3.7機炮,在Me-410A-2/U4 和Me-410B-2/U4上安裝50毫米BK5機炮;還為新銳的Me-262換裝毛瑟Mk214A型50毫米炮(原是反坦克炮),不過由於該炮過重(半噸、備彈45發),後坐力過大,破壞了Me-262機頭平衡,僅試裝2架。

二戰前期英國戰機標配 白朗寧7.7毫米中口徑機槍

不同於德國人對大口徑、大威力的執著,英美兩國更偏愛航空機槍。二戰前期(如不列顛空戰),英國颶風、噴火戰鬥機均裝備維克斯公司生產的白朗寧M1919型7.7毫米中口徑機槍,這主要是因為二戰期間,維克斯槍廠一直在高強度生產此槍,貿然改換產品可能影響產量。再者,英軍認為空中接觸時間極短,射速指標更具意義(該槍射速高達1150發/分);儘管有飛行員質疑其威力過小,但並非主流。噴火總師去世後,副總師操刀對噴火進行改進,增加了2門西斯潘諾20毫米機炮,但此炮體積龐大,炮管長長探出機翼,成為噴火後期型的識別特徵。1942年後,英國機載武器也進入機炮時代,新入役的8種戰鬥機均裝備機炮。

噴火後期型 長長的機炮炮管

蘇聯飛行員支援西班牙內戰時,就得出結論,大口徑機槍已不能滿足未來空戰需求。1940年,蘇軍在蘇芬戰爭繳獲了一些拉茲 Lathi 20毫米機關炮,蘇聯據此研發出12.7毫米別列津Berezin UB航空機槍和20毫米B-20機炮。隨後在其基礎上擴大口徑,研製了著名的vya-23毫米機炮,發射23×115炮彈,因後坐力巨大,主要裝備伊爾-2強擊機。蘇聯還大量裝備20毫米Shvak施瓦克機炮,此炮由7.62毫米的施卡斯ShKAS機槍放大而來。該機槍是二戰中射速最快的航空機槍,射速超過1500發/分鐘。

美機標配12.7毫米AN/M2航空機槍 正在裝彈

二戰,美軍標準機載武器是12.7毫米AN/M2航空機槍(綽號.50、老乾媽),並且一直沿用到50年代,第一代戰鬥機經典F-86就裝備了6挺M3航空機槍(AN/M2改進型)。.50之所以成為絕對主力,除性能優異、拆(轟炸)機任務不重,或許還因為缺少一款靠譜的20毫米機炮,飛行員從未體驗過一發銷魂的快感。美軍並非沒有20毫米機炮,擊落山本五十六的P-38閃電戰鬥機就採用20毫米機炮+12.7毫米重機槍的火力搭配,但其可靠性堪憂,頻頻掉鏈子。

B-17轟炸機自衛武器射界

空中堡壘絕非浪得虛名

德國空軍之所以壓力山大,是因為其對手絕非魚腩,而是四處吐火的刺蝟。以美軍著名的B-17轟炸機為例,機身前後共安裝了16挺12.7毫米機槍,再加上抗揍的機體,綽號「空中堡壘」(波音還註冊了商標)。

二戰經典2:美軍.50機槍

AN/M2型航空機槍由M1919白朗寧輕機槍改進而來,射速有較大提升,約750-850發/分,改進型M3射速進一步提升到1200/分。空槍重38kg,發射12.7x99重彈,機械擊發,初速890米/秒。總產量超過200萬挺。

F-86與米格-15棋逢對手 巔峰也是跌落的起點

「寡頭」壟斷,優秀機炮一統江湖

二戰後,隨著對地攻擊武器的發展,飛彈(如小牛、硫磺石)、制導炸彈逐漸取代了機炮和無控火箭,除少數「舔地神器」(下篇會專門介紹「舔地神器」的發展史),機炮再次聚焦「主業」——打飛機。由於戰機是非常典型的系統工程,具備戰機研發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這些國家負責機炮系統的單位也相對固定。如果某款機炮比較靠譜,就會被同一陣營多款戰鬥機共用,甚至長期使用,很難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於是過去50年間,主流機炮款式並不多。

