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加州:中途島號航母

2021-02-24 於曉鄰裡圈

以前從沒有對航空母艦感過興趣。女兒們小時候,經常在周末或假期帶著她們驅車2小時從洛杉磯到聖地牙哥,要麼去海洋世界,要麼去自稱世界最大的動物園,或者一箭雙鵰,但那時中途島航母還沒有成為博物館。

「航母」最早引起注意,是聽說天朝商人趁著前蘇聯解體,買了一艘尚未交付的航母,準備在公海上開賭場。當時真為「老大哥」的衰落感到悲哀和慶幸,又覺得買家大手筆有創意,翹首以待下水之後上去耍錢。後來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下水服役,說好的娛樂場所華麗轉身成了「藍海」(blue water,深海)浮動機場,又驚又喜。再後來就傳出消息,天朝軍艦將要像「下餃子」似的接連下水。

這反倒刺激我看看美國的航母是個什麼樣子。這次我們核心小家庭(core family)加州跨年,趁女兒們去動物園看最近更換的一批非洲動物和天朝國寶大熊貓,太太和我專門參觀附近的「中途島航母博物館」。


▃▅▆    中途島號航母    ▆▅▃ 

我非軍迷,對技術參數沒有興趣。如果用一個字描述中途島號航母,那就是「」。中小學踢足球,長大了看足球,最標準的世界盃足球場是105 x 68米,而中途島號航母的飛行甲板長305米,寬73米,等於三個足球場那麼大。無論是登艦前在地上看,在中間飛機倉庫的夾層看,還是在飛行甲板上看,只能用「大」說感受。



既然是航空母艦,最多的還是艦載飛機,從夾層到甲板,到處都是戰鬥機和直升機。據說中途島號理論上可以承載130多架飛機,通常攜帶90-100架各式飛機。果真是海上移動機場。大多數飛機都想公眾開放,可以爬進駕駛艙觀看,小孩子和軍迷樂此不疲。大人們如我拍照或留念。

作為博物館,中途島號的特色之一是啟用曾經在這艘航母上服役過的水手或者軍官當講解員,現場講解航母的實際操作。這些前「實操手」對自己曾操作過的航母有著深厚的感情,非常熟悉航母的每一個角落和用途,講起來真是賣力,極具感染力。我最感興趣的是那個真人大小、擺著網紅「航母style」的假飛行助理,擺拍了一張「航母style」。回來看看,腿的姿勢不太對,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就是不行。

看過中途島號,對比一下網上公開的遼寧號資料。長度和寬度差不多:遼寧艦長304.5米,寬75米。遼寧艦排水量60000噸,中途島64000噸。在我這個門外漢眼中,主要差別有3個:一是飛行甲板,遼寧艦的甲板與艦塔是平行的,中途島是向外斜著的。第二個差別是網上說遼寧艦隻有1000多人,飛行甲板以下卻有10多層,猶如迷宮;而中途島號服役人員4000多人,飛行甲板之下好像只有兩層,一層是飛機庫,一層是住人的船艙。第三個差別是艦載飛機的數量:中途島號可搭載130多架,通常在100架左右;遼寧艦可載24架固定機翼飛機,直升機24架,目前只裝備了不到10架飛機。

而根本性差別,還是這兩艘航母的經歷。遼寧號之所以裝備艦載飛機不多,估計是飛機製造和訓練有素的飛行員都還不夠,作為天朝第一艘尚未投入過戰鬥的航母既可以理解,更不必苛求。但中途島號航母差不多30年前在1992年就已經退役,而且,這艘航母於1945年下水,一共服役47年,是美國海軍服役時間最長的航母之一。

說起來,中途島號航母還與天朝有關。1955年,我軍攻打一江山島,解放大成島,即西方所謂「第一次臺海危機」。當時剛剛繞過好望角牴達臺灣海峽的中途島號,正式編入第七艦隊作為「艦隊航母」。從中途島甲板上起飛的艦載飛機,掩護15000名國軍和20000名平民逃往臺灣。我們從小到大耳能詳熟的「第七艦隊」,原來是以這艘航母為主力。此後,中途島號一直在太平洋地區活動,參加過轟炸越南、南越撤離、寮國危機等重大行動。直到1991年,中途島號榮譽性擔任旗艦,參加攻打伊拉克的海灣戰爭。僅此一役,以中途島號為首的16艘軍艦上1100架飛機共起飛228批次,發射飛彈100枚。好在中途島號沒有參加過韓戰,否則在美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那麼多天朝遊客不知如何作想。

