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TBF的首架試驗機:XTBF-1完成了試飛。其中TB代表Torpedo Bomber(魚雷轟炸機),而F為格魯曼公司的生產代號。到了10月,TBF也獲得了正式的命名「復仇者」。一切都在按照計劃日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而,突然爆發的戰爭,改變了一切。
1941年12月7日,紐約附近的貝斯佩奇市,格魯曼公司的一間新的飛機製造工廠剛剛在這裡落戶,他們準備舉行慶祝儀式,同時向公眾公開他們的最新產品:TBF-1型魚雷機的2架原型機。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在格魯曼公司的辦公室內響起,電話那頭的人向公司負責人傳遞了一個壞消息: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我們和小日本開戰了!得知消息的公司副總裁馬上下令,在慶祝儀式結束後,立刻關上工廠大門,進入戰時狀態,同時馬上讓休假的職工返回工廠,他們得抓緊時間開始TBF魚雷機的大規模量產了。
批量走下生產線的TBF魚雷機TBF(後)與F4F(前)的機體大小對比圖XTBF-1原本打算安裝的雙聯裝自衛機槍塔,後來則改成了視野更好的奧斯卡-奧爾森(Oscar Olsen) 單裝式機槍塔(下)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6月,格魯曼公司拼盡全力,才生產出140餘架TBF-1型魚雷機。由於格魯曼公司要同時兼顧F4F戰鬥機的生產,生產線上已經是滿負荷運轉,於是格魯曼授權通用汽車公司幫助生產F4F戰鬥機(FM-2)和TBF魚雷機(通用生產型改稱TBM)。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前夕,美軍從VT-8魚雷機中隊中抽出了6架TBF-1型作為特遣隊派駐中途島,協助當地守軍的防禦。在中途島海戰中,這6架TBF也跟隨TBD魚雷機一起從島上機場起飛,攻擊南雲忠一中將率領的日本航母機動部隊。然而,此時美軍飛行員對這種新型魚雷機的操作還很生疏,在按照美軍教條進入攻擊航線前就被零戰攔截,6機被擊落5機。剩下的一架TBF眼看毫無勝算,只得拋棄魚雷返回中途島。在降落時一側起落架還無法打開,只得迫降,水平尾翼被打壞,彈艙也無法關閉,後座的機槍手陣亡,無線電員受傷。這便是TBF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一仗。
在中途島戰役中,唯一一架迫降返航的VT-8魚雷機中隊的TBF實際上,TBF在開戰初期的表現不佳,除了飛行員熟練度不足以外,美軍航空魚雷低下的可靠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當時美軍不論是艦用魚雷還是航空魚雷,都由於技術上(主要是美軍魚雷的引信)的缺陷而經常在命中敵艦後不能引爆,很多魚雷機機組拼死接近日軍艦艇投雷命中,你這個破魚雷要不不爆炸,要不提前炸,換了誰都是心情崩潰。在第二次所羅門海戰中,美軍以損失7架TBF的代價擊沉了輕型航母「龍驤」號,但也是在此戰中,美軍的航空魚雷故障頻發,讓很多美軍飛行員付出了不必要的犧牲。直到美軍於1942年後期改裝了可靠的新型Mark 13魚雷,以及美軍飛行員訓練的不斷加強,TBF才逐漸在海戰中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
1944年10月13日,「大黃蜂」號航母(CV-18)上的地勤人員正在為TBM魚雷機掛裝Mark 13型航空魚雷自從1942年8月美軍發起「瞭望塔行動」、在瓜島登陸並迅速建立航空基地後,慘烈的瓜島戰役就此拉開了帷幕。為了消除島上美軍亨德森機場給日軍帶來的巨大威脅,日本海軍於11月12日派出金剛級戰列艦「比叡」號和「霧島」號,對瓜島美軍機場進行了炮擊行動。
然而,當天晚上,「比叡」遭遇了美軍巡洋艦隊,在激戰中,比叡打開探照燈射擊,雖然重創了美軍的防空巡洋艦「亞特蘭大」號,但自身也成為了美軍艦隊攻擊的首要目標,艦橋被擊中起火後更是被美軍艦隊集火而重創。悲劇的是,「比叡」的輪機艙和舵均被擊毀,已經無法在天亮前逃離美軍控制的水域了。
被美軍艦隊集火的「比叡」號戰列艦到了13日的早晨7點,從島上起飛的海軍陸戰隊VMSB-131偵察轟炸機中隊的6架TBF對「比叡」發起了攻擊,先後命中2條魚雷。到了中午11點20分,從「企業」號航母上飛來的9架TBF也加入了圍攻行動,再命中3條魚雷。在TBF魚雷機隊和SBD、F4F等美機的連番攻擊下,「比叡」一共被7條魚雷命中,艦體嚴重受損,已無修復可能。
