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太平洋》血腥環礁:塔拉瓦戰場遊記

2021-02-23 崎峻戰史

在取得瓜島戰役的勝利後,麥克阿瑟和哈爾西麾下的陸海軍部隊在所羅門和紐幾內亞戰場上穩步推進,逐步孤立了日軍在南太平洋上最大的據點——拉包爾,然而距離東京依然遙遠,而且在麥帥眼中首要的目標是光復菲律賓。美軍需要開闢新的反攻戰場,加速戰爭進程。1943年秋季,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決定嘗試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戰略進軍:以中太平洋上星羅棋布的島嶼為跳板,越過浩瀚的大洋向日本帝國的腹地躍進!中太平洋攻勢的起點被選在偏遠荒涼的吉爾伯特群島(Gilbert Islands),而在其中一座名叫塔拉瓦(Tarawa)的珊瑚環礁上,美軍陸戰二師將遭遇其軍史上最為艱難血腥的一戰。

美軍中太平洋攻勢的核心目標是奪取馬裡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以此為基地可以切斷日軍通往南方前線的補給線,並利用B-29轟炸機群攻擊日本本土。但是,日軍在馬裡亞納外圍的很多群島駐軍建壘,以為屏障,包括南側的加羅林群島(Caroline Islands)、馬紹爾群島(Marshal Islands)以及東南方的吉爾伯特群島,需要一一攻克,而位於最外圍的吉爾伯特首當其衝。美軍的基本戰術是首先奪取一座擁有或適於修建機場的島嶼,獲得陸基航空兵的掩護,再向下一個目標躍進。因此,吉爾伯特群島中唯一擁有機場的塔拉瓦環礁就成為美軍必須拿下的首要目標。

■ 塔拉瓦環礁在太平洋的位置,這裡是日本在太平洋上最偏遠的前哨之一。

美軍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的行動代號為「電流」,計劃於1943年11月20日實施,在索羅門群島經歷戰火洗禮的陸戰二師將負責奪取塔拉瓦環礁,同時陸軍第27步兵師將佔領北側的馬金環礁,總兵力約35000人,並得到海軍戰艦和飛機的強力支援。整個戰役的重中之重是登陸塔拉瓦環礁中的機場島——貝蒂歐島(Betio)。為了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美軍選擇從環礁瀉湖一側登陸,主要登陸灘頭位於貝蒂歐島的北側。

■ 在登陸前夕,陸戰隊員們在研究貝蒂歐島的地形。

■ 塔拉瓦環礁全圖,貝蒂歐島位於環礁西南角,是唯一建有機場的島嶼。

日軍也很清楚貝蒂歐的重要價值,因此重兵設防。貝蒂歐是一座典型的珊瑚礁島,東西長不過3200米,南北最寬不過730米,日軍沿島嶼走向修建了機場跑道,而機場周圍的地區幾乎全部被日軍構築的各類永備和半永備防禦工事所包圍,整座島嶼已經被完全要塞化,配置了包括203毫米岸炮在內的數十門輕重火炮、上百挺輕重機槍以及14輛坦克,所有射擊諸元都預先標定,毫不誇張地講,就算日軍炮手閉著眼睛都能打中目標。日軍工事利用粗大的椰木和大量珊瑚沙構築,異常堅固又十分隱蔽,能夠抵禦重磅炸彈和大口徑炮彈的轟擊,在灘頭和淺灘設置了大量抗登陸障礙。此外,日本人還有一個天然盟友,即環繞環礁的珊瑚礁盤,由於美軍情報人員錯誤地預測了登陸日當天的潮汐情況,導致登陸艇因為水位過淺而難以越過礁盤,這個錯誤將迫使許多陸戰隊員冒著彈雨涉水登岸。

■ 塔拉瓦戰役的雙方指揮官:美軍陸戰二師師長朱利安·史密斯少將(左)和日軍塔拉瓦守備隊司令柴崎惠次少將(右)。

守備塔拉瓦的日軍部隊包括海軍第3特別根據地隊、佐世保第7特別陸戰隊、海軍第111設營隊等單位,連同工程部隊在內約4800餘人,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貝蒂歐島。守備隊司令柴崎惠次海軍少將於1943年9月到任,他出生在兵庫縣,海兵43期畢業,在艦艇和岸上基地都有服役履歷,算是位兩棲戰專家。時年49歲的柴崎正值壯年,經驗豐富,頗具野心,在1943年5月剛晉升少將,幹勁十足。他深知在偏遠島礁作戰的兇險,但他決意讓美軍在貝蒂歐的灘頭流盡鮮血!在他的強力督促下,日軍在幾個月時間裡將塔拉瓦建成為中太平洋前線首屈一指的堅固前哨,柴崎狂妄地宣稱:「美國就算派100萬大軍花100年也攻不下塔拉瓦。」

