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連德,為社會主義理想獻身的總統

2021-03-05 老馬雜談

1973年9月11日,在當時全球頭號反動派國家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的智利共和國,發生了一場推翻總統的軍事政變,以馬克思社會主義為其畢生理想、以建立「智利式社會主義國家」為其終身奮鬥目標、堅定不移反對帝國主義及發動勢力的總統阿連德,手持AK—47自動步槍戰死於總統府內,此事立即引起了中國、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政府及人民的強烈譴責與抗議。

薩爾瓦多·阿連德,1908~1973,智利醫生、政治家、總統。阿連德出生於智利瓦爾帕萊索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少年時期跟隨家人先後在智利國內多地定居。1926年前往智利大學醫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就開始大量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及史達林著作,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及社會主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同時還積極參加和領導反對資產階級政府的學生運動;1933年大學畢業並獲醫學博士學位;1933年參與並創建了智利社會黨,1934年擔任社會黨瓦爾帕萊索支部秘書,1937年作為瓦爾帕萊索省和基略塔省代表當選為眾議員,1937年~1939年任社會黨瓦爾帕萊索支部秘書長;1939年~1942年擔任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長;1943年~1944年擔任智利社會黨總書記,1945年再次當選參議員;1953年、1961年和1969年三次連任參議員職務;1966年~1969年擔任參議院議長。阿連德在1952、1958和1964三次參加了總統選舉,但均以失敗告終。

1970年10月,阿連德的社會黨與「智利共產黨」、「聯合激進黨」、「人民行動」及「獨立人民行動」等四個左翼黨派聯合成立了「智利人民團結陣線」。在第一輪總統競選中,多黨派混合的「人民團結陣線」僅獲得了36.63%的選票,不敵右翼的「智利民族黨」和原執政黨、溫和左翼的「基督教民主黨」,因此根據智利的《選舉法》,就只能進入由議會投票再選總統的第二輪。其間恰好出現了「民族黨」激進組織暗殺了陸軍總司令事件,並引起舉國上下的譁然憤慨。憤怒的「基督教民主黨」在與阿連德秘密磋商後,準備在議會主持的第二輪選舉中投票支持「團結陣線,但同時又附加了「團結陣線」必須籤署《憲法保證條例》的承諾條件,以確保「團結陣線」執政後不採取任何激進方式或手段改變國家《憲法》的原則及規定。為了贏得總統選舉,阿連德籤署並出具了這份承諾文件,因為得到了「基民黨」的支持,「團結陣線」贏得大選,阿連德終於當上了總統。

1970年11月,如願當選總統的阿連德隨後在就職儀式上向全國人民發表了安撫人心的重要講話,聲稱他「絕不用暴力而會用』紅葡萄酒和餡餅』來實現偉大的國家及社會改造計劃」;他一定要將智利建設成一個「民主、多元化和自由樣式」的社會主義新國家;一定會讓全體智利人民從此過上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

為了加快建設「智利社會主義」的步伐,阿連德總統任職不久即開始「大刀闊斧」革命性行動了:他首先通過「緊急修憲」方法將「兩院制議會」改變為更有利於一元化領導的「一院制」,以加大國家政治經濟全面改革的速度;他緊急制定了「以公有制為主、與合作制及私有制並存」的新經濟政策,將國家最大的資源性產業銅礦及鐵礦(包括外資及國內私人資本所經營的)全部收歸國有;大力推行土地國有化改造政策,徵收了34000個大土地所有者的800多萬公頃土地改建成國營農場或分配給無地農民耕種;以政府法令形式強制提高工人工資35%~40%,建造了2.5萬套福利性住房分配給無房者居住,引起職工階層的歡呼聲一片。到1973年,中央政府直屬的大型企業已超過了500家,政府已控制了全國90%的金融業、80%的出口貿易及55%的進口貿易,國家經濟出現了一片罕見的欣欣向榮景象,智利廣大工農群眾也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超級幸福感。

在加速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同時,阿連德總統還積極開展了主動的外交戰線工作,上任不久他即絡繹不絕地出訪了古巴、蘇聯、中國、越南、東德、羅馬裡亞、朝鮮、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等社會主義及第三世界國家,還趕在美國之前於當選當年就與中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1971年阿總統在推中國重返聯合國問題上也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也都非常感恩)。

從1972年開始,因為「超級大國有化、超級大投資、超級大福利」、和「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快速增多,智利的經濟與政治形勢開始出現了疾速大滑坡,工農業生產與GDP增幅出現了急降、商品奇缺、財政拮据與通貨膨脹等災難開始嚴重困擾這位雄心勃勃的「社會主義總統」了。