▃▅▆    中途島海戰    ▆▅▃ 

中途島號航母得名於中途島海戰,也是同一級別航母的首艦。全世界海軍有個慣例,每個量級的艦艇製造若干艘,第一艘下水的成為「首艦」,而且還作為同一級別的俗稱。比如,遼寧艦與俄羅斯「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同屬庫茲涅佐夫極,而首艦以前蘇聯海軍元帥命名,另一艘就是遼寧艦,原名「瓦良格號」。中途島級別的航母一共生產了三艘,首艦中途島號和珊瑚海號,另一艘「富蘭克林·羅斯福號」則紀念領導美國人取得二戰勝利的第32任總統,開了以美國總統命名航空母艦的先河,比如今天的裡根號、福特號、布希號航母。

上中學時,當時不知何故「內部放映」不少宣傳日本軍國主義的影片包括《山本五十六》和《虎!虎!虎!》,印象極其深刻。特別崇拜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竭力反對對美開戰。但不戰則已,一旦決定,則偷襲珍珠港,痛打美帝。珍珠港一役,日本聯合艦隊以損失2艘潛艇、29架飛機、陣亡64人的極小代價,擊沉擊毀美軍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188架飛機、死2335人、傷1143人。後來去夏威夷旅遊,參觀以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珍珠港展覽館,仍然惋惜山本五十六死的太早,少了不少故事。

所以美國沒有以珍珠港命名的航空母艦,而是以珊瑚海和中途島兩次海戰命名其中途島級別的航母。但珊瑚海一戰美軍只是微勝,日美各損傷兩艘航母,各擊沉一艘驅逐艦,美軍被擊落69架飛機,日軍92架,美軍死656人,日軍966人。

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是中途島海戰。中途島航母博物館飛行甲板之下的夾層,有個電影館,放映一部關於中途島海戰的短片。片長只有20分鐘,以當時參展老兵講述戰役過程,主題是「改變命運的14個小時」。同時,二層展示的,多是那場海戰的參展飛機。這場海戰,日本同樣是山本五十六謀劃指揮,同樣以誘殲美國海軍主力參加「大決戰」為戰術,以太平洋制海權為戰略目標。但結果是美軍大勝:參加偷襲珍珠港的六艘日本航母中4艘被擊沉,1艘重型巡洋艦被擊沉,292架飛機杯擊落,3057人被擊斃。而美軍則損失一艘輕型航母,一艘驅逐艦,145架飛機杯擊落,陣亡307人,包括3名被俘後處死的飛行員。

西方世界所謂「戰場」,都採用寫《戰爭論》的克勞塞維茲說法,叫「theater」,直譯是「劇場」。倒也貼切,戰爭如上演戲劇,臺下吃瓜群眾觀看雙方在臺上交戰。二次大戰時,對於美國來說,歐洲戰場是陸地上的戰爭,而亞洲戰場則是海洋上的戰爭,所以叫「太平洋戰爭」,與我們8年或14年路上艱苦抗戰的感受不同。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珊瑚海海戰發生於1942年5月4-8日,而中途島海戰是6月4-7日,離偷襲珍珠港剛好6個月。中途島海戰之所以在美國人看來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最主要的原因是斷了日本人奪取太平洋制海權的念頭。由於航母的特殊性,日本人既來不及「下餃子」一樣造航母、造零式戰鬥機,更來不及培訓合格的飛行員,再也沒有緩過勁來。失去太平洋制海權,日本人就喪失了幾乎全部戰爭資源的海上運輸線,坐等1945年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時,有個著名的「勝利之物」照片,互不相識的一個美國水兵和一個妙齡女郎在大街上激動接吻。這幅照片後來被製成彩色雕像,據說在紐約時代廣場陳列。這個雕像現被移到中途島航母博物館前的「半島」上,與中途島號互望,恰如其分。

▃▅▆    甲午海戰與「黃禍」    ▆▅▃ 

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獲勝,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中途島本身。中途島,顧名思義,位於美國本土與日本的太平洋的「中途」,原本就有美軍的機場,海戰中有不少飛機從這裡起飛。日本人在這裡引誘美軍「決戰」,也是為了奪取這個戰略支撐點。

