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尼維託克環礁位於馬紹爾群島西北角,是美軍從誇賈林環礁西進的天然「階梯」。在大部分戰史中埃尼維託克之戰都被一筆帶過,但是這場規模不大的登陸戰特點相當鮮明。美軍方面初上戰場的陸戰22團打出了精銳之師的風範,消滅了日本陸軍唯一一次按照設想投入戰鬥的海上機動旅團。
➤ 日本陸軍的戰略實驗:海上機動旅團
眾所周知,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從1943年開始發動摧枯拉朽般的越洋反攻。儘管日軍進行了一定的戰術革新,例如從「殲敵於水際」轉為「後退決戰」,卻從未能扭轉任何一場戰役的局勢。往往美軍發動攻擊的時刻日軍全滅的結局就已經註定,最好的情況下日軍也僅能將殘部撤離,從圖拉吉到衝繩無一例外。
埃尼維託克環礁(Eniwetok Atoll)位於馬紹爾群島西北角
在日軍看來,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作為防守方的日軍無法集中兵力,因此每個島上的守軍都不可避免地遭到美軍碾壓。因此,日軍需要具備高度海上機動性的部隊來隨時增援受到威脅的守備部隊,甚至發動反登陸作戰。然而,在戰爭初期日本陸軍極度缺乏兩棲作戰的專門訓練和裝備,海軍特別陸戰隊又實力相當有限,而且在陸軍看來這些半路出家的水兵戰鬥力不如陸軍部隊。於是,日本陸軍在1943年11月16日,美國發動吉爾伯特群島之戰的四天前下令編成4個海上機動旅團,分別配屬給西南太平洋、中太平洋、日本本土、北太平洋四個方向擔任戰略預備隊。海上機動旅團和後來的「海洋師團」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針對太平洋戰場做出的兩個主要編制實驗,其中海洋師團只不過是縮編了的守島部隊,創新性遠不如海上機動旅團。
1943年11月日軍在太平洋的控制範圍:如何防禦這樣的一個海上帝國催生了海上機動旅團這個戰略實驗
按照編制,一個海上機動旅團直轄3個「機動大隊」、總兵力3,942人,每個大隊裝備3門41式75mm山炮、2門94式37mm反坦克炮和多達21門97式81mm迫擊炮(日本人稱之為曲射步兵炮)。另外,每個海上機動旅團直屬9輛95式坦克、10艘特大發動艇、150艘大型發動艇、10艘驅逐艇(火力支援艦艇)和3艘特大汽艇,可見是為兩棲作戰「量身定製」的。
海上機動旅團裝備的重要特點包括捨棄了92式步兵炮、大量裝備97式81mm迫擊炮。作為最主要特徵的大發艇等船隻反而(據我所知)從未配齊過
同時,海上機動旅團編入了不少95式輕型坦克(拍攝於夏威夷陸軍博物館,其實這是第27師繳獲自馬金環礁的三輛中的一輛)
1944年1月4日,因為日本大本營認定美軍即將進攻馬紹爾群島,由滿洲第3獨立守備隊改編的海上機動第1旅團被緊急運輸到馬紹爾群島。儘管不少部隊被送到其餘島嶼,旅團3,942人中的主力2,586人留在了埃尼維託克環礁(Eniwetok Atoll)。旅團長西田祥實少將不知道的是美國人只會留給他六星期時間來加固埃尼維託克環礁的防禦。
海上機動第1旅團旅團長西田祥實少將(死後追晉中將)
➤ 美軍的即興計劃
