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世界的又一貢獻:MG 213C航空機炮,美英法繳獲後如獲至寶

2021-02-20 軍事編輯部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機(Fighter aircraft)首次出現在戰場上。早期的戰鬥機,其機身和機翼的骨架,一般採用木材製造,外覆有織物(布料)蒙皮。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各國對於制空權越來越重視,加之民用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左右,各國的戰鬥機,大多數已經演變為全金屬或以金屬為主,即機身和機翼骨架、蒙皮採用金屬材質製造。

法國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被稱為歷史上第一種戰鬥機

不斷增強的火力配置

裝備一挺7.7毫米口徑路易士機槍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

因為全金屬骨架與蒙皮,其強度要遠比之前的木材、織物更高,這就使得那些口徑較小的航空機槍(主要是由步兵所使用的輕機槍,或在其基礎上修改而來,口徑多為7.7毫米、7.92毫米,7.62毫米)缺乏足夠的殺傷力。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各國開始想方設法提升機上武器的威力,以保證具備足夠的殺傷力。當時的解決辦法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一是提高較小口徑(7.62至7.92毫米)航空機槍的裝備數量,二是在裝備較小口徑航空機槍的基礎上,裝備大口徑航空機槍(12.7毫米)。

採用全金屬結構的波音P-26戰鬥機,最初只裝備2挺7.62毫米機槍,後來變為1挺7.62毫米加一挺12.7毫米機槍

早期颶風戰鬥機,裝備了8挺7.7毫米機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戰鬥機的機體結構強度,得到進一步增強。另外,為了提高飛行員的生存力,許多戰鬥機還配備了防彈鋼板,這就導致上述火力配置,變得力不從心。在這一情況之下,多數國家的戰鬥機,開始採用航空機槍與航空機炮混裝的配置方式,而它們所裝備的航空機炮口徑,大多數都為20毫米。

採用航空機槍與航空機炮混裝配置方式的Bf 109戰鬥機

MG 151/20型航空機炮

MG FF型/M型航空機炮

在這眾多20毫米口徑航空機炮中,最為出名的,就當屬德國的MG FF型/M型和MG 151/20這兩種機炮了。前者,被廣泛裝備在德國空軍各型號戰鬥機上(從Bf 109 E-3型開始,到Bf 109 F-1型;從Bf 110 C型開始,到Bf 110 F型;從Fw 190 A-1型開始,到Fw 190 A-5型)。機等)。因為前述兩種航空機炮比較出名,所以就不在此贅述了。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另外一款20毫米航空機炮,它就是MG 213C。

槍械製造廠設計的「先進航空機炮」

「帝國航空部」大樓

MG 213航空機炮,最早是由德國槍械製造廠——克裡格霍夫兵工廠(Krieghoff waffenfabrik),於1938年開始研製的。其研製初期的型號,並非MG 213,而是MG 301。因為公司負責人海因裡希·克裡格霍夫(Heinrich Krighoff)當時向外界宣稱,自己公司正在研製的新型航空機炮,採用了導氣式自動方式(在航空機炮中算得上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其炮口初速可達1000米/秒、射速可達1000發/分鐘,所以很快,就引起了德國「帝國航空部」(RLM)的注意。

MG FF型/M型航空機炮

因為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很難有一種航空機炮,能夠在射速、初速方面達到這樣優異的性能(例如當時的MG FF型航空機炮,其射速只能達到520至540發/分鐘,炮口初速只能達到585至700米/秒),所以克裡格霍夫兵工廠就這樣,獲得了進一步研製的合同。

不過,在後來的測試中,克裡格霍夫兵工廠製造的MG 301原型機炮,並未達到海因裡希·克裡格霍夫宣稱的初速及射速(有資料顯示,戰後美國對幾門尚存的MG 301原型機炮進行測試,得到的數據為,射速只能達到600至700發/分鐘,炮口初速約為870米/秒)。在這之後,海因裡希·克裡格霍夫帶領著克裡格霍夫兵工廠,繼續進行著對MG 301原型機炮的改進工作。