GSh-23L

紅色雙雄:Gsh-23L與GSH301機炮

GSh-23L使用德國工程師卡爾·加斯特1916年發明的雙管氣退式原理,簡稱加斯特原理,一個炮管開火時,其後座力通過一個槓桿裝置來帶動另一個炮管裝填及發射炮彈,並循環往復。如此設計的好處在於:結構簡單緊湊(全重僅51千克)、可靠性高、射速高,特別是初始射速,甚至超過採用外驅動力的加特林轉管炮。Gsh-23L被蘇聯米格-21(後續型號)、米格-23、米格-27戰鬥機、米-24武裝直升機、圖-22轟炸機等飛機使用,連伊爾-76的尾炮塔中也裝有2門GSh-23L機炮。

GSH301機炮

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經典三代機米格-29與蘇-27相繼服役,它們裝備的是新式Gsh301型30毫米機炮。火炮採用輕量化設計,備彈150-200發,提供3-4次射擊機會,因備彈較少無需配備大型彈鼓,使用火藥燃氣驅動,較「火神」節約了動力馬達,火炮僅重50公斤,擠佔空間也小。缺點是因採用輕量化設計,炮管壽命較短。

殲-10開火

由於我國長期使用蘇制戰機,三代機也是從引進蘇-27系列起步,機炮從生產到使用秉承蘇俄路線,不追求超高射速,更重視彈丸威力。50年代引進了蘇聯23毫米機炮,仿製為23-1型機炮,配備國產殲-5。80年代初,我國成功仿製了GSh-23L並命名為23-3型雙管機炮,裝備殲-7 Ⅲ、殲-8Ⅱ、殲轟-7、殲-10等戰機。後來,Gsh301型機炮隨蘇-27進入中國,國產殲-11、殲-15、殲-16均安裝1門國產化GSh-301。

永遠的火神M61

雄鷹利爪:永遠的火神M61

50年代的空戰,棋逢對手的米格-15與F-86是最大看點,「米格走廊」上,面對火力強大的米格-15(1門N-37型37毫米炮+2門NR-23型23毫米炮,備彈40+80X2=200枚),火力還停留在二戰水平(6挺AN-M3 型12.7毫米機槍,備彈267X6=1602發)的F-86絲毫佔不到便宜,1枚37毫米或2枚23毫米炮彈就能擊毀一架F-86。

米格-15火力組合

空戰結果讓自詡世界第一十分沒面子,之後美軍在機炮方面花了很多功夫,於是就誕生了一款截至目前最經典的機炮--M61「火神」。M61沿襲了美軍自二戰以來堅持的小口徑、高射速、多備彈之路,採用6管加特林原理,配備2個驅動馬達,為炮管和彈鼓提供動力,射速高達6000發/分。從此美軍機炮進入加特林轉管炮時代,並誕生了炮霸GAU-8,裝備A-10攻擊機,在海灣戰爭中大顯神威。

吊裝機炮

轉膛雙雄:BK27與GIAT30

二戰後期,戰鬥機飛行速度大幅提高,空戰中交匯的時間非常短暫,提高射速和增大機炮口徑變得同等重要。12.7毫米機槍之所以在美軍站穩腳跟,超過1000發/分的射速是一大優勢。傳統滑動機心式機炮射速提高潛力有限,德國工程師另闢蹊徑研發了MG213C型轉膛炮,理論射速高達1200發/分,幾乎是當時最靠譜的20毫米MG151機炮的2倍。轉膛炮有一個可以旋轉的彈膛,射擊時火藥氣體帶動鼓輪旋轉,鼓輪上的炮彈對準炮管即可擊發,原理與左輪手槍相似。

