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7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亞歷山大大帝,在自己的地圖上畫了一個圈。隨即,這位已經徵服了幾乎整個波斯帝國的馬其頓國王,帶領總共多達到120000人的軍隊,從今天的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地區,入侵印度。這個重要的決定,不僅影響到了他個人的命運,也連帶決定了日後的歷史進程。
今天,很多人談及這段傳奇而遙遠的歷史,往往會不由自主的設想:亞歷山大和他的軍隊如果不是南下,而是向東直到處於戰國時代的中國會如何?
更有人總是固執的認為,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在印度只是擊敗了一些戰鬥力羸弱的原始部落國家。
然而,當我們真真正正的分析和研究亞歷山大在印度地區遭遇的戰鬥後,便不難發現:如果馬其頓的大軍真的再次東徵,恐怕就是戰國時代最具戰鬥力的秦國都難以抵擋!
亞歷山大一生的徵戰路線圖
作為有史以來,靠自己策劃和實施計劃,且佔領領土面積最大的軍事奇才,亞歷山大早已經成為了一段傳奇。從歐洲到亞洲內陸,後世不知多少名王將相,都在建功立業時,以亞歷山大為主要的參考目標。
亞歷山大雕像
亞歷山大的成功首先要歸功於他的軍事天才,以及崇尚個人奮鬥的勇士精神。無論對手是巴爾幹北方的蠻族,狡詐的希臘城邦,還是龐大而強勢的波斯帝國和難以被擊敗的遊牧部落。亞歷山大都不曾有過退縮的念頭。在崇尚領袖個人魅力與氣魄的古代,這樣的人往往具備了致命的吸引力。大批來自歐洲的馬其頓人、希臘人和色雷斯等民族的精英,緊密團結在了這位年輕的帝王周圍。收穫的不僅是軍餉和戰利品,以及大片的土地和無上的榮光。
亞歷山大的成功也是歷史進程的作用。作為燦爛的希臘文明的邊緣輻射區之一的馬其頓王國,經歷了一次次內亂洗刷和波斯、希臘兩種輝煌文化的薰陶。最終在該國歷史最著名的海歸派人物,國王菲利普二世時候,成為了歐洲地區的首霸。
菲利普二世
菲利普不僅用希臘的軍事制度與經濟文化政策,富國強兵。還用類似波斯人的帝國制度,來構建自己不斷擴張的新國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馬其頓王國,不僅具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的政治框架和經濟發展策略,也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專業和有效的軍事力量。年輕的亞歷山大就出生和成長於這樣一個興興向榮的國度裡,接手的也是如此具有潛力和野心的帝國胚胎。
當他在公元前334年,帶領一支在數量上毫無優勢的軍隊,入侵亞洲時,根本沒有人看好他會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
著名的伊蘇斯戰役馬賽克畫復原圖
結果卻是,短短幾年裡,他徵服了幾乎大半個文明世界。勇武出生的波斯國王,因為他的出現,而成為了被後世嘲笑了兩千多年的懦夫。強大的波斯軍隊和他們的希臘僱傭兵,因為亞歷山大的勝利,被很多人貶低的一文不值。那些以難以被敵人攻克而著稱的城市,被接連佔領。那些以險要而聞名的關隘,被逐一攻克。
亞歷山大時代的中國已經進入戰國時期
中國歷史著名的戰國時代為今天的人們所熟知。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中,中原及周邊地區的各個諸侯國都大搞軍國制度。為的就是建立更強的軍隊,佔領更多的土地。因而戰國時代,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軍事水平提升較快的一個時期。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大批善於攻城略地的名將和打嘴炮吵架一流的縱橫外交家,層出不窮。但這種中國歷史上的非常態現象,在世界上其他幾個文明區域,都是屢見不鮮的常態。