毛瑟公司接手

恩斯特·烏德特

1941年,德國空軍兵器生產總監(Generalluftzeugmeister)——恩斯特·烏德特(Ernst Udet),對於克裡格霍夫兵工廠改進MG 301原型機炮的工作,已經失去了耐心。他懷疑,克裡格霍夫兵工廠這個以生產槍械(成立於1886年,其產品主要為高檔獵槍)起家的公司,沒有研製先進航空機炮的能力,如果再這麼繼續下去,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下達了讓毛瑟(Mauser)公司全面接管MG 301原型機炮改進工作的命令。

艾爾哈德·阿爾弗雷德·裡夏德·奧斯卡·米爾希

1941年11月17日,恩斯特·烏德特因精神崩潰,用手槍自殺。他的繼任者,艾爾哈德·阿爾弗雷德·裡夏德·奧斯卡·米爾希(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也沒有撤銷前任下達的命令。1942年初,MG 301原型機炮和與其相關的各種文件資料,全部移交給毛瑟公司。

奧託·馮·洛斯尼策

毛瑟公司在接手後,就將MG 301原型機炮的改進工作,交由該公司技術總監奧託·馮·洛斯尼策(Otto von Lossnitzer)負責,並專門成立了一個獨立的項目組進行。起初,MG 301原型機炮改進工作的項目代號為「Gerät7-43」。後來,在幾經修改後,被稱為MG 215。但此後不久,MG 215被交給毛瑟公司另外一個項目組(該項目組負責13毫米、15毫米及20毫米航空機槍/炮的研製工作)負責,此時,MG 215的項目代號被改為MG 213A。

1943年,在經過多次改進之後,毛瑟公司對MG 213B(MG 213A改進之後的代號)進行了測試,結果並不理想。為了達到「帝國航空部」對於新型航空機炮性能方面之要求,項目組決定,只保留MG 213B一小部分設計(自動運作的方式),其它地方則重新開始。

世界首款「轉膛炮」誕生

MG 216原型機炮

1944年初,代號為MG 216的原型機炮被製造了出來,因為是項目組重新設計的產品,所以其與之前的MG 213B區別很大。全新的MG 216,屬於一種轉膛炮,即在射擊時,炮管不轉,炮管後有一個巨大的「彈巢」,會在發射藥高壓燃氣的作用下進行旋轉,將膛室內的炮彈對準炮管,類似於轉輪手槍(區別於炮管旋轉的轉管炮)。

MG 216原型機炮

為了保證較高的射速,轉膛炮將供彈、裝填、擊發、退殼等動作同時進行。也就是說,一個膛室在發射炮彈的同時,其餘膛室正在進行的是退殼及裝填動作。這一結構相較於將供彈、裝填、擊發、退殼等動作依次完成的其它自動武器,明顯提高了射速。

MG 216原型機炮

MG 216原型機炮「彈巢」

MG 216原型機炮,全重96公斤,全長1930毫米,炮管長1600毫米,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發射20 x 135毫米炮彈。炮管後方,為一個開有五個膛室的「彈巢」。在供彈、裝填、擊發和退殼過程中,只有其中三個膛室內,是裝填有炮彈的(一個處於待發狀態、一個處於正在擊發狀態、一個處於擊發完畢,也就是彈殼狀態)。當發射時,炮彈會被供彈機構,裝填至處於五點鐘位置的膛室,接著這個膛室會以順時針(正面)旋轉到十二點鐘位置,正對炮管,進行擊發。幾乎同時,發射時產生的部分發射藥高壓燃氣,作用於活塞連杆,驅動「彈巢」後方的裝置,完成裝填及退殼動作。(在十點鐘位置退殼,從這一位置到五點鐘位置為之前,膛室均為空膛狀態)。使用這種結構之後,其射速為1200至1400發/分鐘(約21發/秒),炮口初速為1050米/秒。

