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美俄石油戰爭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石油在俄羅斯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興衰有著直接關聯。俄石油工業在沙俄時代形成工業化生產,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崛起,「石油熱」曾令俄國經濟復甦。19世紀末,為爭奪石油出口的國際市場,美俄兩國石油商掀起全球價格戰。


諾貝爾大哥的「意外之舉」


19世紀60年代,俄國開始蹣跚推進工業化,亟需人工照明光源,像首都彼得堡地近北極,冬季白晝一天只有6小時,1862年,首批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煤油進入彼得堡市場,立即受到各階層熱捧,煤油燈迅速取代當地人用了幾百年的牛脂燈,壟斷世界石油供應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駐彼得堡代表給老闆洛克菲勒寫信說:「預料在未來幾年內,俄國將被我們提供的煤油所淹沒,這一模式將在世界各地輪番上演。」


可是美國人的樂觀沒有考慮到俄羅斯帝國的遙遠邊疆——裏海西岸的重鎮巴庫,那裡從13世紀起就以滲出油苗著稱,曾被波斯的祆教徒奉為聖地。19世紀初,併入俄國的巴庫出現小規模的石油作坊,到1829年時已有82座人工油井,但產量極少。直到俄國政府在19世紀70年代正式廢除國家壟斷制度,向私企和外資開放,宣告該國石油產業的「第一春」到來。


說到「俄國石油運動」的弄潮兒,就不能不提來自瑞典的諾貝爾家族。後來創辦諾貝爾獎的阿爾弗雷德,當時在巴黎經營炸藥公司,他二哥路德維希為俄國開辦兵工廠,大哥羅伯特則為弟弟們張羅生意。1873年3月,路德維希盤下一筆為俄軍生產步槍的買賣,製造槍託需要木材,於是安排大哥羅伯特去高加索採購結實的胡桃木原料。羅伯特到了巴庫後,被那裡的石油狂熱所感染,於是自作主張,把用於買胡桃木的2.5萬盧布買下一家小型煉油廠。1876年,首批由諾貝爾工廠提供的照明煤油進入彼得堡市場,價格比美國貨低了30%。同年,路德維希在哥哥的竭力邀請下來到巴庫,他仔細研究後,接受了哥哥的合夥建議,將煉油廠升級為囊括整個石油產業鏈的兄弟公司。


巴庫油田照片


巴庫油田照片


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


由諾貝爾兄弟創建的一體化石油聯合企業很快主宰了俄國的石油貿易。1874年,俄國原油產量是60萬桶,10年後達到1080萬桶,相當於美國產量的1/3,其中一半的產量來自諾貝爾兄弟公司,路德維希曾得意地對其股東說:「美國煤油已經被徹底逐出俄國市場。」而隨著產量激增,俄國市場實在無法消化巴庫的石油產品,如何進入國外市場,成為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的新目標。1877年,俄國通過戰爭奪取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黑海港口巴統,諾貝爾兄弟公司鼓動俄國政府修建一條從巴庫經高加索山區到巴統港的鐵路,實現就近向歐洲和亞洲市場售油。


1883年巴庫-巴統鐵路通車,諾貝爾兄弟的石油基礎設施與羅思柴爾德家族的金融網絡聯合,幾乎一夜之間讓巴統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港,他們還在巴統建起儲油庫和銷售設備,為俄國石油打開通向世界市場的大門。在1888-1891年的全球照明用油的出口貿易額中,美國所佔份額從78%降到71%,俄國所佔的份額從22%升到29%,俄國政府也因「石油財富」在19世紀最後10年裡實現財政收支基本平衡。


巴庫油田照片


巴庫油田照片


美國方面百般阻撓


面對俄國石油的銷售攻勢,美國人千方百計加以阻撓。1885年11月,洛克菲勒打出「價格牌」,先是指令歐洲代理商低價兜售成品煤油,緊接著又僱傭大批文痞,在歐洲許多國家發起謠言攻勢,稱俄國煤油的質量和安全性都存在問題,標準石油公司還收買義大利、巴爾幹等地黑幫,破壞俄國公司的石油設施。


