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航母領域發展較晚,由於當時蘇聯篤信飛彈萬能論,而且蘇聯的地緣劣勢和發展策略也註定了蘇聯海軍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擁有眾多的海外基地和全球性的海軍。再加上高層喜好問題,導致蘇聯的航母發展非常遲緩。蘇聯航母始於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終於庫茲涅佐夫號。蘇聯第一型核動力航母,代號1143.7型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最終胎死腹中,直到蘇聯解體前也只完成了40%。
當年蘇聯為建造這艘航母下足了血本,雖然僅建造了40%,但是僅為建造該艦擴充的工廠設施,大型加工和裝配設備等等就耗費了大量的資金。為建造該艦,蘇聯不惜建造全新的裝配和生產車間,新增兩臺900噸龍門吊和兩臺350噸平板運輸車,延長了船臺的尺寸,甚至還挖深了船塢和河道,為建造這艘巨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1988年11月25日,該艦在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工。
蘇聯解體時,該艦的艦體已經基本完成合攏,KH-3-43反應堆等也正在建造當中,蘇聯甚至還為該艦建造了彈射器。蘇聯解體之後,該艦作為曾經的蘇聯遺產,劃歸給了烏克蘭。俄羅斯曾一度想要贖買該艦的反應堆,作為浮動核電站使用,然而烏克蘭最終報價過高,再加上蘇聯解體後的數年內俄羅斯經濟接連遭受沉重打擊,使得項目不了了之,這艘航母也因為得不到資金注入,孤零零地躺在了0號船臺上。
蘇聯解體時,烏克蘭共有三艘航母,分別是即將完工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建造進度68%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也就是1143.5項目的二號艦,剩下的就是這艘完成了40%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當時俄羅斯緊急動員海軍接收了庫茲涅佐夫號,並將其轉移到了俄羅斯。另外兩艘未完工的航母中,瓦良格號已經下水,烏裡揚諾夫斯克號的船體還在船臺上,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沒有能力接管這兩艘航母,更別提將其建造完成了,事實上,當時烏克蘭還擁有一艘完工90%以上的光榮級巡洋艦的四號艦烏克蘭號,這艘巡洋艦最終也在去年落得一個拆解的下場,可見烏克蘭不僅是在財力上還是在技術上,都不可能將這兩艘航母建造完工。
可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卻不這麼想,畢竟這樣大的一艘航母不管建完沒建完,落到誰手裡都有可能威脅到美國海軍的利益。所以美國就與挪威來了個配合,以極小的代價拆毀了這艘航母。當時挪威的一家企業找上門來,表示要從烏克蘭訂購6艘大型商船,由於該型商船的體量巨大,所以只能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0號船臺上建造,而當時佔據0號船臺的正是這艘未完工的航母。
在挪威拋出商業橄欖枝的同時,美國的一家企業也找上門來,表示能以450美元一噸的價格回收烏裡揚諾夫斯克號的艦體鋼材,這一價格遠遠高於當時的市場價格150美元。這兩家企業開出的價碼都難以讓人拒絕,但是仔細想想就能夠明白其中的貓膩。不過當時的烏克蘭造船企業已經來不及多想了,蘇聯解體後這裡就失去了大部分訂單,這樣乾耗下去造船廠只能面臨倒閉。
最終烏克蘭將這艘航母拆毀,蘇聯的核動力航母之夢也徹底劃傷了句號。就在這艘航母被拆毀之後,挪威那家公司突然反悔,取消了6艘商船的訂單,並痛快的支付了違約金。這時美國的廢舊金屬回收公司也找上門來,表示當時籤署訂單的是他們公司的二把手,不了解廢舊鋼材的市場行情,總之烏克蘭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折價將這艘航母拆解後,以每噸150美元的極低價格處理掉了。
相比這艘不幸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和瓦良格號的命運要好得多,這兩艘航母先後被俄羅斯和我國接手並重新服役。如果當年烏裡揚諾夫斯克號保留了下來,會不會被我國買下,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呢?不過歷史沒有如果,當年美國用計將這艘航母拆毀,就是怕其他國家利用,最終烏裡揚諾夫斯克號也與中俄失之交臂,被美國拆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