見此情形,「比叡」艦長西田正雄大佐只得下令全員退艦,由雪風、白露、夕暮、夕立四艘驅逐艦進行雷擊處分。雖然「比叡」並非完全由TBF所擊沉,但此役讓TBF第一次表現出它們在攻擊敵軍大型水面艦艇時的戰鬥力,對TBF們來說,這是勝利的第一仗。
愛德美(Academy)模型封繪:攻擊「比叡」的TBF魚雷機隨著美日雙方在南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日益激烈,逐漸形成戰鬥力的TBF魚雷機中隊也被派駐所羅門前線,與日軍展開零星的戰鬥。從1943年9月起,美國海軍陸戰隊所屬的3個TBF中隊(VTMB-143、232、233)進駐布幹維爾,與美軍其他航空單位一起獵殺日軍運輸船隊,對日軍的拉包爾航空基地進行了大半年的空襲行動。
來自VTMB-232中隊的TBF飛行員萊斯特·路德維格回憶道:「每次前往拉包爾,我們都必須和SBD以及護航的F4F戰鬥機共同行動,在戰鬥中,先由SBD俯衝轟炸,壓制日軍防空炮火,我們則是在1500英尺的高度上扔下炸彈,然後馬上掉頭離開。如果不及時離開的話,小日本的零戰會馬上追上來把我們撕成碎片。我的座機曾經兩次中彈受損迫降,但TBF的堅固結構讓我們能存活下來。」
1943年10月,在西南太平洋的新赫布裡底群島(萬那杜)上空飛行的TBF魚雷機群除了轟炸日軍重要設施以外,海軍陸戰隊的「復仇者」們還在日軍的泊地港口附近空投水雷,給日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布設水雷的任務也伴隨著相當大的危險性,往往要在250-450米的低空投放,在此期間很容易遭到日軍防空炮火和水上戰鬥機的攻擊。在1944年2月14日對拉包爾的辛普森港進行的一次水雷投放作戰中,來自VMTB-232和233中隊的16架TBF組成的魚雷機在布雷任務中遭到日機攻擊,其中6機被擊落。
零戰追擊空投水雷的TBF1943年11月,美軍對拉包爾泊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行動,TBF魚雷機隊在陸軍航空兵的B-25轟炸機的配合下,重創了停泊於此的日軍艦隊,擊傷了羽黑、築摩在內的大量日軍艦艇。而在1944年2月美軍航母特混艦隊對聯合艦隊司令部所在的重要基地--特魯克泊地的大規模空襲中,TBF/TBM魚雷機和SB2C俯衝轟炸機在F6F戰鬥機的掩護下,擊沉日軍3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2艘潛艇和32艘運輸船,擊毀207架作戰飛機,迫使日本海軍徹底放棄了特魯克泊地。而美軍只損失了8架F6F、6架復仇者和3架SB2C。
在TBF以及美軍航空兵部隊的努力下,日軍在所羅門海域被迫連連「轉進」,最終只得退守臺灣-菲律賓一線的「絕對國防圈」了。勝利已近在眼前。
雷伊泰灣海戰,也是美日航母艦載機部隊所進行的最後一次海上大對決。但此時的日本飛行員大多為菜鳥新手,而美軍富有作戰經驗的飛行機組比比皆是,其中更是包含著一大批TBF魚雷機的飛行機組。它們所投下的魚雷,給日軍艦隊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1944年6月20日,在白天的馬裡亞納海戰中損失慘重的小澤艦隊,於傍晚遭遇了TF.58艦隊起飛的、包括54架TBM在內的216架美機組成的龐大機群的攻擊,由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列剋星敦」號(CV-16)和獨立級輕型航母「貝洛林苑」號(USS Belleau Wood, CVL-24) 派出的TBF魚雷機隊對商船改造航母「飛鷹」進行了攻擊,脆弱的飛鷹招架不住美機的猛攻,其中TBF投下的一枚魚雷命中了她的左舷輪機艙,當即癱瘓在水面上,在晚上7點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再次擊中,引發大爆炸,最終沉沒。