1893年,標準石油公司、羅思柴爾德家族、諾貝爾兄弟公司三巨頭商定,由標準石油公司掌握85%的世界石油市場控制權,剩下的由羅思柴爾德家族和諾貝爾兄弟公司支配。可是由於美俄兩國中小競爭者反對,再加上標準石油公司中途利用巴庫流行霍亂之機,違背協議蠶食俄國石油市場,導致協議流產。美俄石油商人1894年又展開一波全球價格戰,結果全都「賠本賺吆喝」。1895年3月14日,三巨頭籤訂所謂補充聯盟協定,商定美國人佔世界石油貿易量的75%,俄國人佔25%,但是這個協定從未實施過,原因是俄國政府反對被這一協議所束縛。



巴庫油田照片


1913年,巴庫油田老照片


油田變身「革命溫床」


以石油為代表的俄國工業經濟在19世紀下半葉取得顯著發展,但相關歷史檔案顯示,20世紀初,俄國石油產業到了「盛極而衰」的關頭。從石油產量來說,巴庫油田在19世紀最後10年裡維持著驚人的產量,連片的石油噴井讓人印象深刻,這些噴井有許多諢號,如「奶媽」「金色市場」「魔鬼市場」等,有一口名叫「友誼」的噴井每天能噴出4.3萬桶,連續噴了5個月,可是俄國人沒能好好儲存和提煉這些「黑色黃金」,許多不能短期賣掉的石油被生生浪費了。進入20世紀後,許多老油田的枯竭速度超出投資者預期,經營成本急劇上升,雪上加霜的是,俄國政府為填補國庫虧空,盲目提高國內運費價格,結果進一步推高俄國石油產品在國際上的價格,原來的價格優勢喪失殆盡。


1903年,有俄國官員向該國財政大臣匯報,尼古拉二世的統治已然失敗,尤其是俄國石油的發源地高加索,那裡的生活和勞動環境極為悲慘,「在巴庫油田和巴統碼頭,工人一天要勞動14個小時,外加強迫加班兩小時,仇恨的情緒每天都在滋長」。據俄羅斯《絕密》雜誌透露,20世紀初,巴庫油田簡直變成「俄國革命的溫床」,在工人聚居的街道裡,布爾什維克贏得大量支持者,在棚戶區的地下,暗藏著革命者的秘密印刷點,列寧主辦的革命報紙《火星報》就在那裡翻印。無數革命宣傳品沿著四通八達的石油運輸線流散到俄國各地。


因為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以巴庫為代表的高加索產油區頻繁爆發工人示威和暴動。1904年12月起,巴庫石油工人舉行總罷工,政府官員想出最愚蠢的一招——挑動民族矛盾,他們向切爾克斯人、韃靼人、車臣人等山民提供武器,慫恿他們去攻擊作為罷工骨幹的亞美尼亞、波蘭、烏克蘭籍工人。巴庫陷入血雨腥風之中,劇烈的動蕩讓俄國石油產業陷入癱瘓,大量石油設施化為火海。俄國石油工業在一戰爆發前10年間持續滑坡,1904-1913年,俄國石油出口在世界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從31%下降到9%,而國家經濟也因「黑色黃金」持續貶值而一落千丈。


(本文轉載自《環球時報》,作者:田聿,原標題為:《19世紀末美俄兩國石油鬥法 發起全球價格大戰》。)



國曆文創產品:適用於iPhone6、小米M4手機殼;「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系列禮品膠帶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