毛瑟BK27

儘管MG213C研發時間較晚,並未大量裝備,但其設計給後人很大啟發,轉膛機炮家族先後誕生了美國20 毫米M39、英國ADEN阿登、法國德發和瑞士厄利孔302RK等航空機炮。1976年,德國毛瑟公司開始為狂風戰鬥轟炸機研發新一代單管轉膛炮,定位「四高」--高初速、高射速、高精度、高可靠性,1979年研製成功,這就是毛瑟BK27。為配合陣風項目,法國武器工業集團於1988年研發了GIAT基亞特30M791單管轉膛機炮(別名德發791B),改用7條膛線和電子擊發裝置,創造了2500發/分的單管射速記錄。

GIAT基亞特30M791單管轉膛機炮

保留VS取消?這是個問題

1956年,以「響尾蛇」為代表的格鬥空空飛彈取得首個戰果,空戰進入飛彈時代。1992年12月27日,一架美國空軍F-16C戰鬥機使用AIM-120A 飛彈擊落伊拉克空軍米格-25,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如今,四代機紛紛服役,以AIM-9X為代表的新世代格鬥飛彈性能卓越,先進頭盔瞄準具配合大離軸角發射的格鬥飛彈,理論上威力秒殺機炮。四代機是否還需要保留機炮設計?這是擺在設計師面前無法迴避的問題。

與F-35A的高調相比 F-22機炮頗為神秘

現役四代機中,F-22、F-35A(空軍型)、蘇-57均保留了固定機炮,F-35B和F-35C並未安裝固定機炮,像F-4一樣使用機炮吊艙應對不時之需。軍迷尋遍殲-20圖片和有關資料,未見機炮蹤影,網傳殲-20具備安裝機炮的能力,但暫未安裝。

F-35A內置機炮開火

來源: 頭條/軍武研究員

聲明:本平臺發布部分內容來自公開資料或者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如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第一時間處理!

       親愛的戰友(朋友)閱讀完請點右下方「在看」。如覺得文章不錯,也請轉發到朋友圈和微信群,把好的軍事知識分享更多的人,為我國的武器裝備更好更快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關焦點