對於我們這些非軍迷門外漢來說,有個重要的政治學概念可以幫助理解各國軍事實力,尤其是海上力量:武力投放力( power projection)。忘了是從基辛格還是布熱津斯基那裡讀到這個概念,但至少從此不必糾結那些看不懂的技術術語。按照五角大樓的定義:武力投放力指一個國家「運用其國家力量的全部要素,即政治、經濟、信息、軍事的全部或部分,迅速而有效地從分布在多個地點的武裝力量部署到不同地點,以應對危機、實施威懾、加強區域穩定的能力」。用基辛格或布熱津斯基的話,簡而言之,就是單位時間內投放到世界各地的軍事力量。美國當前的投放力,是兩周之內在全球範圍投放足以同時應對兩場局部戰爭的武力。

我長期糾結天朝海軍的一個問題是:按照武力投放力定義,天朝1405-33年間「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到那時最大規模最遠距離的武力投放,而且是連續七次。船數之多、船體之大、士兵之多、航程之遠,無人可以匹敵。雖然後來有了「大西洋」,印度洋取代「西洋」,可鄭和寶船不僅隨便航行南海和印度洋,甚至遠達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直抵阿拉伯半島和東非。怎麼後來就衰落了呢?

實際上,天朝海軍還有第二次「復興」,即中日甲午戰爭(1894-95)前的北洋水師。我前年曾和戰友們到煙臺,專程去劉公島,尋訪甲午戰爭最後一役「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當時的戰力很強,即使比不過西洋鬼子,比東洋鬼子富富有餘,無論是艦船數、總噸位、火炮數,特別是在易守難攻的「母港」內作戰,岸上德國制克虜伯大炮今天看上去都不弱。水師衙門也很氣派,大門上貼著門神,祠堂裡供著神,該有的全有,改敬的全敬。當時西方列強都預測日本必敗,連日本人自己也沒有勝算,而是做好準備,一旦海戰失利,陸軍全面退守本土,防止清軍攻打,就像山本五十六後來與美軍作戰一樣。可就是輸了,而且是輸的一敗塗地。

據說,此役之後恭親王撤了水師衙門,天朝自此無海軍。而誰都不看好的小日本,卻成了東亞霸主。關於天朝近代「開端」,歷來有兩種說法。天朝主流一直認為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近代史開端,因為洋人的堅船利炮敲開了大門。另一種觀點是,開埠通商並沒有削弱天朝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反而促發了天朝「洋務運動」,不到五十年時間內,即使有太平天國大規模內亂,天朝的國力答覆增長,李中堂鴻章的北洋新軍和水師都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力量。

甲午戰爭天朝大敗,朝鮮不再是天朝的朝貢國,淪為日本的附庸,標誌著天朝自公元前221年就在東亞樹立的「大哥」地位徹底崩塌。同時,西方列強也意識到,天朝原來是「東亞病夫」,不堪一擊,於是才開始「瓜分中國」。德國佔青島和膠州灣,作為其太平洋艦隊所在地;英國佔煙臺和威海衛,在劉公島上蓋了遠東艦隊司令的別墅。

日本原本佔了臺灣、澎湖列島和旅順。後因俄國聯合法國和德國抵制而退還旅順,被清朝轉租給俄國人,使本土沒有不凍港的俄國人在太平洋獲得一個天然良港。這最終導致日本和俄國之間1904-05年「日俄戰爭」,結果是日本海軍大敗俄國海軍,徹底消滅了俄國太平洋艦隊。遼寧號的前身叫「瓦格良號」,就是紀念這場海戰中被擊沉的俄國瓦格良號主力戰艦。說實在的,很不吉利啊。

和「迷信」肯定沒有關係,與會不會用漢語吟詩也沒有關係。我前兩年遊學日本福岡,在筥崎宮神社看到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率領手下高級將領立的碑。東鄉平八郎中文很好、漢字書法也好,時常率眾到筥崎宮拜神,祈禱八幡神保佑,像之前「神風」護佑免遭元帝忽必烈入侵一樣。東鄉平八郎果然打敗了俄國海軍(遊學福岡:莒崎宮 & 八幡三神,遊學福岡:莒崎宮 & 神風)。