希臘人的戰國--伯羅奔尼撒戰爭
亞歷山大出生的時候,希臘和馬其頓地區就已經接連發生了幾百年的爭霸戰爭。其中以伯羅奔尼撒戰爭最為著名。在這場戰爭中,希臘及周邊地區的軍事水平進步神速。希臘人也在這場戰爭中,孕育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步兵和海軍力量。亞歷山大東徵的主力軍隊,便是以這次意義非凡的戰爭中的成果為基礎,更上一層樓的。
亞歷山大所徵服的波斯帝國,同樣是在一個亂世中脫穎而出的強權。該帝國的建立者居魯士大帝,曾經靠著自己的軍事才華,將中東和中亞的大部分地方,收入囊中。波斯帝國建立後,各種戰爭依然沒有停止。除了兩次對希臘的遠徵最為著名外,波斯人還進行過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針對遊牧民族的大規模討伐,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跨海遠徵。一些偏遠地區的叛亂和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介入,都讓波斯軍隊在幾百年裡,一直得到不同程度的實戰演練。
如此龐大的帝國不靠軍事是不可能的
亞歷山大所要徵服的印度地區,同樣處於一個戰國式的亂世之中。在這個以摩揭陀時代為命名的年代,印度北方先後有7-8個強權國家,彼此徵伐。像極了同時代的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各諸侯國一樣,印度的君主們也把培養和訓練手裡的軍隊,當做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軍事水平的進步,和戰爭的頻繁程度,都足以媲美戰國亂世。馬其頓軍隊在印度的對手和盟友們,都是戰國式的亂世雄主。
所以,若要因為戰國亂世而胡亂拔高和誇大當時的中國軍事水平,無疑是鼠目寸光,好似井底之蛙。
標準的馬其頓戰術
當然,上面所說的這些依然無法結決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亞歷山大手裡的馬其頓軍隊為什麼如此強大而善戰。
作為一個處於文明世界與遊牧邊緣地區之間的多山國家。馬其頓人一直以來,必須以頑強和善戰來為自己贏得生存空間。他們的左右令居,也都是像色雷斯人這樣歷史著名的遊擊戰高手。這更加培養了馬其頓人的尚武之風,與勇猛程度。
作為希臘文明的崇拜學習者,馬其頓人在亞歷山大幾代之前,就開始學習希臘的各類戰術。伴隨著傳統希臘軍隊,在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後的不斷改良。馬其頓人也順著希臘老師的節奏,大步向前。亞歷山大的父親,菲利普二世,年輕的時候就在當時希臘世界的軍事改革前沿底比斯城,做人質。回國後的菲利普,一旦奪取了權利,便著手開始改組馬其頓的軍事力量。更進一步的他,最終設計出了一支凌駕於周圍所有善戰的令居的強大武裝。
著名的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的步兵,以希臘人著名的方陣戰術為基礎。菲利普卻給他們用上了更長的長矛,讓軍隊的士兵,可以以4米的距離優勢,搶先進攻。無論波斯人還是希臘人,長矛都不超過3米。這無疑讓馬其頓的步兵在戰場上具備了巨大優勢。在不斷增漲的資源和收入供養下,這些使用超長矛,還要穿戴盔甲盾牌的重裝力量,也能像希臘老師一樣靈活機動。部隊的每個方陣,都能根據戰場的地形條件,迅速改變隊形。時而徐徐前進,時而迅猛突擊。最為精銳的皇家近衛軍,則採用了更為傳統和輕便的裝備。在戰鬥中,能以更快的反應速度,連結步兵方陣與騎兵兩個部分。