■ 戰鬥結束後,一名陸戰隊員在一門被摧毀的日軍140毫米岸炮前留影。

■ 今日位於貝蒂歐島南岸的日軍混凝土堡壘遺蹟。(作者提供)

1943年11月20日,由斯普魯恩斯中將指揮的美國海軍第5艦隊兵臨吉爾伯特,這是當時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艦隊,僅大小航母就多達17艘,要知道僅僅一年前,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曾經淪落到僅剩「企業」號一艘航母可用的窘境,而現在性能優越的埃塞克斯級航母已經開始批量服役,並在此後的戰役中不斷刷新著最強艦隊的記錄。

■ 在塔瓦拉戰役中被美軍炮火擊毀的日軍203毫米岸炮。

美軍艦隊在黎明之前接近目標,貝蒂歐島上威力最大的4門英制203毫米岸炮向美軍開火,進而演變成日軍岸炮與美軍「科羅拉多」、「馬裡蘭」號戰列艦之間的對決,結局毫無懸念,在美軍406毫米重炮的轟擊下,4門岸炮中的3門被打啞,剩下的一門也無法準確瞄準。值得一提的是,4門重型岸炮中的3門仍保留在貝蒂歐島上,只有一門炮保存比較完好。令人惋惜的是,這些珍貴的遺蹟幾乎被埋沒在垃圾堆裡,事實上貝蒂歐的所有灘頭都垃圾遍地,塔拉瓦的衛生環境十分堪憂。

■ 保存至今的203毫米岸炮,其右側已經垮塌的基座上曾經安放了另一門同型岸炮,注意炮臺基座前的垃圾堆。(作者提供)

■ 另一門炮管被炸斷的203毫米岸炮。(作者提供)

■ 上兩圖是島上保存最完好的一門203毫米岸炮,這門炮在美軍登陸期間持續射擊。(作者提供)

在炮戰和空襲後,美軍艦隊開始了持續三個小時的火力準備,向這座彈丸小島傾瀉了成噸的鋼鐵和炸藥,濃煙烈火吞沒了整座島嶼,大多數目睹了炮擊場面的人都認為在那種炮火下島上沒有什麼生物還能活下來。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炮擊聲勢雖猛,卻效果不佳,只摧毀了少量比較明顯和突出的工事,大部分日軍士兵和武器都隱藏在地下,未受損傷。當美軍炮擊平息後,日軍紛紛從掩蔽處迅速進入陣地,準備迎擊靠近灘頭的美軍登陸部隊。

■ 島上殘留的被完全炸毀的日軍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陣地。(作者提供)

■ 美軍登陸貝蒂歐島的示意圖,登陸區選在島嶼北岸,西岸的綠灘為預備登陸區,注意島上的機場位置以及密集的工事群。

上午9時,已經在礁湖內集結完畢的首批登陸部隊——陸戰二團和陸戰八團乘坐LVT登陸車和希金斯艇(LCVP登陸艇)向貝蒂歐島進發,登陸灘頭自西向東分別為紅一、紅二和紅三(Red 1、Red 2、Red 3)。

第一波登陸部隊乘坐的LVT實際上是一種兩棲履帶式運輸車,它能夠輕鬆地越過珊瑚礁盤將部隊直接送上灘頭,但是這種車輛最初並不是作為戰鬥車輛開發的,即便是臨戰前進行了強化,其防禦能力依然貧弱,甚至連輕武器火力都難以抵擋,結果很多LVT在靠近海灘之前就被日軍的輕重機槍和平射炮打成了篩子,或者變成礁盤上的一團火球。若論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在狹窄正面的火力密度,恐怕沒有哪場戰役會超過塔拉瓦。

■ 登陸部隊在塔拉瓦環礁外海完成換乘後,乘坐登陸艇向環礁瀉湖進發。

■ 在貝蒂歐島灘頭被擊毀的一輛LVT兩棲車,這種車輛缺乏防護,易被摧毀。

僥倖達到海灘的LVT在匆匆卸下登陸兵後急忙退回海中,但真正能夠返回出發海域的車輛少之又少。那些登上海灘的陸戰隊員同樣遭到日本人無情的屠殺,海灘上子彈橫飛,沒有任何遮蔽物,每一秒鐘都有人倒下,灘頭極為混亂,部隊建制也被完全打亂,倖存的陸戰隊員只能躲避在一道由椰子樹幹修築的海堤下獲得片刻喘息,但被徹底壓制在那裡,無法向日軍縱深推進。

■ 保存至今的美軍LVT兩棲車。(取自瓜島戰場,作者提供)

■ 貝蒂歐島上陳列的日軍75毫米高射炮,在平射時對登陸舟艇威脅很大。(作者提供)