按照美軍原定計劃,誇賈林之戰的部隊將在獲得充分休整後於5月份進攻西北方向600公裡外的埃尼維託克環礁。然而,從1月14日開始斯普魯恩斯發覺日軍防禦空虛,建議將此計劃提前。誇賈林戰役順利結束後,尼米茲於2月5日親臨誇賈林批准了這個建議。按照新計劃,在誇賈林戰役中沒有派上用場的陸戰22團和陸軍第27師106團將在託馬斯·沃特森準將(Thomas E. Watson)的指揮下於2月17日展開攻勢,海軍方面則由沃特森的搭檔:哈裡·希爾少將(Harry W. Hill)負責。同一天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將空襲日軍的特魯克基地,兩個行動相互呼應。沃特森的第1戰術集群(First Tactical Group)共有5,820名陸戰隊員和4,556名陸軍士兵可供調遣。
埃尼維託克戰役美軍兩位指揮官:希爾少將(左)與沃特森準將
在海上機動第1旅團到來之前日軍在整個埃尼維託克環礁只布署了海軍特別陸戰隊第61警備隊埃尼維託克分隊,一共只有61人。埃尼維託克環礁周長112公裡,由30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有軍事價值的島嶼包括北邊的恩格比島(Engebi)、東南角的帕裡島(Parry)和南邊的埃尼維託克島(Eniwetok)。日軍唯一的機場位於恩格比島,日軍61人當中45人也布署在恩格比島上,裝備2門120mm海岸炮、2挺93式13mm高射機槍、2挺96式輕機槍和其它武器。不過島上還有建築部隊800人和150名海軍航空兵空地勤人員。隨著日本陸軍海上機動第1旅團的抵達,日軍總數達到了3,560人。
埃尼維託克環礁:注意上方的恩格比島(Engebi)、東南角的帕裡島(Parry)和下方的埃尼維託克島(Eniwetok)
由於日軍的增援,這次美軍情報部門無法準確估計日軍人數。儘管這是美軍少有的「即興」作戰行動,剛剛榮升海軍上將的斯普魯恩斯和手下將領們還是制定了詳盡的計劃:首先,美軍將在D日奪取周圍小島為炮兵奪取發射陣地,然後次日陸戰22團負責攻佔恩格比島、第106團負責先後攻佔埃尼維託克和帕裡島。後者將得到陸戰22團3營的額外增援。美軍計劃的核心在於正確認識到日軍上島時間不長立足不穩,留給日本人的準備時間越長防禦就會越堅固。但是這個計劃也十分冒險,畢竟美軍兩支部隊已經在船上漂流已久,體力狀態不甚理想,總兵力優勢也只有3:1而已。
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佔領埃尼維託克環礁中無人防禦的小島
2月17日美軍正式展開了行動。海軍科羅拉多、田納西、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3艘重型巡洋艦、7艘驅逐艦和6艘輕型或護航航母對整個環礁展開了猛烈打擊,日軍在恩格比島的14架飛機被全部摧毀。當然,當天海上行動的主角是突襲特魯克環礁的美軍主力航母編隊:日軍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基地兩天之內成了運輸船、飛機、小型軍艦的墳場,幾乎失去了軍事價值。最後,美軍佔領了恩格比島周圍5座無人防禦的微型島嶼,隨後陸戰隊第2獨立榴彈炮營(75mm榴彈炮)和陸軍第104炮兵營(105mm榴彈炮)開始炮擊恩格比島。
整個馬紹爾群島戰役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的75mm輕型榴彈炮(拍攝於美國)
➤ 恩格比之戰