1944年10月24日,菲律賓錫布延海,慄田艦隊遭到了「公牛」哈爾西率領的第三艦隊航母艦載機259架次的集中攻擊,作為慄田健男中將指揮的第一遊擊部隊的一員,大和級戰列艦「武藏」號先後被命中20發航空魚雷、17發航空炸彈與18發近失彈後,於當晚7點35分沉入海底。這也是TBF/TBM魚雷機第一次與大和級這樣的巨艦交手。令美日雙方都沒有想到的是,如此巨大的一艘戰列艦,在大規模艦載機群的航空攻擊面前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期間,從美軍航母上出擊接敵的TBM魚雷機1944年10月25日的恩加諾角海戰期間,小澤治三郎指揮的、作為誘餌的機動部隊被美軍艦載機群圍攻,在220架美機的輪番攻擊下,瑞鶴、瑞鳳、千歲、千代田4艘航母相繼戰沉,其中瑞鶴被TBF投下的魚雷命中7發,而瑞鳳被命中2發,日本海軍最後僅存的一點能出港作戰的航母機動部隊力量,最終也被悉數送進了海底。
1945年4月7日,坊之岬海戰,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大和」號戰列艦遭遇美軍TF.58航母特混艦隊430多架次的艦載機、一共三波的空襲。在日軍艦隊看似猛烈卻無力的防空炮火中,美機分成兩個編隊,其中一隊重點攻擊大和和護航的矢矧號輕巡,另一隊則猛烈攻擊其他護航驅逐艦。此外在日軍艦隊上空還有100架美機對大和和其他護航艦艇輪番掃射,壓制防空火力。
面對美軍的空襲,進行大幅度迴轉航行規避炸彈的「大和」,這也是大和最後留給世人的影像之一在這場其實已經是一邊倒的大屠殺中,美軍的TBF魚雷機以10機一組的編隊形式靠近大和的左舷,以扇形投下魚雷,重點攻擊大和尾部的彈藥庫(註:美軍通過攻擊武藏,得出了對付大和型這樣的巨艦的訣竅:專門攻擊其中一側即可)。大和無論是左轉還是右轉,都無法逃避被魚雷擊中的命運。在美機的輪番進攻下,大和先後被命中10雷、24發航空炸彈,於當天14時23分沉沒於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的海底。
大和的沉沒,不僅標誌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徹底覆滅,也代表著大炮巨艦時代的徹底終結。而TBF/TBM魚雷機們,則有幸成為了戰列艦時代的掘墓人之一。
在大西洋海域,英國海軍航空兵利用美國提供的TBF,加裝對海搜索雷達和火箭彈,與「劍魚」攻擊機一起執行反潛任務,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皇家海軍第846中隊裝備的TBF編隊,主要執行反潛攻擊和巡邏任務皇家海軍第848魚雷機中隊所裝備的TBF魚雷機塗裝戰後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引進了反潛搜索型的TBM-3S(上)和預警機型的TBM-3W(下),一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先後退役在駕駛過復仇者的飛行員中,最為著名的一位便是後來的美國第51屆總統喬治·H·W·布希(老布希)。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中學剛剛畢業的老布希就應徵入伍,在經歷了一年多的訓練後,他於1943年6月成為了一名海軍飛行員,加入了「聖哈辛託」號輕型航母(USS San Jacinto (CVL-30))上的VT-51魚雷機中隊,座機便是一架TBM-1C。
1944年9月2日,他駕駛的TBM在執行對位於小笠原群島父島列島日軍地面目標的攻擊任務中,不幸被日軍地面高射炮火擊落。雖然他的通訊員和機槍手不幸犧牲,但他本人很快被美軍潛艇救起。
因為戰時駕駛「復仇者」的作戰經歷,老布希被授予了飛行優異十字勳章,在二戰中立下的戰功為他後來的政治仕途帶來了不小的幫助。(關於老布希的這段經歷,可查找參看本微信公眾號往期文章《老布希與復仇者的故事》)
老布希與用他妻子命名的「芭芭拉III」號TBF魚雷機1944年後期,為了實現對日軍目標的夜間攻擊,以及夜間的航空反潛,美軍開始在後期型號的TBF/TBM的右翼上安裝雷達。最早開始安裝雷達的型號為TBM-3D,但這只是過渡用的型號,一共只有200餘架,後期採用更為堅固的機身的TBM-3E成為了安裝雷達的復仇者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型號,一共生產了646架。至於專門以夜間攻擊機開發的TBM-3N,是將背部的電動機槍塔撤除,改為雷達操作員專用席位的型號,但這種改型在1945年7月才開始研製,一共也才改造了40架。這800多架TBM-3D/3E,成為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最主要的夜間攻擊機。