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人成為東亞主宰。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人打敗俄國人,標誌著亞洲「黃種人」第一次打敗歐洲「白種人」,引發歐洲人對「黃禍」再一次恐懼。13世紀蒙古人橫掃亞歐大陸,已經使歐洲人驚恐萬分。15世紀買買提大叔攻陷君士坦丁堡,掠奪基督教白人幼童為奴當「禁軍」,「東方專制主義」令歐洲人談虎色變。到甲午戰爭日本打敗天朝,使得社會達爾文主義浪潮下的歐洲再度恐慌,尤其是德國。

俄國社會學家Jacques Novikow首創「黃禍」短語(le Peril Jaune,Yellow Peril),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則將「黃禍」推向全世界(Yellow Peril)。威廉二世多次發表演講,並在給其表兄弟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信件中,說沙皇是「上帝親手挑選的白人救星」,專門防患「黃禍」:「2億到3億中國人,在6個日本師團支持下,由能幹而勇敢的日本軍官率領,滿懷著對基督教的仇恨--這並非不可能的未來景象」。德國人根子上有問題,德皇威廉針對黃種人,元首希特勒針對猶太人。

沙皇聽信表哥,以為歐亞大陸將是「大西洋海軍元帥」威廉與「太平洋海軍元帥」自己哥倆的天下,結果吃了敗仗。奇怪的是,日本人也TM信了,真的來徵服幾億中國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與歐美白人平分天下,結果也敗了。日本人敗在了中美兩國手下

▃▅▆    未完的故事    ▆▅▃ 

指揮中途島海戰的美國指揮官是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元帥」。美軍陸軍上將以上叫「general」,海軍叫「admiral」。美軍不興元帥,以「星」的數量來區別。太平洋戰區陸軍最高將領麥克阿瑟為5星陸軍上將,海軍則是尼米茲5星海軍上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前的高速公路有一段以尼米茲命名,而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也叫做「尼米茲級」。

遼寧號和中途島號一樣,都是傳統動力航母。遼寧號最長續航是45天,即45天必須找個地方加油或返回母港。核動力航母最大的優勢是無需加油,無限制航行25年以上。尼米茲級航母的首艦「尼米茲號」1975年開始服役,到2009年「老布希號」下水,一共建造了10艘,現在全在服役。尼米茲級航母全長333米,排水量10萬噸,乘員6000人,85-90架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

這還不算完。川普剛在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就為福特級航母的首艦「福特號」下水剪彩。福特級以第38任總統福特命名,因為他在二戰期間曾在太平洋戰場一艘輕型航母上服過役。福特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航母,全長337米,飛行甲板寬78米,高76米,排水量10萬噸,也是核動力,航程「無限制」,預計於2020年部署到艦隊。

用「武力投放力」理解,美國當前服役的10艘尼米茲級航母和未來若干福特級航母,因其核動力,已經徹底擺脫了陸地的限制,可以在海上漂25年,隨時可以被投放到各個角落,因此被稱作「超級航母」。二戰結束時,英國因為欠了美國大筆的戰爭債,將大部分軍事基地和港口移交美國抵債。因此,美國也是在全球各地擁有軍事基地最多的國家,比較大的有幾十個,支持其在世界各地的「武力投放」。造航空母艦難,造核動力航母更難,而有國家願意在主權領土上讓另一個國家造軍事基地難上加難。美國就是憑著「武力投放」背後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得以在任何海域秀國旗(Show the Flag),炫耀武力,實施威懾,以期「不戰而屈人之兵」。好在天朝已經在吉布地設立了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

甲午戰爭後「黃禍」論興起時,西方還有一個說法:如果一個小小的日本都能夠如此快地「非和平崛起」,天朝崛起之日,豈非更大的「黃禍」?看看今天川普的嘴臉,似乎這種擔憂再次席捲西方。不過,仗還是不打為好,頂多打打貿易戰。誰把誰的航母擊沉了都會暴露對方是「紙老虎」。