恩格比島呈三角形,西南方向的底邊衝著瀉湖內側,頂點則衝著大海一側。負責防禦恩格比島的是海上機動第1旅團第3大隊和前述其他部隊,由大隊長矢野年雄大佐統一指揮,共1,276人,裝備2具火焰噴射器、2門41年式75mm山炮、2門120mm海岸炮、3門20mm高射炮、2座雙聯裝13mm高射機槍、4輛95式坦克和配屬的迫擊炮、擲彈筒、輕重機槍。日軍在吉爾伯特群島和誇賈林兩次吃到了不注重瀉湖方向防禦的苦頭之後,矢野年雄終於將主要防禦工事布設在了南邊的瀉湖側,修築了不少戰壕、散兵坑、混凝土堡壘,甚至還模仿塔拉瓦建了一道椰樹幹屏障。然而,因為時間和資源有限,矢野年雄沒有來得及加固混凝土,椰樹幹屏障也未完工。
恩格比島與美軍的進攻計劃
陸戰22團團長約翰·沃克上校(John T. Walker)的確將登陸灘頭選為瀉湖側:第1營、第2營將分別在右邊的白-1、左邊的藍-3灘頭登陸,這兩個連在一起的灘頭位於島西南岸的正中央。2月18日早晨6:55,美軍科羅拉多、賓夕法尼亞、田納西號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以及周邊小島上的75mm和105mm榴彈炮同時開火,之後艦載機又在8:00準確地投下炸彈。最後,美軍LCI(G)火力支援艇將火箭彈射向灘頭,然後和LVT(A)兩棲坦克一起用輕型火炮掩護滿載著陸戰隊員的LVT靠近灘頭。
美軍登陸部隊駛向恩格比
美軍LVT在8:43頂著步槍、機槍、迫擊炮火力搶灘登陸。儘管日軍大部分灘頭防禦工事都已經被摧毀而且其抵抗雜亂無章,但是因為矢野年雄正確判斷了美軍的登陸灘頭,還是有不少火力點倖存下來瘋狂抵抗。不過,美軍還是繼續依照計劃在9:00將坦克送上了灘頭。悲劇的是,1輛LCM過早讓坦克下水,結果除了1名車組成員得以逃生外其餘4人全部溺亡。
恩格比島上被輕鬆摧毀在工事裡的日軍95式坦克
不過,這些小問題並不能阻止陸戰隊員們向前推進。兩個營分別向左、右進攻代號為「黃鼠狼」(Weasel)和「臭鼬」(Skunk)的兩處海角。左側的第1營輕鬆摧毀了4輛日軍95式坦克,然後其右翼順著機場一路向北推進,在11:15開始進攻位於北方海岸上代號為「蠑螈」(Newt)的日軍據點。等到下午13:10,左側的「黃鼠狼」和中央的「蠑螈」據點均被美軍佔領。
右下角就是蠑螈據點所在:注意圖片中遠端是第1營的進攻方向,非常開闊,但是左側的樹林是第2營的進攻方向;另外圖中依稀可見跑道上的美軍坦克
然而,右側的第2營遭到了躲藏在樹林、掩體、殘骸、坑道中的日軍頑強抵抗,陸戰隊員們只能用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將其一一消滅。有時候美軍士兵必須將煙霧彈扔進日軍坑道中才能同時發現其全部開口從而同時攻擊。最終,第2營按部就班地消滅了頑強抵抗的日軍,於14:56佔領了日軍手中僅剩的「臭鼬」據點。
第2營的一名陸戰隊員趴在地上緊張地觀察日軍躲藏的樹林
在此之後,美軍於當晚和次日掃清了不少躲在島上各處騷擾美軍的日軍殘餘,最終在2月19日宣布戰鬥結束。在戰鬥中美軍共85人陣亡、521人受傷,消滅日軍1,276人、俘虜16人。這個接近1:2的傷亡比例在整個馬紹爾群島戰役中是日軍的最優表現。這樣的結果主要來自於日軍修建的「蜘蛛網式」防禦陣地,給推進的美軍造成了很大麻煩。矢野年雄正確的判斷和相應的防禦布署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無論如何,陸戰22團在一天之內就輕鬆攻佔了埃尼維託克環礁當中最重要的目標,哪怕日軍的「最優表現」也實在是一場慘敗。
恩格比島上躲藏在樹林殘骸中的日軍士兵給美軍造成了不小傷亡
➤ 埃尼維託克島之戰