  • 機炮米格15VS機槍F-86:到底誰才是朝鮮天空之王?
    1950年到1953年的韓戰是軍事史上噴氣機首次大規模參戰的戰爭,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設計局的米格-15戰鬥機與美國北美航空公司的F-86"佩刀"戰鬥機在朝鮮半島的天空中演繹了空戰史上最經典的對決,F-86系列的大部分型號都以6挺12.7毫米柯爾特-白朗寧AN/M-3型12.7毫米航空機槍作為標準武器。
  • 二戰德國空軍的航空機槍和機炮
    MG15/17型機槍均是萊茵金屬公司的產品,MG15設計於20 年代,30 年代初期列裝,是當時德國空軍轟炸機、偵察機的標準防禦武器,以活動機槍形式安裝在飛機上,使用75 發彈鼓供彈,儘管在1940 年底之後就被性能更好的機槍取代,但其生產和使用一直持續到戰爭末期,至1944 年1月,官方產量是17648挺。
  • 二戰德軍火力最猛的單發戰鬥機是哪款?是2挺機槍4門機炮的FW190
    在參戰後半年間,英國航空部甚至一無所措,不得不將最先進的"噴火"調動到最前線。但即便這樣,也杯水車薪;英國皇家空軍甚至在一個月內折損一百餘架"噴火"。一時間,部署在英格蘭南部的各戰鬥機中隊飛行員甚至"談鳥色變",厭戰等情緒滋生.這也難怪。自打FW-190面世之後,德國空軍便把它部署到了不列顛空戰第一線。
  • 飛機上的屠刀「航空機槍」哪家強?德國MG機槍遍地響
    德國MG15航空機槍MG15航空機槍是德國萊茵金屬-博爾西希公司在MG30輕機槍基礎上研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將其臨時裝上槍託和腳架作地面武器使用
  • 機炮米格15VS機槍F-86:到底誰才是朝鮮天空之王?格鬥篇
    如果使用NS-23/NR-23型機炮,需要命中8發才能擊落B-29,但對於普通戰鬥機則同樣只需2發23毫米炮彈就能加以解決。所以,米格-15的武器組合對於F-86而言具有毀滅性的威力,而且這兩種武器的有效射程都達到1000米,比12.7毫米機槍更遠。
  • 機炮米格15VS機槍F-86:到底誰才是朝鮮天空之王?火力篇
    F-86武器系統最大的弱點是威力偏弱,12.7毫米槍彈的彈丸重量較輕,動能不足,即使命中目標往往難以造成足夠的破壞。在低空低速情況下,12.7毫米機槍的殺傷效率還能令人接受,但在高空高速的空戰中其效力就明顯下降了,迫使美軍飛行員必須儘可能地在近距離開火,以確保儘可能多的槍彈命中目標並造成有效毀傷,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 德國對世界的又一貢獻:MG 213C航空機炮,美英法繳獲後如獲至寶
    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各國開始想方設法提升機上武器的威力,以保證具備足夠的殺傷力。當時的解決辦法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一是提高較小口徑(7.62至7.92毫米)航空機槍的裝備數量,二是在裝備較小口徑航空機槍的基礎上,裝備大口徑航空機槍(12.7毫米)。
  • 機炮,飛行員的安慰劑?-從J-20取消機炮說起
    身強力壯,能跑會飛,火力爆強,這是人類永恆的夢想徵服天空像鳥一樣飛是人類恆久的夢想,萊特兄弟把這一夢想變成白菜,之後不久家家戶戶做飛機,一戰時候飛機走入戰場後,人類的攀比嫉妒心就佔了上風,用盡一切想像力,儘量把最大威力武器都搬到天上,往下狠狠的砸死那些壞人,開始的時候是手槍,後來是衝鋒鎗,後來是機槍,手榴彈,炸彈,飛彈,核彈。。。。
  • 美國M134迷你加特林機槍,縮小版的M61加特林機炮
    此後M134機槍被大量運用,除了直升機搭載安裝之外,它還被炮艇機等平臺使用。,機槍擁有6根槍管,每根槍管有單獨的槍機等部件,電機驅動機槍旋轉,槍機在運動中隨著軌道做往復式運動,每根槍管在旋轉運動中依次完成子彈上膛、閉鎖、擊發、退殼和拋殼動作,射速則是通過調整28V直流電機的轉速來改變,可以在300~6000發/分鐘之間調整。
  • 視頻丨機炮與螺旋槳不可告人的秘密
    相信很多小夥伴兒都看過二戰題材的空戰電影,但大家看到那麼激烈的戰鬥時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那個年代的戰機,要把機炮裝到飛機螺旋槳的後面
