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在戰國時最先崛起,曾經吊打秦國,可為什麼沒笑到最後?

2021-03-02 浩雲視頻薈萃

當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春秋時代就結束了,進入了更加殘酷,滅國更加頻繁的戰國時代。而在戰國諸侯中,最先稱霸崛起的不是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更不是西方的秦國,而是在晉國遺骸上成長起來的魏國。

三家分晉後,魏國分到了晉國原來三分之一的領域,但是領土分散,與趙國、韓國犬牙交錯。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境內無險可守,稍有不慎就有亡國危機。憂患的環境讓野心勃勃的魏文侯最先推行變法圖強,他任命用翟璜為國相,改革國政;命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任用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用吳起訓練士卒。魏國人口眾多、土地肥沃,很快就強盛起來。在對外戰爭中,吳起訓練的「魏武卒」更是戰無不勝,先後擊敗秦國、齊國、楚國,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八局和局」的不敗戰績。魏武卒曾經攻下函谷關,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五百多裡的土地,將秦國的疆域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小地區。按照記載,當時五萬魏武卒擊敗了秦國五十萬大軍,可見其戰鬥力之強。

一時之間,魏國「擁土千裡,帶甲三十六萬」,是諸侯中的第一強國。魏國國王可以使用的禮儀、車嗎、服飾,都如周天子一般。魏惠王曾經召集十二國諸侯會盟,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個霸主。然而,最初強大的魏國卻並沒有笑到最後,國勢一蹶不振,從巔峰迅速掉落谷底,從首屈一指的大國變成了中流諸侯,最後當信陵君公子無忌死後,終於被秦國所滅。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就是軍事上的失利。本來,魏國與趙國、韓國同為三晉,關係良好,這也是魏國東西出擊毫無後顧之憂的原因。可後來雙方交惡,魏國討伐趙國。趙國則向齊國求援,在齊國軍師孫臏的指揮下,魏國慘敗,大將龐涓戰死,頓時軍事力量大減。不久,在於秦國爭奪河西的戰爭中,商鞅又用計擒下了魏國主帥公子卬,魏國再次被打的大敗。縱橫天下三十年的魏武卒也損失殆盡,難以恢復。

其次,外交上的失利。三晉本為一體,魏國本來就領土最為零散,如果不能保持與趙、韓的良好關係,魏國的兵力將被大量牽制。不過魏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其採取的策略不是繼續保持三晉良好的關係,而是準備起兵滅趙、沒韓,重新建立一個強大的新晉國,但軍事上的失利使魏國的嘗試失敗了。

第三,忽視了西方秦國才是真正的敵人。秦國坐擁地利,守著關中沃野,是魏國的心腹大患。但在魏國伐秦大勝,秦國內部內訌的時候,魏國卻沒有乘著勝利的機會進一步攻滅秦國,而是扭頭與齊國、楚國作戰,坐失良機。而日後秦國就憑藉關中形勝之地,一旦喘息,成為了魏國的致命威脅。

最後,魏國遷都大梁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運的發展。大梁地處中原,無險可守,齊國從東方、秦國從西方都很容易突進,像孫臏圍魏救趙,就逼得龐涓回援。