VT-34魚雷機中隊所屬的TBM-3E魚雷機,可見其右翼下的AN/APS-4型機載雷達AN/APS-4航空雷達,由英國提供技術生產,可探測24公裡外的大型戰艦和8公裡外飛行的飛機一開始開上這種夜間攻擊機的時候,很多復仇者的飛行員還不太適應。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夜間攻擊機的好處了:在夜晚,日軍高射炮不會朝他們射擊,他們也不用擔心日軍戰鬥機會在晚上出現。於是,這些開夜攻的飛行員把飛機上那些額外的裝甲板全部拆了,甚至是機組座椅後面那塊保命用的裝甲板。經過一番折騰,至少減去了1500磅的重量。而這些多出來的載荷被他們拿來幹了兩件事,一個是給機腹的彈艙裡又額外增加了兩個油箱,另外一個是給機翼下方多掛了8枚HVAR「小提姆」5英寸火箭彈。
TBF/TBM使用的MK 4型火箭彈導軌,可掛載3.5英寸或者5英寸口徑的航空火箭彈但開夜攻也是比較辛苦的一件差事:和普通飛行員休息時間完全相反的他們,得承受作息不正常帶來的額外疲勞。由於要一直盯著雷達顯示屏,後座的無線電通訊員和機槍手必須每隔20分鐘就換班休息一下,不然眼睛遭不住。
由夜間攻擊型的「復仇者」為主力組成的VT(N)-53中隊於1945年2月跟隨「薩拉託加」號航母,參加了硫磺島戰役。在戰鬥中,這些夜間攻擊機連續奮戰了5個晝夜,他們夜晚從航母上起飛後,使用機腹彈艙攜帶的炸彈以及翼下掛載的火箭彈,對日軍縱深目標發起攻擊,摧毀了多個日軍物資集結點和火炮陣地。但在2月21日,薩拉託加遭受了4架日軍神風特攻機的撞擊而重創,不得不退出前線。而「企業」號則接替了她留出的位置,對日軍目標進行了一周的夜間攻擊行動。
到了5月中旬,美軍的夜間攻擊機中隊對九州的日本陸海軍機場和碼頭進行了夜間攻擊行動。此時的日軍在本土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雷達預警網,同時還部署了少量的夜間戰鬥機用來防禦美軍轟炸機的夜間空襲。為此,一些夜攻復仇者還專門帶了一大捆金屬箔條,在抵近日本本土時就在空中撒下,在日軍的雷達顯示屏上製造大量假目標。美軍還嘗試給一些復仇者加裝電子對抗和幹擾裝置,壓制日軍的雷達,這也是美軍在電子戰方面的早期嘗試之一。
;隸屬VT-90中隊的TBM-3D魚雷機,可見右翼上的ASD/APS-3釐米波雷達罩隨著日本戰敗投降,「復仇者」們在浩瀚大洋上的戰鬥故事基本告一段落了。但其中一小部分「復仇者」,卻成為了艦載預警機時代的先行者: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陸海軍航空兵發起的「神風」自殺式攻擊,讓美國海軍遭受了嚴重損失。當時美軍雖然已經擁有較為先進的艦載雷達,但不按套路出牌的日軍特攻飛機依然能衝破美軍艦隊的防空網,一頭撞在美軍軍艦上。
美軍經過研究後認為,有效對抗日軍神風特攻飛機的方法,還是要在更遠的距離上先發現敵機,進而派出艦載戰鬥機攔截,讓艦隊本身擁有更多應對的空間和時間。
為了擺脫地平線對雷達探測距離的限制,美軍嘗試將大功率的通用AN/APS-20型預警雷達安裝在TBM「復仇者」魚雷攻擊機上,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艦載預警機—TBM-3W。
TBM-3W除了2名飛行機組乘員外,還增加了一名雷達操作員。預警機起飛後,雷達操作員將預警雷達探測到的敵機方位和距離等信息用無線電傳遞給母艦上的戰鬥信息中心,同時還能直接指揮艦載戰鬥機作戰,從而達到「早期預警」的戰術目的。戰後的美國海軍著重發展了艦載預警機這個新時代的「艦隊之眼」,最終促成了E-2「鷹眼」艦載預警機的誕生,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1946年,在「富蘭克林·羅斯福」號航母上進行測試的TBM-3W型艦載預警機作為美軍艦載航空兵的主力裝備,TBF/TBM「復仇者」系列魚雷機憑藉優秀的飛行性能和可靠的防護能力,不僅幫助盟軍出色地完成了各種各樣的作戰任務,也挽救了無數年輕飛行員寶貴的生命,倖存下來的飛行機組大多能再次奔赴戰場,並最終將軸心國的海上力量悉數送入海底,徵戰於浩瀚大洋之上的「復仇者」們為盟軍在海戰戰場上取得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時至今日,在歐美諸國,依然保留著大量狀態完好的「復仇者」,在博物館或是航展上為後人展示那段為了人類自由與和平而奮戰的光榮歷史。
保存在位於美國紐約「無畏」號航母(USS Intrepid (CV-11))博物館內的TBF魚雷機工作繁忙,更新延遲,還請各位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