MG 213C/20所使用的20 x 135毫米炮彈

30毫米版本

30毫米版本使用的30x85B炮彈

1944年底,毛瑟公司在MG 216基礎上,又設計出口徑更大的30毫米航空機炮。與20毫米的MG 216相比,30毫米版本的射速,降低至1000至1200發/分鐘,炮口初速降低至530 米/秒(為降低質量,降低了炮管長度)。

從未參加實戰的航空機炮

MG 216原型機炮

根據德國武器命名標準,MG 216的正式編號為MG 213C/20或MG 213C,而30毫米版本的正式編號為MK 213C/30。「帝國航空部」計劃在1945年6月前,交付100門這兩種口徑的航空機炮。不過,由於戰局的不斷惡化,直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時,毛瑟公司只生產了10門原型機炮(20毫米版本原型機炮的編號為:V/6-1、V/6-3、V/6-5、V/6-7、V/6-8至10;30毫米版本原型機炮的編號為:V/6-2、V/6-4、V/6-6),共花費了1400萬帝國馬克。它們中只有V/6-2,30毫米版本被裝上Bf 110重型戰鬥機上進行測試,其餘都只是在地面進行了測試。

美、英、法如獲至寶

從上至下依次為英國「亞丁」、法國「德發」、美國M39航空機炮

德國投降之後,剩餘的MG 213C/20、MG 213C/30原型機炮,被盟軍發現,隨即這種先進的結構,便引起了英國、法國和美國的注意。20世紀40年代末,之前參與設計工作的三名工程師,分別前往英國、法國和美國,之後便出現了在MG 213C/30原型機炮基礎上,研製的英國「亞丁」(ADEN)、法國「德發」(DEFA)30毫米航空機炮;在MG 213C/20原型機炮基礎上,研製的美國的M39 20毫米航空機炮。

「厄利孔」KCA轉膛機炮

上述這些航空機炮,都具有很長的使用壽命,並且裝備了許多作戰飛機,甚至到現在,使用國仍在進行各種修改來延長其使用壽命。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時的MG 213C/20、MG 213C/30原型機炮是非常的先進。

