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是中國臺灣地區的領導人,而已」

2021-02-14 人民網

在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日本共同社記者提問:第一個問題,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一名日本攝影記者在香港被捕,據說他有香港居民身份,日本政府也承認了這個事件,中方能否確認並介紹更多情況?第二個問題,臺灣「總統」蔡英文在臺北會見捷克參議院主席,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華春瑩:關於第一個問題,我沒有聽說,也不了解情況。 

關於捷克參議院主席訪問臺灣,我們幾天來已經充分表明了中方立場。捷克參議院主席罔顧中國政府和捷克政府的反對,執意訪問中國臺灣地區,公然為「臺獨」勢力張目,這是公開的挑釁。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捷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的重要政治基礎。我們注意到捷克政府同這位參議院主席劃清了界限,他的所作所為不代表捷克政府的政策。希望捷克方面認清此事對中捷關係造成的嚴重傷害,立即採取措施消除這一錯誤行徑的惡劣影響。 

我們也要正告臺灣當局以及操弄維斯特奇爾背後的反華勢力,他們的所作所為絲毫不能改變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這一事實。這類政治操弄、製造「臺獨」分裂活動的企圖,不會有任何結果。 

同時我還要糾正你一下,今後提到蔡英文的時候請不要稱其為臺灣「總統」,她是中國臺灣地區的一個領導人而已。

大家都在看

2021考研時間,定了!

退役軍人突然回家,媽媽反應「笑哭」網友…

「神還原」火箭發射,這條硬(tǔ)核(wèi)科普火了!

