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方 略
和平時期,或許人們對這個地球上年年都會發生的災害早已習以為常,即便是10年前那場罕見的重大雪災也不足為怪。但若是在戰爭時期,這種異象則會對戰爭的勝負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自然災害不同的是,氣象武器能通過人工手段對災害發生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精確控制。但由於其最終表現為自然災害,所以幾乎無法甄別,具有極強的隱蔽性。
隨著氣象武器的日趨發展,氣象戰將以全新的「面孔」登上戰爭舞臺。加強對氣象戰的預知和研究,對制定國防政策,確定軍隊編成、武器裝備系列和後勤保障體系,以及健全有效防範機制和開展針對性訓練,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條目注釋:氣象戰,是將人工影響天氣和氣候作為武器的作戰行動。旨在造成對敵不利、對己有利的氣象條件,以達到預定的軍事目的。氣象戰是地球物理戰的組成部分,既可在戰役戰術上運用,也可在戰略層面上運用。
人為地對局部天氣施加影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在軍事上得到了某些應用。例如,為了解決軍用機場有霧時飛機的起降問題,英國研製出加熱消霧裝置,對保障航空兵及時出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43年9月,美第五集團軍用飛機播撒造霧劑,在義大利沃爾圖諾河上,製造了一條約5公裡長、1.6公裡寬的霧層,成功地掩護了部隊渡河。
20世紀40年代後期,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取得了重要突破,人們開始用催化的方法進行人工降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雲消霧等。在為和平目的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研究活動的同時,一些國家也積極從事人工影響天氣應用於作戰的研究,企圖通過這種手段造成不利於敵的天氣和氣候條件,以破壞敵方交通,危害敵方人員,破壞生態平衡,削弱敵國經濟,或為己方的軍事行動提供有利的氣象條件,這些都為氣象戰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首創氣象戰的是美國。二戰後,美國就致力於研究氣象武器,在佛羅裡達州建立了麥金萊氣候實驗室,專門研究各種氣象武器。越戰期間,該實驗室生產了大量降雨催化彈,在越南和寮國境內人為製造了暴雨和洪水。阿拉斯加半島還有一個高頻主動極光研究基地,通過釋放大功率高頻波使地球電離層變熱,從而達到影響指定區域氣候的目的。
20世紀50年代,美軍就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還重要」的觀點。越戰時期,美軍秘密進行的長達7年之久的人工降雨,可以說是人工影響天氣並用於實戰的一次嘗試。從此,氣象戰的問題被正式提了出來,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
1974年10月,美國利用人工影響的方法將一場颱風引向宏都拉斯,使中美洲國家損失高達千億美元,人員傷亡逾萬人。此後,美國在大西洋又成功地進行過三次人工引導颶風實驗,其人造颶風技術日臻完善。
▲好萊塢大自然科幻電影,氣象武器的威力!
根據戰場環境和作戰需要,氣象戰的典型方案包括:出動隱形飛機人工製造暴風雨,使敵軍陣地爆發洪水;人工製造乾旱,使戰場上的敵軍缺乏淡水供應;人工製造颶風,使敵軍的防禦陣地變成廢墟;利用雷射製造雷擊閃電,擊落戰區中的敵機或使其無法起飛;利用微波和粒子束將電磁能、熱能傳送到大氣中,幹擾敵軍的衛星通信和雷達系統;在地底或海底引爆核彈,製造大殺傷力的地震或海嘯等。
雖然聯合國於1977年通過相關協議,限制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應用於軍事範圍,禁止各種氣象武器用於進攻目的。但據俄羅斯科學家分析,美軍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大氣層作戰的研究。美國媒體曾披露,美國空軍於冷戰結束後,擬訂了「2025年全範圍控制計劃」,企圖設法通過氣象戰,確保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處於領先地位的能力。1997年,美軍有人透露說,空軍的未來氣象戰規劃認為,開發軍事應用的氣象控制系統的風險「極高」,然而,「太空給予我們新的場所,技術給予我們新的機會」,氣象開發擁有「巨大的軍事威力」,可以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控制戰場。
氣象戰正像一頭脫疆的野馬一步步向我們逼來。目前,如其說人們對氣象戰帶來的威脅和災害還缺乏切膚之痛,倒不如說對氣象戰還缺乏足夠的認知。10年前的那場雨雪冰凍災害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痛定思痛,不可讓代價白白付出。有時「吃一暫、長一智」的代價是巨大的,未必凡事都有待付出昂貴的代價之後才能讓人警醒。由於對大氣變化過程認識的局限,自然發生的異常天氣變化掩蓋著人工影響天氣所造成的後果,使氣象戰更具有隱蔽性,往往使被攻擊一方受害於不知不覺之中,從而也讓始作俑者在悄無聲息中達成戰略目的。
儘管氣象戰十分隱蔽,但從戰略觀點看,氣象戰是可以被認識和識別的,氣象武器也是可以被戰勝的。氣象戰作為一種特殊作戰樣式,不僅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在和平時期也攸關國計民生。它警示我們,必須站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高度看問題,時刻關注國際風雲變化,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政治意識和戰略意識,切實重視加緊氣象戰對策研究和戰法研練,更加全面自覺地推進現實軍事鬥爭準備。
@圖文除原創外均來源於網絡,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平臺接受相應欄目原創文章投稿,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