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臺灣陸軍特戰部航特旅一架黑鷹直升機迫降於新北市烏來山區,機上目前確認8死5生,其中包括剛就任不久的「參謀總長」沈一鳴。這是繼1974年臺灣陸軍將軍團集體直升墜毀後又一次重大事故,將對島內軍事布局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最新公布名單,出事的黑鷹上面合計13人,軍銜最高的是「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其次是「參謀本部通資參謀次長」曹進平中將和「作戰及計劃參謀次長」劉孝堂少將,同時將星周圍還有貼身助理侍從官,堪稱臺軍作戰指揮的「一號大腦」。
與此同時,該機機組為標準三人組合,即機長葉建儀中校、副駕駛劉鎮富上尉、隨航機械師(臺灣稱「機工長」)許鴻彬士官長,均有接近1000飛行小時的高級航空人員。
從臺軍發布消息看,沈一鳴一行是搭機前往宜蘭東澳展開春節慰勉活動,途中發生失聯,宜蘭等地消防局緊急出動,第1梯次人員於下午1時30分接觸到待救者,1時46分確認一人受困有意識,共5人生還。
從現場發出照片看,直升機以側姿栽入樹林,整個左側機身幾成碎片狀,旋翼與槳轂銜接處被「簡單粗暴」地折斷,內部線纜暴露無遺,甚至有一張社交媒體顯示一名機上人員被殘骸壓住,身上安全帶依然在身,但已與座位分離,顯見直升機與地面的衝擊力著實不小。
黑鷹隸屬臺灣陸軍航空特戰部,以滲透奇襲作戰投送為主。據知情人士反映,臺灣陸航現役四大機型,黑鷹直升機飛行員的最大差別是在執行任務的高度,在飛行全過程中,直升機的「前中左右後」都是飛行員需要注意的地方。
低空飛行時,旋翼很可能打中障礙物(如高壓電線、樹木、繩索),而且捕捉目標大都以目視為主,因此遭地面步兵攻擊的危險很大,因此特別需要注意地面情況。
黑鷹機組一大「聖經」是「一起飛就必須尋找緊急著陸點」
新飛行員要執行作戰任務,大概需要一年的訓練,且淘汰率約為30%,因此需要不斷地考試、學習與熟悉直升機操作。
正因為飛行高度低,且以目視捕獲目標為主,因此陸航飛行員對對手裝備的外形識別也要特別下功夫。但更重要的是,黑鷹飛行員升空後必須有「求生意識」,即時刻觀察沿途適合緊急迫降點,如果失去動力或觸碰異物,就要迅速使直升機降落。要知道,直升機不如固定翼機,沒有「高度換速度」的滑翔緩衝機會。不過這一次,黑鷹墜落卻像「自由落體的鐵塊」,著實砸疼了臺軍的心。
就目前看,這起事故無疑令臺灣軍令系統遭受重創。沈一鳴是蔡英文著力培養的「軍事改革旗手」,特別是蔡因政治需要拋棄「國防部長」馮世寬後,對這位同樣由戰鬥機飛行員出身的高官極為倚重。
檔案顯示,沈一鳴是臺灣首批駕駛法制幻影2000-5戰鬥機的飛行員,曾多次執行為臺當局領導人「護駕」的活動,特別是在1996、1999年臺海危機期間執行防空警戒任務頗為「賣力」而得到不斷拔擢。
更重要的是,得益於臺灣空軍將領紛紛登上「防長」「總長」寶座,使得諸如F-16機群升級、新購F-16V等戰鬥機項目被優先安排。更主要的是,依照蔡英文「預防戰爭、本土防衛、應變制變、防範衝突及區域穩定」的戰略要求,沈一鳴主導了這些年臺軍所謂「承受第一擊」與「後續反擊」能力建設,先求「全軍」再力求「破敵」,也就是建構防護和反擊力量,用以保存戰鬥力與基礎設施,一旦反擊時,發揮三軍聯合戰鬥力,以「拒敵、退敵與殲敵」。他曾吹噓臺軍將有能力「內防突變,外防突襲」。事實上,這次變故,勢必使臺軍相關建設更加紊亂,同時長期遭壓制的臺灣陸海軍派系無疑將進一步爭搶奪位。
順帶說一下,在臺軍歷史上,直升機墜毀導致的「斬首效應」曾令其談之色變。1974年12月27日,臺灣「陸軍總司令」於豪章本來和「參謀總長」賴名湯搭UH-1H直升機前往桃園視察演習,結果賴名湯臨時改搭車,於豪章和第1軍團司令苟雲森、政戰主任張文澤等人搭乘的直升機發生墜機意外,造成20多人傷亡,於豪章雖然僥倖生還,但半身癱瘓,而他的侍從官高華柱卻撿回一命,從此平步青雲,後來居然當了「防長」。
1985年,臺灣參謀軍官王玉麒曾與之交流,獲悉內情,得知於出事後,軍內其他派系趁機造勢,從而導致「於版建軍計劃」被徹底推翻。王曾引述於豪章親信的「怨言」,稱當年孫臏曾受臏刑而為殘疾,猶能為齊效力,兩敗魏將龐涓,並以兵法傳世,西德財政部長朔伊布勒於1990年任內政部長時遇刺,自此胸椎以下沒有知覺,困坐輪椅超過25年,卻依然活躍政壇不墜,「臺灣用才,不但落後外洋,也愧對兩千多年前的老祖宗!」
往事可鑑今夕,意外空難之後,相信臺灣軍界「又一波暗流」為時不遠矣!
新民眼工作室 吳健
編輯 | 黃佳琪 施雨
星標☆小新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