相關焦點

  • 美俄對峙再升級:「石油戰爭」+「貨幣戰爭」
    2013年年底烏克蘭危機爆發,緊接著在2014年又爆發了克裡米亞危機,俄羅斯與歐洲、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對峙公開化。歐洲和美國對俄羅斯提出了制裁,坦白講制裁效果並不是很好。美國不可能放棄,怎麼辦呢?它打算以「石油戰爭」帶動「貨幣戰爭」。
  • 美俄答案罕見一致
    上個世紀人類曾經歷了兩次大規模戰爭,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都被迫捲入其中,數以萬計的軍人在戰爭中喪生,可以說這兩場戰爭給人類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 石油戰爭即將打響
    石油戰爭即將打響 美國對伊朗發動戰爭打不贏,對委內瑞拉發動戰爭穩賺不賠。
  • 石油戰爭如何讓蘇聯解體
    【石油戰爭如何讓蘇聯解體】 80年代中期,在國際油價急劇下跌的情勢下,蘇聯政治高層對策失誤,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把握世界經濟的周期性規律,對於制定應對經濟危機的舉措,規劃危機後的發展戰略大有裨益。
  • 克裡米亞戰爭-來自19世紀的戰地攝影
    ,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裡木戰爭」,東方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這場戰爭是『古代戰爭與現代戰爭的轉折點』,我們竟然找到了來自1853的戰地影像資料,廢話全說!開始正文。英國皇家炮兵上尉託馬斯·朗沃思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
  • 美俄罕見的一致:不在中東
    以美國這種四處惹事的能力,再挑起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了,更何況,美國與俄羅斯、我們的關係都不斷惡化了。上個世紀,全球爆發過兩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後,人類終於意識到和平有多珍貴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戰事就永遠不會發生了。多國為了避免再次捲入戰爭的漩渦中,所以始終都有所克制,但是在一些特別的敏感地區,人們還是會發生戰爭。
  • 【科普】哪些地區最容易爆發石油戰爭?
    有歷史學家曾經認為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大多是為爭奪女人而起縱觀人類發展史,絕大多數戰爭都是為爭奪人類生存必須的能源而起。古代、近代如此,現代更是如此!世界上存在著一些石油熱點地區,同時也是戰爭爆發的源地。1982年,英國為爭奪馬島主權發生激烈戰爭;28年後,英阿為馬島周圍約600億桶石油資源再起爭端,已經把官司打到聯合國,兩國從2010年初開始馬島一帶海域調兵遣將,劍拔弩張。目前世界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各國都希望在中東地區分得一杯羹。長期以來,中東是美國最重要的石油來源,為了保住自家的「油桶」,美國不惜大打出手,對美國人來說,伊拉克戰爭最寶貴的勝利是那裡的1500口高產油井。
  • 19世紀的歷次俄土戰爭
    沙俄利用與巴爾幹國家共同的東正教信仰和相近的斯拉夫族源的特殊關係,以及與士耳其地理毗連的有利條件,在19世紀連續發動了四次俄土戰爭,確立了俄國在近東地區的勢力範圍和傳統影響。值得注意的是:(1)19世紀的歷次俄土戰爭與18世紀的俄土戰爭不盡相同,它們不單純是俄土兩國間的局部衝突,而是整個東方問題的一部分,與近東和歐洲的國際關係緊密相連,牽動著歐洲列強戰略利益的敏感神經。
  • 石油戰爭:石油政治決定世界新秩序
    其中的關鍵人物是基辛格,作為美國石油和金融集團利益代言人,他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的主要幕後推手。是他在「贖罪日戰爭」之前進行了一系列策劃,是他秘密施壓讓伊朗國王強烈要求歐佩克繼續漲價。(圖為基辛格)英美精心設計的石油美元體系,席捲了世界各地的財富。圍繞控制與反控制,歐洲共同體、不結盟運動以及其他國家與英美金融集團之間展開了持久、血腥而不見硝煙的戰爭。
  • 美俄答案罕見一致
    戰爭的爆發往往都會滿足一定的條件。從過往大規模戰爭的經驗上分析,通常伴隨戰爭的,都有持久的經濟危機,或無法解決的國內矛盾。
  • 美俄或許已知曉答案
    比方說現在的戰爭規模以及殺傷範圍可原不是以前的戰爭能夠相比的。二戰的爆發給整個世界的發展以及國際格局的改變都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由於各國通過它深刻認識到了戰爭的恐怖,這使得各國在後續的發展中非常慎重地處理著彼此之間的外交關係。