1972年,國內生產總值即下降了3.6%,其中農業生產下降率為22%(小麥產量減少了40%,1973年進口小麥彌補國內需求即耗用了高達5.11億美元的珍貴外匯),通貨膨脹率到達140%(1973年更增加到了381%)。智利的工人、農民、小生產者及中小商人終於無法忍受了,開始大規模上街遊行示威,實施持續性罷工抗議了;而阿總統賴以為堅強後盾但卻實際上長期處於內鬥內爭不止的執政聯盟「人民團結陣線」中的矛盾此時也到了難以調和之際。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社會危機,堅定不移的社會主義實驗家阿連德又推出商品配給制,要求老百姓「勒緊褲腰帶」與共和國「共渡難關,以便再造輝煌」,但無法真正「喝紅葡萄酒、吃牛肉餡餅」的智利選民再也不相信阿總統的承諾了,社會經濟政治形勢出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之狀況。

1973年9月11日,以阿連德親手提拔的陸軍總司令奧古斯託·皮諾切特將軍為首的軍人集團突然發動了要求社會主義總統「引咎辭職出國」的軍事政變,阿連德總統在電話約談陸軍總司令及國防部長均無果的情況下,親率20餘名忠誠衛士、身背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贈送的AK—47自動步槍,毅然趕赴總統府莫內達宮堅守總統崗位,與總統府衛隊官兵一起奮勇抗擊政變軍隊,在政變軍隊的坦克、裝甲車、大炮及戰機聯合攻擊下,堅決拒絕投降而以身殉職。

「他是和平與建設的標誌,是革命的旗幟,是創造執行力的旗幟,是人類情感極度張揚的旗幟。」這是阿連德參議員於1953年在前蘇聯偉大領袖約瑟夫·維薩裡奧諾維奇·史達林大元帥逝世後發表的緬懷講話;阿連德總統在被政變軍包圍的總統府裡還借用臨時廣播向他的人民發表了如下充滿戰鬥激情的講話:「我絕不辭職,我將用一切方式對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進行抗爭,哪怕以生命為代價」。由上述言論應該不難看出阿連德總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理論思想的信仰與追求程度。

讓人驚奇的是,智利國民對這位不折不扣的社會主義者前總統卻採取了十分寬容的態度,1990年智利新政府為阿連德舉行了隆重的葬禮;2008年政府還發行了紀念阿總統的郵票,並在多個城市樹立了阿總統的雕像;每年的9月11日,其支持者還會為他公開舉行紀念活動。在他去世40年後,由最高法院委託的獨立法醫機構還通過認真的遺體鑑定,確認了他當年系自殺而否定了其支持者長期所認定的「被政變軍所殺」事實。