埃尼維託克島是個長條形的島嶼,其西邊比較寬,然後逐漸向東收窄。海上機動第1旅團第1大隊負責防禦埃尼維託克島,包括橋田正弘大佐以下808人,裝備3門41年式75mm山炮、2門94式37mm反坦克炮、3輛95式坦克和迫擊炮、擲彈筒、輕重機槍等標配重武器。如同矢野年雄一樣,橋田正弘也將防禦重心放在了美軍即將登陸的瀉湖側(北側)。負責進攻埃尼維託克島的是美國陸軍第106團,按計劃第1營和第3營將分別在黃-2(西)和黃-1(東)兩片島中西部、朝向瀉湖(北邊)的灘頭登陸。
美軍進攻埃尼維託克島的經過
從2月18日早晨7:10,田納西號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5艘驅逐艦對埃尼維託克島進行了炮擊。然而,美軍情報部門嚴重低估了島上日軍的數量,因此美軍的炮火準備相當不足,僅僅發射了204.6噸彈藥,與恩格比島的1,179.7噸或帕裡島的944.4噸相形見拙。此外,埃尼維託克島也是唯一一個在馬紹爾群島之戰中沒有提前奪取臨近島嶼建立炮兵陣地的主要目標。
第一批登陸部隊在9:17順利登陸,僅遭輕微抵抗。但是第1營馬上陷入了隱藏在茂密植物下面、躲在蜘蛛網式陣地裡的日軍抵抗。東邊的第3營進展更為順利,於11:45順利推進到島南岸將小島一分為二,隨後在LVT(A)的支援下向西進發。然而,這就意味著美軍面對西邊的前線形成了「S」形,第3營非常突出。
美軍第106團的LVT撲向埃尼維託克島的灘頭
就在此時,防禦島西段的日軍突然以猛烈的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火力轟擊第1營B連位於中央的陣地,然後400名日軍對其發動了瘋狂的衝鋒。儘管日軍火力非常猛烈,雙方士兵們也陷入了殘酷的肉搏戰中,但是美軍至關重要的機槍手們堅守陣地竭力開火遏制了日軍的進攻勢頭。12:45,美軍組織反擊徹底擊退了日軍,繼續向西推進,但是卻發現日軍的抵抗有增無減。
埃尼維託克島上的美國陸軍重機槍、BAR和步兵:M1917水冷式重機槍在遏制日軍反撲的戰鬥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眼看情況複雜,擔任預備隊的陸戰22團3營於下午16:45從第2營手中接管戰場繼續向西推進、迅速佔領了島西南角。為了儘管結束戰鬥,陸戰隊指揮官決定在夜間繼續向西北角推進,但是友鄰的陸軍第1營居然在沒有通知陸戰隊的情況下後撤建立防禦陣地,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幸好日軍沒有在夜間再次發動進攻,這才沒有釀成大禍。2月19日早晨9:10,日軍殘餘部隊發動姍姍來遲的反擊,雖然一度衝到了陸戰隊營部前方,卻迅速被擊退。最後,陸戰隊員和陸軍士兵們在2輛M7「牧師」105mm自行火炮的近距離支援下於14:45消滅了抵抗的日軍。
陸戰22團3營準備進攻:注意後方的陸戰隊員手中拿著火焰噴射器
陸戰22團3營向島西南角進發
回到2月18日,第106團3營從15:15被陸戰隊接替後迅速在M5輕型坦克的支援下向東進發。在島中央的區域美軍遭遇了日軍幾乎接連不斷的抵抗。其中1輛M5坦克在戰鬥中履帶受損,結果正當車長下車檢查損傷的時候,數名日軍突然從旁邊竄出,將手榴彈扔進了開著的艙門裡,造成2名車組成員陣亡。反應迅速的車長躲到了坦克底下得以生還,回過神來的美軍步兵則開火消滅了這股瘋狂的日軍。
肅清島上的殘敵是一件危險的差事:圖中的陸戰隊員們抓獲了一名俘虜(拍攝自馬紹爾群島戰役,具體戰鬥不明)
