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4日,日本聯合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優勢完全喪失,日軍只得放棄東進佔領夏威夷的計劃,一門心思放在南太平洋方向上,日軍決定佔領索羅門群島、斐濟、新喀裡多尼亞、薩摩亞等地,切斷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
中途島海戰
與此同時,渴望佔據戰略主動權的美軍也制定了一個「瞭望臺行動」,計劃分為三步,最終目標是拿下拉包爾,本來計劃的第一步是佔領聖克魯斯群島,但是美軍得知日軍正在索羅門群島的第二大島嶼——瓜達爾卡納爾島修建機場,對美澳交通線構成重大威脅,遂決定首先攻佔該島。
1942年8月7日,美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瓜島和鄰近的圖拉吉島同時登陸,打響了太平洋反攻的第一槍!為了轉移日軍的注意力,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命令海軍陸戰隊對位於索羅門群島西北約1000英裡的吉爾伯特群島的馬金環礁實施牽制性突襲。
美軍登陸瓜島
吉爾伯特群島由16個珊瑚礁組成,總面積281平方公裡,於1892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41年12月10日,日軍出動橫須賀第6海軍特別陸戰隊一部在塔拉瓦和馬金環礁登陸,當地的幾十位英國人望風而逃,日軍輕鬆佔領了這裡,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頭一年裡,日軍並不重視吉爾伯特群島,只把他作為一個偵察飛行中轉站,日軍只在馬金環礁建立了一個水上飛機基地,日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的兵力也因此全部集中在馬金環礁,只有90名官兵,大部分都在主島布塔裡塔裡島上,指揮官為金光九三郎。
馬金環礁上的椰樹林
執行此次任務的是海軍陸戰隊第2突擊營,該營的指揮官為埃文斯·卡爾遜中校,該營因此被稱為「卡爾遜突擊營」,卡爾遜是一位具有傳奇經歷的軍官,他在16歲時輟學並謊報年齡參軍,一戰時以軍事觀察員的身份在法國觀摩了多場戰役,一戰後退伍,幾年後他又加入海軍陸戰隊,參加過在尼加拉瓜清剿反政府武裝的戰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為美國政府要保護在華僑民,於是派他擔任駐上海海軍武官處情報官,這次來華經歷改變了卡爾遜的人生軌跡。
在上海期間,他閱讀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便以軍事觀察員的身份前往抗日根據地進行考察,來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後他開始仔細觀察八路軍的作戰方式,他對八路軍出神入化的遊擊戰術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認為用這種戰術對付佔優勢的敵人最為合適,回國後他不顧美國軍人不得幹政的傳統,公開支持和宣傳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在軍方的壓力下,他最後只得暫時退伍。
卡爾遜在山西
1941年4月他再次回到海軍陸戰隊,1942年1月,在羅斯福總統的大兒子詹姆斯·羅斯福上尉的支持下,他提議效仿英國突擊隊和中國敵後遊擊隊成立突擊部隊的想法得到了認可,海軍陸戰隊共成立了兩個突擊營,剛剛晉升中校的卡爾遜擔任了第2突擊營營長,卡爾遜的這個營在訓練、軍容等方面深受八路軍的影響,他還借鑑了八路軍的政治思想工作經驗,在營裡建立了「公開談話制度」,對士兵進行政治教育並接受士兵的批評,最後他還要求軍官和士兵同吃同睡,可以說卡爾遜突擊營就是一支「美國版八路軍」。
卡爾遜在執行任務
為確保行動出其不意,美軍決定用2艘潛艇運送部隊,由於C連和D連剛剛歸隊,卡爾遜決定帶休息多時的A連和B連執行任務,8月8日,美軍「鸚鵡螺」號和「舡魚」號潛艇駛出了珍珠港,這兩艘潛艇具有超強的續航能力,艙內空間較大,還有兩門152毫米甲板炮,可以為登陸部隊提供炮火支援,這兩艘潛艇共搭載了13名陸戰隊軍官和198名陸戰隊士兵,在海上航行了整整8天後,「鸚鵡螺」號在8月16日上午首先抵達了馬金環礁附近海域,「舡魚」號在黃昏時分與之會合。
在潛艇裡的突擊隊官兵