相關焦點

  • 戰國秦齊爭霸,為何5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起初,縱橫代表的只是方位,但根據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以及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合縱攻秦和連橫親秦又成為了左右時局的對立陣營。地處中間的韓趙魏,也是兩大陣營都想極力拉攏的對象,俗話說,得三晉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戰國中期,齊秦作為東西兩大極強戰國,曾爭霸過,但為何5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 戰國七雄簡史:一文了解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那麼,這七個國家他們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變得強大成為戰國七雄?最終各個國家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在說這些國家前,我們不得不提到周朝的建立。【牧野之戰】武王伐紂,滅商建周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丞相姜尚(姜子牙)的輔佐下,在牧野(今河南省新鄉市)這個地方,發起了對和商朝軍隊的終極之戰,史稱牧野之戰。
  • 在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到底是哪個?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早在西周時期,周朝分封的諸侯國至少在100個以上。不過,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這個國家擁有堪比秦國的軍隊卻在亞歷山大面前全軍覆沒
    這個重要的決定,不僅影響到了他個人的命運,也連帶決定了日後的歷史進程。今天,很多人談及這段傳奇而遙遠的歷史,往往會不由自主的設想:亞歷山大和他的軍隊如果不是南下,而是向東直到處於戰國時代的中國會如何?更有人總是固執的認為,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在印度只是擊敗了一些戰鬥力羸弱的原始部落國家。然而,當我們真真正正的分析和研究亞歷山大在印度地區遭遇的戰鬥後,便不難發現:如果馬其頓的大軍真的再次東徵,恐怕就是戰國時代最具戰鬥力的秦國都難以抵擋!
  • 春秋爭霸戰國兼併,為何戰國七雄中只有秦國有統一的想法?
    自周天子遷都進入春秋以來,列國爭霸,互相兼併,經過幾百年的戰爭,最後剩下十多個強國,進入戰國時代,世界沒有和平,反而攻伐更加的頻繁,早期周天子制度的宗法制度也崩潰
  • 戰國時期沒什麼「建樹」的韓國,為何能登上「戰國七雄」榜單
    像魏趙兩國,前者魏國,戰國第一個變法崛起的國家,甚至把秦國都打到函谷關內不敢東出,趙國也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最早的軍事化改革體系。像秦國更不用說了,橫掃六合統一中原。這六國都在戰國時期強大輝煌過,偏偏其中的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並沒有什麼其他建樹,為什麼也能被稱為戰國七雄呢?公元前453年,晉國上大夫之一韓康子韓虎與趙,魏三家聯手,滅智家智伯瑤,三分智地。
  • 如果亞歷山大軍團遠徵遇上秦始皇軍隊,誰才能夠笑到最後?
    公元前323年的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假如亞歷山大大帝率軍遠徵遇上秦始皇,誰能取得勝利,笑到最後呢?    ▲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註:亞歷山大時期,秦國還未完成統一此圖僅作為比較
  • 戰國初期,魏武卒竟然滅了十倍於自己的秦軍,為什麼這麼厲害
    這個並不是秦國的後勤或者說裝備比較好怎麼樣,主要是秦國的軍功制度決定的,打仗的時候按人頭獎勵的。所以秦國人打仗的時候看別人那不是人,就是赤裸裸的升官發財,所以能不拼命嗎。但是有一隻軍隊,在戰國初期的時候比秦軍厲害多了,曾經把是自己十倍的秦國軍隊給滅了,讓人不得不服。這支軍隊就是魏國的魏武卒。
  • 戰國時蘇秦、張儀與連橫破合縱的故事
    合縱連橫:( hézòng lián héng)"合縱連橫"簡稱 "縱橫",指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打擊其餘國家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戰國時期兩個最強大的國家分別是位於東部(今山東一帶)的齊國與位於西部(今陜西一帶)的秦國,其餘五國從北至南分別為燕、趙、魏、韓、楚,楚國也是一個大國。「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位於西東方向的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
  • 從輝煌到沒落,戰國第一強兵魏武卒是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的?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負責對秦作戰,吳起是中國歷史上罕有的練兵奇才,他一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堪稱是秦國的剋星:吳起先是拿下了整個河西,逼得秦國一退再退只能在洛水以西暫時站穩腳跟;又在前389年的陰晉之戰中以剛剛訓練成軍還沒上戰場的5萬新軍大破秦國50萬大軍。