後續攻擊波遭遇的損失甚至比第一攻擊波更嚴重。由於LVT數量不足,大部分登陸部隊只能乘坐登陸艇,此時錯估潮汐的惡果開始呈現,正處低潮的礁盤水深不足一米,大多數登陸艇尚未抵達海灘就擱淺在珊瑚礁上,陸戰隊員只能棄艇涉水,在齊胸深的海水中頂著炮火龜速前行,幾乎成了日軍的活靶子。倖存的LVT儘可能地將觸礁的登陸艇上的陸戰隊員轉運上岸,但日軍的熾烈火力將大部分LVT打得遍體彈孔,無力航行。同時,美軍轟炸和炮擊在礁盤上留下的彈坑也變成另一個陷阱,一些背負沉重裝備的陸戰隊員不慎踏入彈坑而被活活溺死。由於損失慘重,後續登陸一度暫停,等到漲潮後才得以恢復。

■ 一艘滿載物資的登陸艇向貝蒂歐島海岸前進,附近的海面上可見一艘被擊沉的登陸艇的殘骸。

■ 這幅畫作表現了塔拉瓦戰役中陸戰隊員從擱淺的登陸艇中跳入海中,涉水登岸的場面。

■ 今天在塔拉瓦環礁的瀉湖內還能看到當年沉沒的登陸艇的殘骸。(作者提供)

倖存的陸戰隊員小心翼翼地藉助登陸艇和LVT殘骸的掩護,推開水中一具具漂浮過來的屍體,艱難地向海灘挺進。他們的靴子早已被鋒利的珊瑚割出道道裂口,他們的背包浸透海水,重若千鈞,時刻都可能把他們拖到水底。他們不知道長官在哪裡,熟悉的戰友在何處,也看不到敵人的身影,但他們依然緊握著武器向海灘前進。陸戰隊員以超凡的勇氣穿越了已經被鮮血染紅的礁盤,在三處登陸灘頭站穩了腳跟,準備下一步行動。

■ 被壓制在海堤後方的陸戰隊員和一輛衝上灘頭的LVT。

■ 今天的貝蒂歐島上仍沿著海岸線修築有海堤,當年的海堤與之類似,但是更厚更高。(作者提供)

在三個灘頭中以紅一灘的情況最為險惡。這處海灘呈U形,幾乎面對三個方向的日軍火力的夾擊,迫使在此登陸的陸戰二團先頭部隊只能向右側轉移並尋找掩護,與另外兩處灘頭的聯繫被切斷了。陸戰二團L連連長米切爾·賴安少校將灘頭上的散兵遊勇組織起來,索性沿著海灘向島嶼西岸推進,竟然成功抵達了美軍計劃中的綠灘,那裡因為海岸長度不足而被美軍參謀們作為預備登陸場,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當三處紅灘已經被鮮血浸染而變成名副其實的紅灘時,綠灘的抵抗力度要輕微得多。賴安抓住戰機,在海軍炮火的支援下成功地在貝蒂歐島西北角建立一處橋頭堡陣地。

■ 貝蒂歐島西北角的戰場航拍,可見海岸上停著數輛LVT和登陸艇。賴安少校的部隊就是在這裡建立了橋頭堡陣地。

■ 今日從紅一灘右側拍攝的海岸,可見海岸呈U型,使得登陸部隊陷入三個方向的火力夾擊。(作者提供)

■ 紅一灘與綠灘的交界處,這裡的沙灘上遍布垃圾。(作者提供)

今日的紅一灘和綠灘的汙染情況尤為嚴重,我們幾乎是時刻注意腳下才走完了這兩處海灘。不過,當初的戰場也絕不潔淨,只是不同於如今遍地的塑料瓶、廢袋子和排洩物,那時陸戰隊員們需要避開的是海灘上比比皆是的殘肢斷臂和痛苦哀嚎的傷員。

■ 塔拉瓦戰役的高清彩照:登上貝蒂歐島灘頭的陸戰隊員們在戰鬥間歇進行休整。

紅二灘和紅三灘的分界線是一條深入礁湖的木製棧橋。戰鬥爆發之初,一支美軍突擊隊就拔除了棧橋上的日軍火力點,此後很多涉水上岸的美軍士兵都試圖得到棧橋的掩護,至少可以避免受到兩側火力的夾射,但日軍也注意到這一點,將火力集中到棧橋底部,使得棧橋周圍的海水皆成血紅。

■ 今日貝蒂歐島的水泥碼頭,在二戰時僅有一座木製棧橋。(作者提供)

■ 從遠處眺望紅二灘頭(照片左側的平直海岸)。(作者提供)

■ 被碼頭與紅二灘隔開的紅三灘,這裡的環境相對好些。(作者提供)

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繼續龜縮在海堤下無疑是坐以待斃,退回大海更加無法想像,只有繼續向前才有生機。此時,親臨一線的陸戰二團團長大衛·舒普上校挺身而出,率領陸戰隊員們翻過海堤,向日軍陣地發起衝鋒,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樣的舉動需要極大的勇氣,最終陸戰隊員成功地佔領了日軍的第一道防線,鞏固了登陸場,舒普上校因為卓越的勇氣和指揮而榮獲榮譽勳章。