按照美軍最初的計劃,突擊隊員將在次日凌晨乘坐橡皮艇在狹窄的布塔裡塔裡島靠海一側、烏基昂貢岬東北8公裡處登陸,這裡位於日軍駐地側後,美軍兩個連將在兩個地點登陸,兵分兩路夾擊日軍。金光在接到瓜島戰役打響的消息後,命令部下加緊訓練,構築防禦工事,還讓士兵必須凌晨3點就起床,以應對突發情況,但是美軍一直沒來,金光漸漸放鬆了戒備,8月16日晚,他組織官兵舉行了慶祝「薩沃島海戰大捷」的晚宴,酒足飯飽後,日軍回到駐地酣然入睡,而此時美軍的登陸已經悄然而至。
美軍登陸示意圖
當晚,天降暴雨,登陸海域風大浪高,卡爾遜當機立斷,命令兩個連在同一地點登陸,陸戰隊員分乘19艘橡皮艇向預定地點登陸,17日凌晨2點,18艘橡膠艇抵達預定登陸場,剩下1艘橡膠艇和艇上的12名官兵不知所蹤,18艘橡皮艇中也有多艘傾覆,一些陸戰隊員落水,武器丟失,混亂中不知道那個士兵的槍不慎走火,槍聲傳出老遠,卡爾遜只得改偷襲為強攻,命令A連向日軍駐地快速推進,B連隨後跟進。
聽到槍聲後,一位日本巡警叫醒了金光,金光隨即下令全體隊員出動迎擊,同時致電特魯克第4艦隊司令部:「凌晨3點15分,敵人已在馬金登陸。」3點50分,在日軍戰地醫院,A連與日軍先頭部隊交火,日軍以機槍封鎖道路,美軍一時難以推進,美軍中士克萊德·託馬斯中士帶領幾名士兵試圖從側翼包抄,結果被躲在椰樹上的日軍狙擊手擊中身亡,後來他被追授榮譽勳章,美軍的「巴克利」級驅逐艦中的1艘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巴克利」級驅逐艦
天色漸亮後,美軍在火力上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金光只得率部且戰且退,同時再次向特魯克發報,請求支援,A連和對手再次陷入僵局,正當卡爾遜準備把B連投入戰場上時,突然在日軍後方響起了密集的槍聲,這些槍聲是之前神秘失蹤的12名陸戰隊員發出的,原來這隊美軍不知道怎麼回事沒有聽到營長在一處登陸的命令,還是按原計劃在大部隊登陸點西南1英裡處登陸,他們上岸後摧毀了日軍的廣播站,迂迴到了金光的後方,與A連形成了夾擊之勢。
金光不知道自己身後只有一個班的美軍,他只知道自己被包圍了,於是連忙向特魯克發出了數封急電,希望援兵馬上到來,在把B連投入戰場後,卡爾遜又呼叫兩艘潛艇提供火力支援,由於通信故障,「舡魚」號沒有聽到呼叫,「鸚鵡螺」號上的兩門152毫米甲板炮把在礁湖裡向南航行的一艘日軍巡邏艇和小型運輸艦通通擊沉,然後向岸上射擊。
「鸚鵡螺」號潛艇
在激戰了5個小時後,遲遲等不到援兵的金光絕望了,他在9時05分向特魯克發出了訣別電報,然後率隊進行了兩次自殺式衝鋒,最後全部陣亡,不過卡爾遜並不知道島上已無日軍,他命令部下小心翼翼的向南推進,後來在俘獲的日本南洋貿易公司興發會社員工的口中才知道日軍已被全殲,卡爾遜命令部下抓緊時間破壞島上的日軍設施,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水上飛機基地。
與此同時,接到馬金的求援電報後,第4艦隊司令井上成美派谷浦英男大尉率兵支援,在日軍登陸之前,馬紹爾群島的基地航空部隊受命派出戰機前來攻擊,看到日機到來,卡爾遜知道日本援兵很快就會到來,美軍此次的目的是吸引日軍注意力,並不是佔領馬金環礁,既然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就應該按照遊擊戰的「打了就跑」原則撤退。
卡爾遜在當晚帶領士兵返回最初的登陸場,準備乘橡皮艇返回潛艇,但是巨浪打翻了多艘橡皮艇,只有約100人返回潛艇,卡爾遜在第二天派出橡皮艇接回島上美軍,但是遭到日機空襲,第二次撤退被迫中止,仍有70人滯留在島上,他們最後利用興發會社的機械動力船離開了島上,但仍有9名美軍遺憾沒能返回潛艇,他們與登陸的日軍周旋12天後選擇投降,最終被下令處死。
卡爾遜和副營長羅斯福、舡魚號艦長
「鸚鵡螺」號和「舡魚」號分別在8月25日、26日返回珍珠港,潛艇上的陸戰隊員受到了當地駐軍官兵的熱烈歡迎,由於詹姆斯·羅斯福這位「大太子」作為副營長參加了此戰,因此突襲馬金環礁之戰被美國國內報紙大肆宣傳,參戰官兵享受到了和戰鬥英雄一樣的待遇,卡爾遜事後宣稱被擊斃的日軍不會少於160人,這個數字明顯誇張了美軍的戰果,但既然如此,突襲馬金環礁仍然稱得上是一次很成功的襲擊戰。
「舡魚」號返回珍珠港
突襲馬金環礁之戰有著很濃重的遊擊戰色彩,美軍集中優勢兵力發動突襲,殲滅了島上的日軍,又沒有執著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摧毀島上日軍大部分設施後主動選擇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這和八路軍在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破襲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