相關焦點

  • 最經典的空戰武器 航空機槍與機炮
    為MG151型20毫米機炮裝彈德國在二戰末期的實驗表明,1發30毫米炮彈就可將戰鬥機打爆,但擊落一架四發重型轟炸機,至少需要命中4發30毫米炮彈。受此啟發,德國為噴氣新銳Me-262配備了4門MK-108。
  • MG FF 20mm航空機炮及彈藥
    MG FF 20mm航空機炮及彈藥MG FF 20mm航炮介紹最初的機炮是在瑞士研製的,作為一戰時的德國Becker
  • 二戰德國空軍的航空機槍和機炮
    但是,7.92毫米槍彈殺傷力偏弱,大口徑機槍成為德國空軍的必然選擇,這就是1940年裝備的MG131型13毫米機槍,由萊茵金屬公司研製,使用彈鏈供彈,13毫米槍彈的重量是7.92毫米槍彈的三倍,但具有相近的初速和彈道性能,MG131的尺寸又與MG17型接近,這使得MG131既能作為防禦武器取代MG15,也能作為進攻武器替換MG17,性能與美軍著名的白朗寧M2型12.7毫米機槍相當。
  • 中國繳獲日本M2重機槍?二戰日本山寨了多少盟軍輕武器?|輕武專欄
    其實,這是日本造的12.7毫米Ho-103型高射/航空機槍(一式機關炮),是日本著名輕武器設計師南部麟次郎從美軍M2機槍山寨而來。 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戰鬥機與日本海軍航空兵的零式戰鬥機不同,日本陸軍在二戰中一直缺乏一種可靠的大口徑機槍,連戰鬥機上的航空機槍也只能用7.7毫米口徑,面對盟軍戰鬥機12.7大管子屢屢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後來日本繳獲美軍M2重機槍後如獲至寶,趕忙山寨,造出了「ホ103」(Ho-103)機槍,也就是日本人口中的「一式 12.7 毫米機關炮」。
  • 飛機上的屠刀「航空機槍」哪家強?德國MG機槍遍地響
    德國MG15航空機槍MG15航空機槍是德國萊茵金屬-博爾西希公司在MG30輕機槍基礎上研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將其臨時裝上槍託和腳架作地面武器使用
  • MG151 /20機炮及彈藥(20X82mm)
    MG151 / 20機炮及彈藥(20x82mm)機炮介紹:持續不斷的軍備競賽要求提升產能,包括能夠摧毀敵方集體結構的機炮
  • 【講堂410期】世界上唯一投入實戰的火箭動力戰鬥機,德國Me-163彗星火箭動力戰鬥機
    對於高空攔截武器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所以有很多的快速起降截擊機的方案被提出來,而其中火箭動力是當時最簡單粗暴的方法,當時德國進行過很多的研究,不過只有一款研究成功的機型被投入實戰,這款飛機就是今天武器大講堂的主角-德國Me-163戰鬥機。
  • 人類航空史上第一種投入實戰的噴氣戰鬥機——德國Me-262簡述
    與盟軍P-47作戰的Me-262戰鬥機Me-262戰鬥機最早研製於1938年,此時的德國科學家們目光長遠,提出了以渦輪噴氣發動機驅動的作戰飛機概念,最終經過漫長的實驗改進,Me-262於1944年中正式進入德國空軍部隊服役並迅速投入實戰,成為世界上第一種投入戰爭行動的噴氣式戰鬥機,並在之後一度主宰了西線天空,即使在德國極其缺乏油料的情況下,仍然與盟軍各新銳戰機打成了1比5
  • 為什麼老美能在二戰結束後迅速崛起?來看他們掠奪了多少好東西!
    對於戰爭,戰後從敵人那裡繳獲戰利品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德國無條件投降後,老美更是從德國掠奪大量黑科技以及尖端人才等,這些都是戰後老美能飛速崛起的資本。老美正式加入二戰,最開始派出大量軍力投入到歐洲與北非戰場,在1942年北非戰役中,他們就繳獲諸多德軍當時頂尖的坦克與火炮,例如虎式、三號、四號坦克,以及88mm火炮,半履車輛等。
  • 【熱點問題】江東流:美英法對敘軍事聯盟必「短命」
    其潛臺詞是,美英法對敘的打擊已實現了戰略目的。而筆者認為,美英法對敘軍事打擊聯盟也只是一次性「消費」。從實力看,美國完全有能力獨立對敘軍事打擊,為何要與英法聯合出手?美國如果單獨打擊敘利亞,會使其在國際戰略中的「透支」狀況更加嚴重,找到兩個幫手,能夠分擔自己的壓力。
  • 戈培爾對德國的貢獻有多大?為什麼?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戈培爾領導的德國宣傳部也拍過一部《鐵達尼號》戈培爾的本意是要拍設一部嘲諷英國腐敗無能的影片,從而提升國內的士氣。這部電影保留所有鐵達尼號的必備情節,比如船長收到前面有冰山的警告依舊命令全速前進,船上的救生艇不足,一些收到賄賂的船員帶著富人逃生。不過僅僅如此戈培爾覺得還依舊無法體現英國人的無能。
  • 世界航空製造中心
