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春秋時代就結束了,進入了更加殘酷,滅國更加頻繁的戰國時代。而在戰國諸侯中,最先稱霸崛起的不是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更不是西方的秦國,而是在晉國遺骸上成長起來的魏國。
三家分晉後,魏國分到了晉國原來三分之一的領域,但是領土分散,與趙國、韓國犬牙交錯。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境內無險可守,稍有不慎就有亡國危機。憂患的環境讓野心勃勃的魏文侯最先推行變法圖強,他任命用翟璜為國相,改革國政;命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任用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用吳起訓練士卒。魏國人口眾多、土地肥沃,很快就強盛起來。在對外戰爭中,吳起訓練的「魏武卒」更是戰無不勝,先後擊敗秦國、齊國、楚國,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八局和局」的不敗戰績。魏武卒曾經攻下函谷關,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五百多裡的土地,將秦國的疆域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小地區。按照記載,當時五萬魏武卒擊敗了秦國五十萬大軍,可見其戰鬥力之強。
一時之間,魏國「擁土千裡,帶甲三十六萬」,是諸侯中的第一強國。魏國國王可以使用的禮儀、車嗎、服飾,都如周天子一般。魏惠王曾經召集十二國諸侯會盟,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個霸主。然而,最初強大的魏國卻並沒有笑到最後,國勢一蹶不振,從巔峰迅速掉落谷底,從首屈一指的大國變成了中流諸侯,最後當信陵君公子無忌死後,終於被秦國所滅。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就是軍事上的失利。本來,魏國與趙國、韓國同為三晉,關係良好,這也是魏國東西出擊毫無後顧之憂的原因。可後來雙方交惡,魏國討伐趙國。趙國則向齊國求援,在齊國軍師孫臏的指揮下,魏國慘敗,大將龐涓戰死,頓時軍事力量大減。不久,在於秦國爭奪河西的戰爭中,商鞅又用計擒下了魏國主帥公子卬,魏國再次被打的大敗。縱橫天下三十年的魏武卒也損失殆盡,難以恢復。
其次,外交上的失利。三晉本為一體,魏國本來就領土最為零散,如果不能保持與趙、韓的良好關係,魏國的兵力將被大量牽制。不過魏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其採取的策略不是繼續保持三晉良好的關係,而是準備起兵滅趙、沒韓,重新建立一個強大的新晉國,但軍事上的失利使魏國的嘗試失敗了。
第三,忽視了西方秦國才是真正的敵人。秦國坐擁地利,守著關中沃野,是魏國的心腹大患。但在魏國伐秦大勝,秦國內部內訌的時候,魏國卻沒有乘著勝利的機會進一步攻滅秦國,而是扭頭與齊國、楚國作戰,坐失良機。而日後秦國就憑藉關中形勝之地,一旦喘息,成為了魏國的致命威脅。
最後,魏國遷都大梁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運的發展。大梁地處中原,無險可守,齊國從東方、秦國從西方都很容易突進,像孫臏圍魏救趙,就逼得龐涓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