馬其頓超長矛的優勢非常明顯
馬其頓的騎兵,以希臘和波斯兩位老手為師。來自亞洲地區的波斯人,擁有精湛的馬術和各種多變的騎兵隊形。來自希臘文明地區的騎兵,則以根據規範嚴謹的手斷,訓練和歸化騎兵部隊。馬其頓人,博採眾長。自然也就在後來的戰爭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以亞歷山大大帝本人為代表的馬其頓貴族,自小就頻繁訓練騎馬等作戰技巧。這讓這些人在後來的戰爭勇往直前,對於部隊的指揮,胸有成竹。
一副馬其頓騎兵衝鋒波斯步兵的壁畫
馬其頓還吸納當時的各種其他精銳軍事力量,加入自己的戰鬥機器。以戰爭為生的希臘僱傭軍,以射擊和快速支援作戰而著稱的標槍手、弓箭兵,來自各地的專業騎兵。甚至,世界上第一支職業的隨軍炮兵力量。他們製造的弩炮和投石器,在亞洲攻下了各個地區的重要城市。
今人復原的馬其頓騎兵訓練
以亞歷山大為核心的馬其頓軍事貴族層,都在戰時控制部隊的某個部分。大量的日常訓練和戰鬥經歷,讓基層軍官和士兵都非常明白戰爭中所能遇到的各種情況,處變不驚。作為補充力量的僱傭軍,同樣是在各個戰區討生活的職業軍人,或是在某項軍事技能方面,達到了頂級水平。這讓馬其頓的軍隊在亞洲,能夠一次次的擊破那些數量繁多,戰鬥力也絲毫不差的對手。曾經是世界第一軍事霸主的波斯人,也只能在馬其頓人更為專業、伶俐的攻勢下,一敗再敗。
亞歷山大曾數次帶來精銳騎兵過河突擊
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隊,在印度河支流的海達佩斯河,遭遇了印度北方強權統治者波魯斯的10萬大軍。此時,已經攻佔印度多地,不得不分布的馬其頓人手裡僅有不到5萬部隊。但亞歷山大依然靠著緊密的策劃,在夜裡偷渡過河。隨後兩軍在這條大河的河畔展開了激戰。馬其頓軍隊,依然沒有懸念的取得完勝。印度軍隊除去部分留守營地和被擊潰的騎兵外,大部分人馬被包圍殲滅。國王波魯斯負傷被俘,他的兒子則死於亂軍之中。
印度人在此前的幾百年裡,經常出現在西方人的記載當中。曾經是波斯藩屬的他們,曾經參加過帝國對希臘世界的遠徵。在亞歷山大與波斯帝國的高加米拉決戰中,來自印度的騎兵和弓箭手也被波斯人曾經委以重任。這都說明,印度的士兵和軍隊,絕非魚腩。又因為有較好的冶煉技術,印度出產的劍和矛也在西面的世界廣受歡迎。波斯人籌備對付馬其頓入侵的軍隊時,也派人向印度人採購了部分武器。而阿拉伯地區的矛,就以古印度樣式製造。阿拉伯語言中的劍,也帶有印度的意思。
印度步兵與騎兵復原圖
更早的史詩時代,印度人想西周和春秋時的先秦軍隊一樣,基本上僅以戰車與步兵來作戰。隨著內部爭霸戰爭的愈演愈烈,和同外部世界的各種交流。讓印度人在亞歷山大東徵的時代,已經發展出了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和帶有濃鬱本地特色的戰象。
對抗亞歷山大的印度人,以30000步兵的密集隊形,列陣全軍中央。200隻戰象,分成8列,被分散部署在這些步兵之間。每1000人的隊伍中間,會有一頭戰象。印度人相信,大象不僅可以擊破馬其頓人的步兵方陣,還能恐嚇敵軍的戰馬。包括波魯斯本人在內的主要指揮官們,都位於不同位置的戰象上。這樣既可以觀察戰場情況,又能很好的向附近的部隊發號施令。一旦戰鬥不利,士兵們也會想著指揮官的戰象所在的地方靠攏,尋求一種安全感,堅持抵抗。印度的步兵普遍裝備了先秦時代,中原地區也非常流行的牛皮質盾牌。前排士兵使用長矛作戰,而後面的士兵以著名的印度長弓射擊對手。這種武器能擊穿不少盾牌和盔甲。
早期的印度戰象
印度人的4000騎兵和300戰車被安置在步兵的兩翼。雖然印度人的騎兵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相比早已放棄傳統戰車的希臘和波斯人,他們的騎兵隊伍,依然需要巨大的戰車作為先導。這些大型駟馬戰車上,都搭載著6名馭手和士兵。如此嚴密的布置,卻在馬其頓人的熟練進攻下覆沒。