其實,美軍打垮了日軍在島中央的抵抗後就已經消滅了大部分日軍,但是第3營還是小心翼翼地向東推進,最後居然在2月21日下午16:30才抵達了島東端。在戰鬥中美軍共37人陣亡、94人受傷,消滅近800名日軍、俘虜23人。然而,這場本該在幾個小時內結束的戰鬥拖了足足三天,給美軍的整體作戰計劃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誠然,這一方面來自於缺乏足夠的海空火力準備,但是主要原因還是陸軍第106團過于謹慎,還有夜間撤退等行為。這些表現和之前在馬金環礁相對緩慢的進展進一步加深了霍蘭德·史密斯對陸軍第27師的惡劣印象。
兩棲行動總指揮霍蘭德·史密斯對陸軍第27師印象很差
➤ 帕裡島之戰
西田祥實少將親自坐鎮帕裡島,手下共有1,365人,裝備36具擲彈筒、36挺輕機槍、6挺重機槍、10門97式81mm曲射步兵炮(迫擊炮)、4門20mm高射炮、2門41式75mm山炮和3輛95式坦克。相比起另外兩島,這裡的日軍防禦工事沒有那麼堅固,但是偽裝更加出色。
帕裡島進攻計劃
按照原計劃,陸軍第106團應該在攻克埃尼維託克島之後立即攻擊帕裡島。但是由於第106團的緩慢進展,沃特森準將只好臨時修改計劃將行動時間推遲到2月22日,同時改用陸戰22團攻擊帕裡島。剛剛打完恩格比之戰的陸戰22團對此完全沒有準備,但是沃克上校迅速組織軍官們制定作戰計劃,同時陸戰隊員們搜刮散落在恩格比島和運輸船上的武器彈藥。陸戰22團的計劃是在這個南北向小島的西北角登陸,其中左側的第2營和右側的第1營分別在綠-2和綠-3灘頭登陸。另外,埃尼維託克島上繳獲的情報和遭到的抵抗證明日軍在帕裡島的兵力也超出預期,於是美軍臨時加強了炮火準備。
2月21日遭到美軍炮擊的帕裡島:行動的推遲給了美軍更長的炮擊時間
從2月20日開始,位於埃尼維託克島的美國陸軍和陸戰隊火炮開始炮擊帕裡島,隨後海軍也加入了炮火準備,其中田納西和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竟然在800米極近距離內炮轟日軍陣地。2月22日早晨6:00,美軍榴彈炮開始進行高強度的炮火準備、軍艦也在7:00加入。不過,3艘掩護LVT的LCI(G)火力支援艇慘遭海利號驅逐艦(USS Hailey)誤擊,造成13死46傷。
帕裡島之戰中兩次造成誤擊、但是也立下大功的海利號驅逐艦
早晨9:00,陸戰隊的LVT準時搶灘登陸,卻遭到了較為猛烈的機槍、迫擊炮還擊,其中對更靠南的第1營的抵抗尤為猛烈。3輛日軍95式坦克和2門75mm山炮也頻頻向美軍開火,造成了不小傷亡。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美軍M4坦克登陸後,日軍的3輛95式坦克居然開出了掩體向灘頭進攻,結果毫不意外地被美軍M4坦克輕鬆摧毀。
帕裡島上的陸戰隊員和背後的M4坦克
當面日軍抵抗相對輕微的第2營立即前進,在13:30抵達了帕裡島的最北端,然後向南轉向與第1營齊頭並進。此時陸戰22團向幾艘驅逐艦發出了火力支援的要求,結果後者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炮擊,其中幾發炮彈落入了南進的陸戰隊坦克、步兵中間,造成10人傷亡。不過,這一番炮擊後日軍的重武器也全部被摧毀,殘餘部隊無力進行有效抵抗。倒黴的海利號驅逐艦已經在一天之內兩次誤擊友軍,於是只敢將火力集中在小島的最南端。同時陸戰隊的步兵和坦克在更為準確的榴彈炮支援下穩步推進,最後在19:30佔領了整個帕裡島。
帕裡島上一輛搭載75mm火炮的M3半履帶車在為陸戰隊員們提供支援