■ 塔拉瓦戰役的高清彩照:陸戰隊員們翻過海堤向島嶼腹地挺進。

■ 陸戰二團團長舒普上校在貝蒂歐島上的指揮部,他是塔拉瓦戰役中4位榮譽勳章獲得者之一。

美軍的進展還要歸功於及時搶灘增援的坦克。第一批試圖登岸的6輛M4「謝爾曼」坦克中有3輛陷入海底彈坑裡動彈不得,其中一輛的殘骸至今還半沉在水中,剩下的3輛坦克攻上灘頭,以直瞄火力摧毀了不少日軍火力點,同時以鋼鐵軀體為陸戰隊員們提供掩護。不過,它們的結局並不比海中的同伴更好,最後也被障礙物困住或被日軍擊毀,它們還意外地與日軍坦克發生了交戰,一輛M4的炮管甚至被日軍九五式坦克的炮彈打壞而失去射擊能力。通常來說日軍的薄皮豆戰車是無法威脅到美軍坦克的,而這輛M4卻比較倒黴。當然,大部分日軍坦克都被打爆了。

■ 在貝蒂歐島上被擊毀的美軍M4坦克。

■ 在戰鬥中陷在礁盤上而被遺棄的美軍M4坦克,攝於戰鬥結束後。

■ 當年被遺棄在海中的M4坦克的炮塔今日依然可以看到。(作者提供)

當天下午,紅二灘和紅三灘的美軍成功地推進到機場邊緣,但受阻於幾處日軍大型混凝土堡壘的熾烈火力,只能就地轉入防禦,待次日繼續進攻。當夕陽的倒影映襯在礁湖上,已經有5000名美軍登岸,但其中1500人非死即傷,投入戰鬥的135輛LVT中有90輛已經無法使用,美軍的損失遠遠高於預期。

■ 貝蒂歐島上被擊毀的日軍九五式輕型坦克,背景中還可以看到美軍的LVT。

入夜後,陸戰隊員們堅守在匆忙挖掘的散兵坑裡,那些參加過瓜島之戰的老兵都見識過日軍夜襲的厲害,登陸首日的夜晚才是最令人緊張的。此時,登島的美軍只佔據了兩處不大的橋頭堡且依舊混亂,相當疲憊,如果日軍組織大規模的夜襲,很可能將灘頭的美軍一舉殲滅。然而,這一夜除了零星的交火外居然相當平靜。原來,在當天下午的戰鬥中,日軍最高指揮官柴崎少將將自己的碉堡讓出來作為野戰醫院,在轉移指揮所的途中被美軍艦炮火力擊斃,日軍部隊一時間失去了統一指揮,也因此錯過了夜間反擊的良機,這可能是日軍贏得戰鬥的唯一機會。

■ 上面三張圖是當年作為柴崎指揮部的大型混凝土堡壘,雖然彈痕累累仍屹立不倒。(作者提供)

柴崎的指揮部堡壘今天依然矗立在一座摩門教堂旁邊,外牆上布滿彈痕坑窪,記錄著昔日戰鬥的慘烈,但建築整體幾乎完好無損,可見當年日軍為了加強防禦可謂下足了血本。

11月21日清晨,與軍艦恢復聯繫的登陸部隊在炮火支援下從三處灘頭全面出擊,逐漸扭轉了不利的戰局。賴安少校指揮的混成連在一個小時內佔領了全部綠灘,作為預備隊已經在登陸艇裡漂浮了一整晚的陸戰六團得以在綠灘順利登陸,並迅速肅清了島嶼西部,開始向南岸進發。

■ 今日貝蒂歐島西岸,也就是陸戰六團登陸的綠灘。(作者提供)

■ 貝蒂歐島上遺留的日軍鋼製掩體,用鋼板製成,可以移動。(作者提供)

紅二灘和紅三灘的情況較為複雜。日軍在兩處灘頭的接合部修建了堅固的混凝土工事,並增設了不少機槍,火力稠密。陸戰隊員只能在己方機槍和炮火的掩護下,步步為營,緩慢推進,一處接一處地清除日軍碉堡和火力點。部分美軍從日軍陣地的間隙滲透過去,迅速穿越機場抵達島嶼南岸,從而徹底割裂了日軍的防線。儘管頑固的日軍仍然在堡壘中進行著瘋狂的抵抗,但美軍的勝利已經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 在塔拉瓦戰場上快速前行的陸戰隊員。

今天在紅二灘和紅三灘後方的位置還留存著幾處日軍大型混凝土堡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堡壘大多沒有射擊孔,顯然在設計之初並非作為射擊陣地,而是用於保護通信、電力設備和指揮部,它們都構築得十分堅固,很難被炮火摧毀,即便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完好。在其中一座堡壘中,當地人發現了日軍的柴油發電機,後來經過吉里巴斯海員培訓中心學員的簡單修復,這臺老式發電機居然恢復了工作。