更為關鍵的是,這樣的部署方式,容易讓人聯想起著名的戰國秦軍。作為戰國時代最為著名的諸侯國軍隊,秦軍不僅在史籍中留下了較多的記載,也隨著秦始皇兵馬俑的被發現,而向世人展示了他們的作戰風格。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秦軍的遠射火力並不強勁
秦軍的步兵同樣以較為密集的態勢,部署在全軍的中央。與印度人不同的是,他們的隊伍中間不存在可以做依靠的戰象。秦軍步兵的基層核心,是由下級軍官駕駛的馬車。這些馬車基本上沒有戰車那樣的作戰能力,卻可以讓軍官在亂中軍從容的控制自己的部下。這一發現無疑是在向我們說明,秦軍的各個分隊是以軍官的戰車為核心。前進、撤退的命令,來自全軍最高層,但也少不了這些基層指揮者的傳達的操作。當然,和普遍裝備盾牌的印度人不同,秦軍陣中基本沒有發現盾牌。弓箭手的比例也非常低,遠射火力只能依靠原始的秦弩為補充。這種武器在射程和性能上多有缺陷,一般而言只能在50米內有效殺傷帶有防護措施的對手。
秦軍駟馬戰車復原CG
秦軍的騎兵佔軍隊的總體比例,比印度人還少。位於步兵陣線兩翼的機動掩護兵力,依然以戰車為主。這曾經是各個文明的軍事力量發展過程中,都出現過的過度情況,但在亞歷山大東徵的年代裡已經非常罕見。同樣作為落後戰術的遺老遺少,印度人的騎兵至少皮具規模。相比之下,秦軍的騎兵發展就顯得更為滯後了。戰國時代,只有以騎兵改革著稱的趙國,才能在戰車和騎兵的比例中,與波魯斯的印度軍隊相仿。
海達佩斯戰役的油畫
文章的例舉推演進行到這裡,勝負幾許,相信大家都能猜到結局。
歷史上的海達佩斯戰役,印度人的騎兵+戰車的組合,兩次被馬其頓軍隊中的混合騎兵完敗。不僅有馬其頓人賴以成名的重騎兵衝鋒,還有從中亞招募的遊牧弓騎兵所進行的射擊騷擾。波魯斯的兒子,便是在兩軍前鋒的交手中,慘死當場。
海達佩斯戰役布局
兩軍之後的正式交鋒中,印度軍隊依然處處被動。馬其頓人騎兵所採用的中隊編制,讓騎兵的分進合擊成為可能。而印度人的騎兵只是笨重戰車的掩護力量和附屬品,在亞歷山大騎兵的快速變陣調動面前,笨拙不堪。抓住機會的馬其頓騎兵便利用部分敵軍騎兵轉向的時候,發起衝鋒,擊潰了印度人。另一支機動騎兵,則在混戰中,繞過全軍的背後,神不知鬼不覺的包抄了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其他地方的敵軍。
步兵的交戰,同樣是馬其頓人對印度人的一邊倒吊打。方陣集團的快速前進,讓印度人依賴的弓箭很快失去了主要作用。大量的標槍手和弓箭兵則以方陣本身為依託,伺機攻打敵軍各個分隊的核心--戰象。當戰象不再能承受重壓,返身發狂時,印度步兵的陣線已經是一片狼藉。馬其頓的方陣步兵,於是從容的拉長隊形,對數量更多的敵軍形成包圍之勢。加上騎兵的協助,整支印度軍隊被壓縮到了一塊越來越小的區域內,互相踐踏。
馬其頓近衛軍步兵在海達佩斯戰場
在發瘋的大象,驚慌失措的戰馬和失魂落魄的步兵相互推搡踩踏中,印度軍隊死傷慘重。突破的步兵遭遇馬其頓方陣的密集槍林壓制,逃跑的騎兵則被包圍他們的騎兵驅趕回自己軍隊的中央。數小時的血腥殺戮,讓最高統帥波魯斯自己也受傷跌倒在血泊之中。這位頑強的將領雖然在戰後獲得了赦免和禮遇,卻無法掩飾他的軍隊被徹底摧毀的厄運。
很多人心目中的秦軍永遠只活在電視劇中
今天,當很多人受到文學作品、誇張的影視劇以及無良的劣質紀錄片的蠱惑和蒙蔽,認為以秦軍為代表的戰國軍隊,能夠輕易擊敗亞歷山大時代的馬其頓軍隊時。這樣的自信,往往都忽略了一個更大的可能性。面對著以及徵服了大半個世界的王師,近以內戰消磨自己的戰國軍隊,實際上很難有勝算。
甚至,歷史本身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與戰國時代軍事風格類似的印度軍隊和著名的海達佩斯戰役,讓真正能夠體察和了解歷史的人,不至於全無頭緒。
歡迎關注 最強冷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