相關焦點

  • 美西任我行(9)-- 聖地牙哥、中途島號航母
    中途島號航母(USS Midway)去之前特地溫習了一下航母的英語說法,即「Aircraft Carrier」,結果到了當地,問過幾次路之後,被當地人糾正為指向性更明確的「USS Midway」,即美國海軍中途島號。從碼頭看中途島號
  • USS MIDWAY 【美國中途島號航空母艦】
    「中途島」級航母是在二戰中開始建造的,由於戰爭結束,該級艦隻完工了3艘:「中途島」號、「羅斯福」號和「珊瑚海」號。它們走過了從二戰時期航母向戰後現代化航母轉變的路程,載機從螺旋槳式變成了噴氣式。「中途島」號動工於1943年10月,全部建造工期一直拖至1945年 9月方告結束。但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已經落下。原計劃該級艦建造 6艘,最後僅建成 3艘(另2艘為「羅斯福」號和「珊瑚海」號) 。
  •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舷號CVB-41)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舷號CVB-4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首艦。中途島號航空母艦是美軍第一艘以中途島為名的軍艦,以紀念中途島海戰。中途島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在1945年下水,並於日本投降後一個月服役,無緣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著中途島號一直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並在韓戰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41)。韓戰結束後不久,中途島號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並在途中參與了大陳島撤退。稍後中途島號進行SCB-110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 中途島號航母及艦載機掠影
    該航母已經退役,並被改造成博物館艦,現今停泊在聖地牙哥港灣,任由遊客參觀。
  • 中途島號航母 | USS Midway
    北大西洋 地中海 西太平洋臺海危機 越南戰爭 海灣戰爭總計20多萬軍人效力服役47年後美國海軍中途島號航空母艦F/A-18大黃蜂戰機▽ 背景航母為羅斯福號CVN-71海灣戰爭結束後中途島號航母返抵聖地牙哥隨即開始退役程序又經過10幾年的修繕和改造於2004年變成博物館向世人開放作為博物館的中途島號
  • 中途島海戰日方「加賀」號航母殘骸被發現
    美媒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途島海戰中被美軍擊沉的舊日本海軍航母,近期被深海探測器發現。
  • 「約克城」號航母如何從珊瑚海戰鬥到中途島?
    1942年5月1日,「約克城」號航母與「列剋星敦」號航母駛入珊瑚海,他們將在這裡守候日軍航母艦隊的到來。5月7日,美軍終於發現了日軍的護航艦隊,於是93架戰機從「約克城」號和「列剋星敦」號上呼嘯而起,毫無懸念的擊沉了日軍的輕型航母「翔鳳」號。
  • 赤城、加賀號航母殘骸被發現,77年前美日決戰中途島!
    在雷伊泰灣海戰中,美國徹底摧毀了日本的航母力量。就在發現「約翰斯頓」號驅逐艦之前,10月份美國「海燕」號探險船宣布,在中途島附近海域發現了兩艘沉船,它們正是二戰期間日軍被擊沉的航空母艦加賀號和赤城號。加賀號、赤城號和大黃蜂號,這三艘航空母艦均參加了二戰中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中途島海戰。當時美國和日本的航母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但是日本的航空母艦在當時相對來講佔有一定的優勢,由於美國是兩洋作戰,美國的部分航空母艦,需要在大西洋戰場作戰,所以太平洋戰場的航空母艦數量就少了。
  • 從珍珠港到中途島,一度所向披靡的赤城號航母走向末路
    1942年1月中旬掩護入侵新不列顛島拉包爾的部隊;2月支援入侵荷屬印尼爪哇並空襲澳大利亞達爾文港;3月揮師西進印度洋;4月5日空襲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艦爆隊在阿布善次大尉的指揮下擊沉英軍多艘軍艦;4 月9日空襲亭可馬裡,發現英軍老舊的競技神號航母(當年日本建造鳳翔航母時所借鑑的對象),艦爆隊立即出動,沒用半個小時便將其乾脆利落地擊沉,使競技神成為世界上第一艘被艦載機擊沉的航母。
  • 聖地牙哥的中途島號航空母艦
    在海邊停泊著一艘海上城市,那就是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博物館(The Midway Aircraft Carrier Museum)。航空母艦作為現代海軍中最大的艦艇,可以大大延伸海軍的作戰半徑,相當於一座浮動的海上航空兵機場,在二戰之後,美國建造了多艘航母,而中途島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 中途島戰役美軍的決勝利器!挖掘企業號航母背後的故事