■ 紅三灘後方用於容納發電機的水泥堡壘(上)和被修復的日制發電機(下)。(作者提供)

塔拉瓦之戰進入第三天時,殘餘日軍僅剩數個孤立據點還在負隅頑抗。最後的掃尾戰鬥毫不輕鬆,因為每一名日軍士兵都拒絕投降,決心戰鬥到死,並在前往地府之際拉上更多的美軍陪葬。陸戰隊員們必須徹底檢查每一處掩體和碉堡,依靠手榴彈和炸藥包殺死可能潛伏其中的日本兵。

■ 一位手持步槍,胸前掛滿手榴彈的陸戰隊員在喝水,這是塔拉瓦戰役中陸戰隊員的經典形象。

在紅三灘後方有一座微微隆起的土丘,日軍在此構築了三處掩體,包括一個土木火力點、一個大型半地下掩體和一座混凝土堡壘,大約200名日軍據守與此阻擋了美軍兩天之久。11月22日,陸戰隊工兵排長亞歷山大·邦尼曼少尉率領一個21人的爆破隊向這處堅固據點發起進攻,他身先士卒逼近到堡壘入口處,連打帶炸,擊斃了大量守軍,並帶頭衝上了堡壘頂部。末日將近的日軍衝出堡壘瘋狂反撲,邦尼曼少尉在擊倒三名日軍後中彈犧牲,之後被追授榮譽勳章,他帶領的爆破隊在戰鬥結束後還剩13人,那座土丘後來被美軍命名為「邦尼曼山」(Bonnyman Hill)。

■ 陸戰隊員們攻上日軍堡壘頂部的現場照片,其中右數第四人就是邦尼曼少尉。

戰至11月22日下午,貝蒂歐島大部分地區都已經掌握在美軍手中,僅在島嶼狹長的東端和某些據點中還有日軍殘存,不過數百人而已。根據本人的實地觀察,貝蒂歐島的東端布滿了各式各樣的掩體堡壘,如果日軍堅守到最後一刻,仍會使戰鬥延長數日並造成美軍更多的傷亡。然而,自知死期已到的日軍士兵不願意在堡壘中被活活炸死、燒死或窒息而死,他們決定給這部血腥的戲劇製造一個高潮式的結局。

■ 遺留在貝蒂歐島東端的日軍工事殘跡,這樣遺蹟在島上遍地皆是。(作者提供)

11月22日晚間,苦戰三天的陸戰隊員們在陣地上休息,為攻克島嶼東端做準備。就在此時,老兵們突然聽到了曾經讓他們倍感驚悚的喊聲:「Banzai!」(日語「萬歲」)這是日軍發起自殺衝鋒的信號,突如其來的進攻讓一些初次上陣的陸戰隊員驚慌不已,部分日軍衝進美軍陣地與陸戰隊員展開了殘酷的肉搏戰,幸好停泊在海岸附近的美軍戰艦接到了「請求支援」的信號,馬上發射照明彈照亮戰場,隨後用密集的炮火將進攻的日軍轟得粉碎,最終有數十名陸戰隊員在萬歲衝鋒中犧牲,而日軍丟下了上百具殘缺不全的屍體。

■ 塔拉瓦戰役的高清彩照:在海岸邊休息的陸戰隊員們。

11月23日凌晨4時,日軍故技重施,但高度警惕的美軍隨即全力開火迎擊,血肉之軀畢竟難敵鋼鐵,狂熱的精神力量終究不能挽回敗局,塔拉瓦之戰中日軍最後的有組織抵抗在美軍強大的炮火下煙消雲散了。當23日的太陽升起時,美軍佔領了島嶼東端,僅遇到輕微抵抗。已經在戰火中顫慄了三天的貝蒂歐島重歸平靜,只是偶爾響起幾聲槍響,來自於搜尋殘敵的美軍或開槍自殺的日軍。

■ 在掩體內飲彈自盡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員。

塔拉瓦戰役的槍炮聲終於沉寂了,但戰鬥的慘烈程度和傷亡損失遠遠超出美軍的預計,在灘頭和礁湖中漂浮著眾多美軍士兵的屍體,隨著海浪上下起伏,而整座島嶼上到處瀰漫著人肉燒焦和腐爛的惡臭,令人作嘔。

■ 戰鬥結束後的貝蒂歐島海灘上屍橫遍野,戰鬥的慘烈和傷亡遠超預期。

當塔拉瓦戰役的影響和傷亡數字傳到美國國內,輿論一片譁然,各路媒體紛紛指責尼米茲的決策,陣亡官兵家屬更是言辭激烈地將尼米茲稱為「殺人犯」,連麥克阿瑟都趁機煽風點火,試圖讓華盛頓放棄中太平洋攻勢,全力支持他在西南太平洋的進攻。關鍵時刻,瓜島戰役的英雄,已經升任陸戰隊總司令的範德格裡夫特將軍對尼米茲表示了支持,並向民眾解釋塔拉瓦之戰的勝利是陸戰隊員浴血奮戰的結果,也是中太平洋躍進的第一步。