    軍機製造 從戰爭發展史來看,航空製造中心轉移路徑主要從二戰前的歐洲轉移到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大中心再到冷戰後的「一霸多超」的世界格局。德國也研製出 Fokker E-III、Fokker E.I 飛機,雙方大大加強了空中戰鬥力。因而,飛機技術或航空製造工業主要集中於歐洲。其實,德國空軍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據統計資料顯示,一戰期間法國、英國、德國、美國、俄國等五國共生產飛機 17.9 萬架。其中法國、英國和德國是飛機主要生產國,分別生產了 6.8 萬架、4.8 萬架和 4.8 萬架,美國只生產了1.5萬架。
  • 一款俄制機炮,中國設計師愛不釋手,5種戰機都採用同款!
    俄羅斯人在槍炮技術上向來傑出成就很多,最出名的AK-47自動步槍,這也是世界最可靠,保養最簡單,威力比較適中射速比較快的一款,在全世界製造總數超過
  •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繳獲的十萬德國馬克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南滿特委代楊靖宇寫給滿洲省委的關於抗日軍統一領導、一軍成立兩個師及今後活動區域等報告中,提到了繳獲德國十萬馬克的情況:我們經特委交通送德國紙幣一張(1000Mohk),你們收到後,馬上給我回信,這個錢能不能使用。我們打日軍用汽車時,獲得了這種幣兩張(另一張是100000Mohk,一九二三年度印的)。這個錢是日本官長帶的,而且皮包裡很好保存的。
  • 「沃森盜竊團夥」,揭秘二戰末期美軍對納粹德國航空航天技術和人才的搜刮
    在1945年4月中旬,美軍第1步兵師碰巧來到了一處位於不倫瑞克(Braunschweig)附近的設施,結果發現這是赫爾曼•戈林的航空實驗室,該實驗室擁有當時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先進的風洞設施。這座實驗室掩映在一片正處在生長期的森林之中,建築物的房頂上點綴著一個個鸛雀的鳥巢。  德國人簡單地將該地區稱為「Völkenrode」。
  • 1945年德軍戰敗後,被繳獲的裝備堆積成山,還能再打一次世界大戰
    從1939年德國突然襲擊波蘭開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六年的時間裡,第二次世界大戰致使全球7000多萬人死亡,1.3億多人受傷,造成了超過5萬多億美元以上的經濟損失,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次極其可怕的災難。
  • 繳獲?看空軍組建時那些飛機背後的故事
    抗日戰爭勝利後,美軍向國民黨軍隊移交了約200架C -46A和C -46D,成為國民黨軍隊在內戰時的主力運輸機。國民黨政府的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也低價購進約55架作為美軍剩餘物資處理的C -46飛機。 1948年秋遼瀋戰役開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錦州機場繳獲1架C -46,檢修後飛往牡丹江海浪機場交東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使用。
  • 美國:我繳獲了一部完整的鎧甲S1飛彈系統,俄羅斯:那只是猴版
    獲得戰略對手的防空系統,美國如獲至寶,並將其偷偷運到德國加以研究。據悉,這套防空系統屬於在內戰中,獲得俄羅斯和阿聯所支持的利比亞國民軍,是土耳其所支持的「民族團結政府」在一場爭奪機場的內戰中繳獲的。當時共繳獲了2輛「鎧甲-S1」防空飛彈,其中一輛送給了土耳其,而第二套則交給了美國人。《泰晤士報》聲稱,這套完好的防空系統,是阿聯向俄羅斯購買,並提供給利比亞國民軍的。
  • 【講堂499期】美國第一款後掠翼轟炸機,大部分採用從德國搶來的技術,難怪戰後發展這麼快
    ,美國波音公司的工程師在德國的航空技術研究所裡發現了一些資料,這些資料中包括一種後掠翼飛機的圖紙和風洞實驗數據等。當時美國正在計劃研發一種噴氣轟炸機一直沒有大的進展,在獲得這些技術資料之後,如獲至寶,於是波音公司在德國人的資料基礎上提出了機翼採用35度後掠角的轟炸機方案,這個方案後來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後掠翼轟炸機-B-47同溫層噴氣轟炸機。
  • 機炮米格15VS機槍F-86:到底誰才是朝鮮天空之王?
    F-86:白朗寧機槍+雷達測距在二戰時期,美軍將高射速和高火力密度作為戰鬥機機載武器的重要指標,因此在各國戰鬥機開始裝備20毫米以上口徑機炮的情況下,美國陸海軍戰鬥機仍堅持以12.7毫米機槍為主要武器,普遍安裝6~8挺機槍,這一做法也延續到戰後美國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