在整場戰鬥中,美軍共有73人陣亡失蹤、261人受傷,其中不少來自於友軍誤傷;同時美軍消滅日軍1,260人、俘虜105人。
➤ 接近完美的勝利
陸戰22團整體表現堪稱完美:在沒有準備、缺乏彈藥,又遭到日軍頑強抵抗的情況下果斷進攻,如期在一天內結束戰鬥。而且不同於「遂發槍」行動中負責佔領馬朱羅環礁、多少有些活動的陸軍第106團,毫無戰鬥經驗的陸戰22團已經連續數星期在狹窄的運輸船中擔任預備隊。沒想到,這支新編成的部隊初戰就打出了陸戰隊老兵的威風,因此榮獲海軍集體嘉獎(Navy Unit Citation)。之後,這支部隊將和陸戰隊突擊營和傘兵營的精銳們一起成為陸戰第1旅和陸戰6師的核心,在關島和衝繩島繼續譜寫他們光榮的歷史。
陸戰22團團長沃克上校:他的部隊在埃尼維託克環礁戰役中表現堪稱一流
總之,美軍迅速攻佔了整個埃尼維託克環礁,以陸戰隊254人陣亡、555人受傷,陸軍94人陣亡、311人受傷的代價消滅了3,380名日軍、俘虜144人。這場戰役也是日軍海上機動旅團唯一一次按照計劃幾乎整建制投入作戰,結果全軍覆沒。海上機動第2旅團在西南太平洋慘遭美軍潛艇伏擊、損失慘重,生還部隊又迫於美軍海空封鎖被零敲碎打地投入幾場戰鬥,完全沒有發揮出其部隊設想。只有埃尼維託克之戰中的海上機動第1旅團做到了及時增援美軍即將進攻的海上目標,但是最終在美軍強大的陸海空實力面前照樣被輕易碾碎。至此,日本陸軍針對美軍的太平洋攻勢做出的最重要嘗試就此破產。從此之後,日軍部隊只能儘量做到增加美軍傷亡,同時接受全滅不可避免的殘酷事實。
埃尼維託克環礁戰役中陸戰隊機槍組在艦載機的掩護下作戰:面對這樣的立體打擊,日軍的海上機動旅團並沒有發揮出設想中的作用
最後,陸戰22團在3月7日到4月6日之間佔領了馬紹爾群島中日軍防禦微弱或者乾脆沒有駐守的12座環礁和3座島嶼,消滅或俘虜114名日本士兵和平民。陸軍第111團也佔領了烏傑朗環礁(Ujelang)、消滅18名日軍。在這些行動中美軍共傷亡十幾人。當然,美軍也沒興趣在這些島上駐紮部隊,因此僅僅是搜捕日軍後向當地原住民宣示佔領權、進行升旗儀式後就迅速撤回。
美軍在其中一個島上舉行升旗儀式、宣示對馬紹爾群島的佔領
美軍佔領馬紹爾群島餘下環礁的時間:日軍防禦堅固的幾座環礁遭到了孤立
同時美軍積極在馬紹爾群島修建機場。早在2月,馬朱羅機場和海軍基地就已經投入使用,用來攻擊被孤立在群島內的日軍。最新佔領的恩格比、埃尼維託克機場分別在3月5日、20日完成修建。最後,羅伊島和誇賈林島上規模更大的機場分別在5月15日左右完成修復,成為了美軍在馬紹爾群島的主要航空基地。這些基地被第7航空隊用來轟炸即將進攻的馬裡亞納群島並且長期壓制被美軍繞過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這就包括我有幸去過的特魯克環礁和波納佩島。
恩格比島上的機場被分配給了陸戰隊航空兵第4聯隊
埃尼維託克島上更長的機場被分配給了陸航第7航空隊,注意上面排排停放的轟炸機
羅伊島上投入使用的美軍機場
賈盧伊特環礁的3,500名日軍、米萊環礁的5,500名日軍、馬洛依拉普環礁的3,300名日軍、沃特傑環礁的3,500名日軍和庫薩耶島的4,000名日軍則從此被悲慘地封鎖在中太平洋的孤島上直到戰爭結束。而且,海軍陸戰隊第4基地防禦航空聯隊(4th Marine Base Defense Air Wing)連續不斷地向這些被孤立的日軍投下炸彈,以至於戰爭結束後美軍研究認為轟炸這些島嶼的成本早已高於成效。
陸戰隊航空兵第4聯隊的一架SBD飛過馬朱羅環礁