■ 戰鬥結束後從空中拍攝的貝蒂歐島海岸,無論岸上,還是海中,都密布彈坑。

塔拉瓦之戰給美軍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教訓: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首次攻擊日軍堅固設防的珊瑚島礁,通過塔拉瓦之戰,美軍學會了島礁登陸的作戰要領和摧毀堅固陣地的技巧,開始大量配置火焰噴射器,全力改進和生產LVT,延長炮火準備的時間,加強對目標海域天氣潮汐情況的收集等等,所有這一切都將在隨後的馬紹爾群島戰役中得到回報。

■ 今日豎立在貝蒂歐島上的紀念碑,銘記了陸戰二師在塔拉瓦的浴血奮戰。(作者提供)

然而,漫步在塔拉瓦戰場上,筆者以為世人應該從中得到一個更珍貴的教訓。在這場僅僅持續了76小時的戰役中,有超過1000名陸戰隊員和近5000名日本兵在這座渺小的珊瑚島上失去了生命,而今天居住在貝蒂歐島上的總人口都不如這個數字多。在戰爭面前生命的價值已經被貶低到可以輕易犧牲,和平遠比大部分人想像得更為寶貴。

■ 戰役結束後,美軍在貝蒂歐島上修建了陣亡官兵公墓。

推薦記錄片:《隨陸戰隊員在塔拉瓦》

推薦理由:這部放映於1944年的戰時宣傳記錄片由路易斯·海沃德執導,時長僅20分鐘,全部取材於陸戰隊戰地攝影師諾曼·哈奇在塔拉瓦前線的實拍鏡頭,展示了陸戰二師攻佔貝蒂歐島的全過程,真實呈現了陸戰隊員的英勇和犧牲,也記錄了戰場的殘酷和恐怖,在美國國內反映後引起了劇烈反響,美國公眾首次真切地了解到前線將士面對的危險和苦難,使得擁軍熱情異常高漲。這部記錄片在1945年的奧斯卡獎評選中獲得了最佳記錄短片獎。

■ 《隨陸戰隊員在塔拉瓦》的影片片頭。

■ 《隨陸戰隊員在塔拉瓦》的宣傳海報,描繪了陸戰隊員與日軍肉搏的場面。

■ 《隨陸戰隊員在塔拉瓦》中的鏡頭:一名陸戰隊員用步槍向日軍射擊。

本文原文發表於軍事公眾號「七點六二」,歡迎關注。

了解更多二戰美國海軍的海戰逸聞,敬請閱讀本公號精彩文章:

《燃燒的太平洋》虎虎虎:珍珠港的追憶

《燃燒的太平洋》我會回來的:麥克阿瑟在布裡斯班

《燃燒的太平洋》戰略轉折點:瓜島戰地遊記(上)

《燃燒的太平洋》飢餓之島:瓜島戰地遊記(中)

《燃燒的太平洋》仙人掌與鐵底灣:瓜島戰地遊記(下)

《燃燒的太平洋》第一滴血:圖拉吉島戰場遊記

《戰艦》在前輩的光環下:美國海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參觀圖記(上)

《戰艦》在前輩的光環下:美國海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參觀圖記(中)

《戰艦》在前輩的光環下:美國海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參觀圖記(下)