  • 新手 | 武器科普-機炮篇
    最近遊戲中有了新的軍需裝甲車,戰令第10季也是AIFV機炮裝甲車的返場。因此在今天給新人簡單囉嗦一下機炮的玩法~裝甲車根據主武器分為反坦克炮、機槍、機炮三種類型,以機炮為主武器的簡稱機炮車,輸出傷害基本靠它!今天小編就以BM(P3)的機炮為例,講一下機炮的玩法!
  • 二戰美國戰鬥機為什麼沉迷於50機槍,卻始終不搞/搞不出20mm機炮
    ,但卻唯獨美國陸航的主力戰機-奶瓶P47、野馬P51,或者海航的一竿子貓/海盜系列戰機也主要使用.50機槍。綜合個人角度來看,主要是兩個原因-用不著、造不好 也許還有別的細節原因,歡迎各位補充主要原因-用不著:大家都知道美國二戰期間空戰當中面對的敵人是誰,日本和德國和意呆利,意呆利我們暫時不去考慮,先來看日本。
  • 經典空戰類單機遊戲盤點,有你的菜嗎?
    皇牌空戰7  絕對的勇士-鷹擊長空2  和皇牌空戰系列的空想戰鬥不同。這款遊戲則要顯得寫實更多。遊戲背景設置為現代,而玩家控制的主角則是世界頂級空騎士。並且駕駛的戰機為最強大的秘密戰機。而主角作為秘密部隊的一員一直在全球執行任務。  遊戲裡面除了各種常見戰機外,還有無人機進行選擇。
  • 【兵器】戰鬥機永遠的朋友——機炮
    不過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 飛彈問世後,卻有人忘了機炮的存在。當時一些戰鬥機的武器就只裝備飛彈,最著名的是F-4鬼怪式(Phantom)。而越戰後期完成空戰性能提升的F-4E,其所配備的固定式機炮獵殺率則高達50%,可惜直到1969年才開始服役,否則一定改寫越戰的空戰歷史。F-4E機鼻安裝的M61機炮   經過越戰的教訓後,美軍飛行員認定戰鬥機上一定要有機炮。
  • 二戰德國空戰利器「屠夫鳥」,福克-沃爾夫 Fw 190 型戰鬥機
    這種被稱為「屠夫鳥」的空戰利器一經問世,立即被盟軍視為最可怕的敵人,性能全面超越同期的英軍戰鬥機,並迅速成為與Bf 109 並駕齊驅的主力型號。相比Bf 109 只有3 ~ 4 件機載武器的配置,Fw 190 在誕生之初就顯露出重火力戰鬥機的風貌,設置了6 個火力輸出點,在引擎罩上部、兩翼翼根和主翼中段各裝備2 挺MG17 型7.92 毫米機槍,主翼內的機槍還能更換為MG/FF 型或MG151/20 型20 毫米機炮,後期型號將機首機槍更換為威力更大的MG131 型13 毫米機槍。此外,座艙、滑油箱、滑油散熱器等關鍵部位都敷設了裝甲。
  • 056護衛艦30毫米機炮換機槍,是在自廢武功?此舉或另有深意
    現代各國海軍的戰艦上往往會裝備機炮作為防禦武器。機炮大多以動能或碎片爆炸物來達到殺傷對手的目的,密集陣等近防炮其實也可以被歸為機炮這一大類。
  • 二戰德國MG81航空機槍
    作為航空機槍的MG81改變了槍尾結構和受彈器的設計,並改為左右兩側均能供彈,射速提高至1600發/分。MG81是安裝到飛機上使用的MG34的變型槍。作為航空機槍的MG81改變了槍尾結構和受彈器的設計,並改為左右兩側均能供彈,射速提高至1600發/分。
  • 美俄主流武直都用30毫米機炮,為何武直10不換30毫米機炮?
    就在前段時間,我國海軍新建造的056護衛艦均開始將兩舷側的H/PJ-17單管30毫米機炮拆除,更換成14.5毫米機槍。
  • 抗戰經典手提機槍:第3造型獨特是八路軍最愛,第4是油底機槍
    導語:抗戰經典手提機槍:第3造型獨特是八路軍最愛,第4是油底機槍大家都知道,手提機槍是適用於近距離戰鬥的武器,在二戰中是軍人的防身武器
  • 為什麼說美軍M2重機槍是最成功的機槍,百年老槍,百國裝備
    其驚人的射速與持久的火力,令機槍成為地面戰中最致命的武器之一。它的名氣都是由各種屠戮戰果造就的。馬克沁和他發明的馬克沁機槍,這挺機槍改變了地面戰爭的形態。所以,馬克沁機槍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挺機槍,其至高地位無以取代。那麼,馬克沁機槍算不算史上最成功的機槍呢?這個就要說道說道了。馬克沁機槍的火力持續性,射速乃至準確性都很棒,但是它通用性比較差,只適用於步兵,水冷的構造也有局限,使用的帆布彈鏈在運輸和儲存上也不如金屬彈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