  • 美俄一旦爆發戰爭,誰會幫俄羅斯?普京霸氣指出3個「幫手」
    我們都知道美國和俄羅斯的恩怨由來已久,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就因為和美國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而進行這軍備競賽。
  • 敘利亞之戰:最後的石油戰爭?
    作者:朝乾夕惕(授權轉載) 來源:新浪微博「李君的世界」不代表個人觀點敘利亞之戰,老套路,很不新鮮的戰爭,石油戰爭,也許是最後的一次石油戰爭。美國已完全不必在美國本土上開採石油了,他所需要的石油從世界各產油國源源不斷低價運往美國。而供給其它各國的原油價格卻從9.25美元/桶一路上漲到148美元/桶。其它各產油國用油國各產糧國買糧國,各種貨幣無不唯石油美元是瞻。牛到頂點了。這次是以反恐戰爭為名的第五次石油戰爭。
  • 石油戰爭陣亡名單
    不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他的酒類生意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銷售額有了小幅的增長,「委內瑞拉人現在最需要的大概就是喝上一杯」。 國際油價暴跌,作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石油儲量的委內瑞拉,或許是最大的輸家。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在新年前夕的一次演講中表示,「這是一場石油戰爭,你們知道嗎?
  • 一旦第三次世界戰爭爆發,主戰場在哪?美俄意見一致:不是中東
    一旦第三次世界戰爭爆發,主戰場在哪?美俄意見一致:不是中東.字體]免費關注爆發於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給全球人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二戰,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被捲入其中,死傷無數,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量,這麼多年過去了,那段歲月已經成為歷史,但它所造成的影響卻極其深遠。
  • 美俄峰會,註定是一地雞毛
    但是老劉並不看好美俄峰會,這次峰會將會是一地雞毛,因為在核心的「蘭灣灣」問題上一無所獲,甚至不排除是新版的「慕尼黑會議」,引爆歐洲戰爭。烏克蘭,談了也白談:這次美俄峰會的焦點其實就是烏克蘭。隨著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聯盟建立,蘇聯的三駕馬車就差烏克蘭了,一時間「蘇聯回來了」震動了西方,嚇壞了歐洲,其實這就是美國要的效果。
  • 海灣戰爭期間,為何薩達姆把500萬桶石油倒入波斯灣?其實是高招
    海灣戰爭是上個世紀末爆發的一場現代化戰爭,美國為了打擊伊拉克,就繞過聯合國帶領著英國、法國等西方小弟向薩達姆發起了全面進攻。
  • 沙特的石油武器有多大威力
    當日,國際石油價格跳漲2%。石油武器成名於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但今天沙特如再一次使用石油武器,受傷害最大的不是美國,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石油進口國和已經風聲鶴唳的世界經濟,並最終會給沙特自己帶來巨大衝擊。1973年10月6日,埃及進攻以色列,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敘利亞和伊拉克隨後參戰。
  • 【石油】為何俄羅斯石油那麼貴?
    然而,如果說有一個主要趨勢能夠戰勝2020年疲軟的購買市場,那就是價格昂貴的烏拉爾,事實上這是21世紀市場上最昂貴的烏拉爾。在遵守OPEC+協議條款的同時,聯邦財政部敦促俄羅斯將烏拉爾油價保持在國家預算可接受的水平(盈虧平衡為每桶42.4美元),俄羅斯石油公司已經採取了唯一可以想像的方式——減產和出口。
  • 一文讀懂中國石油工業的「前世」
    它在這裡——今天我們在「石油歷史長河」中節選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石油工業起源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帶您走進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開發利用石油天然氣的國家之一。公元前1世紀,四川、陝西等地就已有天然氣井,井深超百米。(中國最早利用油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