《戰艦》太平洋之藍: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艦載機塗裝變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戰史」,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戰史」,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戰史」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喜歡本文的讀者朋友如想打賞,請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前行的動力!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燃燒的太平洋(八):「血腥的塔拉瓦」——塔拉瓦戰場遊記
    若論整場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的火力密度,沒有哪處戰場能超過塔拉瓦的灘頭。僥倖抵達海灘的LVT只得匆匆卸下搭乘的陸戰隊員,回頭接應第二波次的陸戰隊員。大小媒體和各路專家們開始非議尼米茲的決策;甚至有憤怒的陣亡士兵家屬言辭激烈地指責尼米茲為「殺人犯」;就連麥克阿瑟都趁機煽動,試圖讓參謀長聯席會議徹底放棄中太平洋攻勢,轉而全力支持他的西南太平洋攻勢。從此之後,塔拉瓦環礁始終被美國軍隊稱為「血腥的塔拉瓦」(Bloody Tarawa)。
  • 《燃燒的太平洋》海軍回來了:關島戰場遊記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陸海軍狂飆突進時,美國丟失了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所有殖民屬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麥克阿瑟矢志回歸的菲律賓,這也是美國陸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首要目標
  • 燃燒的太平洋(十二)太平洋上的「冰雹」——「無畏」號航空母艦與特魯克環礁遊記
    ,落在了中太平洋戰場的心臟:馬裡亞納群島。《燃燒的太平洋》系列推文:燃燒的太平洋(序章):虎!虎!虎!——珍珠港遊記燃燒的太平洋(一):第一滴血——「瞭望臺」行動與圖拉吉之戰燃燒的太平洋(二):孤軍奮戰的陸戰一師——瓜島戰役(1)燃燒的太平洋(三):決戰亨德森機場——瓜島戰役(2)燃燒的太平洋(四):帶刺的「仙人掌」、燃燒的鐵底灣——瓜島戰役(3)燃燒的太平洋(五):飢餓之島——瓜島戰役(4
  • 燃燒的太平洋(十一):馬紹爾群島之戰(下)——突擊埃尼維託克環礁
    於是,日本陸軍在1943年11月16日,美國發動吉爾伯特群島之戰的四天前下令編成4個海上機動旅團,分別配屬給西南太平洋、中太平洋、日本本土、北太平洋四個方向擔任戰略預備隊。海上機動旅團和後來的「海洋師團」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針對太平洋戰場做出的兩個主要編制實驗,其中海洋師團只不過是縮編了的守島部隊,創新性遠不比海上機動旅團。
  • 二戰太平洋燃燒的群島「塔拉瓦環礁」戰役日軍無限制火力土木工事
    1943年11月17日盟軍結束了,馬金島的戰鬥之後,下個目標就是總攻塔拉瓦環礁戰役,清涼的海風吹佛著戰艦上美軍大兵們的臉上,盟軍第5太平洋艦隊的艦炮正在不停的轟擊著
  • 燃燒的太平洋(十三)太平洋決戰場——塞班島戰役(上)
    其中更為著名的一支從英國南部沿海駛向法國諾曼第;另外一支則從夏威夷駛向了太平洋戰場上的決戰場:塞班島。➤ 中太平洋之心馬裡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位於菲律賓、臺灣、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島形成的半圓圓心位置,堪稱是太平洋戰場的「心臟」。
  • 燃燒的太平洋(十七):馬紹爾群島之戰(下)——突擊埃尼維託克環礁
    於是,日本陸軍在1943年11月16日,美國發動吉爾伯特群島之戰的四天前下令編成4個海上機動旅團,分別配屬給西南太平洋、中太平洋、日本本土、北太平洋四個方向擔任戰略預備隊。海上機動旅團和後來的「海洋師團」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針對太平洋戰場做出的兩個主要編制實驗,其中海洋師團只不過是縮編了的守島部隊,創新性遠不如海上機動旅團。
  • 燃燒的太平洋(十八): 空洞的勝利——貝裡琉之戰(下)
    《燃燒的太平洋》系列推文:燃燒的太平洋(序章):虎!虎!虎!——珍珠港遊記燃燒的太平洋(一):第一滴血——「瞭望臺」行動與圖拉吉之戰燃燒的太平洋(二):孤軍奮戰的陸戰一師——瓜島戰役(1)燃燒的太平洋(三):決戰亨德森機場——瓜島戰役(2)燃燒的太平洋(四):帶刺的「仙人掌」、燃燒的鐵底灣——瓜島戰役(3)燃燒的太平洋(五):飢餓之島——瓜島戰役(4
  • 《燃燒的太平洋》迷霧中的鏖戰:阿留申群島戰役始末(上)