責編:翟巧紅 | 編輯:喬梁

來源:外交部網站,人民視頻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華春瑩糾正日媒記者:蔡英文不是「總統」,她是中國臺灣地區一個領導人而已
    第二個問題,臺灣「總統」蔡英文今天在臺北會見捷克參議院主席,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關於第一個問題,我沒有聽說,也不了解情況。關於捷克參議院主席訪問臺灣,我們幾天來已經充分表明了中方立場。捷克參議院主席罔顧中國政府和捷克政府的反對,執意訪問中國臺灣地區,公然為「臺獨」勢力張目,這是公開的挑釁。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捷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的重要政治基礎。
  • 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桃子」都是誰要摘 | 京釀館
    圖/新華社文 | 徐立凡 距離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還有13個月的時候,第一槍打響了。 12月25日,是臺灣地區地方權力交接的日子。剛剛卸任新北市長的朱立倫宣布將成立工作室,投入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朱立倫說:「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2020為臺灣打拼。」
  • 新華社:蔡英文當選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伊朗承認意外擊落烏克蘭客機;美俄軍艦差點撞上;「中國天眼」正式開放運行 | 每日大新聞
    3 蔡英文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資料來源:新華社)據新華社快訊,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11日舉行投票,得票第二的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於晚間承認敗選,這意味著得票第一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
  • 蔡英文不承認「92共識」,臺灣何時地動山搖?
    既然她當上了臺灣地區領導人,她必須為選舉她的60%以上的選民著想;她是民進黨主席,她還必須為堅持臺獨路線的民進黨著想;她自己就是個臺獨分子,她也必須為她的理想和信仰著想;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直接關係到臺灣經濟的興衰,她也需要為臺灣經濟著想;美國是臺灣的靠山,在美國遏制中國的時期,她又不得不看美國的臉色;日本有蔡英文理不清的血緣,她也不得不聽日本人的讒言;蔡英文可以說是左右為難,甚至可以說不知道如何是好
  • 蔡英文再提願和大陸領導人會面 這次又被罵慘:快送精神科!
    26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接受法新社專訪時,裝起了「可憐」:「臺灣遭受中國(大陸)巨大的壓力,雖然有時覺得挫折,但不能放棄」。於是,她表達了「希望國際社會挺身約制中國(大陸)」的想法,聲稱希望其他國家和地區能和臺灣聯手「防禦中國(大陸)的擴張主義目標」。轉而,話鋒一轉,蔡英文又稱,她願意與大陸領導人會面。
  • 沒想到,臺灣地區歷任領導人,唯一沒登陸過的是馬英九
    臺灣「立法院」15日開議,民進黨決定將「退休高階將領及政務官赴大陸管制期延長到15年」列為優先法案。
  • 蔡英文終於要完了!十萬臺灣軍隊要求罷免蔡英文
    臺灣地區現任領導人蔡英文據臺灣媒體12月1日中午報導,臺灣島內網絡上已出現一份聯署,呼籲罷免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副領導人的權力。蔡英文當選臺灣領導人後,一直不接受「九二共識」,並利用民進黨再次執政之機推行「積累式臺獨」,對兩岸關係上傷害極大 。令臺灣島內倍感意外的是,11月份,大陸空軍竟然在短短半個月兩次出大招敲打「臺 獨」勢力。
  • 蔡英文回應臺灣成棋子:其實川普是我們的棋子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受訪稱,「川普是我們的棋子」。
  • 蔡英文稱願與大陸領導人會面 國臺辦這樣回應
    深圳衛視記者提問,據報導,蔡英文日前表示,臺灣面對來自中國大陸要改變臺灣人生活方式和壓縮臺灣國際空間的壓力,希望國際社會制約大陸,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蔡英文稱願與大陸領導人會面 國臺辦:持懷疑態度有記者提問,蔡英文接受法新社專訪的問題,蔡英文認為「中國是擴張主義霸權」,呼籲國際社會挺身制約,但是她仍表示說願意與大陸領導人會面。請問國臺辦的回應。第二個問題,海基會秘書長最近由姚人多接任,姚人多是蔡英文的核心幕僚。陸委會說這項人事安排可以強化對外溝通協調及橋梁角色。
  • 蔡英文也沒自信?臺灣根本得不到美國的幫助
    臺灣會有這樣的假消息傳出並不奇怪,但是相關人員出來闢謠就耐人尋味了。首先,民進黨一直在鼓吹美國是支持臺灣地區的,那麼美軍艦進入臺灣「內水」不正是美軍支持臺灣的「最有力證據」麼?「臺灣擊落大陸飛機」的消息,也能表現出臺軍強硬的實力。但是臺海「軍司令部」和「空軍司令部」都在第一時間出來闢謠。
  • 搖擺蔡英文:從一個中國到「臺灣共識」再到三原則
    蔡英文表示,希望未來雙方維持好的溝通、而且是誠意的溝通,「在此情況下,共同面對我們之間的差異,求同存異本來就是兩岸間最重要的原則」,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也就是「相互諒解的精神」,她相信北京方面也會尊重臺灣的民意,「臺灣的民意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曾任陸委會副主委的蔡英文心中所構想的當然遠不止「維持現狀」這樣簡單。
  • 她要各國聯手防禦中國,還想與大陸領導人會面,是不是瘋了?
    26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接受法新社專訪時,裝起了「可憐」:「臺灣遭受中國(大陸)巨大的壓力,雖然有時覺得挫折,但不能放棄」。於是,她表達了「希望國際社會挺身約制中國(大陸)」的想法,聲稱希望其他國家和地區能和臺灣聯手「防禦中國(大陸)的擴張主義目標」。  轉而,話鋒一轉,蔡英文又稱,她願意與大陸領導人會面。  …………  又讓國際社會制約大陸,又想和大陸領導人會面。蔡英文前腳剛自相矛盾地接受完專訪,後腳就被藍營批爆了。
  • 官牒|中國譴責美國務卿祝賀蔡英文連任「中華民國總統」
    蔡英文不贊成「一國兩制」。在兩岸關係部分,蔡英文再次重申「和平、對等、民主、對話」這八個字。2020年5月20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祝賀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將其稱為所謂「總統」,並吹噓美臺「夥伴關係」。對此,外交部、國臺辦、國防部在同日表態。
  • 梅子:臺灣整體致貧,領導人發飆,臺海進入冷戰期
    ,與美國前後相差沒幾天,一同被視為針對領導人執政進行的「期中考試」,但臺灣卻比美國更徹底,一竿子插到最基層,好幾個層面一起選,既選地方首長,也選立法委員,縣市鄉鎮一起來;作為總統,川普執政兩年沒幹夠,兩年後還想拼連任,所以需鞏固基本盤,他必須靠產業工人、農民和中產階級為他效勞,同樣地,蔡英文執政兩年後也沒幹夠,兩年後也想拼連任,同樣需鞏固基本盤,總體形勢沒差別,但她要找回兩年前的氣勢,已經基本沒可能
  • 臺灣間諜遭起訴案情重大,蔡英文媚日又添新籌碼
    1月28日,江蘇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華透露,江蘇省破獲了一起向臺灣方面提供軍事情報的重大間諜案,兩名犯罪嫌疑人均系武警部隊老兵,已被提起公訴。此前,臺灣官員竟提出與日本合作,針對解放軍活動交換安保情報,蔡英文可真沒有辱沒皇民化臺獨急先鋒的稱號。
  • 臺灣「零邦交」將到來!蔡英文欲「絕地反擊」?
    毫無疑問的是,只要蔡英文當局繼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邦交國」與臺灣的「斷交」潮還將繼續,直到臺灣「外交」剃光頭,「邦交國」一個都不剩。        蔡英文在其聲明中惱羞成怒地指責大陸「玩弄金錢外交」收買臺灣「邦交國」,然而蔡的這種憤青式發洩恰恰反映出,臺當局的見識和格局都停留在了舊時代裡,被自己不入流的表現局限住了。
  • 蔡英文主政下的臺灣當局涉外關係困境
    在川普上任前,美國已逐步允許除國務卿、國防部長等以外非敏感部門的內閣級官員訪臺,提升臺灣地區領導人"過境"美國的禮遇安排,但始終限制臺灣地區領導人和臺"部長級官員"進入華盛頓特區進行政治活動,限制負責政治和軍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和助理國防部長訪臺。
  • 臺灣地區的安全戰略與戰備情況
    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臺灣地區安全機構在2018年發表了《臺灣地區信息與傳播戰略報告》,但至今仍未像2013年臺灣地區防務政策藍皮書所建議的那樣發表地區安全戰略報告。臺灣的主要戰略目標是確保其在現行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下繼續作為一個所謂的「獨立國家」存在。
  • 臺灣網友:只有貓能讓蔡英文提前回來…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昨天(2日)下午結束對巴拿馬和巴拉圭的出訪行程,下午3時許返抵臺灣,僅比原定時間提前
  • 臺灣7000餘人聯名罷免蔡英文:讓你上臺,也能讓你下臺
    【文/觀察者網 李泠】蔡英文執政不過7個月,民眾支持率就從上臺時的近七成暴跌至五成以下,更有臺灣民眾在網絡上發起聯署