相關焦點

  • 另一個9·11:智利政變前,阿連德政府的1000日民主實踐
    在訪談中,Sasha Lilley與施洛特貝克談論了智利為期三年的社會主義實驗——這項實驗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的成分。施洛特貝克:阿連德領導的人民團結聯盟由兩個最大的政黨,即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黨,以及較小的左翼政黨組成。 阿連德的選舉代表了工人和勞工階級的勝利。這些人是智利的非精英階層,人民大眾。他們把阿連德的勝利視為自己的勝利。從1960年代開始,阿連德在大眾中的支持度水漲船高。
  • 威爾遜總統的理想
    原則是國家之間互相尊重主權、領土,規定「委任」統治,裁減軍備,國家之間有糾紛不能自把自為,要交給國聯處理。凡爾賽體系旨在維護各國主權,保持世界和平、民主。凡爾賽體系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體系太過理想化,高估了各列強的底細,殊不知一戰之後所有國家都開始越線,而且沒有考慮到這種體系會影響到某些國家的利益。
  • 社會主義從哪裡來|為什麼說《烏託邦》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源頭
    這本書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開山之作,對人類社會發展持續產生深遠影響。早在1903年,便有至少四部書刊為中國人介紹了託馬斯·莫爾及其《烏託邦》。莫爾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1492年,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同一年,14歲的莫爾進入牛津大學讀書,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年少成名,才氣縱橫。莫爾在擔任律師期間,接觸到大量下層民眾,親眼目睹了他們遭受的苦難。
  • 馬克思、恩格斯與烏託邦社會主義
    和馬克思一樣,聖西門相信工業發展為理想社會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原因是它為豐裕提供了前提條件,從而使消除貧困、懶惰和無知成為可能。當今困擾社會的弊病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過程造成的影響,亦將不可避免地被克服。未來社會在平等方面不會是完美的,但將為人類才能的發展(因此也將為生產的擴張)提供最為充分的機會。
  • 烏託邦:空想社會主義理念
    在曼徹斯特的歐文雕像空想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是現代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流行於十九世紀初期的西歐,著名代表人物為歐文、聖西門和傅立葉,他們主張建立一個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理想社會
  • 沒有獻身精神就別當軍事記者丨別慶林
    這個總隊萬名官兵從修建引灤入津工程源頭的潘家口水庫,轉戰到紅水河上遊的天生橋峽谷,已整整奮戰了18個春秋,為國家建成了兩座大型水電站,先後有76名官兵在天生橋英勇獻身。其中有30名官兵是在修建天生橋二級電站導流明渠的一次山體大滑坡中獻身的。多年來,這件傷心的往事一直被當作一場事故避而不談,沒有人再提起那場災難,沒有人肯談論犧牲的戰友,沒有人採訪過這悲壯的一頁,30名犧牲的官兵中也沒有一人被評為烈士。採訪到此,我再也控制不住被自己血管裡奔湧的熱血衝動的感情,情緒激動地對在場的領導說:「為國家修電站犧牲,他們雖不是烈士,但他們卻是真正的英雄!
  • 為什麼說《烏託邦》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源頭
    這本書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開山之作,對人類社會發展持續產生深遠影響。早在1903年,便有至少四部書刊為中國人介紹了託馬斯·莫爾及其《烏託邦》。       莫爾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1492年,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同一年,14歲的莫爾進入牛津大學讀書,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年少成名,才氣縱橫。莫爾在擔任律師期間,接觸到大量下層民眾,親眼目睹了他們遭受的苦難。
  • 戰士們可以為國家利益獻身,員工卻不願為公司利益加班,差別在哪裡?
    其實,公司和國家一樣,都代表群體利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性質其實也有共同之處,為什麼戰士為了集體利益願意為國家獻身,而員工為了集體利益加個班都不願意呢?首先是個體的不同,那些為國家利益獻身的戰士,放在任何一個公司,我相信他也一定是一個會對公司利益負責的人,是願意加班,願意額外付出的!
  • 討論中國,尚比亞社會主義黨領袖四連反問
    當地時間8月12日,尚比亞就將舉行新一屆的大選,現任總統埃德加·倫古(Edgar Lungu)將迎來多位候選人的挑戰,其中就包括了尚比亞社會主義黨領導人弗雷德
  • 準備走歐洲式的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圖源:路透社)一切始於1980年代由美國裡根革命和英國柴契爾革命為起點而崛起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以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為標誌,世界各國掀起了反全球化浪潮。如何回應全球化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挑戰?這是近10多年來世界各國政治力量所面對的核心問題。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政府希望通過傳統歐洲式的方法來應對問題,包括強化政府的收入分配功能、社會保障和福利向社會底層傾斜等。
  • 歷史唯物論的改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前者通過市場將分散決策協調為統一的社會再生產,後者通過事先制訂的計劃指導整個社會再生產,取消了分散決策,代之以統一決策。計劃經濟不僅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技術體系,它首先是一種生產關係。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涵蓋社會分工和工廠內部分工,是計劃制定者和計劃執行者在生產目的設定一致基礎上共同生產所採取的經濟形式。
  • 龍珠英雄:比魯斯獻身,弗的陰謀曝光
    03比魯斯獻身這一集有個比較讓人意外的發展,那就是比魯斯的獻身。儘管龍珠英雄的情節總是被吐槽,但比魯斯獻身這個安排在小鰻看來卻非常巧妙,這樣既讓破壞神不能直接參與進戰鬥,也給了一個合理的理由。
  • 李慎明:帝國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戰爭的特點和根源
    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成長與壯大,同樣與戰爭結伴而行。從這種意義上講,一部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社會主義政權和國家用武力對抗帝國主義國家的武力威脅和幹涉的戰爭史。在新中國成立後僅兩個多月的1949年12月30日,美總統杜魯門便批准一項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建議。此後,美國又決定,除實行經濟制裁和封鎖之外,儘快建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包圍。在美國對外政策史上,賦予一場地區性衝突以世界意義,據此顯示美國的反應的,只有韓戰
  • 「紅色日記」徵文選登 | ​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
    而影片通過精湛的藝術表達,真實、樸素、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也讓我清楚了這段歷史。      影片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的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裡,他說:「半輩子經驗告訴我,只有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我鐵了心跟著它走到底,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考驗我。」
  • 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創造性探索
    十月革命勝利後,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蘇維埃俄國面臨的最根本的任務。1921年3月列寧主持召開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正式宣布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改行新經濟政策,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用列寧的話來說,這一探索,意味著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
  • 小說《回顧》:從搖籃到墳墓的理想社會
    這個理想社會既要利用集中資本創造大量財富的優勢,又要保證勞動者獲得無需向財閥低頭的尊嚴,採取的辦法就是國家組織成為一個公司,所有其他公司都被吸收進去。它代替了一切其他資本家,成為唯一的資本家,它是獨一無二的僱主,成為最後一個壟斷組織。它的利潤和各種節餘由全體公民共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