    然而,頑固的日軍依然佔據著阿圖島和基斯卡島,美軍要收復失地勢必經歷一場苦戰,阿留申群島戰役將在阿圖島的冰天雪地中迎來血腥的高潮!》虎虎虎:珍珠港的追憶《燃燒的太平洋》我會回來的:麥克阿瑟在布裡斯班《燃燒的太平洋》戰略轉折點:瓜島戰地遊記(上)《燃燒的太平洋》飢餓之島
  • 在塔拉瓦,美軍為嚴重低估日軍付出了慘痛代價
    圖片來源:Warisboring.com糟糕的計劃、對日本海軍的低估,導致美國軍隊在塔拉瓦損傷慘重。1943年11月20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塔拉瓦。美軍曾以為此次戰役能夠輕鬆取勝,但最後卻變成了太平洋戰爭中最血腥的陸地戰之一。美軍的登陸艇要麼被攻擊,要麼因錯誤預計潮汐水位而擱淺在珊瑚礁上。
  • 燃燒的太平洋(二十):地獄之門——硫磺島戰役(1)
    然而,硫磺島所在的位置使它註定將成為太平洋戰爭中雙方激戰的戰場,無論在美日哪方手中都將成為至關重要的航空基地。《燃燒的太平洋》系列推文:燃燒的太平洋(序章):虎!虎!虎!——珍珠港遊記燃燒的太平洋(一):第一滴血——「瞭望臺」行動與圖拉吉之戰燃燒的太平洋(二):孤軍奮戰的陸戰一師——瓜島戰役(1)燃燒的太平洋(三):決戰亨德森機場——瓜島戰役(2)燃燒的太平洋(四):帶刺的「仙人掌」、燃燒的鐵底灣——瓜島戰役(3)燃燒的太平洋(五):飢餓之島——瓜島戰役(4
  • 太平洋戰場上的坦克大戰:日本坦克究竟有多菜?
    還是中途島海域熊熊燃燒的赤城號航空母艦?又或者是馬裡亞納海戰時的「打火雞」?其實,二戰太平洋戰爭上地面部分的戰鬥也不容忽視。這些「炮灰」大兵們也貢獻了許多高光場景。比如硫磺島上,美國士兵將國旗插在山頂上;貝裡琉機場上做困獸鬥的日本人;又或者瓜島叢林中被蚊蟲困擾的士兵。不過是不是有點奇怪?坦克呢?
  • 彈丸之地的塔拉瓦, 如何成為陸戰隊的噩夢? 對美軍又有何影響?
    這個由16個瑣碎島嶼組成的環礁並不是什麼易取之地,尤其是塔拉瓦環礁的主島貝蒂歐島,這裡根本是一個密不透風的要塞。事實上,日本人對於塔拉瓦環礁非常在意,因為塔拉瓦環礁的主島貝蒂歐島是整個吉爾伯特群島上唯一可以修建機場來起降飛機的位置。
  • 燃燒的太平洋(十九): 雷伊泰灣之後——1944年末至1945年初海上拉鋸戰
    《燃燒的太平洋》系列推文:燃燒的太平洋(序章):虎!虎!虎!——珍珠港遊記燃燒的太平洋(一):第一滴血——「瞭望臺」行動與圖拉吉之戰燃燒的太平洋(二):孤軍奮戰的陸戰一師——瓜島戰役(1)燃燒的太平洋(三):決戰亨德森機場——瓜島戰役(2)燃燒的太平洋(四):帶刺的「仙人掌」、燃燒的鐵底灣——瓜島戰役(3)燃燒的太平洋(五):飢餓之島——瓜島戰役(4
  • 《燃燒的太平洋》仙人掌與鐵底灣:瓜島戰地遊記(下)
    瓜島戰場的陸戰固然血腥且艱苦,但真正決定這場戰役勝負的因素是瓜島周邊海空的控制權。
  • 著名戰役系列|塔拉瓦戰役
    塔拉瓦戰役,亦稱為塔拉瓦環礁戰役,美軍代號為電擊行動,是一場發生於吉里巴斯吉爾伯特群島的戰役,參戰雙方國為美國與日本,是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戰事從1943年11月20日開始,一直持續至11月23日美軍完全控制塔拉瓦為止
  • 《燃燒的太平洋》飢餓之島:瓜島戰地遊記(中)
    (作者提供)我們抵達52號高地頂部沒有多久,嚮導就催促我們動身,前往昔日戰鬥更為血腥的「馬脖子」山頭(Horse-neck Knoll)。如今這座小山嶺看起來和1943年1月11日清晨時分一樣平靜。然而,當美軍士兵推進到山頭前方的開闊地時,這座小山如同火山噴發一般,噴射出炙熱的機槍子彈和迫擊炮彈,進退不得的美軍只能四處尋找隱蔽,稍有動靜就會招致一陣鋼雨。
  • 燃燒的太平洋(一):「我會回來的」——麥克阿瑟與布裡斯班
    如果說太平洋戰爭中,尼米茲最大的敵人是山本五十六,那麼第二大的敵人就一定是本國的戰友:麥克阿瑟將軍。但是同時,麥克阿瑟也是尼米茲無意中最重要的盟友。希望麥克阿瑟這位有趣的「局外人」能帶我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進入燃燒的太平洋戰場。➤ 麥克阿瑟:軍人與演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個參戰國可謂將星雲集。這場戰爭在戰略戰術層面上可以稱得上是「神仙打架」。
  • 燃燒的太平洋(二):戰略轉折點——瓜島戰場遊記(上)
    歷時長達六個月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通常被認為是太平洋戰場真正的轉折點。在這個此前無人問津的小島上,美日兩軍展開了一場陸海空360度的慘烈廝殺。
  • 燃燒的太平洋(三):飢餓之島——瓜島戰場遊記(中)
    然而,將日軍逐出這塊山地卻也絕非易事:這句話既是總結於對歷史資料的閱讀,也更來自於我本人在當年的戰場大半天的苦難經歷。總的來講,日軍選擇了在西南部固守三段山脈,分別被稱為Gifu陣地(取自於一個日本的縣名)、海馬嶺(Sea Horse)和奔騰之馬嶺(Galloping Horse)。每個陣地都由數個以數字命名的山頭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