  • 強大的秦國,為什麼短短幾年就倒下了
    秦朝失敗的主要原因秦國已經邁出了戰國歷史階段,開始統治天下了,開始統治整個原先分裂為各國的這樣的行政空間了,但是它沒有根據這個變化做出響應的調整。執政原則沒有改動。在秦人看來,取天下和守天下,取之和守之,打天下和坐天下沒區別,這就是一個政治判斷、政治決策的失誤。政策調整沒有及時進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歷史】戰國時,趙邊騎、秦銳士、齊技擊,魏武卒,哪個武力最強?
    戰國四大特種兵團哪家強?傑出的軍事天才毛澤東曾經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
  • 趙國陣亡40萬人,為什麼仍然守不住長平?
    在戰場之外,兩國合縱連橫也都用盡了渾身解數,榨乾了最後一滴國家機器裡的油。最終,秦國戰勝了趙國,並且坑殺了趙軍士卒三十餘萬人。一場戰爭打得趙國元氣大傷,徹底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資本。而戰勝的秦國也不是那麼好過。在之後的奏報中白起寫道:秦國內空。那麼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是為何突然爆發的?又是為什麼迅速演變成一場戰略大決戰的呢?
  • 現在的國際局勢,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放大
    實際上,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老祖宗就已經給出了答案。01秦楚爭霸戰國末期,「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是當時士人對天下局勢的總結。秦孝公繼位之後,秦國重用衛鞅開始了變法圖強。一系列的舉措,讓秦國正式走上爭霸的舞臺。
  •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選一位最具代表武將,哪些人能入圍?
    首先,我們要看看戰國時期主要有哪些國家,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那個時代的主角,它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引領了當時的歷史發展,也擁有最多的領土和人才。那麼,我們就來找找這七個國家各自的名將,看看各國的將領中誰最能配得上讚譽。齊國是周朝建立後姜太公的封地,它處在東海之濱,佔據著魚鹽之利,連著名的軍事家孫臏都曾經為其效力。不過,如果要找出齊國最優秀的將領,筆者認為非匡章莫屬了,可能論起知名度,匡章並沒有別國名將那麼高,但說到戰績,他絕對不遑多讓。齊宣王時,匡章曾趁燕國內亂率兵十萬攻破其首都,也曾聯合韓、魏大敗楚軍。
  • 戰國各個時期的列國實力大排名
    在慢慢的發展,軍隊需求量越來越大,漸漸開始了全民皆兵的現象,於是就有了耕戰,全國百姓,忙時農耕,閒時打仗。再到後來,因為耕戰的將士訓練水平低劣,戰鬥水平低下,勞民傷財,還影響生產,導致國家後續發展乏力,經不起一場長期消耗戰。於是,就有了職業軍人的出現,從魏武卒開始,各國都訓練新軍,這些軍人長期從事軍事訓練,於是軍隊開始職業化。
  • 他沒指揮過大戰,卻打破秦國不可戰勝的神話
    說起這一戰,在當時可是意義非凡:戰國七雄之中,齊國剛被燕國狠揍,元氣還沒恢復,楚國則被秦昭襄王涮成渣,至於韓國、魏國也早就獻出膝蓋。在戰國諸雄齊刷刷江河日下的時候,只有秦國、趙國建制比較完整,實力屬於領頭大哥級。所以,倆大哥的掐架,那絕對是一個時代的流行風向標。至於倆大哥為啥要掐這一架,這就要說一下秦趙易地這事了。
  • 從戰國人物到敘利亞外交官的無助:成為強者,是你唯一的選擇
    無論是大到國際政治,還是小到社會團體,又或者是生活在一起的親人,強弱決定了誰擁有話語權,也決定了總有一方被迫服從和妥協。你會發現,在一個團體或家庭中,受批評最多,被數落最多的,就是最沒本事的那個人。從這個歷史故事中可以看出,張儀因為個人發展去求職,他沒有錯,錯在他剛剛畢業,雖有才學,但是沒有任何勢力,翅膀不夠硬,錯在自身太弱。之後的張儀,以秦國丞相的威勢,在戰國時代,呼風喚雨,左右時局,好不威風。只是因為張儀所處的地位不一樣了。
  • 李牧王翦名將巔峰對決,關係秦國趙國國運,誰知反間計再次成關鍵
    整個戰國時代,因為反間計而導致對方打敗的例子絡繹不絕。尤其戰國後期,兩軍相持,一時間沒辦法打破僵局的時候要麼撤軍,要麼出奇策打敗敵軍,很多時候,反間計就成了救命的稻草,如井陘之戰、田單復國之戰,長平之戰也是秦國利用了趙國求勝心理而成功的例子。
  • 春秋戰國時期的均勢——一種國際關係理論的解讀
    3、從國際社會與民族國家中間這個層次來看,均勢是一項基本的國際機制。從維也納和會創立「歐洲協調」機制,到一戰後國際聯盟的集體安全機制,一直發展到現在的以聯合國為中心運作的國際體系,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均勢理念已經深深融入了國際社會以及民族國家之中,為了維護個民族國家的獨立以及國際政局的穩定,均勢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國際社會與各國所必須遵循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