    ,《決戰中途島》基本上真實還原了中途島戰役前前後後的故事,連劇中人物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戰爭場面宏大而不失細節,擅長大製作、大爆炸的羅蘭·艾默裡奇,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好萊塢近年來難得的戰爭題材佳作。和《血戰鋼鋸嶺》、《珍珠港》的拍攝視角不同,《決戰中途島》可以稱得上是「戰爭科普電影」,從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到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詳詳細細將這6個月內的故事講述了一遍。除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畫,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那些制霸海洋的戰爭機器——航空母艦了,而其中,又以男主角迪克·貝斯特服役的企業號航空母艦最為引人矚目。
  • 中途島海戰,「約克城號」航母沉沒為什麼怪自己?維修得又快又好
    美、日雙方再次交鋒,「約克城號」受傷。自開戰以來,「約克城號」航母參加太平洋地區大大小小、幾乎所有的戰役,可以說是屢立戰功,尤其是珊瑚海海戰中,成功阻止了日軍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企圖。也算是運氣好,受傷的「約克城號」居然3天就恢復了戰鬥力,奔赴中途島戰場。也正是「約克城號」2支俯衝轟炸機中隊,與「企業號」航母的2支艦載機中隊,合力完成了摧毀日軍3艘航母的壯舉。
  • 大黃蜂號航母
    有人迷戀軍車坦克,有人迷戀槍械火炮,也有人對戰鬥機和航母著迷,比如我。這個夏天在加州,就參觀了航母和艦載戰機。  我們參觀的是USS CV12 Hornet大黃蜂航母。美帝很喜歡野性兇猛動物,老鷹是他們最喜愛的。有些出人意外,他們也很喜歡大黃蜂。美帝武器名為大黃蜂的就有三樣,最為人知的是正在多艄航母上服役的F18大黃蜂戰機。
  • 【獨家】走進中途島號航博館
    儘管我是軍事迷和航空迷都沾不上邊兒,到了聖地牙哥,聞名遐邇的中途島號航母博物館絕對不能錯過。許多和我同齡的人,應該看過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品的影片《中途島海戰》,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和栩栩如生的海戰場面,令人記憶猶新。
  • 中途島海底發現赤城號航母殘骸!調查發現「命運5分鐘」是被自己人擊沉?
    上周日,美國「海燕」號科考船在深海底部第一次拍攝到中途島海戰中被美軍炸沉的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赤城」號航空母艦的殘骸。這是繼上周在附近海域發現「加賀」號殘骸後又一重大發現。海底的「赤城」號已經沒有了航母的威嚴,上層建築全部損毀,只剩下艦體。
  • 在中途島海戰中甘願隨「飛龍」號航母葬身海底的山口多聞
    在太平戰爭期間,有許多日本將領的表現也贏得了美國軍人的尊重,這其中就包括日本陸軍的慄林忠道大將和海軍的山口多聞中將,前者因為硫磺島戰役失敗而切腹自殺,後者則因為中途島海戰慘敗而隨「飛龍」號航母葬身海底,這二人都堪稱是日本軍人的典範,單純從軍人的角度來講,他們無疑都是最優秀的軍人,儘管他們都是非正義戰爭的罪犯,我曾寫過《慄林忠道:日軍在二戰「硫磺島戰役」中的最高指揮官》一文,
  • 見證近代航母到現代航母的發展 淺談「中途島」級航母的改造之路
    如果說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戰爭美日局勢的話,那麼以這座小島命名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則親臨了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現代化之路,從一艘只能搭載螺旋槳飛機的直通式甲板航母一步步走到可以起降重型戰鬥機的現代化航母
  • 美一下 佔領中途島號(原創)
    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媒體勿轉前面我在文章裡講到過,聖地牙哥除了是一個旅遊勝地以外,同時也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重要基地,是美國海軍航空兵的誕生地
  • 《戰艦帝國》中途島級航母限時爭搶,速進!
    《戰艦帝國》限時戰艦活動再度開啟,五星橙色戰艦中途島級航母限時搶購,我的陣容就缺你了,還不快到碗裡來!
  • 【小e旅遊團】在美國聖地牙哥參觀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博物館.
    1943年10月27日開工,1945年3月20日下水,1945年9月10日完工,1945年9月服役。中途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造的最大的航空母艦,也是第一艘飛行甲板裝甲的航母。中途島號80年代中期在改裝後,吃水加深,升降機濺水,為提高浮力,美海軍花費3000萬美元再改裝,改後浮力雖增加,但艦艇橫搖嚴重,影響高海情下對飛機的回收能力。1952年10月1日設計改裝為攻擊航母(CVA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