美軍進攻馬紹爾群島之前(左)和戰爭結束時的賈盧伊特環礁對比:已經被美軍炸成了月球表面的狀態
第7航空隊的B-24大搖大擺地飛越還在日軍手中的沃特傑環礁
馬紹爾群島之戰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完美的一場勝利:美軍針對環礁的兩棲進攻體系已經完全克制了日軍的防禦體系。然而,這場戰役也成為了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場環礁爭奪戰:此後雙方將在塞班、衝繩甚至菲律賓諸島這樣的中大型島嶼或者貝裡琉、比亞克這樣被日軍掏空了山體的火山島嶼上作戰。不過無論如何,美軍登陸戰的整個流程已經成熟,在之後的戰役中被沿用下去。
中太平洋地圖:右下角列出的是誇賈林環礁與各重要地點的距離,可見馬紹爾群島頗有太平洋戰場正中心的感覺
誇賈林環礁之戰最著名的照片:美軍將日軍94式超輕型坦克乾脆綁在了M4謝爾曼是上面。這是兩個國家工業實力差距的最直觀體現
從地理上講,佔領了馬紹爾和吉爾伯特群島的美軍得以從容地繼續向西北方向繼續中太平洋攻勢,而且夏威夷與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戰區之間的交通線也得到了保障。在之後的一年內,陸戰隊和陸軍將如我寫過的文章中講述的一樣無情地兩個軸線上繼續推進、如同一把巨型鐵鉗一樣夾碎太平洋上的日軍。最終,在埃尼維託克環礁戰役幾乎整整一年後,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將奉獻太平洋戰爭中最為宏大的一場「兩棲史詩」。那場戰役是海軍陸戰隊在中太平洋攻勢中的血腥高潮,也將是日軍島嶼防禦與美軍兩棲攻堅的集大成者。那場戰役更將留下太平洋戰爭、乃至二戰中最著名的影像,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頑強作戰精神的象徵。那場戰役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硫磺島。
哪怕最完美的行動對於士兵來講也是噩夢:這張照片拍下了這名剛剛經歷了埃尼維託克島苦戰的陸戰隊員眼中的空洞和疲憊。不久之後的3月24日,這名陸戰隊員在埃邦環礁的掃尾戰中陣亡,年僅19歲
註:歷史圖片、地圖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公眾號聯繫。本文中非歷史圖片屬於個人,未經同意不得使用。
本文為公眾號作者原創,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繫。
歡迎各位讀者在朋友圈轉發並關注本公眾號!
《燃燒的太平洋》系列推文:
「燃燒的太平洋」系列合集和相關行程信息和參考資料
燃燒的太平洋(十三):迷霧中的戰爭——阿留申群島戰役(上)
燃燒的太平洋(十四):血染冰雪山谷——阿留申群島戰役(下)
燃燒的太平洋(十五):突襲與強攻——兩戰馬金環礁
燃燒的太平洋(十六):馬紹爾群島之戰(上)——直取誇賈林環礁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系列最後一篇(下附全部推文連結)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終結篇):最後一戰——婆羅洲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